第5章
作者:拉棉花糖的兔子      更新:2023-06-18 23:01      字数:4927
  观众哈哈大笑,连声叫好。这下可明白了,难怪说是个漂亮的主人公,原来这家伙要男变女,附身在女人身上了。一时间更是把人兴趣勾了起来。这篇单口叫《错身还魂》,说的是一个二流子杨昊山冤死狱中,又还魂在误判他的县官夫人身上,男借女身,闹出来的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齐涉江一张嘴,塑造三五个角色,各个栩栩如生,连一个扮演女性的男性角色,也被他形容得活灵活现。故事夹着包袱娓娓道来,细节荒诞诙谐,观众心弦都被扣紧了,一说就是半个小时都没察觉。就这还没说完,这是个中篇的单口,分上中下三回。今天肯定是说不完全篇的,故事进行到县官非要和夫人同房,披着夫人皮的二流子急了,一边扒衣服一边推县官:有本事你就来啊,我今天弄不死你!啪!齐涉江一拍醒木,意思是结束了。已经沉浸在故事里的观众哄堂大笑,意识到断在这儿了,都有些意犹未尽,这故事还没完啊!如果不是亲眼得见,他们真不敢相信,这么个年纪轻轻的漂亮小伙子,据说挺沉默寡言一人,口才其实这么好。一张嘴说了半个多小时不带停的,这还叫沉默寡言呢?那他们岂不是哑巴啊!众人报以热烈掌声,齐涉江已利落鞠了一躬下得台去。包厢内。柳泉海一场听下来,是满面笑意,这文本他没听过,看来可能也是齐涉江那位老师的独门手艺。估计真是远走海外的老艺人,否则哪来这么多失传的活儿。不知道齐涉江还会多少失传的段子,要是如此,就算他师承不明,凭这些本事,对相声的传承大有裨益,他是一定要结交的。再说齐涉江的实力,他就更是唏嘘了,功力扎实,范儿正!相声演员们也会紧跟时事修改包袱,推陈出新。齐涉江呢,他说的这单口完全是老旧做派,基本没有流行段子,完全是靠自身功力拢住观众注意力,掌控节奏,把人逗笑。同样的段子,有的人说让人发笑,有的人说只让观众觉得尴尬,这就是个人功底了。每个字每一句是怎么说的,看似随意,其实饱含功力。单口相声更是格外看重演员讲故事和塑造人物的能力,故事说不好,包袱出不来。故事要滑稽可笑,又要让观众接受。这一番,就是在给他们展现自己扎扎实实、运用自如的功底呢!当然,也因为做派老旧,一时倒分不清师承,只大致觉得和某几位老前辈有些儿相似。----其实柳泉海想多了,纯粹是齐涉江对这个时空了解还不够深,手机都玩不转,你让他贴合流行他也贴不上啊。一旁的夏一苇则沉默着,她刚才也跟着笑了,沉浸在故事中,笑完之后便是沉思。jesse很成功,但是,难道她真的要放jesse去干那一行吗?夏女士,你不大同意孩子说相声?柳泉海问道。夏一苇惊醒,茫茫然点头,也不是,只是柳泉海淡淡一笑,只是你觉得,和演戏、唱歌比起来,显得没什么出息。是吗?我没这个意思。夏一苇连声道,柳老师,我就是希望孩子好,我没有冒犯的意思,但是你们这一行苦啊。我今天带他来这里,就是想让他看看后台。我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柳泉海叹气道,但杰西确实是吃这碗饭的料,一看就是已经开了窍的。还是子弟书最后的传人,这不是我们相声门的事,但我着实关心。我还是希望你能给个机会,至少让他尝试,再不济,可以来个什么,三栖。影视、歌曲、相声三栖艺人,你看是不?夏一苇被逗得一下笑出声来,柳老师说得是。她到底是被齐涉江的表演说服了,更是舍不得孩子。..柳泉海当晚和齐涉江交换了联系方式,他非常欣赏齐涉江,而有这么一位引路人,对齐涉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日在茶楼的表演呢,因为这里演员都指着卖票糊口,是不允许录像的。夏一苇和齐涉江上台后反响热烈,拦不住,倒是有观众拍了些照片和少许小视频,也流到了网上。但齐涉江说单口时,场子已经安静下来了,被他吸引住后更是没心思去想偷拍什么的。当晚在场的观众也有抱怨,齐涉江就去演了一次,可故事他也没说完,他们上哪去找结局啊,万能的互联网都搜不出来。可空口这么说,以齐涉江之前的名声,谁敢信他说故事把人给说入迷了?你说他长太好看把观众都圈粉了还靠谱一些!压根也没掀起波澜。倒是这一次齐涉江还弹了三弦,水平到底怎么样,好多人也不懂三弦,瞎讨论了一番还跑题了。----看这架势,难道,接下来齐涉江会做歌手?学他妈,用脸唱歌?还有人去艾特张约,叫他来品鉴一下,毕竟关于齐涉江的金句最早就是他提供的。张约正闲得无聊,一刷微博看见了艾特,立刻想起在菠萝传媒遇到的齐涉江本人。那会儿他是很意外的,自己嘲过的人居然主动来搭话。张约心底很犹豫,那齐涉江又特别真诚地对他笑,笑得还挺好看,把他眼睛都晃了,一瞬间都不好意思维系高冷毒舌了。谁知道他好容易下定决心,搭理齐涉江了,齐涉江反过来把他给涮了!小心眼的张约先就转了微博,说:还没听。长得真好。评论里充斥着笑声:就知道张约不会让他们失望。张约之前也没听过演唱会版,这会儿随手把视频点开了。根据以前的经验,他用脚都能挑出一堆槽点。上来就是一段三弦,张约愣了一下,他虽然不懂三弦,但音乐是共通的,他分得出好赖啊。而且到中间,齐涉江还用弦声模仿了雁鸣!就这个水平,比他的钢琴实在好太多了!再接下来,齐涉江还唱了曲艺,就那个共鸣,那个气息张约:???不,这不是他认识的齐涉江!张约把进度条拉回去,又把《何必西厢》听了一遍,两遍,三遍没有假弹,没有假唱,这个现场,夏一苇也许有错,齐涉江一点没有!妈的,唱得还挺好。这个齐涉江有毒吧,唱歌和唱曲艺区别怎么这么大的?有这本事你上节目不表演?现在好了,他的微博岂不是很尴尬!说到微博,张约发现出现了一个认证为某省曲艺团弦师的网友老白不白激情留言:心情无法言表!好弦!改编得也好!副歌部分的巧变弦丝技巧纯熟,以声传情!张约:他没听过原版,所以还改编了?老张,吃饭了。乐队的鼓手探个头进来,催张约来吃东西。算了,先吃东西。张约放下平板电脑,懒洋洋走到客厅,哼着歌打开外卖。乐队其他仨人你看我我看你,半晌,鼓手神情复杂地问道:你刚哼的是《何必西厢》吗?张约:x,齐涉江真讨厌!第七章那日柳泉海回去后,第二天就打了个电话到孟家,想给孟老先生说一声,他挖掘到了子弟书的继承人,毕竟他老人家也很关心曲艺文化传承,不单单是相声。孟老先生高寿都九十多了,是当今相声界辈分最高的老前辈,可以说见证了相声的兴衰。从撂地卖艺的年代,到能进茶馆里,单独开相声园子,再到后来有了电台相声,电视相声,乃至而今的日渐式微。打他这里往下三、四辈儿的儿孙,也都是说相声的,徒子徒孙就更是多了去了,真正的相声世家,桃李满天下。接电话的是孟老先生的孙子,同为相声演员的孟静远,他和柳泉海徒弟曾文做了二十来年搭档,关系亲厚,自然和柳泉海也熟识。静远,老爷子醒着么?柳泉海难掩兴奋地道,我昨儿个可是有奇遇,遇到一个会唱子弟书的小孩儿,还是个两门抱,也是咱们相声门的,台风还有些肖似老爷子,非常稳当。孟静远先是惊喜,真的假的?这,这一年轻人是打哪学来的?柳泉海将昨晚的遭遇复述而来,将欣赏之情展露无遗,虽说是个海青(没有师承),但实在难得!我想把他带去,见见老爷子,让老爷子品一品,他那子弟书唱得如何!孟静远叹了口气,说道:正想和您说,爷爷近来病情反复,下不得床,如今在静养着,见不得客。柳泉海的笑容顿时敛住了,这把年纪了,年轻时又吃过苦,老来病痛难免,他只得转达一下问候,希望老爷子保重身体。孟静远又问了问齐涉江的事,他对这人的经历也颇为好奇,听说柳泉海会把人带到徒弟开的相声园子,就问明了日子,决定去见一见。转过天去,孟静远探望老爷子,见老人家精神头尚可,就轻声把这么个人说了说。孟老爷子神色一振,那你要找到人,争取把子弟书保护下来,这是珍贵的传统曲艺,多少鼓曲,就是从这里发源的。我会的,爷爷。孟静远见爷爷说多了气喘,忙给他顺了顺。孟老爷子躺在床上,半梦半醒间,又回到了遥远的时光。子弟书啊,师哥也会唱子弟书,一边给他擦脸,一边练习着唱腔。但自从失散,再也没见过,直到多年后知悉师哥早已离世。于是,他以为子弟书最后的传承也跟着一起被埋葬了真好,原来子弟书还活着。.齐涉江平时在公寓里,也不是完全闲着,他还不会上网,但是看电视、看报纸,也是在汲取新时空的知识内容。柳泉海约了他出去,李敬还跟着一起去了。一开始李敬挺震惊的,夏一苇居然支持齐涉江讲相声了,但后来他也理解了,甚至开始琢磨起来,既然这样,完全可以一洗jesse花瓶的名声啊。柳泉海徒弟叫曾文,他的相声园子不是那种茶馆式的,而是剧场式,卖门票,每晚有演出。他和孟静远虽然成名已久,也不时去演出,凭他们的名气,不说火爆,好歹收支平衡,能给演员们发工资。齐涉江和李敬到的时候是下午,不到演出的时候,曾文和孟静远正在给徒弟说活儿,柳泉海和他们也是前后脚便到了。老头们和齐涉江到角落去说话,曾文和孟静远对这年轻人可太好奇了,按照柳泉海的说法,他的单口相声功力完全像是一个成熟的艺人,这难道也是在海外磨炼出来的吗?柳泉海的孙子小柳也跟着来了,他没凑过去,被园子里其他演员给围住了,多是和他年纪相仿的青年演员,平时都熟识。怎么的,那不是那谁么,菠萝台的那谁,他妈是夏一苇。怎么上这儿来了?小柳不是分享过这人唱大鼓吗?特好笑那个。你们没看网上的爆料么,我怀疑他来找师父买段子!胡说八道,那柳师爷来是干什么?网上的消息大家不是每时每条都看着,这会儿不明就里,小柳是唯一知道内情的了,他以前还和人一起嘲笑齐涉江的唱腔,现在脸都红了,行了行了,都别说了。你们知道什么,他很厉害的。众人愣了一下,随即哄笑起来,以为小柳在开玩笑。小柳:安静一点,小兔崽子们!曾文在那头嚷了一声,拿把弦子过来!立刻有人拿了把三弦过去,本想递给曾文,却见齐涉江把三弦接了过去,原来是他要弹。没听过齐涉江弹弦子的人,难免有点异色了。齐涉江刚才给曾文等人介绍了一下子弟书的唱腔,例如雀尾、凤凰三点头、海底捞月、等等,子弟书的唱腔繁多华丽,光是他继承下来的,都有百种之多。词以七言为主,用三弦作为伴奏,所以也叫清音子弟书。这是个全一回的短篇,叫《灵官庙》。齐涉江稍作解释。子弟书篇幅要短有一回的,要长有三十多回的。也不尽然是唱,也有少数说白,只是失传后,后人对着存留下来的文本,也不知哪里唱哪里念。齐涉江一拨弦子,先念前头的诗篇:哪是冤家哪是恩,三生石畔注前因。皆缘欠彼风流债,才惹怜香惜玉心。佛地翻成歌舞地,空门变作是非门。再入唱段,正遇着中元已过不寒不暖,灵官庙广真姑子摆酒庆贺生辰。专请朝中显贵臣,还有那久搅久闹的堂客夫人。也有亲藩与国同休称为屏捍,也有官宦时代书香掌丝纶。也有经商家财万贯,也有应役广交衙门字字句句唱来,颇像京韵大鼓,但绝非鼓书,曲调多了一分清丽洒脱。不远处憋着围观的演员们都迷糊了,《何必西厢》他们听着能误会成鼓词,那是因为有一样的鼓曲,但是这篇《灵官庙》大鼓里没有啊,闻所未闻。而且亲耳听他弹唱,弦子弹得是真好,与唱段也合,这么一听,怎么越发觉得不大像是跑调呢?有人隐约抓到了一点想法,难道,这人唱得根本就不是大鼓?那边齐涉江已经唱完了一篇,不知和他们师父又说了些什么,放下弦子,竟是清唱起了京韵大鼓版的《何必西厢》。现今所有大鼓中,和子弟书最相似的,就数京韵大鼓了。在节拍、韵律上,京韵大鼓可以说是子弟书的嫡系传人。其外,京韵大鼓也借鉴了戏曲唱腔、京戏表演。唱到句末,齐涉江用到京韵大鼓里经典的甩腔,从低音一下翻高,然后再往下,最后在主音上头结束,音域之广,对嗓音掌握之精准,以及京韵大鼓的韵味,可说展露无遗!细细一品,这不仅是在唱,而且是学唱,学得像极了京韵大鼓名家穆大师。同一个题材,子弟书和京韵大鼓版本,现在齐涉江都唱过了。只要听了齐涉江唱京韵大鼓,就绝不会怀疑他的子弟书是跑调。那堆演员心里顿时一群羊驼飞奔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