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
作者:书归      更新:2023-06-19 00:08      字数:7438
  钱海清一看他神色是绝然失望般,又是这二话不说就提笔写折子的架势,像是要写个荐帖把他赶出府去,当即吓得拼命求情道:“裴、裴大人别别别!裴大人息怒!学、学生错了,学生知错!是学生少谙世事、不晓变通,未料这截讼之事如此可怖……可、可《晋书》有言,这……这‘以功补过,要之将来’,学生也是初出茅庐,这才坏了裴大人的事儿。裴大人就当学生是夜郎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原谅学生罢!学生一定痛改前非,将功折罪!裴大人,学、学生哪儿也不想去,学生此生夙愿便是拜在裴大人足下为徒,求裴大人万万不要把学生荐走!学生往后一定唯裴大人是从、唯裴大人是尊,必当衔环以报裴大人恩情,做牛做马伺候裴大人终老,求裴大人——”“写好了,你看看合不合适,不合适我再改改。”裴钧漠然说完这句,便起身把写好的折子随手递到钱海清面前,待钱海清哭丧着脸颤手接过了,他又再度坐回椅中,依旧是无喜无怒地端起手边花茶来,轻轻呷了一口。钱海清手捧那文折心下一凉,悲哀地想道,这便是裴大人写了帖子,要把他荐去别的地方了。他抖着指尖打开那文折的瞬间,鼻尖一酸便双眼含上了泪,想自己饱受毒打、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圆了念想到裴大人近前了,谁知一个不慎不察,竟就前功尽弃!泪眼朦胧中,他惨然瞥向那文折上,只见那当中是裴钧瘦劲苍然的字迹道:“……府有善生,钱氏海清者,敏而好学,性良且恭,精微灵通。今感念其诚,特纳为徒。日后既学官事,当以天下万民之苦乐为任,望初心永固,善念永存,不以富贵而骄之,不以寒贱而轻之,不违心道,不起祸祟,广修仁贤之义,惠悉圣贤之教,宜鉴君子之德,以振浊世之风。即日,礼成。裴钧手肃。”钱海清双眼顿顿一眨,大颗泪滴啪嗒落在手背上,这时方知裴钧方才是逗他玩笑,实则竟要收他为徒。他不可置信地瞪目看向裴钧,难掩激动地膝行半步向前,一时张口却呛声咳出,忽地竟涕泪俱下,嗫吁再三,终不成一言。裴钧见他如此,捧着茶杯笑起来:“哎哟,还真哭了。嗐,早知道就不逗你了。”钱海清哭得语无伦次:“裴大人明明……为何,李知州……学生本来……”“好了,擦擦鼻涕罢。”裴钧轻叹一声道,“若不是你舍却成见发现了李存志有冤,我约摸只将他当成个护儿枉法的昏官摆布了,又如何知道南地冤孽深重、血案累民?今日在宫中,李存志手中血书竟联上千人名,其淋漓刺目、赤色惊心,便是在从前……我也从未见过。若没有你请他入京鸣冤,此案或然就被唐家瞒骗过了,到时候冤枉的不只是他儿子李偲,更是数不清的灾民庶民。”钱海清抬手抹了把脸,抽噎道:“不不不,都……都是因裴大人启发学生另辟蹊径,学生才可有幸探得此案,学、学生绝不敢擅自居功。李知州此案如今得见青天,无论昭雪与否,已是苍天改命、莫大慈悲,其性命、安危若存,亦皆是裴大人起发善念之果。而今学生尚未如约达成所诺,裴大人竟也、也赐学生纳生帖,学……学生真是……”他说着就又哭起来,裴钧连忙放下手里的茶盏坐直了,长声宽慰他道:“好了,好了,小思齐,别哭了,先叫师父罢。”钱海清的双唇颤抖着,眼泪因了裴钧这话而愈发涌出眼眶,终于是两手叠过头顶,猛地一头磕下去,在石砖地上叩出嘭地一声脆响,潸然高呼道:“师父在上,受学生一拜!”“这就完啦?”裴钧笑,“方才说的当牛做马呢?怎么不说了?”钱海清伏在地上不起,听言即刻铿锵道:“学生往后一定唯师父是从!唯师父是尊!必当衔环以报师父恩情,做牛做马伺候师父终——”“停停停,谁要你养老。”裴钧听不下去了,直觉牙根儿都发酸,“逗逗你怎么老当真呢?你这性子可太实在,进了官中可得吃亏,要改。”“师父说改我就改。”钱海清叠手在前,又叩了两个响头,“往后师父说什么,就是什么。”裴钧这才听得满意了:“行了,起来罢。”钱海清从地上爬起来,额头还红红的,见裴钧从腰上解下个松石玉佩来向他招了招手,便抽了抽泣泪慢慢站去裴钧身边。裴钧见他拘礼站得远,不免把他再往跟前儿拉了些,落手就将玉佩系在他腰带上,打了个环结,沉声如水:“为师赐你玉,你可知何解?”钱海清红目哽咽道:“子曰玉有君子之德,而《五经通义》言玉者,‘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瑕内见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不知师父是否以此训示学生?”“不错。”裴钧系好玉佩收了手,望向钱海清点头笑了笑,“钱思齐,这世上浊人够多了,清净的少,往后为师唯望你以玉为则、以德为念,绝不可改换本心哪,知道没?”钱海清忍着眼泪把头一点:“是,学生谨记于心。”说完跪地叩头,“谢过师父!”“成了。”裴钧垂手拍拍他肩头,欣慰笑道,“近日事儿多,纳生宴咱们回头再备。最好能赶上你金榜题名,师父好给你做做声势。”“学生定不负师父重望。”钱海清拍拍膝上站起来,立在他身边道,“自古拜师亦有束脩之礼,学生也会逐日办下,到时候……还望师父莫要嫌弃。”“好好好,乖了。”裴钧起了身来,抬盏喝下最后一口花茶,“晚饭该是好了,去把煊儿带出来,咱们一道吃饭。”第55章 其罪四十三 · 栽赃(二)这是钱海清入忠义侯府以来第一次获准与家主同桌而食。他领着姜煊坐在花厅里十座围起的木镶石桌边,看着一桌子精致却也简单的菜色,心中那几似泛起狂澜的激越与初遂所愿的极喜,因了方才裴钧的一番逗弄,忽而在痛哭后生出份荒唐不实的感触,整个人便恍惚而呆愣,直到听见身边传来裴钧一声斥骂:“姜煊!吃饭别逗狗,要跟你说几次!狗爪子刨地你刨饭,不闹肚子你不舒坦!”钱海清被唬得一震,回了神,见一旁姜煊赶紧撒手扔了狗,拍拍手掌老实坐回桌边来。身后伺候的韩妈妈赶紧绞了热帕来给娃娃擦手,听裴钧道:“把狗抱出去,省得他眼睛老盯着狗,饭都凉了不知道吃。”韩妈妈立即弯腰抱了狗出去,只给姜煊留下句“小殿下吃完饭再玩儿啊”。这叫姜煊依依不舍地哼哼着,瘪嘴目送了呜呜的小狗出去,又转眼看回裴钧,却实在找不到言语顶嘴或撒娇,最后捧起碗,只敢软软说一句:“舅舅不气了,我以后吃饭不玩儿小狗了。”裴钧道:“信你才有鬼。快吃菜。”姜煊速速点头,董叔便笑着给娃娃夹了两筷子菜,却听裴钧说:“他都会用筷子了,您别老惯着他。”这便又只好收了筷子站到裴钧身后去,冲姜煊使使眼色,姜煊便逮着一双专制的短银筷子扒了口饭,吸溜了菜叶子裹在嘴里一起嚼,含混不清道:“舅舅,我吃啦。”裴钧看他一眼,没再数落他了,只抬手夹了块排骨在他碗里,自己扒了口饭吃,又想起来转向钱海清问:“钱思齐,你之前最后一次去曹府是何时?”钱海清端着碗想了想:“那都是曹先生去竹县前了,学生七八日前只去见过吴管家一次,问梧州有无来信。”“那时他家里的下人换过没有?”裴钧放低了碗,“吴管家可说过家里有什么事儿没?”钱海清摇头:“没有吧,瞧着还一样儿呢,吴管家也一样和气。师父怎么这样问?”裴钧审视地看了他一会儿,忽然道:“等等,你先说说看,曹府几个大丫鬟都什么样儿?”钱海清一愣,想了片刻,难得一张巧嘴哑口无言。一见他这模样,裴钧便知道自己问也白问了:“得了,合着你去了曹府那么多次,还记不得那府里下人长什么样儿,也分不清谁大谁小,这不是白去?”说着似也没动气,只平平嘱咐一句:“年纪轻的时候不记人,老几年就得忘事儿,可做官的人若忘了事儿,那就是拿脑袋往砧板上钉了——找死。你记着,往后京中走动门户,你须得去一府就记一府的人,要知道:官中坏事儿的从来不是大动静,却永远都是小事儿。”那厢钱海清听了教,赶紧记下,可拿着筷子想了会儿,又小声问:“那师父……都记得?”裴钧把手边汤碗往前推了推,由着董叔盛汤,抱臂撑在桌沿上侧目瞥他一眼:“哟,能耐了,进门儿第一日就敢考师父了?”钱海清一缩脖子,正要扭过这话不讲了,却听裴钧又说:“罢了,这两日还要你去曹家跑腿,我便将就说说,你记下,几日里也留心瞧瞧。”钱海清赶忙聚精会神、竖起耳朵,但听裴钧道:“曹府上下,按理儿是应配大丫鬟三个,小丫鬟两个的,可老曹的夫人林氏从前陪嫁的大丫鬟早亡,便不在意多配,加之又遣了一个嫁人,如今身边儿就只有一个大丫鬟伺候,两个小丫鬟多是陪萱萱的。”说着分别指点了几人姓名、模样,又说:“曹先生早年出商曾受恩于林氏一族,故娶了他家长女林氏后就立誓绝不纳妾,身边也不用女子,出门身边只跟三两护卫和吴用,家里小厮也不分大小一视同仁,都只管家中平日用度,不掺和生意上的事儿。”说着又细述一番护卫样貌,完了问钱海清一句:“记住没?”钱海清一凛,稍一作想便立即复述一遍裴钧所说,条条理理一个不差。裴钧听得终于勉强满意,于是收回目光来端起盛满的汤碗。可碗送到嘴边了,他却到底还是轻轻地啧了一声,可见仍是不满钱海清不知记人之举。钱海清喉头默默咽了咽菜叶,这下子心里的不实荒唐是都消散了,只道自己在人堆子里也算出挑的学问,搁来师父跟前儿却只是年轻轻,而肖想了数年的裴钧虽则真成了他师父,可嫌弃他却还是一样嫌的。什么都没变。由是他不免更加打叠精神,只道往后定要悉心学教,必要让师父点一次头。夜里吃完了饭,姜煊扭着裴钧甜着嘴儿好说歹说,是再不乐意看书了。裴钧知晓孩童习气,又念在姜煊的年纪,也不多刁难他,只叫钱海清拿书过来,亲自抽考了姜煊几首诗文境意,听姜煊摇头晃脑竟还真答得像回事儿了,便叫他拿笔默下这几首,好叫董叔翌日送去牢里给裴妍看看。姜煊抓着笔怅然问:“舅舅,你总说母妃在牢里好吃好喝也有人说话,可母妃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呀?我也想和母妃说话了。我昨晚上都又梦见母妃了,梦见母妃给我逮了小老虎。舅舅你说……母妃有没有梦见我?”每每唬孩子的话被孩子一脸认真地问回来,长辈都难以作答。裴钧想来,只说句“快了”,想想又嘱咐道:“煊儿,宫里的判书下来了,你往后不能再叫‘母妃’了。往后你得同其他娃娃一样,叫‘娘’。”姜煊万分生疏道:“那……那娘,她什么时候回来?”裴钧摸一把孩子脑袋说:“煊儿乖,这事儿有舅舅操心,你就好好念书好不好?后日啊,舅舅给你备了桩好事儿呢。”姜煊当即坐直了眨巴眼睛:“什么事儿啊?”“不告诉你。”裴钧掐掐他脸蛋儿,“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两日后,裴钧清早穿戴上官中行走的常服,一如入禁苑出题时一样,由家中仆从收拾好一干行装上了宫里派来接他的马车。刚上车,姜煊也被韩妈妈牵出来送他了。姜煊在车外迷蒙半醒地揉了揉眼睛,叫了声舅舅,忽而竟走来叩叩他车壁,乖乖背了首别离诗。裴钧只觉这孩子没醒的时候是真乖,不免从窗中伸手掐掐他的脸,替他理开一缕额发,这一刻心底竟难得起了些不舍,于近日景况也再度忧心起这孩子的安危。可转而想到姜越一过午就会来接孩子去晋王府,而那时姜煊必然又因与叔公相逢而欢喜,他倒也就释然了,只嘱咐姜煊在府中要好好听话,不在府中更要好好听话,接着,也就撂下了帘子乘车往翰林去了。第56章 其罪四十三 · 栽赃(三)此去翰林,已数不清是裴钧两世中第几次去翰林了。实则翰林院作为朝廷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和咨论政事的所在,自古都是文翰荟萃、养才储望之所,协同天子与吏部,掌科考用人之谏、阅,不仅地位清贵,又可作往后高升之路上最好的踏脚石,加之翰林官博及经史、通晓典政,转入实职更是全了儒学“达则济天下”的说法,这便更使得“点翰林”成了项实用而荣耀的恩典,常为士人、学儒毕生所愿。而天下士人参科者,其才学高下,从来都只凭几纸薄文从翰林阅出--才低则零落成泥,学高则补褂加身,待成为朝臣,又将肩负起从千千万万如过江之鲫的后来人中择选官员的重任,这一遭遭轮回,直如流水蒸作云,云又落成雨,浑然无休矣。裴钧虽从来知道这道理,可他十九岁入翰林的时候,却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坐在那阅卷主考座中的人,竟会是他自己。此时他坐在马车中,听帘外街上人声嘈嘈、木轮作响,直觉眼前极似光景翩跹,叫他好像还能听见张岭当年在一众监生赴春闱的路上,肃容单招他入车共坐时,低声嘱咐他的话:“子羽,今科你定要好好作考,往后高升才一路无忧。”那时裴钧攥着膝头的布,有样无心地点了头,一抬眼,只见对座的张岭一张冷脸上虽依旧没个笑意,但望向他的目光,却隐含了深重的期望。这目光在九日大考中紧缚着裴钧心神,叫他出试后也不知如何面对张岭的问询和估量,便约同梅六、老曹打马出城浑玩了半月,挨到放榜之日才重回青云监。彼时站在热闹沸腾的前院中,只听礼部派来监中读榜的礼员拖长了声音念道:“新科皇榜,京试春闱第十七位,裴钧……”那一刻,周遭青年才俊的沸议因惊愕而止。裴钧在一众熙攘窃语向他侧目的人海中,看见了不远外张岭愈发冷厉的一张脸。而当他跟在张岭身后沉默地走回张家,意料之中的厉斥与苛责,也果然全数泼到他头上。他被勒令跪在祠堂边的石阶下,听张岭提了声音怒斥:“……我张岭十年来唯收你一个徒弟,如今你参科了,朝中谁人的眼睛不盯着你看?可你倒好--平日里风颂经义,都由先生作范式提训监中众生,诗赋、表诏又哪一样输过人?今科却连头十都未入,竟只是区区十七位!十七位……裴子羽!你这是要丢尽我张岭颜面!二日殿试上,皇上与百官会如何看我张家,又如何看你?若要这么下去,往后朝中高升之事,你干脆想都别想,莫若现在就给我滚!”而经年的苦抑至此终似山洪溃堤,叫裴钧终至满心冷然地站起来吼道:“滚就滚!反正师父这辈子最爱的不过是面子,叫学生、儿子做学问,也不过是为了全您张家的盛名!如此学问,我裴钧不做也罢!眼下早早走了,也省得往后再给您丢脸!”接着,他便在张岭的怒目而视中,瞥眼看过侧边廊中沉默无言的张三、张和与张微三人,咬牙说出了最后一句:“从今往后……我就是死,也再不会踏进你张家一步!”说完他拔腿奔出张家大门,在蒙蒙春雨中抹了脸一路跑一路脱下身上的青色罩衫摔在地上,待数日后入了殿试,更是铁了心在百官皇亲前答非所问、表现平平。这致使殿内朝臣果真暗笑,私下都说张岭这高徒平日了了,今日所见却不过尔尔。而四下交头接耳中,张岭冷脸不言、垂目不视,眉头已紧锁成川; 内阁其余数位如常评点一番后,大约还是揣度先皇顾念张家颜面,才暗示吏部说:裴钧是忠烈之后,常闻在监中学问甚佳,如今怕是初次面圣过于惊怕才未能尽数表现才学,如此心性,或然只是好静罢了,倒很适宜入翰林编纂文书。于是,裴钧这忠烈之后、名门之徒,就这么被几番斟酌下扔进了翰林,镇日领着不高不低的俸禄,只做一个在大小考核里收分卷纸、辑录风颂的小官,一身尚未有何功过是非,世人却已可指着他脊梁对他加以诸多评述,而其中最多的便是:“张岭大人高足,如今不思康庄,但图守位保俸,足可见是胸无大志,实在蠢昧,可惜可惜。”这甚至不如同期中会试排名更次于他的方明珏。方明珏当年的名位是排去二十往后了,可凭了其师沈尚书的干系,经一番磕磕碰碰,还是得偿所愿地与裴钧、闫玉亮一道分入翰林,每日进了院儿就是瞎乐呵,入馆第三月又顺应家中安排娶亲入了洞房,往后只等着儿孙现世、千般圆满,日日就更是红光满面、刷刷抄诗,仿似这天底下再没有叫他不开怀的事情般,连带地,也叫他身边的人都松快好过。就这样,御花园中杏子蒙烟、轻荷带雨,枫树落了叶子,霜雪再往头上盖,一年过去就是下一年。那时裴钧总想,安闲无志其实没什么不好,而在翰林的几年,也未尝不是他前世一生中最好的几年。念想间,皇城已至。裴钧下了马车,沿御花园中的石道往翰林走去,一路任脚下卵石在他千层布底的官靴下凹凸不一,徐经园中暖气潜催,眼看风吹下杏树的花瓣落在一枚枚小石子之间,将一园石地铺得或绯或白,倒也觉出分清淡雅致。阅卷所在的惠文馆是个四厢庭院,地处翰林西北,只东南角开一小门,需从翰林中院的回廊绕进去。进去可见门楣的木匾随了古诗,题唤兰泽。入院后,庭中是一池菡萏未放,不过有几捧新绿荷叶出水,其上蜻蜓早立,挂着未收的晨露,一一鲜翠欲滴。眼中的景致原是极好,正引裴钧隐忆从前不由唏嘘,可他过了荷塘没走两步,却见廊角走出了蔡飏与几位翰林学士,远远还听见有抑扬顿挫的音调传来,似乎是蔡飏正在之乎者也指点春秋,而从旁学士俱不敢怠慢,自都十分谦卑地一一应是。那厢蔡飏见裴钧来了,收了言语,调笑着道了一声:“哟,裴大人可来晚了,大清早的忙什么呢?”这话赶着阅卷的当口说出来,便是暗指裴钧早怀异心想徇私舞弊,可裴钧听来却只是笑,一边往主厢走,才一边不疾不徐应蔡飏道:“哎哟,可别提了。我这手上可四下都是事儿呢,眼看是劳碌命哪,怎能有蔡大学士的清闲呢?”只此一句,就把方才还神气活现的蔡飏,噎得一时无法接腔。实则蔡飏此人,生平最不甘的事有两件:其一,是他从来都活在他老爹蔡延的雄翼下汲营跳脚,哪怕年至三十来岁了,也从未外放做官、独当一面;其二,是他虽一路升迁入了内阁,走的却是翰林学士晋升内阁随修、再逐年提拔的路子,手中从未有一日握过政务实权,待在内阁虽名义上掌理了大理寺,可最终给万事拍板定案的人,却还是他老爹蔡延。说到底,他不过是被他父亲插进内阁,替蔡家占了个票拟的权位罢了。可蔡飏偏不是个省油的灯,逢人逢事儿总想亮上一亮,以表自个儿有真才学,并非只靠着爹在朝中立足,搁在几年前,就不是没打过翰林、宫学的主意的。只是最终没成罢了。这翰林和宫学,自裴钧十年前还在青云监时起,就一直属赵太保辖下,曾一度让蔡飏很是吃味。虽蔡飏是个颇有学问的人,可相比起年过六旬、著述撰史的赵太保而言,资历却还算太浅,故肃宁皇帝生前便嘱咐:宫学、翰林二府,乃朝中机要,新帝登基后,依旧要顾命大臣之一的赵太保来统领二处,旁人不可随意插手。赵太保为人保守,平日在官中未有鲜明政见,显是据职保禄、按部就班而已,虽无显著政绩,却也并无什么纰漏。多年来,蔡飏常在官中言语此事,意在表明赵太保没有作为,早是觉得姓赵的浪费了这个能挖金掘宝的位置。料想若是蔡家拿到翰林、承上宫学,往后考核评定都有人插手,还不知是哪般如鱼得水--可左右也只是蔡飏想想罢了。赵太保可活得老长呢,往后这翰林、宫学也没蔡家的事儿。裴钧不理会蔡飏继而又起的冷嘲热讽,此时眼看主厢中等候的冯己如已碎步走来迎他入座,便随手同蔡飏一晃当做告礼别过,这就与冯己如一同走去了主厢,双双揭了主副考官的两道授任文帖,按仪礼请香祭过堂中的孔孟画像,便吩咐下头一句:“理卷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