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作者:蜀七      更新:2023-06-19 05:23      字数:4882
  韩林儿没去接手绢,他胡乱地抹了一把脸,不想叫红袖看到自己的泪痕,可他双眼通红,只是掩饰不住的。红袖叹气道:“韩公子,咱俩有旧,只要你说出私库所在,我能保你一命,日后去了北京城,虽说可能出不了府邸,但能活着,日子也不会太差。”“你若不说,也不过是拖延一点时间,而外面却没有能救你的人。”韩林儿抬头:“我太保呢?”红袖笑道:“刘福通如今也被关押着,韩公子好生思量吧。”第162章 162安丰城没怎么乱, 主要还是靠的重兵驻守,百姓不敢出门, 官员们逃不出去, 从某种方面来说, 安丰倒是比别的大城要更容易平定秩序, 原因很简单, 别的大城有土著著姓, 没有他们的配合,连城内到底有多少人丁都不一定知道, 因为许多奴仆杂役是没有户籍的, 只要主家往上报的时候不报他们, 这些人就是存在的“隐形人”。也叫隐户,死了也没人知道。但安丰是皇城, 有刘福通在自然不会让所谓的著姓掌握什么权力。所以一旦把官员们拿下了, 安丰城内就再也找不到可以跟强龙对抗的地头蛇。没有领头羊,安丰就这么顺顺当当地拿了下来。陈柏松早有了经验, 他先让人清点库府, 兵器库和粮库这两个是人手派去最多的地方。除此以外就是皇宫里的东西清点入库,官员的家抄了以后也得入库。对待百姓就简单了,先让他们在家待着, 然后划分一个区域重新开市,免得百姓在家饿死。至于他们敢不敢出来倒不用在意,肚子饿了自然就出来了。韩林儿把皇帝私库也给吐出来了,红袖这几日都在他身上下功夫, 韩林儿最初还嘴硬,饿上几顿只给水喝,又不放他出去撒尿,只能在屋子里解决之后他就受不了了。红袖这就算是功成身退了。倒是安老四,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总是精神奕奕,按他的话来说,就是自己这时候才觉得活过来了,以前的日子简直就是行尸走肉。忙碌了三个月,陈柏松就带着大部分人马和红袖回朝。留安老四和自己的几个心腹在安丰,等着朝廷下派官员。安老四在他走的前一夜专门去见他,没说几句话就开始哭。大意是:“您可千万要在皇上面前提起我啊,不然我活着要有什么意思,不如现在就死在这儿。”陈柏松以前不懂这些文臣的心思,现在却明白了。武官想往上爬靠的是军功,文臣靠的圣心,只有皇上记得他,他做的一切才有意义。不然他做的太多,皇帝不记得,或者根本不知道,那就是无用功。尤其是现在朝中没有权臣,就是去纳拜山头也不行。唯一称的上是权臣的只有宋石昭,但宋石昭是个人精,他连自己的弟子都打压,现在他首徒杨少伟都还干这传信的活,别人想踩他上去,把他当做登天梯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宋濂又是个不管杂事的,虽然经手的都是大事,但人家不管朝堂上的事。至于郑清风----这是个纯臣,至少现在是这么表现的,除了皇帝的话谁的话也不停,像是一根筋。他们在朝堂上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绝不会被别人利用。并且历任皇帝,就没有喜欢臣子们结党营私的。文臣和武官关系不好也未必没有皇帝的手笔。一边管着民生,一边有着军权,这两者结合起来,皇帝轻而易举就能被架空。没有皇帝那么蠢。而官员们不管自己是怎么想的,上面透露了这个意思,他们也就要照着办。林渊虽然还没透露出来,但文臣和武将已经泾渭分明了。韩林儿也被带去了京城。他是罪人之身,被关在囚车里,只有红袖偶尔去看看他,给他些吃的和水。韩林儿看红袖过来,心里不知道闪过多少念头,最终还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红袖把馒头递给韩林儿。韩林儿抿着唇,他的嘴已经开始起皮,脸颊苍白,看上去就像是生了一场大病,他艰涩地说:“多谢。”红袖看着他的样子,也在心里叹了口气。韩林儿有当皇帝的运气,却没有那个命。红袖如今看他,只觉得这是个可怜可悲的失败者,到了最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输在哪里。“红袖。”韩林儿已经知道她叫红袖了,知道以后就不愿再以假名称呼她,他闭着眼睛问:“朕……我的后妃呢……”红袖:“愿意回家的都回去了,不愿意回的就去庙里当尼姑。”大部分都到庙里去了。因为她们的父兄都是当官的,就是回去了,也要面对抄家,父兄能不能活下来,自己会不会被连累都未可知。所以她们宁愿选择去当尼姑,等日后太平了再还俗也行。倒也有不在意自己安危,要回家和亲人同生共死的,但这是少数。韩林儿:“皇后和李氏呢?”红袖:“皇后去庙里了,李氏回家了。”韩林儿的眼角落出一滴泪来:“李氏……是至情至性之人。”红袖看着他落泪,内心毫无波动:“路都是自己选的,日后不后悔就是了。”韩林儿只看见她们的选择,没看见她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红袖在皇后的宫中当过宫女,自然知道皇后为什么宁愿去庙里,在皇后被韩林儿遗忘的时候,她的家人也很少再到宫里走动,即便是走动,也从不关心她,只想从她手里拿到好处。如果皇后不答应,他们可以数月不入宫。他们要皇后永远记得自己姓什么,要皇后永远记住如果她没有生在这个家,就当不了这个皇后。“我们都把你捧到这个位子上了,你难道不该回报我们吗?”后宫与前朝本来也是相互依存,父兄在前面,姐妹在后面,一个家族才能壮大。皇后只能低头,并且低一次,就再也抬不起来了。最开始只是朝父母低头,后来连嫂子都敢进宫找她提要求。久而久之,那点亲情就随着权欲灰飞烟灭,再也没有死灰复燃的机会。李氏则不然,她在宫里低迷的时候父兄想尽办法给她送钱,让她能打点。等她起来了,父兄又从不找她要官要好处。红袖轻声说:“人心换人心。”韩林儿叹了口气。后宫中的女人大多数都去了庙里,也未尝不是对家人寒了心。当然也有明哲保身想活命的。韩林儿又叹了一声:“是我对不起她们。”红袖安慰他:“放宽心,她们嫁的不是你,是皇位,也不算你负了她们。”韩林儿表情有瞬间扭曲,他竟没听出来红袖究竟是在安慰他还是在落井下石的嘲讽他。韩林儿忽然冷笑道:“那南王又许了你什么好处?你伺候过我,未必他还让你继续去伺候他?”红袖笑了笑,笑得十分动人,柔情似水:“陛下从不因我是女子就轻视我,以为我只能做什么,这次回去,陛下应当会给我一个官职。”因为她的功劳够大,能堵住大部分人的嘴。又因为她是林渊的死忠,所以那些自认为是陛下死忠的臣子们是不会开口的。这些手握权力的人不开口,剩下那些也就不足为虑了。而且她也相信,陛下既然会给她官职,必然会把之后的事情也考虑好。韩林儿大笑起来:“一个女人,竟然也想当官,那南王果真是手里无人可用了吗?”红袖不与他争执,只笑:“女人当官,有何不可呢?”回京的那天刮起了风,前夜下了场瓢泼大雨,气温忽然降了下来,季节转换有时就这么快,不过隔了一天,夏天就成了秋天。林渊先是嘉奖了随陈柏松回来的副将和小将们,打完一场仗自然是有论功行赏的。官职赏的少,多的是宅子和地。不过宅子和地还是朝廷的,只是减免多少年的租金而已。如果朝廷要收回来也简单,把租金算出来给他们就成,再弥补当年的收成。但对于兵丁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好处了。至于陈柏松,林渊不准备再封了。如今陈柏松已经是将军,而林渊手里的大将军只有四个。陈柏松这次的功绩也不足以让他就任大元帅。毕竟所有人都知道,这次换成是谁,都能打下安丰,这个功绩不足以服众。所以林渊就赐了他府邸和匾额,以及一个园子。这个嘉奖看起来够重了,但是又没有超过限度,所以外面都觉得皇帝圣明。奖罚也是有限度的,不能随心所欲。不然就乱套了。不过接下来林渊所做的事,才是真正给热油里泼了碗冷水。----他任命一个从安丰过来的女子为都察院院使,从五品。举城哗然。宋石昭急忙赶紧宫求见林渊,进去就看见林渊正在吃双皮奶,上面还点缀着果脯和果酱,因为拿冰镇过了,上面还冒着凉气。宋石昭先行礼,林渊免礼后他才站起来,一头是汗地说:“陛下……外头都已经吵疯了。”林渊笑道:“吵什么?”宋石昭:“自古以来,就没有女子为官的先例,就是唐朝时期,女官也只是内宫的职务,没有问政的……”林渊:“朕知道。”宋石昭一愣。林渊又说:“所以朕才设了一个都察院。”都察院是个新部门,现在还没人知道都察院是干什么的,各个都在观望。林渊吃了口双皮奶:“所以不用急,总会有跳出来。”那些想进都察院的人自然会跳出来维护林渊。一个女子都能当院使,那他们进去了岂不是地位更高?既然如此,陛下就不能错,哪怕是错的,他们也要说成是对的。作者有话要说:都察院是清朝的部门,也没有院使这个职位。第163章 163“老张头, 来,好烟丝。”中年男子递给老张头一小袋烟丝。老张头兴高采烈地接过来:“你竟还搞得到烟丝。”男子嘿笑着:“我大儿跟着商人跑商呢, 顺路给我带了点。”老张头:“你家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男子家有三子一女, 都养活了长大了, 三个儿子一个跟着商人走南闯北, 两个都出去修桥去了, 女儿和妻子在家织布, 这一家子的收入可不少。男子叫郑六,虽说排行老六, 但前头的五个兄弟一个也没活下来。“那都是皇上圣明。”郑六点上旱烟, 跟老张头对坐着抽起来, “不说乱的时候,就说去年, 哪里想得到有今天这样的日子过?”老张头吸了口烟吐出来:“你闺女是准备嫁出去还是招赘?”郑六说:“嫁出去, 她自己有主意,看上了城东赵寡妇的儿子。”老张头惊讶道:“嚯!你闺女是真有主意。”郑六:“那赵寡妇说了, 我闺女嫁过去, 她把我闺女当亲生女儿待。”老张头听着。郑六又说:“就是她对我闺女不好也没事,现在还有和离呢,大不了就离, 我看离了以后他家名声臭了,再想找媳妇?做梦去吧。”“现如今女的不愁嫁,男的愁娶呢。”老张头叹气:“早些年谁知道如今日子这么好过……”“我的大丫和二丫,都是我自己抱到城墙根底下去的。”城墙人来人往, 他把孩子扔在那,也是希望有达官贵人路过,孩子能有一线生机。家里大人都吃不饱了,更别提养孩子。更别提女孩了。哪家扔孩子都是先扔女孩。战乱时期不知道死了多少女婴和女孩。如今报应来了。光棍一天比一天多,女人一天比一天少。更何况自从有了制衣厂以后,女人宁愿去上工也不愿嫁人了。女人不愁嫁,就是年过四十的寡妇都有人求娶。她们宁愿趁自己年轻力壮时多挣些钱。老张头锤了锤自己的腿:“路也要通了,等通了路,就能赶车去镇上了,十里八乡连在一起,走亲戚也方便。”“那路又宽又平,好着呢!”郑六笑道:“到时候到了赶集的日子,我就去镇上卖些小玩意,也补贴补贴家用。”老张头笑他:“你家还缺钱?”郑六正色道:“我有三个小子呢,以后成家总不能还挤在如今的屋子里,我那闺女出嫁,我也得给她置办嫁妆,这笔开销省不了,总要省点过日子。”老张头:“这倒是,你运气好,养活了四个孩子。”老张头只有一个独子。前头的两个丫头扔在了城墙根下头,后头的四个小子,一个夭折了,两个被卖去有钱人家当奴才,兜兜转转的只剩下一个了。世道乱的时候,人命也不值钱。卖了两个小子,得到的粮食就是再省也没吃到半个月。“你多存点钱,给你家小子娶个媳妇,只要能生,生得越多越好。”郑六对他说。老张头也笑:“正是呢,我这把老骨头还不到休息的时候,我得看我孙子孙女生出来了,我才能闭眼。”世道好了,这几年各村生的姑娘都活了下来。现在有的小子挣得还没有姑娘多。姑娘哪怕不招赘嫁出去了,心里都还念着娘家。现在村里不少人都靠自家姑娘去制衣厂上工活命呢,他们也从不催姑娘嫁人。反正是不愁嫁的,不如多挣几年钱。女孩们也翘了起来,非要嫁自己喜欢的。“就说小河村赵三婶家的闺女,就偷偷跟她男人去官府登记了。”老张头说起这事还是一脸不可思议,“她爹娘嫌男人家里穷,想让她嫁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去当继室,她是个有主意的,自个儿拿了牌子去跟男人登了记,她爹娘也没了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