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
作者:姿然      更新:2022-05-05 11:37      字数:2520
  “江离,你不要太过嚣张了。”

  刘丰载只能恨恨发话:“无论你如何伶牙俐齿,你敢当众对我动手,就已经犯了大错。

  我乃是京都学院的录取学子,京都学院学子,虽无实权,却已然入了档案,有就九品官身。

  刑尚且不上大夫,何况乎你乃一介布衣。

  这件事情,我一定会告诉家叔,参你东岛一本。”

  这就是天下第一学院的牌面。

  只要入学,就已经是预备官员,一旦各地出现了空缺,最先最好的职位,肯定是从京都学院的普通完学生中挑选的。

  而后才会将目光放眼各地学院,经过严密的考核,赐予官身。

  至于优秀完学生,那肯定都在八股考试之中名列前茅,进士及第的官身,可远不止九品。

  而如无必要,官员是不会从学院学生之外的人挑选的,吏永远变不成官。

  这就是士之阶级,刑不上大夫,就是因为刑部里面的,也都是士大夫。

  对刘丰载的威胁,江离倒是不在意,挥手道:“有本事你就去告呗,我倒是没官身,我老爹也没有。

  你看看能不能参倒我爹就是了。”

  刘丰载面色阴沉了下来。

  礼部侍郎,肯定是远胜东宁王治下的一个小岛的。

  但这是两个体系,东宁王毕竟是有一定的自治之权,别说礼部侍郎,便是礼部尚书,也不可能直接插手东宁王自家之事。

  所以,他礼部侍郎之侄的身份,对江离还真没什么作用。

  顶多,就是被警告两句。

  众所周知,警告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但不能没有。

  从江离的刀锋之下,将脸小心翼翼的抽出,刘丰载顶着两瓣红脸,负手说道:“是非自有公论,江离,你就等着日后被问责吧!”

  真是嘴硬啊。

  江离啧了一声,而后悠悠然说道:“那什么,提醒一下你。

  我这次来京都,除了来打打你这种苍蝇的臭嘴,最重要的是,我也要入学京都学院了。

  到时候,我也有官身,这也就不是什么大事。

  对了,你方才不是还要教训这位张兄吗?

  你能教训同学我就不能教训你?

  这不正是同学之间的友爱吗?嗯?”

  原本还装的气定神闲,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的刘丰载脸色瞬间就垮了:“你一个灵兵师,也要入学京都学院?

  你有没有搞错,京都学院的入学考试已经过了!

  而且你连庠序都没有上过,就想直接入京都学院?”

  庠序,是乡野之间的官学,是被大庆官方承认的最基础的学堂。

  即便是东岛,都有这样的机构。

  只有经过庠序之蒙学,才能入学院,而京都学院,更是只招收各学院的最优秀学生。

  像江离这样,是不可能直接入学京都学院的,这是连跨两级。

  除非。

  “小离有志于学,只是苦于过往岁月混沌不知,没有良师教导。

  而京都学院,良师云聚。

  于是江岛主托付于我,想要让我举荐一番。”

  一直坐在一旁的陈实庵,终于有机会开口了。

  本来以他的气质,不该无人发觉的。

  可作为灵文大师,如果他不想让人发觉,在场中人,自然也就无人能察觉他的存在。

  但到了这个时候,他确实该出场了,也不仅仅是为了江离,而是为了和刘丰载说两句话。

  “刘丰载,你叔叔我也认识,当初一并在国子监之时,我就看不上眼,没想到,到了如今,他的侄子,也依旧不入我眼。

  所有人都不觉得,东岛会赢。

  但我们至少也绝不该希望东岛输,而你言下之意,却是觉得东岛输了,反而比之赢了更好

  如此想法,实庵不敢苟同。

  希望这种东西,不是等来的。

  唯有勇气开路,才能看见希望。

  如果连何尝一试的勇气都没有,那你根本看不到希望的光芒。

  你回去吧,今日之事,我会再写一篇风语文章的。”

  刘丰载的脸看见陈实庵的时候,彻底垮了。

  他知道,他大概率会在京都学院看到江离了。

  只要周师能够成功的上任京都学院,哪怕是没有做到将京都学院完全握于手中,那破格录取一两个入学学生,也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而如今他虽然还不知道陈实庵的风语文章是在九州齐放,但也知道,今日之事,一定会让他名声受损。

  可陈实庵当面,他又不敢再多放厥词,就他叔叔所说,陈实庵当年可是个暴脾气,一言不合就能喷的他人无地自容,他可不想更差了。

  当即只能拂袖离去,身后却传来了江离的声音。

  “丰载兄,我们京都学院见!”

  刘丰载离去的脚步更快了一些。

  等到刘丰载彻底离去之后,茶楼里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实庵先生!”

  张仲夏对陈实庵躬身作揖,兴奋道:“先生之文章,鞭辟入里,让人发省。

  自看到先生的文章开始,我就拿先生所言的六项少年之标准来约束自己。”

  “你做的很好。”

  陈实庵起身回礼,微笑道:“若是京都学院的学子,天下学院的学子都像你一般,东洋就不过是癣疥之疾,不足挂齿了。”

  被偶像夸奖的张仲夏更加兴奋,却见陈实庵再度对着说书人,微微躬身,作了一揖。

  “实庵先生,您这。”

  说书人颇有些不知所措,陈实庵当年可是国子监的门生,他不过是一个下九流的说书人,如何当得起这一礼。

  “您受的起这一礼。”

  陈实庵轻声道:“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

  说书人看起来上不得台面,可实质上,那评书故事之中,多是劝人向善之事,影响深远。

  今日之事,您比之堂堂礼部侍郎之侄,更懂得何为国事,何为退无可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做的事情是一样的,皆是让更多人知晓,退无可退,理当觉醒。

  同道中人,当得一礼。”

  这一番话,快把说书人整的眼睛都红了。

  是啊,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

  一开始入这门当,他师傅就说过,他们干的事,没有那么下贱。

  三教九流,各有所用,各司其职,并无贵贱,道理很简单,但不是所有人都懂,也或者他们故意不想懂。

  所幸,总是有人不会装做视若无睹,同流合污。

  他们不仅不同流合污,还会大声的说出来,让所有人都懂,让装不懂的人,装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