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节
作者:我想吃肉      更新:2023-06-19 07:05      字数:5775
  “是。”“能担事是好,担子太重了也不要硬挑。户部若是吃紧,该说的时候就要说出来。我看呀……过两年要是还不好转,设法调你去吏部好了。”“舅舅这话自相矛盾了,想要调吏部,如今正是表现的时候。”甥舅俩又脉脉温情了起来。吃完了莼菜汤,天色已经很晚了,谢麟还是坚持赶回了自己家。他去叶府是事先没有计划的,家里都以为有了紧急的事务,谢涟很奇怪地说:“北疆明明大捷,何必如此匆匆呢?”闹得府里都有些担心。程素素已知北疆大捷的事情,这一回冒出头的将领是个半生不熟的家伙,名叫周锜。底子并不干净,程素素仿佛记得他以前是个匪号。若是因为这个匪号出点事情,那谢麟直奔叶府就有得解释了。直到谢麟回来,脸上不见忧虑之色,林老夫人打了个哈欠发话:“都胡乱操的什么心?散了散了,都去安置吧。”一时散去,谢麟与程素素回到上房,不等程素素问,便将与叶宁的对话告知了程素素。程素素道:“舅舅还是心疼你。”“要不是个好舅舅,我也不用这么为难了。我只怕他再不退一步,陛下那里必要有所举措,到时候他会难堪的。”谢麟分分钟就能想出十个八个让丞相难受的主意,并且个个都有可操作性。这要让自己舅舅遇上了这种情境,谢麟可真心疼。程素素道:“然而舅舅说的也不算错。”“是啊!原以为舅舅只是固步自封,其实他想得很多。”“这丞相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舅舅心里还是明白的。”程素素道:“能不能这样?接着‘穷’下去,但是,不要舅舅发话,他只要什么都不说,这个,你能劝得动吗?”“什么都不说?不偏不倚?那就是纵容……”谢麟沉吟。“比起伯父来,这样当然消极,可也比跳出来唱对台戏要强。”“两头不讨好的。”谢麟点评道。“那就往死里得罪一头?”谢麟也拿了叶宁的台词:“我再想想,你也再想想。”程素素也不说话了,突然有那么一点点的心累。有阻力,她一早就想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是叶宁。叶宁提出的问题很现实,现在依着皇帝搞事,皇帝翻脸你咋办?更愁的是科考,这年代的读书人还没有完全僵化,谢麟、程犀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但是,一旦进入了系统,就能从中得利,成为兼并的一员。这可真是要与这个时代最精英的一部分人为敌了。敌人太多,这是不行的!得给人活路!程素素重新审视了她的计划,改进,必须改。虞朝虽然也是个封建王朝,但是它与清末,甚至与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欧洲,情况是绝对不同的。清末的资本主义思潮,那是因为大洋彼岸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可以拿来用,虞朝并没有欧洲意义上的世袭贵族,社会经济政治体系也与欧洲截然不同。拿“资本主义”来套很可能套不了,必须有调整才行。不就是利益吗?那就利益均沾吧!程素素对谢麟道:“除了陛下,还当引入几家……”程素素的计划是,参与到海外淘金的人选可以逐渐扩大。比如现在是初期,那么,皇帝,谢家、李家等等,都要参与进来。等到朝廷的财政压力达到一定程度了,放开限制的时候,可以允许其他人也加入!朝廷只要做一件事情——管理。为此,程素素极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构想:“该修一部法典,专司其事。”一旦以成文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就代表着承认了这件事情的合法性。自从将这个主意说出来之后,尤其是收获了叶宁的反对之后,程素素越来越意识到,开弓没有回头箭,妄想什么都得到、一点风险也不冒是不可能的。她如今也光棍了,皇帝都光棍了,她也就不再以“考虑乱世来临一定能保全自己”洋洋自得,索性豁出去了,就办这一件事!只要颁了,哪怕后来又废止,法典依然是存在的。即使日后有反复,后人想再反过来,也有个可以借鉴的东西,而不至于茫然不知方向。计划很庞大,谢麟听得很仔细,最后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反而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想好了吗?”第256章 宣麻拜相没有谢麟的支持,程素素也不可能有机会跟皇帝聊这么长的天儿。所以谢麟问的这个“想好了”并非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你想好要怎么做了吗?”程素素当即答道:“当然。”谢麟道:“洗耳恭听。”程素素便对谢麟道:“我当年,做错了一件事。”谢麟心头一紧,一个人一旦拿“当年的错事”来当开头,这个故事就可婉转复杂了!还好,程素素没劈他一道天雷,而是说了给程犀出了那个规范科考的主意来。谢麟明显地松了一口气:“那算什么错事?”“可如今科考取士,中举、中进士的,能不与舅舅一样维护士人吗?”有组织有计划、形成制度的选官方式,快速有效地捏合出了一个新的士人集团,并且急速膨胀着。没有她,这种情况肯定会出现,但不会出现得这么快。这给了她一个新的启发。谢麟道:“你是想,再立一法,能确保后继有人?”提起拉帮结派,谢麟的智慧高到飞起。程素素道:“也是,也不是。是,是说,事业必须后继有人,光靠我们几个人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是不行的。不是,是说,这一法,并不是只单单针对人才。”“财、人、法,”谢麟做了个总结,“有这三样,大事也就差不多了,对吗?”架子搭起来,这三样就可以互相推动了。谢麟想了一下,道:“恐怕你还要面圣的。”“哎,”程素素答应一声,仿佛在解释,“只要往前走着,我心里就踏实。只要想到以后子孙还要原地打转,不定什么时候就转晕了、躺倒了,我就想打人。”谢麟一笑:“现在不用打了。”“是啊,”程素素感慨一声,“你说,舅舅的担心——”谢麟道:“圣上么,还不至于。东宫还未长成,长成什么样子,不是还有我吗?再者,就算意见相左又如何?难道舅舅就是顺着圣上的?”“舅舅有天下士人做靠山。”“那就要快些栽培年轻人了。”结党这事儿,谢麟干得精熟,没成年那会儿就搞他爹的旧友来帮自己跟他爷爷对着干了。程素素的计划在谢麟看来还只是粗具框架,但是构架还是很好的,细节的添补,他原本是宁愿自己都给订好的,现在也改了主意。对呀,不但要自己搞,还要培养一大批的人手去搞,不只是自己的心腹、信得过的学生,完全可以借科考的壳子,搞一大批基础力量。所谓“士子”,难道个个都讨叶宁喜欢?当然不!但是他会维护“士人”。同样的道理,只要能做事,利益一致,个人之间的喜恶与恩怨就不那么重要了。谢麟第二天见到皇帝的时候,便将与程素素的谈话择要对皇帝讲了。皇帝亦知此事出自谁的手笔,当即表示:“我要见夫人。”顿了一顿,补上了一句:“太子同去。”谢麟微愕。皇帝道:“他的年纪也不小啦,不能再当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来看啦。早些知道大势,对他没有坏处。”年纪越小越好教,皇帝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过两年,等到太子长大了,皇帝也得给儿子配一整套班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受老师的影响。以目前的形势,这一整套的班子,肯定会有传统的保守士人,万一哪一个投了太子的缘,再要掰回来就麻烦了。一想到这个,皇帝就有点烦躁。既要稳住这些“国之柱石”,又不能让儿子被带到坑里去。他真是恨不得自己在位的时候就搞定一切,将一个好好的国家交到儿子手上。但是理智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不止他要干苦力,甚至他儿子也要接着干苦力,孙子还得干苦力,三代能把这事儿搞定,那才算完。所以,儿子也不能闲着!——————————太子被通知要与皇帝一同出宫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懵逼的!再怎么着他也知道,就他这出宫的频率,好像有点高。然而皇帝的表情很严肃:“要好好地听讲,知道吗?”太子点点头:“儿本来就很喜欢听师娘讲课的。”好听,易懂啊!qaq大儒们讲经史,也能讲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但是!真的没有从体系上就简洁明了,并且逻辑很流畅,不用去琢磨微言大义来得方便呐!皇帝道:“不喜欢也要听的。”“喜欢的。”太子强调。他的心里,悄悄的希望,能够把比如王学士的课给减掉。诚然,王学士很用心,但是不合他的口味啊!皇帝仿佛没有听到儿子的心声,并不提别的老师,通知完了儿子,皇帝又写了张条子给齐王递过去——叔,一起去听听呗。齐王还能说什么呢?只得按照皇帝的安排,与皇帝前后脚去了谢府。谢府这片地方,不止一个皇帝来过,但是若论频率,还是最近。这不,皇帝又拖着叔叔带着儿子过来了!他的心里最信任谁,此时真是一目了然。皇帝非常礼贤下士,进门之后以与其文弱的身材极不相衬的敏捷,将已弯下腰去的谢麟与程素素扶住:“我是来请教的,可不是来显威风的。”程素素与谢麟口上客气,谢麟亲自引皇帝上坐。程素素则悄悄瞥一眼齐王,心道,你这行动力,有点像是你叔的儿子了。待双方坐定,皇帝很诚恳地道:“今天又来向夫人请教啦。”程素素连说不敢。皇帝道:“敢的,敢的,瑛儿,给你师娘认认真真行礼。”程素素愕然:“这又以是为什么呀?”太子已经很听话、很乖巧地到了她跟前一揖了,程素素忙避开还了一礼,然而静等着皇帝的解释。皇帝非常的感慨,眼睛里仿佛还有点泪光:“满朝皆忠臣,只有夫人是为我们解困了。还请夫人为我细说。”程素素瞅瞅齐王,再看看太子,皇帝解释道:“叔父是宗室长辈,我素来信重,瑛儿也该知道些是非了。”程素素道:“那咱们,从头讲起?”她估计了一下时间,简单的讲个概要呢,还是来得及的。皇帝道:“善。”程素素也就老实不客气地从“发展”、“变化”说起来,皇帝与太子听得多了,都接受良好,齐王还是前番听的皇帝的转述,好在他与程素素打交道太多,理解起来也不吃力。听到最后,三人再次确认,皇室不能再无动于衷了。皇帝此时又提及人才的培养,或曰,己方党羽的培养,以及立法的事情,要求程素素能否说得再详细一些。并且看了齐王一眼,嘀咕,要不是年纪不大对,情况不大对,我真要以为你是我叔亲生的,这么为我们家考虑!齐王则看了一眼皇帝,心道,都说我命很好,怎么闹出格都有人给善后,我看你的命也很好了,这节骨眼人居然有这样的人给你出了这样的主意。齐王还是比较信任程素素的眼光的,也想听程素素说的什么。程素素提出来了政策的延续性的问题,以及“利益捆绑”。皇帝与齐王都露出恍然的神情,太子瑛则有一半明白一半不太明白。太子受的教育里面,仁义诚信还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的,前半截说理想,说忧国忧民,说要小康大同,他都能理解。突然间急转直下,只说利益了,他有点懵。皇帝已经在感慨了:“我已在想了,这次殿试的题目出与货殖相关,在官员里择选精明强干忠义之士。这些却都是用术,不如立下法度更有效了。”齐王道:“难!”齐王生来天不怕地不怕,他说难的事情,那是真的难。且不说法典的制度要花什么样的功夫,想让它颁布通过,就是件麻烦的事情。皇帝虽然是“封建独裁”的总头子,却也不是能够为所欲为的。“乱命”,绝对连政事堂那一关都过不了,更不要提一大群的御史了。程素素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迟早要做的,现在当然要规划好了。”程素素这些日子也没有闲着,她仔细研究过了,现在想要“资本主义萌芽”那是纯属扯淡了。与其总是套社会形态,还不如就事论事,跳出社会形态来看、跳出她前世所学“历史”来看。既然现在已然向皇帝提过宏观调控了,那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从现实出发呢?现在的现实就是,皇帝都已经插手了,你还想“自由资本主义”吗?不可能的!那就抛开这些,不谈“资本主义”,只看眼前!只说眼前的“发展”。政府扶植!只能是政府扶植的殖产兴业。无论是大型矿山的勘测开采,还是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海外屯垦,都不可能离开政府的作用。程素素也考虑到了皇帝的顾虑,这些事情得让皇帝也放心,最放心无过于皇帝也参与其中,握在手里。所以程素素给皇帝出了个主意,虽说是家天下,但是国库是国库,皇帝的内库是皇帝的内库。内库自有一系列的人去管理,个个都带着官职、领着俸禄。如今就是从内库上做文章,以皇帝的名义牵这个头。这样,既是国家官员,但政事堂通常是管不到,吏部也要睁只眼闭只眼,这样的一拨人,去参与到海外的贸易与拓展事务中去。同时,可以吸引一大批权贵与皇帝合伙做股东。既有官职,行事就要有章法。就可以据此确定任职要求,行为规范,做一个简单的章程出来——这就是新法典的雏形了。尽量可能地杜绝人浮于事的官僚毛病,这个机构只有一个要求“就事论事”、“契约精神”。谢麟的理解为,法家。朝廷上,皇帝已经在做的,就是继续穷着。不同意加税,但是又要做好对魏国的军事准备,这样必须加大财政上的压力。最后,为了钱,也会有很大一部分中间派不得不倒戈。" t1果然,皇帝频频点头,再次怀疑齐王是不是偷偷生了个闺女。谢麟还记得程素素说过的“钱不值钱”的问题,当即提了出来:“钱要不值钱了,真是金钱如粪土了,粪土尚可肥田,金银有何用哉?!”程素素心说,金银啥时也不可能真的是粪土呀!口里却说:“有更多的粮食,能养更多的人,人要吃饭、要穿衣、要花钱,就需要更多的钱。”这也是程素素感觉在现有生产力并不算很发达的时候,强行提速可行的原因,即,国内市场很大很大!可以依靠自身的动力,推动这一进程。“只要车轮转起来!”程素素在空中画着螺旋线,“只要不停歇,就会有希望。”齐王与皇帝对望一眼,点点头。皇帝也点点头,起身一揖到底:“谢夫人。”程素素这回不避不让了,只是认真地说:“陛下,知易行难,陛下该谢自己。陛下,只要国家不乱,只要百姓少受些苦,就好。不必名垂青史,不必叫嚷得人人都知道要‘变法’要有‘新政’,自己心里明白就行。别树靶子,更不要把自己立成靶子。”————————————————————————————————“知易行难”不是白说的,动真格干事儿的时候,还是皇帝、谢麟这些在外面奔波的人承担着大头。从谢府出来,皇帝又与齐王秘议良久,再亲自到了李府见了李丞相,师生又嘀咕一回。此后数月,不是召这二人进宫,就是亲自往这二人府上跑。殿试之时,出的果然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策论,并且将一篇“抑兼并”,放在案头研究到天明,无形中给不少人造成了心理压力。其中压力最大的还要数叶宁,他采取了谢麟的建议,睁一眼闭一眼,权当自己是死人。这已是他最大的让步了。果然,皇帝没再为难他,但是皇帝与李丞相藕断丝连,依然给叶宁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皇帝通过行动表示,他依旧眷恋着李丞相,即是对现在的政事堂没有那么的依赖。朝上总不管喜欢揣摩圣意的人,见此情形,对叶宁、对新的政事堂的政令也不大配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