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作者:雾十      更新:2023-06-19 15:56      字数:5218
  </p>“七哥好生气哦。”九公主实时播报。“对啊。”顾乔已经差不多把老闻家这些个皇子公主的性格大致摸清楚了,也很明白七皇子为了反对四皇子而反对的单纯想法,“要的就是他生气。”“为什么啊?”九公主歪头,不解。不等顾乔为公主解惑,七皇子已经一拍凉亭里的石桌而起,对四皇子怒吼道:“你做梦去吧,我永远不可能出家的!”再直白点的意思就是,我才不会让你如愿呢!“看,圆满解决了吧。”顾乔对九公主笑眯眯道,他此时……也在被人举着,才能扒在墙头上。老闻家这莫名其妙的争斗心啊,真的很容易被利用。九公主也学着顾乔的样子,对下面的长乐王道:“看,解决了吧?”长乐王心服口服。哪怕知道了办法,让他去做,他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四皇子对七皇子身边的所有人都有着很深的敌意,是那种哪怕不当墙头草也要坚决抵制到底的敌意。如果真的是由长乐王出手,四皇子不仅不会帮忙,甚至有可能会故意对着干。但由顾乔出面就不一样了。事情虽然简单,但长乐王还是深深地记下了这个人情,因为事情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全部仰仗的是顾乔的能力与面子。七皇子坚决不出家了,慧根大师也没有再勉强,毕竟他一向主张的是缘来缘去,自有定数。慧根大师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武帝交代他的事情里。准确地说,武帝交代了自己这个族弟好几件事,如今正在准备的这个只是其中之一----给太后祈福。武帝一开始的打算是从六台山脚,一路三跪九拜,一步一个台阶地跪到真佛面前那样地去祈祷。虔诚是肯定足够虔诚了,但问题是……“除了虔诚以外,就只剩下傻气了。”慧根大师对武帝一针见血地指出来时,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客气。他还在和他哥生气呢。因为六台山上庙宇众多,这里是佛教圣地,自然不可能只有一处寺庙,历朝历代都在这里建造了很多这样那样的寺庙,没有人统计过这里到底有多少,但前前后后加起来几十处总是有的。每一间都香火旺盛,十分出名。哪怕是从出名的里面找出来最出名、最灵验的,也有八间之多。更不用说这些寺庙还有台内台外之分,六台山的山顶也足足有六个,每一个山顶上面都建有寺庙,武帝到底要拜进哪一间?只拜了这个,会不会被另外一间觉得不够尊重?要是都拜下来……“那我觉得比起婶娘的健康,你更应该考虑考虑自己的。”武帝已经不年轻了,哪怕这么多年他一直没有疏于练习武艺,但身体这个玩意不是这么算的,想不服老都不行。“那你说,怎么办?”武帝也是一时头脑过热,并没有想太多就来了,如今自己觉得绝妙的主意被这么否定,武帝还是有点感觉到挫败的,深受打击。“跳布扎。”慧根大师也不是那种只会提出问题而无法解决的人。一般当他挑出什么毛病的时候,往往也就代表着他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办法,所以他才会站出来说。不会一味地只是当个讨人厌的挑错的角色。“那是……什么?”武帝真的不太懂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跳布扎是由草原民族的藏传佛教,辗转传入中原的一种法会活动,前后倒手改革数次,但本质的目的并没有改变,那就是驱魔散祟。大一点的藏传佛教寺庙一般都会选在一年之初或者一年之中来举行这样盛大的法会。六台山今年正月的时候刚刚举行过。但也不是说这一年间的其他时候就不可以举行了,特别是为太后祈福,各间寺庙都会很乐意地积极响应的。“所有高僧一起为太后祈福,效果肯定好。”慧根大师奋力游说。武帝就这么被族弟说服了。当然,慧根大师要搞这么一个活动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很尊重自己的心,那就是继续挣钱。他挣钱的手段之一就是在举行仪式的时候顺便开庙会。庙会庙会,最一开始的诞生,就是依托于人来车往的寺庙。过来人的慧根大师可以明确地说,庙会真的是一个很赚钱的活动,甚至可以说是承包寺庙每年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慧根大师就很热衷于搞这些。他忍不住开始畅想,这么多寺庙参与进来,会办成怎么样一个盛大的庙会。哪怕举行得有些仓促,通知得不够及时广泛,也已经会起到很可怕的效果了。说不定搞好了,来年他还可以借着这个名头继续赚钱。慧根大师也是希望太后能够醒来,能够好转的,不过这也并不耽误他顺便赚钱。很多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若太后在,也会很愿意看到这样的热闹的。广善寺每年都会搞跳布扎,业务熟练,操作简单,分分钟就已经在联络了其他寺庙后,有声有色地搞了起来。太子伴读之一的谢涟,在得知此事后,激情请旨,参与到了整个活动里。对于知道谢涟爱跳舞的人来说,得知谢涟会有这么一个表现都不会太过惊讶。因为跳布扎,跳布扎,重点就是要突出一个“跳”字,“跳舞”的“跳”,苏肃如实说,谢涟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合理合法地在公开场合跳舞的机会的。虽然跳布扎跳的是傩舞,又称金刚舞,而谢涟最擅长的是天魔舞,但舞出同源,都是出口转内销从草原民族又倒腾回来的舞蹈,谢涟几乎只是看了一遍僧人的动作,就已经能够复刻了。再练个几天,保证会十分完美。“肯定不会给殿下丢人的。”谢涟整个人都开心得仿佛要发光了。太子看了看谢涟,几次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看在顾乔的分上,压下了已经到嘴边的那一句“你去跳舞本身就已经够孤丢人的了”恶语。算了,算了,只此一回,下不为例。法会当天,僧民众多,年轻健硕、头戴恶鬼假面的僧人,就从山顶上各自的寺庙带队出发,在和雅远闻的梵音经呗声中,跳着驱鬼求吉傩舞一路向山下而去,各寺僧人会在路上不断合流,直至形成一支五彩斑斓的盛大队伍。僧人的舞蹈也不是随便跳一跳,是具有一定内容的,类似于恶鬼作恶被擒拿、焚烧、彻底驱散等。谢涟演得尤为投入。狭窄的山路两旁早已经站满了等待看傩舞的普通百姓,所过之处,佛法无边,因为傩舞一直都有“见即解脱”的功德说法。这一支盛大的祈福的队伍,最终的归宿就是山下的六台山行宫。队伍最前方被恭敬抬着的便是弥勒佛菩萨像,有僧人诵经,有僧人吹奏寺庙之音,在绕着行宫一圈之后,才会正式进入行宫之前最大的祭祀广场之上。斩病鬼,驱邪崇,头戴二十八星宿面具的高僧出列,就地按圆行步,辅以各种身形功法以及奇异的手势,宛若开辟了一片真正的琉璃净土。武帝带领龙子凤女站在丹陛之上,见证了佛法普度众生之舞,看到了天下太平之世的结尾。因缘果报,真实不虚。上一回在京中皇宫里由一线大师牵头的“以贵借命”盛会,顾乔没能看上,这一回他看到了由慧根大师牵头的更加盛大的祈福法会。太子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顾乔,他看上去神色如常,但顾乔却还是莫名感觉到了太子殿下的紧张。顾乔都已经不需要再问太子是不是要发生什么,因为这已经毫无疑问了。行宫外就是热闹的与民同乐的庙会,武帝特意开恩,允百姓靠近六台山行宫咫尺,近距离地感受这场法会。要是没有人搞事,那才是奇了怪了。这便是武帝的鬼才主意了,他觉得犼旗钓不出幕后之人,是因为鱼饵还是不够大,毕竟对方看样子想要对付的可能并不是太子,而是他这个皇帝。那他就以自己为诱饵,这般亲身涉险,就是希望能够抓住对方,让自己的孩子从此远离危险。谁也不知道武帝会玩得这么大。连当日参与了讨论的太子与慧根大师都被武帝给死死地瞒住了。他不觉得自己这是牺牲,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甚至如果是听说别人这么做了,他还要嗤笑一句“真是愚不可及”。但这事摊到自己身上,他还是选择了这么做。只是出自一种对孩子本能的保护。第五十四章金刚舞结束后, 就有高僧开始去为信众诵经书, 洒福水了,还会有一定应景的赈济与布施活动,在流民的哄抢中, 武帝等待已久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武帝维持着面上的冷静,心里却在想着, 朕就说,没有人能够经受得住这样的诱惑!不过, 幕后之人的搞事与武帝所设想的有一些区别。它确实没忍住这样的阳谋,放不过唾手可得的的机会,只是他并没有选择行刺, 而是用了另外一种形式。一个手执竹仗的瞎眼老者, 踉踉跄跄的挤出了人群,衣衫褴褛,胡子花白。在带刀侍卫上前赶人之前, 老者高呼:“草民有话说啊, 陛下,草民有话说!”声音之高之洪亮之凄惨,是绝对不会让人忽略他的。在场的百姓已经把目光都聚焦了老者,想想他是不是有什么六月飘雪的冤情,一定要在这个诉出。众皇子、公主以及随行的近臣僧众, 也忍不住把目光瞥向了老者, 当然,只是不着痕迹的看了看, 就收回了目光,他们可不敢在事情不明之前作出一些什么不得体的行为。一般遇到这种喊冤的情况,武帝是不会草率询问的。因为单一从某个人口中听到的对于某件事情的阐述,那只是某个特定的视角与观点,并不是代表着完全的事实与真相。一旦在公开场合将出来,另外一方若不在现场还原自己的那一面,那几乎就等于是要被定罪了。一传十,十传百,谁到底是真正的受害者就由不得事情的真相来决定,而是会变成大众怎么认为就怎么决定了。武帝很不喜欢看到这种被迫的舆情,当然,他也不会放着喊冤的人不管,毕竟对方也许真的有什么情况。他只是会让侍卫把人带下去慢慢的说清楚。但是这一回,明显着老者就是被幕后之人拍出来闹事的,他是不会离开的。若武帝让侍卫出马,老者肯定会想尽办法的挣扎,甚至闹出更多不可收拾的局面。武帝也不想对方离开,既然知道幕后真凶要来搞事,他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是对方出手的动静,甚至生怕对方事到临头胆怯了,武帝赶忙开口,是不会给对方反悔的机会的!“让这位老人家讲吧。”武帝下了这样的命令。他要给足对方表演的机会,因为只有不断的多做,才有可能出错,被找出破绽。来吧,不管你要说什么,咱们都先斗上一场再说!瞎眼老人颤颤巍巍斜对着广场的方向跪下,把脏旧泛黄的竹仗放在了自己身边,哐哐磕了三个头,仿佛在对着自己以为的武帝行礼。侍卫都来不及上前纠正老者,等老人磕完了,他们才有机会带他摆正。一般这种时候,行礼的事情也就过去了。武帝却故意发坏,没有开口,等着对方朝着他再真正的行一遍礼。武帝不能确定对方刚刚故意磕错方向是不是不想给他行礼,但至少他可以让对方再来一次。老人等不到那一声“免礼”,也就明白了圣心,再一次磕了下去。这一回,老人的磕头看上去比之前更加用力,也不知道是真的激动,亦或者只是发泄不得不磕的屈辱。不管如何,武帝爽了。同有眼疾的六皇子,在听到身边人对他描述的老者后,不自觉皱起了眉头。“老人家姓甚名谁,高寿几何,家住哪里,所为什么事?”武帝不怎么会审案,也不太熟悉流程,因为这么多年了,也并没有什么需要皇帝亲审的案子出现过。武帝能做的只是模仿着小时候看过的民间庙会时的大戏,先问了老者一些基础问题,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小老儿名唤张重三,也算不清自己多大岁数,只记得出生在前朝末年闹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家里就住在这秀容城附近的李家村。”六台山地处并州秀容,大部分地区使用的都是晋语,会说中原官话的只有少部分。这位瞎眼老者说的也是具有极其复杂的连续变调规则的晋语,喉塞音式的入声方式,让老者说的话很难彻底被分辨清楚。不少都是更加久远的古词语,早已经脱离了如今大启官话所赋予的含义范畴。这老者说话还特别的快,三句准要喘一回的肺活量,也没有阻止他唰唰射箭一样的说话速度。也就导致……老人义愤填膺的激情讲完一遍之后,大家除了知道他叫张重三,并州人士以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老人家可否讲的慢一点?尽可能的说官话?”武帝不得不道。虽然大部分人不会完全的讲中原官话,但多少还是会说一部分的,本地方言和官话混杂着讲才是最常见的状态。不少官员刚刚入朝的时候就是如此,觉得自己讲的是再标准不过的官话,实则却是个混杂产物。需要好几年的锻炼融入才能彻底转变过来。乃至大才子陆南鼎在作诗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毛病,在南方语系里他觉得已经合辙押韵的平仄句子,到了北方却还需要再酌情润色一番。老人一愣,但还是尽量放缓了语调,添加了一下稀奇古怪的官话,又讲了一遍。更……听不懂了。武帝不得不捏了捏皱起来的眉头,只得下令让张重三又讲了一遍。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搞事老者如今就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他情绪再怎么饱满,也经不住这么一次次的消耗。最可怕的是,真的是没人听得懂他说了什么。当地的僧人和普通百姓倒是已经清楚了,但是又有什么用呢?甚至因为张重三一次次的讲,一次比一次的气弱,让大家忍不住先入为主的觉得这老人说毫无底气,也许他自己都不是那么肯定。武帝误打误撞,已是破解了最一开始的气势。引得一众觉得武帝就是个傻皇帝的人,悄悄侧目,觉得自己过往还真是小看了武帝了。他不是没有手段,只是一般不爱用出来而已。武帝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收获了这么一大堆的崇拜目光,还有点沾沾自喜。“要不您写下来吧?会写字吗?”武帝又想出来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好主意,他其实也不是真的一点都听不懂了,至少在第三遍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确定了,这老头在针对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