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军舰
作者:追云的星星      更新:2022-05-05 13:29      字数:2243
  五日后,邢道荣来到了昌阳的军港。军港占地面积很大,有五百多亩地,里面有造船厂、军营、武器库和粮仓等重要设施。

  军舰已经试航入港,在太史慈和韩当、蒋钦等人得陪同下,登上了有二十多米高的军舰。军舰的甲板上分为三层,分别为“庐”“飞庐”和“雀室”,雀室有瞭望塔和指挥平台,方面观察敌情便于指挥;“庐”是士兵休息室和武器仓库,床铺和各类武器装备齐全;“飞庐”是餐厅,粮草、食物等也放在这里,这里还有两间娱乐室,方便官兵们用餐和休闲;各楼层还修建了“女墙”,墙体开设了射箭孔,利于士兵防守和进攻;甲板上关键的部位还蒙上了皮革和铁皮,加强船身的防护;军舰上有六根桅杆,能挂十面大帆。

  甲板下分为两层,上一层为作战层,四周围有铁甲相护,有射箭孔,攻守兼备,可八百多人同时作战;下一层为动力层,两舷边设有浆孔,容纳数百水手奋力划桨。

  观察了一遍,军舰还有不少的缺点,如没有轮浆,动力系统落后,人为的操作不但慢,而且水手占据很大一部分人力,造成人员浪费;远程打击力度不够大,目前仅装备弩箭,没有投石车和弩炮,以后一定把这些问题解决好。

  太史慈说道:“主公,船已试航成功,还请主公为其命名。”

  我不假思索地说道:“就叫东莱号吧,这是我们腾飞的地方。”

  “东莱号,这个名字取得好,意义非凡,它定能扬威我东莱精神。”太史慈的马屁拍的好,说出来了我的心里话。

  “子义,这次我给你带来了个人才,他是我们东莱郡的匠作大师、工部从事,我给你引见一下,你要好好珍惜他、保护他。德衡,出来吧,见见太史都尉。”

  马钧,三国时期伟大的发明家,改良和发明了很多的武器装备。苏飞发现他后,经过多次劝说,他终于在我大婚前的一段时间,来到了东莱郡。婚后,我和他细谈了一番,又把后世的一些知识说给他听,终于收服了他的心,愿意在我的麾下誓死效力。

  “钧,见过都尉大人。”马钧躬身使礼道。

  “德衡兄,你我兄弟相称,何必那么客气。”

  “德衡,不用客气。以后军舰的武器改造和装备,你还要多费些心,如有困难找子义帮忙。”我又转过口气对太史慈说:“子义,德衡兄的研究之地,一定要注意保密,闲杂人等一律不许靠近,最主要的是护全他的周全。”

  “诺。”

  从军舰下来后,先观看了水师的训练,他们练的有鼻子有眼,一切以实战演练,“练为战,不为看”,他们牢记于心,好有朝一日,伤阵杀敌。后来到了造船厂,看望、慰问了船厂的工人,当我看到几艘在建的军舰时,心情十分的愉悦,它们建好之日,也是争霸海洋的时候,不管棒子、阿三、菲奴还是倭寇,统统地都要臣服于我华夏,否则杀无赦。

  参观完毕,我对太史慈和韩当、蒋钦说道:“你们做得不错,我跟欣慰,不过还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造船厂进度太慢,工人们虽是认真工作,但磨工、怠工严重,需要奖罚分明,实行承包制度,谁干的好就用谁,干的不好就要让贤,坚决不要尸位素餐。”

  我这几句话,给船厂乃至整个东莱的制造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实行了能者上、庸者下等原则,加快了生产进度,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离开了军港,来到了年前救灾的地方,想看看灾民们的状况。快到村口时,望见一排排地房舍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紧密相连;田里的庄稼已经收割完毕,这里紧靠水源地,受旱灾的影响很低,秸秆堆放的遍地都是;孩童们在快乐的玩耍,偶尔传来鸡鸭鹅的叫声,更增添了丰收的喜悦。

  来到了李大娘家门前,刚想敲门,里面传来了争吵声。“里长,你就告诉我们个实数,到底交多少,交少了我们不干。”

  “乡亲们,你们的心情是好的,我可以理解,可太守大人已经免了咱们今年的赋税,你们就不要交了,免得让我为难。”

  “里长,你家怎么交了那么多粮食,只许你家交不让我们交,这是何道理。”

  “太守大人对我们家有恩,是我让儿子交的,乡亲们要怪就怪我好了,别难为老二了,他身为里长,不能做出有违官府的命令。”我听出来了这是李大娘的声音,他的二儿子正是本地的里长。

  “大娘,你这话就不对了,太守大人对你家有恩,对我们就没有恩了吗?我们的命都是他救的,没有他,就没有大伙们的今天,话也不多说了,里长你要是今天不收粮,我们就到县衙找县令评理。”

  我算是听明白了,他们今年丰收了,想要报答我的恩情,就想着多交些公粮,可我又明文规定免了他们今年的赋税,他们就找到里长来商量交赋税的问题,结果争吵了起来。我推开了门走了进来,众人看到太守来了,急忙跪倒在地,我把他们扶起,说:“乡亲们,你们的谈话我已听见,心情我也理解,你们丰收了,我也高兴,可规定既已成事实,今年的赋税还是不能收。”

  我刚说完,一个大汉走了出来,跪倒说道:“大人,今年我家30亩地,芦粟(高粱)、大豆不算,收粟米300多石,麦子100余石,我家十三口人,留下种子和自留粮,还剩余很多。今年大旱,很多地方颗粒无收,肯请大人收取今年赋税,否则我就跪在这里不起来了。”

  乡亲们也都跪倒在地,要求缴纳赋税。我眼含热泪,为有这样朴实无华的百姓感到骄傲,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收取两成的赋税,可收到的粮食远远超过了规定,有的家庭甚至交了多达七成。

  像这样的事情发生很多,如不其县,今年本来不用交赋税,百姓们紧衣缩食,凑了十万石粮草;还有很多受到恩惠的百姓,都解衣推食,助官府渡过难关。在百姓们的影响下,很多官员和士兵,甚至一些开明乡绅,都慷慨解囊,使东莱郡的民心空前的高涨,凝聚力达到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