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节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3-06-20 08:46      字数:4062
  底下的范姓七十多口都有些茫然,自然有人替他们解释。解释一,凤城就是樊城。几年前樊城有蒋氏余孽做乱,将军剿除叛逆之后,公主将此城改名为凤城,从此太平了;解释二,淑媛是公主那里的官名。公主起兴要设官,分男官与女官,干什么不知道,名份是很多的。淑媛是九品衔,往上还有昭仪、婕妤什么的。不过这些人只在公主身边服侍,没到殿上来,他们也就当看个热闹,平时在外面遇上公主那里的官员,也都肯端端正正的见礼——就当给公主面子了。跟着,范家这些人就看到一个头戴宝冠宝花,身穿赤红深衣,手捧如意的美妇人缓缓走进来。她背得出范家祖谱,不必范家人自报家门,只需说出一人排行,她就能说得出这人的兄弟姐妹,父母叔伯。她是范氏嫡脉,公主的淑媛——竟然还是个女官!这叫这些范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本想带着一城投降,怎么着也能在鲁王殿上混个位子坐坐,现在看来——难不成都是替这女子做的嫁衣?上首的大王倒是已经替他们做了决定。大王欣喜探问:“果然是范氏?”范姝:“确系吾家血亲。”大王喜道:“好好好!既如此,就重归一家吧。”范姝道:“自当遵从王命。”范家在郑国的城主是个年约六旬的老人,一生也算经过风浪。他看范姝梳着妇人发,自持年高,问:“敢问淑媛,可是已经嫁人?”嫁了人,那就不算范家门里的人。当然也不能替范家做主。大不了以后供个姑太太嘛。范姝点头又摇头:“之前曾许嫁马姓一男丁,前日和离。”这人一愣,觉得虽然不算好消息,但也不坏,做着长辈的样,问:“不知淑媛可想寻一个什么样的男子为夫?吾等愿为淑媛奔走。”他打定主意要是范姝说不想嫁人,他就从家中子侄中寻一个过继给范姝。她要想嫁更好,就是想嫁个天神,他也能把人找来!范姝:“招婿的人自然要仪容雅正,品德高尚为好。”那人点头:“嗯……嗯?招婿?”范姝点头:“此为鲁国风俗。”那人几乎要以为范姝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可随即反应过来,这是在鲁王殿上!周围有大王还有这么多人,总不会是这一殿的人都在睁着眼睛骗他!可看周围的人,没有一人面露惊讶之色,好像范姝说的真的是很正常的风俗。他们离开鲁国……太久了?第470章 姜武班师范姝既是公主的淑媛, 位列九品,自然就有官衙和官邸。在乐城好房子不容易找,因为现有的都被人给占完了。但二环外,行宫附近的好房子可多了。姜姬早就赐下了范府,因为考虑过范姝会把范家旁支都带过去, 一开始房子就赐得很大。范姝亲自把人送过去, 然后就自己回莲花台了,说等到了吉日,再来开宗祀把你们这一支给记上去。家里什么东西都有, 你们就先住在西长街那一边吧,要吃要喝, 可以先去街上买,如果身上没钱, 就先让他们记账。她走后,留下的范家人二话不说,先去街上打听!当殿不能吵架, 出来后都越想越不信。女人招婿?不可能!一定是鲁人合起伙来骗我们!抱着这个念头,他们见范姝不在,就出门打听去了。结果, 在周围的村庄里打听, “你们那有女人不嫁人, 招女婿的吗?”被打听的很热情,一看是几个年轻的小伙子,连忙道, “有的有的,你们想找媒人是吗?我跟你说,我家邻居就是当媒人的!走走走,我领你们去!”几个范家子侄一时不察,被人领到媒人家,记了姓名年纪以后,媒人见他们都读过书,大喜啊,连声说要给他们找个好人家!这些人才发现被人误会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出来,逃回家一看,出去打听的兄弟叔伯都一副狼狈的样子,唯有家中几个白发苍苍的长辈平平安安的回来了。长辈们打听出来后,都沉默了。鲁国,应该说乐城附近,确实有女子招婿的习俗。近几年才兴起来的。一则是百姓招婿,因为大将军召了许多人去当兵,虽然发了钱粮,但家中没人顶门立户就是不行,所以百姓就以女儿招婿来支撑门户。而且因为公主在国中极受尊崇,所以乐城附近,女子的地位是节节攀升。二来,乐城的一些老家族近来也很时兴招婿。一半是因为家中女儿渐升骄娇二气,另一半则是现在正是鲁国大变的时刻,乐城的人感受最清楚,鲁王有振兴鲁国之望!乐城的世家都想搭上大王的这条船,不想被落下。所以大王要干什么,他们就跟着干什么。这样一来,范姝招赘,继承范家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范家有些后悔,但此时再回郑国,也不可能了。姜武带人献城,功劳可比得上开国了。姜氏七百年都没混上献城这回事……也是梁朝七百年和平嘛,诸侯国没有打来打去的。不过赵打郑,郑人倒先给鲁国献了十四座城,这可真值得大书特书一番了。姜武带兵进城,欢呼声山呼海啸一般。还有人直接喊出了“武王”这样逾越的称呼,实在是因为他这份功劳太大了。他进莲花台时,姜旦亲率王后、太子、百官相接。姜武下马,姜旦颠颠的跑上来拉住他,不叫他行礼,一口一个“兄长”“大哥”。以前大王这么叫姜武,这是大王重感情,如今大王这么叫,姜武已经是实质名归了。但姜武死活都不愿意跟姜旦一起上殿共受献城,他把姜旦送到金潞宫门口,自己就去了摘星楼。姜姬正在摘星楼里等他,身边还有奇云和他教出来的最好的两个徒弟,都是擅长医道的。一男一女,可见奇云多精明。这一个是给姜武的,一个是给她的。奇云今年看起来跟去年、跟前年没什么区别,脸上的皱纹还是那么多,又因为养尊处优,吃得好,没心事,脸吃圆了点,皱纹还少了几条,真称得上是鹤发童颜。两个徒弟,男的生得唇红齿白,女的生得膀大腰圆,二人还是一对夫妻!这世上外表不相配的夫妻多了,能成就夫妻还安稳度日,那都是在别的地方能配得上的。这一对,成亲好几年了,听说过吵架,但孩子也生了有五六个,她初见此女时吓了一跳,但听奇云说,刚领回来时瘦得只剩一副骨头架子,这啊,是喂孩子时补过了,就一直没瘦下来。女的且不说,男的是只要到姜姬这里来就脸蛋红红,头都不敢抬,也不敢看她,一个劲的往奇云和妻子身后藏。搞得姜姬都想摸摸脸,看是不是脸上就写了“大色狼”三个字。日后再见他,就叫蟠儿在旁边坐着,有蟠儿比着,男的就再也没有如此羞怯了。几个小侍童一溜烟的跑进来,“将军来了!将军来了!”他们今日都去看姜武归朝了,现在个个兴奋的脸蛋通红,还有几个跑到殿前就在台阶下做势比武:“我以后也要当将军去!”一个道,另一个说:“我要去给将军牵马!”不一会儿就把姜武身边的官给占满了。姜姬不禁站起来,扶着栏杆往外望,远远的看到一人骑马而来,她不自禁的就露出个笑,还特别傻的对他招手。那马上的人也一直看向她这里,见她招手,双腿一夹马腹,马儿就小跑起来,哒哒哒的到了楼下。刚才说要给他牵马的几个小侍童一齐上前深揖请安问好,其中一个长得最高的去牵马,不料马儿一扬脖子,打了个唿哨,不叫他牵。姜武跳下马,拍了马脖子几下,对侍童说:“它嫌你小了,等你再长几年再来牵它吧。”说罢,大步走进殿来。姜姬看不到他了,转身跑到楼梯口,听到一阶一阶更近更深的脚步声,他刚从楼梯口一冒头,她就探身去牵他的手:“信里没说,受伤了吧?”姜武一把握住她的手,一步跨上来,把她带到怀里,一下子就把她抱离了地。“没有。”声音沉沉的,“连矛都没动一下。”她发现他是洗过澡回来的,想来也是,估计是在凤城停了一下收拾过了。“那我也不信,我叫了人,你现在就去检查一下。”说着把人给推到了屏风后。那一对夫妻进去侍候他更衣,再一一诊视,最后说大将军有些疲惫,外伤确实没有。姜姬这回送他出去最担心的就是他会受伤,听说真的一点皮都没擦伤,高兴坏了,送了奇云师徒出去后,就拉他喝了点煮好的细羹,再到后面泡个热水澡。泡完出来,她先陪他好好的睡了一小觉再起来说话。她本来存了许多话要对他说,许多事要问他,可刚才一看到他的眼神,那么消沉疲惫,她就知道现在不能问。不能问打得怎么样,不能问那些城怎么样,不能问郑国和赵王怎么样。问了,人心就远了。这一觉睡得不多,天刚刚擦黑两人就醒了。姜武醒来后习惯先去练枪,这是他在战场上养成的习惯,在战场上时刻不敢放纵,哪怕是现在不在战场上,他也改不过来了。练完回来,殿里已经煮上了鼎食。打仗的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这个,这个也好做,谷米不用洗,直接往釜里倒,加水,加酱,有肉干加肉干,没肉干就不加,这么煮出来一锅稠粥,大家一起吃。摘星楼的鼎食自然比军中的要精细许多。他走过去,面前已经有了一碗,滴了香油,切了腌菜丁,放了醋泡的黄豆和花椒油炸过的黄豆,喝到嘴里,发现不是粥,而是放酸的面条。这个面条也是米儿做出来的,她自己不知怎么捣鼓出来后,叫它“江面条”,这名字叫人想不通。宫里的人叫这“酸面条”,更贴切。盛夏酷暑,心情不畅,喝这个倒是挺舒服的。连喝了三碗,肚子喝得撑起来,却不会撑得难受,一会儿一泡尿一撒就没了。他坐在榻上,拿着炸黄豆一个个嚼着吃,不等她问,就把郑国十四城的事给说了。那九城真真实实的是他用粮食打下来的。这九城都在刑家辖下,先是被刑家搜刮一遍,再被来接管的王使搜刮一遍,最后又被不信城里的粮都不翼而飞的郑王搜刮了第三遍。姜武以粮攻城,称得上攻无不克了。而且他很守信,你开了城门,我接管了城,就发粮。仿乐城、凤城旧例,在大街上置鼎食,煮熟了以后,香飘全城,全城的人都能来吃一碗。虽然一天只有一次吧,虽然这粥里多是黄豆,虽然粥稀了点,但肚子里真的有东西了!!姜武以前饿的时候也曾吃过草,但他没想过,在郑国的大城里,产粮之地,竟然也会有百姓以干草充饥。他带兵入城后,就有人来以儿女乞草料,就守在他的兵的马前,不要别的,只要一捧草料,一个活生生、仙灵灵的孩子就能给你。他才知道锁在城中的百姓都没吃的,都在饿肚子。为什么不跑?当然是因为逃不掉。以前还有郑人能逃到鲁国去,晋江口那里收容的郑人现在已近六万人了。但他们都是跑得早的,各城发觉之后,就不许人逃了。百姓们逃了,来年谁种地?城里谁做工?哪一家都有饿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