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节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3-06-20 08:46      字数:3337
  赵后泪落如雨:“都是狼子野心!”王姻道:“王后此言有失公允。我王从未起过害人之心。”这话,他说的一点都不心虚。他家大王估计连鸡都没杀过。赵后的心动了。王姻见说动了赵后,不再多停留,与郑王辞行后,出了望仙城,就在附近的小镇躲了起来。赵后见王姻突然走了,心中更加不安。她本想再考虑几日,看怎么通过王姻跟鲁王谈个条件,如果她能助鲁王得到好处,那鲁王要如何保障她和太子的安全呢?比起赵王和郑王,她反倒觉得鲁王更值得相信。王姻不见了,难道是情况有变?赵后突然不肯见郑王了。郑王忧惧,不停的想着王姻的话,又想起他能把刑家搬倒,就是出奇不意……如果他在赵后宫中假装中毒,指赵后下毒,再命人传扬出去,说赵王意欲窃郑,指使赵后下毒,那会不会能解此时困局?想到此,郑王特意召来国中大人,一起去拜访赵后。要在赵后宫中举办宴会。赵后想起王姻的话,惊惧难安。她了解郑王,他必定是打算对她母子不利了!她又见到赵人也在席上,心念电转之间,定下一条大计。席间,郑王突然手中酒樽滑落,捂着胸口指着赵后:“贱人!你敢害孤!”正当席上所有的人都被郑王吓住的时候,另一边的十几个赵人竟也都吐血倒地。赵后尖叫:“有刺客!有刺客!快护太子!”席上的郑国公卿不明所以,但也看得出来确实有人下毒,只是郑王指赵后,可赵人也都喷了血。于是一边的人救护郑王,一边的人去保护赵后与小太子,还有人叫殿前侍卫进来,把这些赵人拖出去。拖出去的赵人不到一刻全都绝了气息。郑王却还活着。有懂金石擅丹药的观郑王眼底、口唇、手心、指尖等处颜色未改,心中暗叹。出来后与人叹道:“恐大王要害王后与太子。”其余人皆惊。郑王已经是坑够他们了,太子年纪小,目前还没坑过谁。不少人在心中是更倾向于小太子和赵后的。赵后从无劣迹,又禀性温柔善良,小太子聪慧健康,怎么看都比郑王好。于是一部分早就对郑王失望到底的人“悄悄”与赵后说,请赵后提防郑王,保护小太子。当然,赵国那边也不是善邻,赵后要对赵国提高警惕。赵后肯定的说,她肯定是不会相信赵王和赵国的。郑国公卿松了口气。赵后又求郑国公卿相助,能不能联系鲁王,求鲁王相助呢?“若得鲁王劝说,或许我父与我夫可以握手言和。”毕竟这个级别的谈话,他们都不敢开口,就只有请别的诸侯王来了,鲁王,还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吗?不等他们商量出个所以然来,郑王“病愈”后,一意孤行的关了赵后,夺走小太子,命宫侍教养,然后让赵后写信给赵王,看他这回还退不退兵。赵后乞怜:“若我父不退,大王要杀我吗?”郑王苦道:“孤也不愿,只盼你父怜惜你我夫妻二人和膝下幼儿了。”赵后这才下定决心。她答应写信,照郑王所说把信写好后,又解衣散发,服侍郑王。郑王拿到信,心满意足,见赵后乞宠,不免倍加怜爱。事后,郑王筋酥骨软之际,被赵后以腰带缚颈,勒杀而死。第475章 宝冠明珠赵后杀了郑王, 也不收拾仪容,只把衣服穿好,头发不梳,脸不洗,一身狼狈的坐在地上守着郑王的尸首, 让人去宫外叫人。殿外的侍人进来一看, 呆立当场。一通忙乱后,宫中祀祭之地的铜钟先响了,然后宫门次弟打开, 一队队侍人骑着快马出宫叫人。叫谁呢?赵后没吩咐,于是这些侍人就照着各自熟悉的人去找了。他们也都曾是读书识字的人, 对这都中情形一清二楚。但望仙城的人已经被这深更半夜的钟鸣给吓醒了,不管老少, 不论是庶人还是世家,纷纷披衣出门,站在庭外望向逍遥台。郑国公卿回家还没躺下睡觉就又进了宫, 见到郑王尸首后无不掩面而叹。一人问:“横死……不吉。是不是先停一停再……”再公告天下啊?总要他们想办法遮掩一下大王的死因吧?一人摇头,指着铜钟的方向说:“钟都鸣了,遮不住了。”“叫他们先别敲了?”“停钟不吉, 不能停, 继续敲。”“到底是怎么死的?”终于有个人问出了这个话。赵后仍在原地待罪。因她姿容不雅, 公卿们不敢靠近也不敢细观,就叫侍人先带赵后去梳洗,然后再问话。现在郑王已经没了, 赵后不能再出问题。不然只剩下一个小太子,外面赵王虎视眈眈,他们可没主意。赵后梳洗后,他们公推出一个极受人尊敬的老大人上前探问。老大人先对赵后行礼,请赵后节哀,再问郑王这是出了什么事故?他本意是向着赵后的,如果她说是有了刺客,他们也都愿意相信的。结果赵后泪流满面的伏下身去,要逊位。老大人阻拦不及,只好接着问:“王后因何逊位?王后竟不顾太子吗?”赵后坦言,因为她杀了郑王。妻杀夫,天地难容,她不能再当王后了,必须要逊位,还要自尽,还要……老大人连忙请她住口,冷汗淋淋的问她为何要杀郑王?前因后果说一说,说不定这里面有误会呢?赵后就取出郑王叫她写的信,说郑王叫她写信,她照郑王所说写了,等她写完,郑王说为了向赵王证明她信中所言属实,叫她自尽,她不肯自尽,郑王就要杀她,两人扭打间,她把郑王杀了。老大人点点头,出去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说了一遍,感叹:“实不能怪王后。”都要被杀了,反抗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在座的人都点头称是,其中一人冷笑:“世人宰牛杀鸡都知道先绑起蹄爪呢。”笑郑王蠢。另一人也不屑:“连女子都打不过……”人已经死了,按说应该前事如烟,但在座的人都在郑王的淫威下苦熬几年,战战兢兢,生怕自己变成下一个刑家,现在头顶大山突然搬去,自然不免扬眉吐气。爽快之后,在座的人七嘴八舌的就定下计策来。首先,郑王的死讯已经是瞒不住了,要紧的是赶紧让小太子继位,这个绝不能拖延!太子继位为王后,广发国书,先召各城太守入望仙城叩拜新王。但有几个太守肯来就不好说了。在座的商量几遍后,选出几家好说话的,到时再让自家子孙,门生故吏等出来充一充场面,叫新王座下无虚,显得出气势来。然后,赵后当然是要尊为太后。还要靠她跟赵王转圜。其实没有郑王掣肘,赵王就是真派人来了,入朝就入朝,上殿就上殿,不叫他们干活就行了。不过,他们也做好准备会被赵王和赵国占一些便宜去。“当处之急,是请赵王退兵!”一人拍案道。对!这个是最重要的。但只靠赵后哀求肯定是不够的,还是要靠鲁王出马。他们决定立刻派人带上礼物去追之前走的王姻,能追上最好,追不上就直接去见鲁王。“对了,不能忘了摘星公主!得她一言,胜过旁人千言万语!”一人道。“对对对!”幸好这个公主的门不难进,讨好她也很容易。“既然摘星公主要去选后,我们不如广选淑女送去充为使役如何?”反正郑国没公主可送,本来就是要送淑女去凤凰台的,现在跟着摘星公主去更好。几人议定后,分头行事。王姻在听到钟鸣后就马不停蹄的跑了。他怕郑国的人来杀他。他前脚回鲁,后脚郑使就到了。声势浩大。因为郑使是来送淑女、姣童给摘星公主的。从晋江到凤城的一路上都传遍了,经过之处,无不哗然。因为郑国乃大国,却在鲁国选送公主时甘愿以从属的身份跟随,这就很值得鲁人骄傲了!又听说郑王已经没了,鲁人感叹之余,也很同情郑国。“郑王也是英年早逝。”“听说小太子连话都不会说呢。”“已经继位了吗?”郑国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漏又遇打头风。郑使见到姜旦,直接扑在阶前大哭,一边哭,一边爬到姜旦面前,哭得人都要厥过去了。殿上的人也都心有戚戚,有年长的想起朝午王去后国中竟然没有公子继位,也是难过得不行。现在多亏有了大王啊。姜旦是小郑王的姐夫,赵后——已经成了太后,寄过来的信中既提了亲戚情份,又十分谦逊,郑国现在只剩下她们母子,可怜的很。她和女儿自幼分离,但一直想念着她,听说姜旦对女儿很好,她既感激,又感动,觉得姜旦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传递的大王。所以,她简单又明确的表示:有她在一天,郑以鲁为尊,她的儿子在的一天,也将永以姜旦为尊。事如亲父。为了表示诚意,送来这么多礼物,给鲁国送嫁公主。然后再次为了表示诚意,听说鲁国救助了郑国十四座城的百姓?身为大王,竟然不能养育自己国内的子民,还要别人帮助,这真是郑国先王最大的耻辱。现在国内对这件事都很羞愧,所以这十四座城就给鲁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