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节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3-06-20 08:54      字数:3200
  他们倒是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就是很直白地说:“陛下可管不着鲁人呢!”瞧瞧,这话说的,叫她心里高兴死了。等听到凤凰台的米价变高了,立刻就让商人们不要再往凤凰台送谷粮了。虽然不至于完全掐断了凤凰台的粮食,但也能减少个十之一二,多多少少能引起一些恐慌。这世上能叫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就是粮食。哪怕它贵,只要它有,就不会心慌。可一旦没有了,少了,那就完蛋了。她也不是要阻了商人的财路,只是让他们把粮卖到别处去,或者就在公主城把粮换成别的,由她的人把粮食送到远处售卖。其实还是她在这里的根基不足,如果能有两三座城已经落到她手里了,那她想藏粮也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短短十日之内,凤凰台的粮价一下子高到了令徐公都瞠目的程度。“一斗粮要半斟珠?”他问徐树,“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了?”凤凰台的人吃米多,人们嘴刁,非好米不食。在凤凰台的粮店里是看不到牲口吃的豆料的。虽然现在被鲁人影响的黄豆做的云食、玉浆等也可登堂入室,但在粮店里,仍以米为主。这要卖半斟珠的,指的是郑国米等精米、细米。徐树皱眉道:“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的价,原来也就是一日涨上一点,一直没往回落。到了前几日,粮商们突然就不来了,这粮价就一下子高起来了。”徐公问:“都是哪里的商人?往年河西、四廊、登丰、河谷的粮商呢?今年他们没往南边运粮?”凤凰台位于大梁南边,水土丰美,周围的大城每年丰收,都会往凤凰台送粮,所以凤凰台上的人还从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徐树赶紧命人去找大商打探,结果却叫人心惊。大梁产粮最多的地方,河西、四廊、登丰、河谷四地四十六座城,沃野千里,到了丰收的季节时走在路上,举目一望,四野一片金黄,望不到边际。往年也是这些地方的大商往各地运粮、贩粮。但今年这些地方出来的商人都少,比往年少了六成。再细打探,竟然是各城不许粮商贩粮了,凡是收获的粮食,全都收到城库里去了,一粒都没放过。徐树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徐公。徐公冷笑:“这是想造反不成?”说罢就叫人进来,替他写了一份奏表,转头就以圣旨的名义发出去了。去“传旨”的当然就是徐家的人了。徐树看到了圣旨——这种事以前也没少过。徐公日理万机,哪有那个功夫每一件事都去找朝阳公主要一份圣旨?都是他这里先办着,事后一起补圣旨。有的不必要圣旨的,就由徐公自己办了。他这个大丞相可不是白做的。徐公平时都不用相印,只用自己的小印,照样行遍大梁无人敢违。徐公先用“圣旨”挑几个大城的太守喝斥一番,再命人把司农和堂下大夫、郎官都请到徐家来。徐家突然门庭若市,一堆大小官员乘车骑马,急匆匆地赶到徐家,黄昏了还有不少人往徐家赶,凤凰台上的人看到这熟悉的一幕,不免胆颤。以前几十年里,这徐家就是这样。凤凰台上不是朝廷,徐公家才是。有机灵的能猜出来,都感叹还是徐公管用。“必是因为这街上粮价的事。徐公要插手了。”“真比陶然强出一座山去!整天跟一个妇人斗,斗来斗去还没斗赢,正事一件不做!”第二天,司农就上表了,中心思想两个:今年大家都要饿肚子了,国库没钱了。司农的表是对着空空如也的龙椅御座读的,读完,就把表递给了朝阳公主的人。这些人也坐在御座下,可是他们虽然空有官职,以前却几乎没当过官,司农带着大夫上殿时,这些人还是一番交头结耳后才知道这是个什么人。他们见司农报告了两个坏消息,以为要像陶然来的时候那样,要再吵上一架,都鼓足了劲等司农发难。不料,司农说完之后就束了手,走了。跟着一起上殿的大夫说:“等陛下有了决断,再叫我等上来便是。”狗腿子们再把司农的奏表拿来细细一研究就知道,司农不是来找事的,他是来报告坏消息的。他们不敢再耽误,立刻把这本奏表送到了朝阳公主面前。朝阳公主读过一遍后,不相信。“国中怎么会没钱也没粮了呢?”她明明记得以前父皇和皇弟都说过,国库中的钱够花二十年的,粮食够吃十年的。这奏表是骗人的!幸好,她虽然不懂,可她收下的狗腿子里有懂的,当下就给她解释,先帝们说的也对,不过那是指宫中库藏。也就是说,指的是凤凰台藏的粮食够吃十年,凤凰台藏的钱,够皇帝和后妃们花二十年。而司农这本奏表中所述的,指的是国库,也就是支应着整个大梁的国库里的钱,没了,或者说,快没了,要见底了。粮库也是指用来喂饱凤凰台下的世家、官员、百姓的存粮,没了。比如说,现在朝阳公主再派花家领兵出征,就没有钱也没有粮了。固然能要底下各城供上来,可远水难解近渴,难道要大军一点粮草不带就出征吗?凤凰台不能一点钱一点粮都不存,全指望着底下各城现拿给它用啊。再不客气一点说,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往年这个时候应该是国库最丰盈的时候了,可现在不但没有进账,花万里打仗、朝阳公主修帝陵——还没修完呢——朝阳公主每日赏赐下去的东西,每日宴会的花销,这已经把国库给花空了。等过年祭祖时,都没有钱祭了。陶然送上几百本奏表,都没这本更叫朝阳公主心惊。她拿着奏表几乎不敢相信。“如何是好?我该问计何人呢?”她立刻问狗腿子们。狗腿子们也没人想跑出来替她办这件事。他们办不到啊。他们除了吹牛拍马之外,别的什么都不行。立刻都举荐徐公。也有人推荐陶然的,建议朝阳公主应该在此时既往不咎,宽大为怀,跟陶然握手言和。先让陶然办事,之后再整治他也来得及。可朝阳公主不喜陶然,她选了徐公。这便以皇帝的名义,派人去徐家探望,请徐公进凤凰台来一述。陶然在家知道了,自然气得半死。徐公都“病”了多少年了。可一有事,人人都只能想到徐公。在他看来,凤凰台下粮价攀高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这不正好佐证了花家应该放兵还乡吗?看,这都没人种地了,连粮食都少了。这才能一口气把花家和朝阳公主都给钉死呢。他想了想,叫人开始往外传流言。流言有两个,第一,花万里会封大将军;第二,花家不会放兵,花家还会继续征丁、征粮。有这两个流言在,那些城更要以花家为敌,以花家背后的朝阳公主为敌。第583章 嘴炮与刀陶然布置下去的流言还没有流传开来, 圣旨已经从凤凰台颁出,被使者带着送往各城了。这是一道抚慰各城的圣旨。旨意中, 皇帝先是追忆过去,毕竟他登基十几年来从没给各城找过麻烦,一年一次税赋,两次祭祀, 一次圣寿,总共四次让各城出血,除此之外可真是什么麻烦也没找过。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很给大家省事的好皇帝了。这份情, 各城要记着吧?然后, 皇帝又怀念起了先祖们。大梁传到现在, 七百多年, 不能不称得上是国祚绵长。这就说明皇帝跟大家的关系是很好的, 君臣之间是没有大矛盾的。然后, 皇帝今年都十七了, 还请了各诸侯国的公主来要选后, 此时此刻,皇帝要修一修帝陵, 过分吗?他继位都十七年了, 都没替他爹、他爷爷、他祖爷爷修过一次坟, 想着今年要娶老婆了, 告慰一下祖先, 过分吗?不过分吧?——现在, 谁要说不该修帝陵的,站出来!都不站出来?那我就当你们没意见了。接着,既然帝陵该修,那皇帝征丁,是不是该征?皇帝征了丁之后,有天灾了吗?有大旱、地震、洪水、虫灾、疫病了吗?有天象启示了吗?都没有!这就说明上天也不认为皇帝征丁是有错的啊。既然如此,那某几座城,因为心怀怨恨,先是辞官,然后拒交税赋,这是不是有错?皇帝派兵前去劝服,是应该的吧?皇帝都派兵去了,这些城的人如果知错,难道不应该自缚其身,出城跪伏吗?他们没有这么做,还纠结私兵,与皇帝派去的将军相抗。如此大恶,岂能不杀?若大恶不惩,还有何人向善?那能怪皇帝的将军打杀了他们吗?为了天下的公道、正义,皇帝的将军打了叛逆,杀了叛军,是应该的,是你们所有人都为之庆幸、鼓舞、欢乐的!你们难道不为此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