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节
作者:多木木多      更新:2023-06-20 08:59      字数:4112
  突然有一天,这些大人物集体消失了。消失的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全部,所有人,每一个都不见了。凤凰台下从以前的皇帝、朝阳公主、徐公、陶公、花将军等人轮番出场到现在只有庆王一个人。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所以,一开始的传言是庆王把这些人都给抓起来了,关起来了,可能那什么了……百姓们开始往外跑,然后小家族开始往外跑,再然后二流的家族也开始往外跑,最后人们发现徐公家早就一个人都没有了!流言在这一刻被“证实”了。然后就在一个月以前,庆王突然不见了,满城的兵也都不见了。凤凰台里的人爬墙出来了。这一幕被许多百姓看到了,口耳相传。“真是翻墙出来的!”“翻了好几天!一个接一个!不知道里面关了多少人啊!”“蓬头垢面,身上都没衣服!”“还有人跑来找我借绳子梯子呢!”翻墙出来的各位大人回家后,流言进一步在凤凰台下沸腾了。等他们发现事情不对出来制止时,已经没有用了。流言变了。“庆王杀了皇帝与徐公然后跑了!”“我听说是皇帝被逼自尽!徐公见不能救陛下也自尽了!”“所以那庆贼才跑了啊!他收不了场了!”毛昭命人在街上驳斥此事,可惜收效甚微。他见百姓现在逃得更厉害了,怕凤凰台真成了一座空城,就想把城门关起来,制止百姓私逃,结果云青兰连城门卫都带走了。在他们的设想中,等把姜幽请过来再安抚百姓,徐徐让百姓接受此事已经太晚了。他们必须立刻拿出一个办法来!然后毛昭就让人在街上说,皇帝没死,徐公也没死,但是两人都病了,重病,所以才一直没出现。庆王离开是因为去替皇帝求药,不是心怀不轨。总之,没人害皇帝,凤凰台一直都很好,请大家放心。然后,因为朝阳公主病重不起,皇帝无人照顾,他们决定请皇帝的姐姐安乐公主入城来照顾皇帝,等安乐公主来了,他们就可以放心的把皇帝交给安乐公主了,大家也能放心了。毛昭身边的人很担心姜幽的鲁国公主身份,害怕如果以鲁国公主的名义请她来,鲁王日后会借这个机会在凤凰台兴风做浪。他们商量之后,就决定屏除姜幽的鲁国公主身份,连姜姓都给她省了,只宣扬她的母系身份。所以百姓们听说安乐公主的母亲是永安公主,她父亲的母亲是长平公主,两位公主都是瑶光帝之女,与朝阳公主同辈所生,所以安乐公主的身份也很尊贵。乍一听好像没错。但凤凰台下哪怕是一家卖布卖油的可能都有几百年历史,家中有祖谱的不在少数,如果家里有仍在世的长辈,听过或经过那一代的事的也有不少。很快就有人发现,朝阳公主、永安公主、长平公主都是同父之女,三者按年龄排,朝阳公主比永安公主大一两岁,长平公主比永安公主要小七八岁。也就是说,比永安公主小七八岁的长平公主生下的儿子,最后与永安公主成婚,生下了安乐公主?那这个安乐公主是谁呢?哪怕毛昭等人不肯说出来,百姓们也早发现了,那不就是鲁国公主吗?绕这么大个圈子,看来凤凰台确实是出事了,这才把一个鲁国公主改头换面推举上来。至于推举了干什么,大家就照着目前这样情形往下推测。首先不管上面的人说什么,大家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什么皇帝和徐公都病了?肯定还是死了。那现在就是没皇帝了。没皇帝不行,怎么能没皇帝呢?头上没皇帝这日子还怎么过?天不就塌了吗?那现在让这安乐公主来干什么?“那安乐公主不是有个小太子吗?”“既有了小太子,那这安乐公主荐为皇后不就行了?以鲁国公主为后也未偿不可啊。”“鲁国有民俗,女子可招赘继承家门,或许上面的大人们是想保险一点?小太子尚幼,万一有什么不妥也变不出另一个来了。”“这倒也是。安乐公主如果以鲁国公主的身份招赘,那就乱套了。还是以安乐公主的身份招赘更合适。”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凤凰台下不安稳是真的。所以百姓们照样私逃,更加千方百计的逃。商人们就乐呵呵的做着运人的生意,顺便把消息送出凤凰台。姜姬听完前因后果,当即就笑了。卫始看她高兴,有些担忧,又不愿相信:“公主欲往凤凰台?”姜姬点头:“恰恰好。”卫始想劝,又不知该从哪里开始劝。想说都不知道说什么。他只能整一整衣冠,跪下道:“愿与公主同往。”他上一回没能随公主回莲花台,这一回,他不愿意再错过了。姜姬摇头:“你要留下替我看着这座城。鲁国那边的人就快要来了,你不在怎么办?”卫始急切道:“公主难道又要自己去?”姜姬:“怎么可能?”她走到门前,看到长长的台阶下面,姜武已经下了马,正大步往殿中来。“我有那么多人跟我一起去。”姜姬笑着说。第650章 鲁人鲁事从鲁国到凤凰台的路曾经十分遥远, 但在商人的努力下,两年间,从鲁国到凤凰台已经不必走那么久, 一条宽阔的商道徐徐展开。“就要到了吗?”年幼的姜纪是鲁国大公子, 他是父王和母后的第一个儿子,从他降生起, 他的王叔就想把太子之位让给他做, 可一直都不行,王叔曾经还为此打算出走,出走半个月就被太傅给迎回来了, 他跑去见王叔,照太傅教的请王叔安享太子之位,王叔苦笑, 跪伏在他身前说:“某资质粗陋,实在不堪此位。”可他觉得王叔很厉害了。虽然王叔从不读书, 每日只抱着琴瑟与美人吟唱;父王每天都要看很多书,写很多字,写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但他读书时有不懂的地方去问父王,父王答不出来就让他去问王叔, 王叔每回都能告诉他。但宫中提起王叔就说他是个风流的人, 好美酒, 好鼓瑟, 好美人。唯独不好学, 不好诗书棋画。父王却是一个学富五卒, 什么都会的天才。他总觉得不太对,但蟠先生教他这些都要藏在心底,连最亲密的人都不能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的智慧应当珍藏,就像最珍贵的宝石一样,不能见到一个人就对着他炫耀。”姜纪不懂,但他会照着蟠先生的话做,蟠先生是这个宫里他最喜欢的人了!他从懂事起就听说过他有一个伟大的姑母,他的父亲、母亲、乃至身边的所有人都非常敬爱他的姑母,就连在他眼中最厉害的蟠先生,最可怕的龚太傅都对他的姑母敬若神明。这一次正是因为姑母写信回来说她想要几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去陪伴她的孩子,他就立刻被所有人送上车,带上所有的行李,匆匆出发了。“还没有。”龚晓年约二十许,他是莲花台最早一批侍从出身,自小在宫中读书,先是陪伴太子,后又陪伴大王,再然后就成了各位大夫、丞相的下属,传话跑腿。有的人已经出宫成了一方牧守,但他却一直没能出宫。他还有一点点记得幼时的事,只有一点点。父母亲人统统都不记得了,所以就算有人悄悄告诉他,他是龚相的亲眷,他也没有印象。龚相从没有对他说过话,从来没有理会过他。唯一一点让他有所察觉的是,就是他一直在宫里,一直没能离开莲花台。当大公子出生后,他就成了大公子的侍从。由于他是公主回宫后的第一批侍从,刚刚会说话时就住在这里了,等于从小就在宫里长大,从来没离开过,不管是大王还是王后还是蟠大夫都非常信任他。他伴随着大公子成长,教大公子说话的人是他,扶着大公子走路的人是他,把着大公子的手写字的人是他,现在大公子离开莲花台,他更是随行在侧。王后送给大公子的侍婢乳母都不能随行,他却非去不可。终于离开了莲花台,龚晓不禁有些茫然无措。姜纪扭头,笑着说:“阿晓怎么也这样?”龚晓把他从车窗前扶下来,笑着说:“我也是第一次出宫。”姜纪忍不住问他:“阿晓,姑母是个什么样的人?”龚晓:“公主是一个非常慈爱的人。”姜纪:“父王也这么说,母后还说姑母非常非常疼爱父王,一定也会疼爱我的。可我总觉得姑母是个严厉的人。”龚晓笑着说:“大公子聪慧。”姜纪:“我果然没有说错吗?父王和母后提起姑母时,总是非常认真郑重,所以我猜她一定是个严厉的人。”龚晓说:“大公子不必担心,公主从不打骂人。”姜纪:“真正厉害的人让人心生敬畏,是不必用暴力来降服人的。”就比如龚太傅,他见到父王时一直很恭敬,父王请他坐下,他都要再三辞座,可父王想到要跟龚太傅见面,前一天晚上肯定睡不着。但是,太傅明明跟着他一起走了,为什么父王竟然还亲自登门去求太傅留下呢?父王去了好几次,太傅始终不肯留下,父王回宫后还大发雷霆。他不懂,父王明明不喜欢太傅,为什么太傅要走,他还不高兴?他往车后看了一眼,“太傅今天没有来找我问书。”龚晓也忍不住伸头往后面张望,可惜队伍太长了,什么也看不到。他也想跟龚相说说话,哪怕只是见上一面,得龚相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他都……都如何呢?他也不知道。他以前不敢相信他会是龚相的亲眷,现在却想去相信了。路途漫长,幸好鲁商已经把这条从鲁国到凤凰台的路打通了。每过一地就有补给,换马,换车轮,补充干粮全都很方便,要经过城池时,入城出城也都很容易,商人们早就打点清楚,不会有人来为难。姜纪一直在车上,停下来时才能下车走动,还不敢走远。虽然整条车队都是鲁王的人,但龚相说过,如果他在这里走丢了,那可能就会被卖为奴,永远都回不到鲁国了,就算他告诉别人他是鲁国大公子也未必会被人送回鲁国,说不定还会直接杀了他呢。把姜纪吓得不轻,根本不敢不听话。他最害怕的就是龚相,偏偏龚相还是他的太傅,自从他开蒙以来就是龚相教他读书。龚相给他布置的功课,连他的父王都不会,不敢帮他解。他小时候太顽皮不懂事,印象中龚相虽然没有打骂过他,但也狠狠罚过他两次,虽然他都不记得了,但仍然不敢违背龚相的意思。今天黄昏时车队停下来,他下了车,看到营地已经围起来了,鼎食正在煮,香气飘得整个营地都是。他跑到鼎食旁,让侍人给他盛一碗汤,“我渴了。”侍人替他盛了一碗米汤,淡白色的汤还有点烫,侍人又替他放了一点糖,他捧着吹了吹,喝了半碗,剩下的想留给龚晓喝,可他捧着碗找了半天都没找到龚晓,一直到饭都摆好了,他坐在帐篷里吃饭了,龚晓才匆匆走进来。“快坐下吃饭,我让他们给咱们留了炸香云!已经没有腌香云了,吃完这个要到下个大城才有了。”龚晓坐下不端碗,先告诉姜纪一个不算好的消息:“龚相已经先行一步。”姜纪怔了一下,反应过来:“……太傅已经走了?那我们怎么办!”龚晓:“公子别急,我们跟着队伍走,只是会慢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