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450
作者:飘依雨      更新:2023-06-20 13:47      字数:4706
  d压抑。随着张家的作坊陆续开工了,市场也逐渐恢复了以往的水平。虽然物价还是居高,但已经有了下降的趋势。按照这个态势,市场很快就恢复过来了。事实证明,只要当权者不乱搞,市场是不会乱的。只不过,汴梁城的气氛很怪异。最怪异的,就是以往还算人声鼎沸的“京华报社”,如今已经门可罗雀了。没办法,停刊整顿之下,报社连秀才们都遣回家了。这都没事做,来报社也没用。更奇怪的是,为何这大门是紧闭着的“你说奇怪了,为什么现在都还没开门”“难道他们都要睡到日上三竿吗”“瞧,出来了。”说话的,是皇城司的亲事官们,都在一旁监视着张正书呢。而此刻张正书的盟友王庆,也就是前勾当皇城司公事,已经正式成了一名皇家军校的先生,专门负责授课如何收集敌人情报。这也算是张正书给他谋划的出路,他也不用在皇城司待上一辈子了。只见张正书独自一人出门,轻轻巧巧地走在了汴梁城的大街上。皇城司的亲事官们不敢懈怠,派人跟梢了上去。结果,跟了一天都没什么事。张正书就是去茶馆喝茶,听博君人说书,末了又在酒楼吃了一段饭,这才回京华报社。一连几日过去,这生活美得皇城司亲事官都羡慕嫉妒恨了。“这小子,好生会享受”“就是,除了没出入菁楼之外,甚么地方好玩,他都去遍了”“咦,等会,他好像往汴河去了,赶紧跟上去”“人呢怎么不见了”“坏事了”张正书也是无奈,从一艘“飞蛟船”里出来说道:“我在这呢,找什么对了,我这有份密信,你们替我交给官家。”这些皇城司亲事官们面面相觑,最后也不敢私藏,层层上报了。也许是吃错了药,赵煦居然微服而来了。待得赵煦登上“飞蛟船”,诸多带御器械把整艘“飞蛟船”都佔了。彭元量跟着赵煦,进入了船舱。张正书在这里,已经焚香煮茶,静候赵煦的到来。君与臣面对面屈膝而坐,好似古礼一样。第一千章:大结局“没想到你会来。”张正书平静地说道,“我以为你不会来的。因为,你应该猜得到,我请你到这来,想必是有恃无恐的。”“朕虽然不相信你的科学,但相信你不会害朕”赵煦很沉着,这几天想必他也明白了很多事。“也是,你也猜到了,我这人比较心软,不想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当然了,今天请你来,其实是把你当做朋友一样的。我不把你当皇帝,你也不用把我当臣民,我们坦坦白白的把话说清楚了。”张正书把茶煮好了,给赵煦斟了一杯。赵煦没有动,而是颇具深意地看着张正书:“朋友”“对,朋友。”张正书拿起茶杯,嘬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道:“我这人没有害朋友的想法,你大可放心。”赵煦也拿起茶杯,正想喝的时候,彭元量连忙阻止了:“陛下,不可”赵煦不理他,慢慢地品尝了起来。“好茶”张正书点了点头:“雨前龙井,自然是好茶。”“你把我叫到这来,你想说甚么”赵煦也是很好奇,张正书为何要用讨论科学如何被朝廷掌控为由,把他叫了出来。张正书淡淡地笑道:“正如我写的那封信,我是来告诉你,如何掌控科学的。”也许是说到赵煦心坎里去了,赵煦眼睛一亮:“哦,说说看”“简单,我退出,那就行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赵煦一愣,不太明白:“你说甚么”“行了,你就别装了,别以为其他路州府那边的事我不知道,你都把技校的先生都抓起来了。我现在退出,你放了他们吧,他们什么都不知道的。甚至,你还可以给他们一官半职,说不定就能收买人心了。”张正书把话挑明了,赵煦也沉默了。“那你退出,是”张正书笑了,说道:“你都不放心我,我不退出还能怎么样”赵煦心中满满不是滋味,他想过张正书会有很激烈的手段,但不曾想张正书居然会以这种办法,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自个爱玩就玩去吧。“你今日叫我来,就是想说这个”“对啊,朋友嘛,吃个茶,多平常的事。”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作为朋友,我有点心里话想和你说。”张正书都做到这份上了,赵煦即便再疑心,也想听听张正书有什么要说的:“你说。”“科学,可谓是天地间运行的真理,你是避不开的。如果你想大宋国祚延长一些,那就不要刻意打压它,也不要过度追捧它,让它自然发展就是了。儒家一家独大,并不是好事。一家独大,不意味着大一统了。人心是会变的,更别说民意,太容易受到蛊惑了。科学,是给大宋上的最后一道保险。我也知道,忠言逆耳,但这是我肺腑之言,你能听得进就听。”好整以暇地,又喝了一杯茶。张正书才继续说道:“科学,是我的心血,我确实是不想你把它糟践了。”赵煦沉默好久,也没说什么。“你我相识有八年了吧”赵煦突然问道,“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你是一个孤家寡人,愣是把人都推到对立面去。”张正书哈哈大笑道,“当然了,你还算一个好皇帝,起码是及格了。只可惜,你的格局还是不够大,看不得更远。”赵煦脸色不太好看了,他灭西夏,夺回幽云十六州,这还叫格局不大“别以为我说的是违心的话,这是实话。”张正书歎了口气,说道:“你也看过地球仪的,如果你的格局够大,就不会把眼光只局限在一隅了。好了,言尽于此,今天不谈国事,只谈风月。”赵煦笑了:“果真是你的性情”“如果有选择,其实我更愿意做一个混吃等死的富家翁。”张正书说出了心里话,“没事提个鸟笼,拿把摺扇,出入菁楼啧啧,这日子给神仙来都不换。”“哈哈哈”其实说开了,赵煦的心情反而好多了。如果没有前面的交锋,别人真道是两个朋友知己在喝茶聊天。“小相公,我们这就走吗”身旁的人是周篷,他觉得这一切都太快了。难道,一切都没办法挽回了吗说实话,周篷并不想走。“你要是不想走,就留在这里吧。”张正书也不勉强,“我只觉得,你在汴京城能做的事,远不及在海外的大展拳脚。至于你父母,不是早就安顿好了吗”周篷也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走吧,没什么好留恋的了。”张正书也不是一个果断的人,但事到临头,不果断也不行了。至于张家里的人,愿意走的就走,不愿意走的就留下吧。张正书给了赵煦这么一个大礼包,谅他也不会为难他们。如今,京华报社里面,除了家仆以外,就没什么人了。来到后花园,找到那一片假山,掀开地底,露出一条地道来。钻进去再出来,已经是汴河边上。钻入一艘小渔船,待得黎明之后城门开了,护城河的栅栏开启,小渔船顺利地出了汴梁城。张正书隔着窗帘,再看了看这汴梁城,心中怅然若失。汴梁城的楼榭房舍在阳光下,那黛瓦瓷砖也好似闪烁着金光。静谧的晨曦里,公鸡司晨的啼音打破了沉寂,阵阵悠扬的梵声自大相国寺飘来,提醒着还在衾窝中的人们,一天之计已然开始,须臾,嫋嫋炊烟拌着慵懒的空气弥散。汴河两边也开始喧闹了起来,为张正书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庇护。小渔船并不快,慢慢地除了汴梁城的视界后,张正书才协同周篷,在来财的接应下,登上了一艘停靠在一旁的载货客船。然后,再往前面到了陈留城,又换了一艘客船,辗转了好几艘船,换了几个交通工具,五日后张正书才算是在青州出了海。一路直奔流求而去,张正书知道,此去怕是经年都回不来了。又三日,到了流求。张正书才发现,最先在岸上迎接他的,居然是郑月娥“你怎么来了你不应该来的”张正书心中发苦,这都什么事啊“小官人,你说呢”郑月娥笑了,二十芳华,如夏花般绚烂。汴梁城,皇宫大内里。其实赵煦早就知道张正书跑路了,但他却没有下令去追。也许那一次喝茶,他也明白了,这是朋友间的道别。“也许,确实是我把所有人都推到了对立面去,我始终还是一个孤家寡人”宋政和五年,金国建立,辽金大战爆发,赵煦病逝于开封,太子赵瑁继位。其后再十年,按照张正书的纪年法,是公元1127年,金国打败了辽国,辽国被耶律大石带到中亚,成立了西辽。随后,金兵南侵宋朝。因为有幽云十六州,金兵久攻不下,和宋朝成了世仇。而后,大宋因为武备荒废,被金国有机可乘,突破了幽云十六州一路打到了大名府。若不是有“天险之城”,宋朝算是亡了。就在金兵席捲的时候,一支神秘水师出现,用火炮、火枪打得金兵抱头鼠窜,再也不敢南犯。待得宋朝与这支神秘水师联繫,才知道是汉人在海外建立的国家,国号为“明”。其国百姓人人识字,朝廷以宰相责任制为总领,衙门细分得不行。国内百姓,一半是汉人,一半是归化的土着。国土遍布整个南洋,包括什么“澳州”,据说堪比大宋国土。甚至,还派出了探险队,与万里之外的美洲联繫了,帮助当地人建立了国家。这一个“明国”,科技实力惊人,且农业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不仅习儒家文化,还有法家、墨家、道家诸子百家在明国之中地位皆平等。但百姓最信奉的,还是科学之道。其建国太祖,乃是张正书。国君为虚君,立宪治国,以法为准。国君大多不理政事,但手握兵权,内阁、法院、朝会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因为宋明两国乃是同根同源,宋明签订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甚至在其后宋朝遭遇亡国之危时,往往是明国出手相助。当然了,两国也有过摩擦的时候,但由于明国实力太强,又极为“讲道理”,宋朝都是理亏的一方。宋朝百姓都嚮往如此国度,明国还专门推出了移民政策。也许是有这么一个强邻,刺激到了宋朝,宋朝也在反思国中政策,慢慢地向明国学习。待得过了五百年,宋明两国已经相差无几了,但互相竞争还是存在的。此时,大航海时代来临,宋明两国纷争再起。只是由于西方诸国咄咄逼人,逼迫两国联手对敌,最后赢得了世界话语权。世界中心,一是在东京汴梁,一是在南京新家坡城至此,世界进入三极模式,一是宋,二是明,三是西方。互有通往,但又互相竞争。人类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一项项伟大的发明层出不穷。只是后来研究史学时,学者才发现原来明国太祖张正书,早就规划好方向,虽不中亦不远矣。学术界有一个荒谬的说法,张太祖的一生,像极了一个穿越者,一生都开了挂全书完第999章完本感言毕竟在儒家主导的社会中,基本就没有工匠的位置,当朝统治者也不会重视什么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家也永远不会提高工匠的待遇的。所以,猪脚和古代的治国理念分歧是无法避免的。除非猪脚随波逐流,成为掩埋在历史尘埃的一份子,不然的话,只要猪脚想去改变,那么他一定会走出这一步。这是理念之争,也是最不可调和的。不可调和之下,猪脚又不想破坏宋朝的安逸,挑起战争做一个千古罪人,那就只能另起炉灶了。后面其实还能写,甚至会有人觉得,这后面才是最精彩的部分,看看架空的“明”朝是怎么用科技吊打宋朝的。科学技术,是怎么碾压儒家的。但这就涉及了治国理念方面的问题,比较敏感,要是猪脚,定然会选择一条符合“明”朝社会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因为他本身就是从这个环境教育出来的,甚至会把老马的主义提前几个世纪给面世了。反正吧,最符合实情的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看书请轻喷,这是我推论出来最好的结果了。当然了,宋明之间肯定会有纷争,甚至局部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同根同源,也是如此。中国人对自己人下起手来,那是再黑不过,但打歪果仁就差了那么点意思了。说了这么多,其实也算是番外篇了,我是没有精力再续上这番外了,因为其实我这本书写完停笔都差不多半年了吧,更新得慢而已。说起来,这本书命途挺多舛的,也是我自己没做好市场调查。你说其他类型的,加个辅助系统,那似乎还挺受欢迎;但历史不一样,它有点严谨,且爱看历史的,大多有一定年纪了,不太相信这种“高科技”开挂手段。所以,这本书即便再用心写,成绩也定性了,没办法。再加上电脑端给保护性屏蔽了一段时间,最精彩最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