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男儿 分节阅读 227
作者:我是路口      更新:2023-06-21 02:12      字数:4881
  d和张顺交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不管是当初的樊城杀范天顺,还是后来的各次战斗,甚至是后来的野人谷大战,他们之间早就打出了刻骨仇恨,现在真的还有转圜的余地么这一刻乱七八糟的想法都已经冲进他的脑子当中,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选择。夏贵好像也已经看出了张弘范的想法,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您觉得张顺身边最缺的是什么人呢”“什么人他手下的战将如云,全都是骄兵悍将,水战、陆战、骑兵,哪有不是,你是说他身边缺少文人”说到最后的时候张弘范终于反映了过来,张顺身边根本就没有军师那一类的人,难道未来还要让一些武将当丞相么他自己虽然不敢说自己多厉害,但有一件事却必须要说明,他可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将,至少也算是一个儒将,如果可以的话,至少自己也能有一席之地。可是真的有这种可能么张顺能给自己一个机会么他再次抬起头看向了夏贵“用和呀,你觉得张顺真的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么要知道我们之间交手可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早就打出了深仇大恨,就算他会承认我们,别人呢牛富、徐宁会放过我们么”夏贵还是摇头,脸上尽是一言难尽“这一点我也是一直都想不通透,也许我们还需要张顺亲自来和我们说才算完吧。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要展现出我们的善意来,至少要他们知道我们想要做什么”“去找他们和谈”“谈是一定要谈的,但谈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行。”张弘范也是连连点头“你说得对,不管如何我们都要完成我们的使命,至少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浪得虚名,在未来我们也要占据一些位置才行。传我命令,全军集中,准备和张世杰决战崖山。”张弘范的策略是直接绕过雷州,不从陆地上和对方展开决战,而是在海上直接开始一场大战,最好可以在海上消灭张世杰的残部。一年多的时间张世杰已经再次凑出了一千余艘战舰,而张弘范这边也有大约八百艘战船。双方的士兵数量张世杰也占据优势,大约有二十万左右,不过其中大部分都是平民,真正能打仗的也就两三万人而已,而张弘范这边则直接出兵十万,其中真正能打的也就两万余人而已,这样的情况之下张弘范对于取得最后的胜利一点也没有疑问,因为他知道张世杰的水平也就那个样子而已。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张世杰的军队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只是放下了雷州那边而已。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江钲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可是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准备背水一战。他再次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准备再来一次连环船战术。但是这个想法却遭到了江钲的严重反对,两个人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江钲一直都在军中效命,每有蒙元追杀大军逼近,皆由江钲率军击退,方保得南宋小朝廷转战几千里。此时江万载已经病逝,而江钲接替了其殿前禁军都指挥使的职务,与张世杰共同到了崖山,但就崖门的布防问题与张世杰发生激烈争吵,江钲不同意张世杰把大船用铁链都锁在一起的做法,并要求分兵把守海陆出入口,防元兵封锁出海口,张世杰则怕一但分兵会被蒙元各个击破,致使他们最后的军队解体。双方争持不下,江钲便提到了焦山之战因为把大船相链被元军一把火烧得大败的教训,张张世杰被揭了痛处很不高兴,便和陆秀夫一起研究让江钲到福建为其父江万载处理善后事兼募兵晌;并以苏刘义暂替江钲掌殿前司,代替江氏父子指挥抗元宋军的精锐四万殿前禁军。双方的准备到此时已经做完,只等着人类古代史上最惨烈,最宏大的一场海战的到来,而此时远在襄阳的张顺也已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一仗上面,这也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这一战的确是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决战,至少是曾经。第110章 断绝上张顺的关心也引发了总参部的关注,他们为张顺特意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沙盘,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将前方的战报用最快的时间传递过来,而整个总参部也开始急速运转起来,将所有的战报都变成沙盘上的行军布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张顺的心思,这一场大战虽然被张顺硬生生的推后了一年,但又能如何呢还不是一个样子发展下来,张世杰一样按照过去的样子那么排兵布阵,失败还是避免不了,看来这就是那个样子了。这是一场人类古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场海战,而这一战不可避免的将在新会崖门海域爆发。交战的双方一方是由草原兴起的强大蒙古帝国,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踏遍亚欧大陆,集中全力准备给敌人最后致命的一击。另一方是国力衰落的南宋帝国,积弱不振的它已经苦苦抵抗了近半个世纪。这是两个民族之间异常残酷的一场绝世之战,对垒双方共投入兵力四十余万,动用战船将近两千艘。蒙古帝国已经吞并了大陆上若干个咤叱风云的国家,意图借这场战争彻底消灭这片广袤土地上最后的强劲敌人。而南宋帝国在蒙古铁骑的大举入侵之下,一批忠贞的大臣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至崖山建立起海山朝廷,捍卫着保卫江山的最后一丝希望。但是这一次和历史不一样的是这已经不再是关系到大宋未来的命运,不管张世杰是不是会死一样改变不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了,可张顺依然还是感到一阵说不出来的激动,因为在上一世这一场大战的意义实在太为巨大了。那一战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壮士们,慷慨赴国难,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一群宋王朝仅存的精英,就这样置身于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卫着风雨中飘摇不定的流亡政权。然而勇气终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英雄的壮志亦不能阻挡波涛般的蒙古铁骑。宋军在初次交锋得胜后,其被动的战术使自己陷入了敌军的围困。数日后在滔天的巨浪中,缺乏补给的宋军在蒙古军团强劲的攻势下兵败如山倒全军覆没,结束了这场持续二十多天的海战。落日的余晖是何其悲壮“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被囚禁在元军船中的文天祥,目睹了崖山海战中最惨烈的一幕无力回天的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年幼的皇帝,背负着他为之坚持的沉重理想投海而亡。其余宋朝军民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后海上浮尸十余万,山河为之变色。历史是残酷的,宋朝最后的天子并非暴虐的无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随南宋残军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而他身边这群大臣也是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心中惟有报国的决心,历史却将最后的重担放在了这群君臣的肩上,亡国的责任实在不该怪罪于他们。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今已经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七百多年的沧海桑田今已使崖山与陆地相连,震古铄今的决战只留下茫茫伶仃洋的拍岸惊涛供后人凭吊。在不少今人的眼中,宋朝军民长期的抵抗与战败后的投海行为成为了不识时务之举。但先人们不畏强敌、与国家生死与共的英勇气概是不会因王朝的覆灭而黯淡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个人的安危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时,从天子到百姓,不愿屈服的这些大宋男儿坚守着支撑自己多年的信念,用热血写就了出的正气之歌被永为传唱。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国,虽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统一,但这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同样惊人。蒙元虽在一些政策上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但许多狭隘的民族主义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进一步使中国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事实也证明,落后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十万军民投海不屈的悲壮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崖山之战后,海上浮尸十万。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十万军民投海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崖山之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但是崖山之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人认为自己是最文明、最强大、最光荣的种族,中国领导世界,中国统治四夷。而崖山海战颠覆了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皇统断绝,夷狄成为统治者,沉重打击了中国人的自尊心。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第111章 断绝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原因自然是崖山之战后汉族整体被奴役,汉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受到史无前例的打击和破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这些都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宋以后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不见了,就连日本史学界也认为宋朝以后的朝代不再是华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以为日本才是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正朔,而这也甚至成为了甲午海战的一些诱因。汉文明在宋朝时候绝对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但是数十年的抗元斗争最可怕的是消耗掉了汉民族最精英的人群。那些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的大宋男儿都被大面积消灭,中国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已经灭亡,另一方面中国的脊梁已被打断,中华精神已经灭绝。在国防问题上,古代王朝素来重塞防而轻海防,这一现象直到南宋时期才稍有改变。由于“襟江带海“的立国形势,以及北方敌对政权在水上军事力量的迅速增强。宋朝极壮大水军、兴造战船、开发武器、完善布防、统一指挥等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水上军事武装和一套相对完善有效的江海防防御体系。崖山之战之前的中国水军力量逐步壮大,并还有强大的舰队和先进的武器,中国人把目标由陆地转移到大海上。而崖山海战之后,中国人再次把注意力转回到陆地上,使得中国水师力量再次被削弱。而元人在建立国家之后规定汉人和南人的部队只允许驻扎在长江以南,汉人士兵平时不允许骑马和射箭,平时的武器也是木头制作的,只有战时才发铁质武器。蒙古人把汉人从他们世代相传的土地上赶走,任凭土地荒芜长草,以便他们来放牧,这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农奴,农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蒙古人在攻城以后的大肆屠城和劫掠,使得城内的大量商人和部分工匠遭到屠戮,宋朝兴盛的商业文明逐步陨落,而大肆的劫掠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做工精良的艺术品破坏殆尽。崖山之后宋朝的户籍簿上四分之三的汉人都被屠杀,这算起来是多么可怕的呢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元朝北方汉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汉人更是四等臣民。蒙古人看来汉人和牲口没什么区别,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都是贱民和奴隶一样,汉人每二十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