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春秋 分节阅读 76
作者:沙漠      更新:2023-06-21 03:33      字数:4732
  d加以抚恤,又如何能够得到文武百官和天下子民的人心,便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摆出姿态来。且不说皇帝没有赏赐抚恤,甚至在祭丧其间,宫中都不曾派人前往祭奠,这实在是太过反常。京中防卫调动,负责守卫皇城的皇家羽林营被调出京城,而黑刀营则是入城换防,此外更是京城戒严,一切都预示着京城有变故。杨宁虽然也觉得京城有事发生,却万没有想到是因为皇帝驾崩之故。此刻知道这消息,所有的疑云便都豁然开朗,他心里知道,皇帝只怕在黑刀营入京的时候,就可能已经濒临死亡,甚至那时候就已经驾崩,调动防卫,就是为了预防京城有人趁皇帝驾崩图谋不轨。宫内连皇帝都死了,哪有心思再去管锦衣侯的丧事。短短时日之内,帝国军中柱梁锦衣侯去世,而帝国的皇帝几乎是在同时驾崩,一君一将先后过世,如此打击,对大楚帝国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接下来的楚国,定然少不了一场风雨,杨宁甚至怀疑如今的京城只怕已经陷入混乱之中。“圣上一代明君,壮年而崩”毛文寿眼圈泛红,长叹道:“我大楚何去何从,实在让人担忧。”第一一零章兄终弟及大楚皇帝驾崩,杨宁虽然感到意外,但内心却也并无多少感触,见得毛文寿一脸愁闷之色,忍不住道:“圣上驾崩,自有太子继位,我看朝廷也做了准备,等新君继位之后,一切应该很快平静下来。”毛文寿微点头道:“但愿如此。”齐峰在旁不由道:“现在最担心的便是太子没能及时赶回来,搞不好就会发生变故。”“太子赶不回来”杨宁奇道:“这话又是怎么说的太子难道不在京里”齐峰低声道:“东齐国主册立太子,举行册立大典,太子率使团前往参加,也没听说已经返京。”“东齐国”杨宁有些发懵,“怎地又多出个东齐国来不是只有个北汉吗”齐峰和毛文寿对视一眼,毛文寿故作淡定,齐峰则是神色尴尬,讪讪笑道:“世子说的也没错,照说东齐也算不得一个国家,地窄人稀,不过是嘿嘿。”却并无说下去,他知道自家这位世子不久前还是浑浑噩噩,只是最近才头脑开窍,许多事情懵然不知倒也并不诧异。毛文寿见杨宁依旧是一脸懵逼的样子,解释道:“世子,东齐位于山东半岛,幅员狭小,占有青州之地,下辖也不过九郡之地而已,甚至及不上咱们荆南之地广袤。本来无论是我大楚还是北汉,也都不曾真的将东齐当做一个国家,不过他们手里有东海水师,善于水战,所以国力虽然孱弱,倒也能够偏安一隅。”“原来如此。”杨宁这才知道,在两大强国之间,竟然还存在着小小的东齐国,毛文寿的话,他听得清楚,知道东齐国占据的便是胶东半岛地区,因为胶东半岛三面临海,拥有一支水师力量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此小国,割据一隅,能够在两大强国之间存活下来还真是不容易。只是既然两大强国都不将东齐当盆菜,怎地大楚却派出本国太子前往参加东齐的册立大典但是微微一想,便明白其中的关窍。南楚和北汉两强对峙,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在此种情况下,谁能够拉拢到东齐,自然就会多出一分力量,毕竟东齐国势虽弱,却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们手里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师,有这样一支水师力量的存在,足以让北汉和南楚垂涎。果然,毛文寿道:“太子前往参加东齐的册立大典,那是给了东齐人天大的颜面,若是东齐水师能为我大楚所用,北汉人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如此说来,太子如今还在东齐”杨宁道:“圣上驾崩,太子得到消息,自然会立刻赶回。”毛文寿却是带有一丝忧色,并不说话。杨宁忍不住问道:“你们说京里会有人趁乱生事,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毛文寿道:“有忠义侯坐镇,应该不至于出什么问题。”摆手道:“朝廷自有朝廷的部署,圣上一代明君,驾崩之前,想必也都做了妥善的安排,咱们也只是随便说说,国之大事,还轮不到下官议论。”“就只怕”齐峰话说一半,却没有说下去,只是神情却严峻起来。杨宁见两人说话都是云山雾罩欲言又止,忍不住道:“你们说话能不能利索一些,我听了半天,也不知道你们到底在说些什么。”指着齐峰道:“你只怕什么”齐峰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道:“世子,你有所不知,有些人有些人并不觉得太子能够继承大统。”“什么”杨宁一怔,“不是太子继承大统,那立太子又是为何太子不就是储君”毛文寿微微颔首道:“世子所言甚是,太子便是储君,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按道理,太子继承大统自然是无可厚非,只是只是当初那件事情,一直让一些人心中不甘,下官担心的,就是那伙人会趁机生出变故。”“哪伙人”杨宁依然听不明白。“淮南王”齐峰终是道:“我们只怕淮南王会趁机生事。”“淮南王”杨宁立刻想到锦衣侯齐景出殡当日,宫里派人传旨之前,淮南王率先赶到,就在城门口哭祭锦衣侯,当时甚至感动不少人。他记得淮南王已经有四十出头年纪,看上去倒也是贵气逼人,只是宫中太监赶到之时,淮南王表现冷淡,甚至在宣读圣旨之前便即带人离开,显得颇有些失礼,杨宁对淮南王的印象倒还颇深,此时听齐峰提到淮南王,大感诧异,问道:“你们是担心淮南王会生事”皱眉道:“他又能生什么变故一个王爷,难道还能阻止太子继承大统”“别的王爷或许没有这等能耐,可是淮南王却不同。”毛文寿压低声音道:“世子,据下官所知,其实其实淮南王是拥有继承帝位的资格。”杨宁愕然道:“淮南王有资格继承帝位毛大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毛文寿解释道:“我大楚太祖武德皇帝武功灿然,征讨天下,立国大楚,只是只是英年早逝,不到四十岁,便即崩逝,太祖皇帝崩逝之前,淮南王尚在襁褓之中,当时天下依然动荡,南方乱贼如云,巴蜀尚未平定,北汉人也是虎视眈眈”“淮南王是太祖皇帝的儿子”杨宁问道。毛文寿点头道:“不单是太祖皇帝的皇子,而且是唯一的皇子。太祖身处乱世,征伐天下,本来诞有一名皇子,却幼年夭折,淮南王是太祖皇帝的次子,但长子夭折,淮南王实际上就是太祖皇帝唯一的皇子。”杨宁奇道:“淮南王既然是太祖皇帝唯一的子嗣,为何为何如今只是王爵”“这与当时的情势有关。”毛文寿道:“太祖崩逝,形势危急,内忧外患,当时能够稳住局面的,只有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是太祖皇帝的亲兄弟,太祖征伐天下,太宗皇帝自始至终相随身旁,战功无数,乃是太祖皇帝的臂膀”杨宁瞬间明白过来,道:“那是兄终弟及了。”他知晓皇位继承,大都是两种情势,要么父业子承,要么便是兄终弟及,至若另让贤明,可是说凤毛麟角。便是兄终弟及,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除非是形势所迫,通常而言,儿子继承老子的江山,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毛文寿一番话说下来,杨宁已经明白其中的缘故。毫无疑问,楚太祖自然是一代枭雄,打下了半壁江山,但是英年早逝,淮南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淮南王继承帝位,本是合情合理,可是在那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刚刚建立起来的楚国需要的是一个强势且有威望的人物坐镇,将楚国上下凝聚成一个拳头,否则必将是一盘散沙,而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当然不可能有凝聚人心的能力。太宗皇帝跟随太祖征战天下,战功赫赫,其威望足以稳住人心,在那种情况下,由太宗继承大统,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正如所言,太宗继承大业,正是兄终弟及,太祖皇帝以天下为念,将皇位传于了太宗皇帝”毛文寿犹豫了一下,才压低声音道:“只是后来有传言说,太祖皇帝驾崩之前将皇位传于太宗,太宗拒不接受,是太祖皇帝坚持,让太宗皇帝以大业为重,太宗皇帝这才接了玉玺,而且向太祖皇帝承诺,等到淮南王长大成人,便会将皇位传于淮南王。”杨宁心想,且不说这是真是假,就算太宗皇帝当时真的说了这话,那也不能当真,权势一旦握在手中,只怕没有几个人肯放下。“淮南王如今依旧是王爵,太宗皇帝自然没有将皇位传于他。”杨宁道。毛文寿道:“太宗皇帝继承大位之后,担下了太祖皇帝未尽的事业,继续征伐各路乱贼,除了巴蜀之地,淮水以南尽收我大楚囊中。连年征战,太宗皇帝也是病倒,其实在太宗皇帝继位开始,就有不少人上谏太宗皇帝册立储君,太宗皇帝一直都没有理会。直到病倒,终是册立了当今圣上为储君,封了淮南王为王爵。”“原来如此,难怪你们说会有人心有不甘。”杨宁这时候明白了前因后果,他能够理解淮南王的不甘心,但也能体谅太宗皇帝之心,说起来太祖皇帝虽然建国,但是却并未真正确立大楚的版图,大楚的版图是在太宗皇帝手中才大致确定下来,他临终之前,想到的自然是要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交给自己的子孙,自然不可能将皇位传到淮南王的手中。淮南王作为太祖唯一的皇子,在他看来,大楚是由太祖立国,由他继承太祖开创的大楚帝国,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太宗一系在淮南王眼中,当然是违背约定夺走其皇位的强盗。“当今圣上文韬武略,任用贤明,而且将巴蜀之地也纳入了我大楚的疆域。”毛文寿道:“圣上对淮南王也始终是礼敬有加,当今之世,淮南王所获殊荣,无有人能出其左右,只可惜”摇了摇头,并无说下去。齐峰一直在旁没说话,此时终于忍不住道:“世子,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淮南王得逞,要是淮南王做了皇帝,咱们齐家可就”双手握拳,神情变的异常冷峻。第一一一章眼线杨宁道:“你好像对淮南王十分忌惮,怎么,他对咱们齐家有意见”毛文寿道:“世子有所不知,当年圣上册立太子的时候,朝中就有一番争议,有人甚至直接上书,求圣上传位于淮南王,这自然是淮南王在背后授意,不过册立太子,也确实一度起了风波,甚至惩处了几名官员。”“哦”杨宁道:“淮南王对皇位一直念念不忘”“如果只是淮南王有这心思,那也不足为惧。”毛文寿道:“可是据下官所知,朝中有不少人是站在淮南王一方,四大侯爵之中的金刀侯,与淮南王的关系便不差。”“金刀侯”毛文寿虽然只是地方太守,但显然对朝中局势也是颇为了解,解释道:“世子,当年太祖征讨天下,麾下云集了一干良臣猛将,金刀侯便是太祖皇帝一手提拔起来,除了金刀侯,朝中如今还有不少是当年太祖皇帝的嫡系,太宗皇帝继位之后,也是提拔了不少人才,锦衣侯齐家,就是太宗皇帝一手提拔。”杨宁立时便明白过来,照毛文寿这样说,如今的楚国,依然是存在着太祖一系和太宗一系两派人马。金刀侯为首的许多官员是早年被太祖所提拔,这些人对太祖皇帝自然还存有感念之心,而锦衣侯虽然两代侯爷功勋卓著,却是太宗皇帝所提拔起来,太祖一系的人马,自然还是期冀太祖的直系子孙淮南王能够继承江山,而锦衣侯这些后起之秀,自然是力保太宗皇帝一系,也就是支持当今太子。“太宗皇帝既然继承了皇位,难道难道没有想到后来之事”杨宁忍不住压低声音道:“太祖一系的官员心存异志,难道太宗皇帝看不出端倪”“其实这也不用去看端倪,一直以来,对于储君继位,一直都是风雨不歇。”毛文寿叹道:“太宗皇帝传位于当今圣上,那时候就有不少人上书,求圣上立淮南王为太子,而且人数还不在少数,其实一开始也没有多少人说起太宗承诺要传位于淮南王,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许多风声就开始传遍,说太宗皇帝当年接下玉玺的时候,答应过淮南王一旦长大成人,就会归还皇位,是真是假,如今谁也无法确定。可是不少人就是拿着这件事儿说话,非说淮南王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身体前倾,压低声音道:“太宗皇帝封了淮南王为王爵,风波才小了一些。”“九五之尊,国之根基,淮南王和他手底下那些人野心不死,对皇位始终是个威胁。”杨宁低声道:“太宗皇帝就没想过打扫一下”毛文寿道:“其实太宗皇帝一直都在做准备,本来金刀侯是我大楚第一名将,金刀侯一族有不少能征善战之人,金刀侯在军方的威望,当年可说是无人可出其项背。太宗皇帝为了削弱金刀侯在军方的影响,所以重用老侯爷,老侯爷不负圣上期望,战功赫赫,威望与金刀侯不相上下。只是当时国家未稳,外有强敌,太宗皇帝若是出手太狠,只怕咱们大楚便先要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