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8
作者:木落花未眠      更新:2023-06-23 14:47      字数:4829
  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亲弟,趾高气昂的舅家,甚至是无所顾忌肆意挑衅的老四,心平气和的时间真是屈指可数。如今遭逢大变,跌到谷底,反而涅槃重生,脑子从来没有过的清醒。就像当初四皇子抛弃了软弱和散漫,现在的三皇子,也抛弃了傲慢与急躁。此时蛰伏,未必不是好事。夏侯毅忽然看得很清楚。首先,父皇的态度非常不对劲。这不像是要选继承人,倒是像在挑起各方势力的角逐,最后脱颖而出的,很难说是胜利者还是箭靶子。当然,如果章和帝寿命有限,在自己再次积蓄足够的力量之前就……那只能算自己确实没那个命。而且,就算真那样,自己这个早早退出竞争的兄弟,下场至少比现在那些争得你死我活的失败者要好无数倍。其次,不管现在谁当上太子,无疑必定暴露他自己的大量实力,不说父皇会不会忌惮不满,就说失败者,也能进行针对性的打击。现在最具竞争力的,其实是老二、老四和老八。若是老二成功,那么后宫所有势力必然和其针锋相对——太后不会高兴这个一直看不上的孙子压过自家老四;姜皇后、玉德妃和老二有旧怨,几乎是不死不休;母妃和淑妃就不用说了,绝对会再次联合,全力对付他;甚至其他嫔妃和她们身后的势力,也会因为心中忐忑而不敢站到他那边,毕竟,不管是二皇子的生母还是名义上的养母的死亡,都和现在后宫还活着的人——包括嫔妃和宫人,脱不开干系。甚至,正因为现在清流和中立派势力太大,即使他们本就是父皇一手扶持起来的,但若是他们能左右储君人选,自己那个最怕大权旁落的父皇,怎么可能坐视不理?若是老四当上太子,无疑,母妃和淑妃一系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同时,太后和父皇的感情必然不会像现在这样融洽。虽然记不太清了,但父皇早年间,两宫太后、贵妃和淑妃,还有皇帝同两宫太后、贵妃、淑妃、贤妃、丽妃这六个女人之间的关系,那真是一团乱麻。那时候,现在这位西太后,可没有这样风光呢!若是老八——那简直不用再说,除了一心想当权臣,迷了眼的,谁都能看出根本就是父皇抛出去的弃子。夏侯毅敢断言,老八真坐上太子宝座,不用三个月,不是被圈禁就是死翘翘!最后,甚至是最重要的,就是,趁此机会,可以让母妃和舅家看清楚,老七是个什么货色!之前自己看不清,被他算计的,和母妃、舅家都离了心。现在虽然大家都怪罪自己,到底是血脉亲情,等气过了,自然会升起怜惜。特别是母妃,等她看清楚老七的居心叵测,自然会对之前误会自己而产生愧疚。而且,母妃他们一叶障目,夏侯毅自己却突然想清楚了——他那位父皇可不是什么慈父,这两年对老七如此宠爱,绝对另有隐情。而傻子都知道,如今的大汤,能对皇帝造成巨大影响的,除了玉德妃还有谁?现在想起来,老七那个北戎的侧妃,可不是玉德妃送的么!只要母妃和舅家一旦发现老七和玉德妃、姜皇后的联系,他毫无疑问就会被打落地狱。对于世家来说,没有什么罪过比背叛家族更严重!而此时,太子之争最严峻的时刻,朱家又必须龟缩,“心怀大志”的老七会不和玉德妃、姜皇后勾连?那真是笑话!而且,现在母妃蛰伏,但耳目却正是警醒的时候,完全不用自己出手,老七就会被抓住马脚!自己被一巴掌拍死,老七恐怕比老四还得意些,毕竟,即使这次争太子失利,有了朱家、玉德妃、姜皇后三大势力的帮扶,他根本是无往不利,所以必然得意忘形,必然行为失当。夏侯毅对此相当笃定。因为他自己就深有感触。人在得意时,真是多少智商都不够用!而扫除老七这个“内部隐患”,对夏侯毅来说,真是“利在千秋”!所以,现在看,虽然不能当上太子很可惜,夏侯毅想要达成最后的目标,必须要更隐忍、绕更多布满荆棘的远路。甚至,还不能排除,这其间无数“意外”、“非人力可为”的种种变故使得夏侯毅所有谋划竹篮打水——否则大家也不会打破头的争那个位子了。但是,夏侯任却比之前还要充满信心和确定。因为,这之后的所有,都不再是因为自己是朱家的外甥,甚至不全是因为自己是章和帝的儿子。他,夏侯毅,将凭自己,战斗。其他的,不过是外物和辅助。章和二十一年六月,帝下旨立四皇子为太子,拟定明年冬,祭天以告。“储贰之重,式固宗祧,一有元良,以贞万国。齐王夏侯松,器质冲远,风猷昭茂,宏图夙著,美业日隆。孝惟德本,周於百行,仁为重任,以安万物。王迹初基,经营缔构,戡翦多难,征讨不庭,嘉谋特举,长算必克。敷政大邦,宣风区奥,功高四履,道冠二南,任总机衡,庶绩惟允。职兼内外,彝章载叙,遐迩属意,朝野具瞻,宜乘鼎业,允膺守器。可立为皇太子。所司具礼,以时册命。”夏侯松面带矜持的微笑,起身从吏部尚书手中接过这道明黄圣旨,心里终于放下一块大石。虽然金宝等物还要到祭天时才能正式到手,那时候他才有正式的“监国之权”,但拿到这封圣旨,就基本不会再有波折了。从三天前的大朝,章和帝宣布了最终结果起,四皇子一脉就没一刻放松过,就怕某些人“临死反扑”,最后翻盘。这三天来,也确实遇到无数明枪暗箭,其中的惊险处,真是不堪回首。好在,事情尘埃落定,最后的胜利者,是他夏侯松!圣旨发下,宫里也早早开始整理东宫,崇文馆也暂时休学,待太子重新确定各项规章制度、学子人选等,再开馆。当夜,多年不用的东宫灯明火炽,明德殿太子宴群臣,章和帝赐下珍宝以示赞同。宜秋宫太子妃见外命妇,太后亲自露面一息,皇后、贵妃、淑妃、玉德妃等皆有赏赐。七月初九,太子极其眷属正式入主东宫。八月初,太子各属官确定,太子开始每日到皇帝、太后、皇后处晨昏定省。太子妃、太子良娣等女眷也开始在后宫活动,太后、皇后、玉德妃等无不和善以对。不日,章和帝又赐淑妃娘娘“珍”字为号,且自掌东宫事务。这不仅仅是珍淑妃权利得到加强,或者太子更放心东宫安全的问题。要知道,东宫事务,从来就是皇后的权掌,皇帝这一举措,实在让人浮想联翩。不管是不是大家想多了,至少,目前章和帝表现出来的,都是完全信重太子,大臣们站队也安心不少。时间一天天过去,眼见着衣裳渐厚,太子党心里却越来越火热。大汤太子的监国之权可不是说着好听的,那是实实在在的权柄,甚至可领京畿一半兵权。同时,那时候起,太子属官就不再只是明面儿上的品级,而是实打实朝堂上的实权和话语权。而太子属官,除了太傅、太保等“老师”是由皇帝亲自挑选——即使是这些,那也是从铁杆的太子党中选,不会有其他势力参杂其中——其他的,那可都是太子完全自主!也就是说,太子其实拥有了和皇帝差不多的,掌控官员的权利!事实上,那就是皇帝除了兵权,最重要的权利。也不怪大多皇帝不愿意立太子,也大多和太子相处不好,实在是这个称谓代表的权利,已经足以威胁到手段不够的君王。也不怪,众皇子对此,争得头破血流了。万寿节前,太子于明德殿邀众皇子,商议献礼一事。二皇子、八皇子皆遭训斥,众皇子讷讷不敢言。当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不问前路无知己。万寿节前夕,皇后对章和帝提出,如今众皇子大多成年,各有家室,但许多皇子还不曾有名,也有皇子加冠礼都没能举行,实在不像。章和帝大感愧疚,大赞皇后慈爱,并亲自为众皇子取名、赐字,且打算在万寿节时为儿子们加冠。姜皇后此举自然赢得不少名声,也顺便抹黑了先皇后一把。当天,太后斥责皇后苛待嫔妃,罚其抄写《女则》九百遍。当夜,章和帝留宿长春宫。次日,陈才人“犯上”,不敬皇后,贬为采女。第八十六章 兄弟齐加冠章和二十二年万寿节,本不算很盛大,但因为整整八位皇子同时加冠,这一天,却是在大汤历史上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实话,就是最小的十五皇子(不算夏侯任),今年都过了二十岁生辰,最大的五皇子,那都已经是三十而立的人了。这时候来个集体加冠,简直是明晃晃揭示,皇家“虐待儿童”、“歧视青少年”。虽然大汤没有“相关机构”这个最强组织来干涉此事,但在万寿节这种举国同庆、万国来朝的日子,高高兴兴地自揭其短,真的好么?不管青青觉得多么奇葩,大臣们多么尴尬,章和帝自己兴致盎然,众皇子更是喜不自禁——即使暗地里活动捣乱摔杯子的太后、淑妃等人,也只是不愿意平增对手的筹码,绝对没有忧心皇帝的面子。贵妃却是无所谓的,虽然如此一来,其他皇子的身份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三皇子和七皇子的地位自然不像以前那样超然。但是同样的,太子的麻烦就会越来越多,他们当然就可以浑水摸鱼。害怕变化的,永远是既得利益者。总归来说,这次寿宴还是喜气洋洋的。自章和十六年进宫,到如今,玉德妃曲青青已经坐实了“第一宠妃”的位子。而且,宫里像是太后、皇后、贵妃、淑妃等人,还知道,章和帝对曲青青根本是独宠!那些偶尔看似得了皇帝青眼的女子,无一真正得了临幸,不过是被当作歌姬舞女、清倌棋侍之类。甚至,皇帝根本就没打算遮掩——否则玉德妃怎敢光明正大数次嘲笑原先的陈才人,是个处子呢?但是,一,章和帝不曾耽误朝事;二,曲青青不曾干涉政务;三,皇帝儿女够多了。后宫妃子、满朝文武,竟找不到确实的理由来劝谏!太子党对此其实是满意的。如今太子正位东宫,最怕的就是后宫起波澜,皇帝受了枕头风,对太子生了嫌隙。曲氏独宠,他们要防范、讨好的,自然就很明确。何况,曲氏和淑妃虽然不算和睦,但也不曾明面上有过龌龊。太子怕曲氏的枕头风,曲氏难道就不计较“日后”他们母子三人的处境么?何况,太后对玉德妃向来宠爱,她自然会投桃报李。虽不曾有盟约,实际上,双方是有默契的。可是这次皇后劝了皇帝,给众皇子行冠礼,却是实实在在损害了太子一系的利益。年龄远远超过了,却来行冠礼,当然是丢脸的。可是皇家人,没几分厚脸皮,谁能活到现在?重要的是实在的利益!之前,哪怕是封了郡王爵,但众皇子没有名、字,说不好听的,在社交上,根本就不算是“成人”。没成年,当然就不能领差事,自然就不能掌握太多的权力。以前也就罢了,他们本来就不像是皇帝亲生的,何况,就算是高高在上的大皇子等人,冠礼、取字什么的,也是母家一手搞定的。皇帝为人刻薄,因为早年诸事,对儿女一贯是秉持严苛打压的态度,认为“寒风成梅香”。最重要——他老人家都没享受过父爱,不也成了经天纬地的帝王?若是他的种,就得经得起风刀霜剑!但是现在有了太子!如果其他皇子还是以前的待遇,那根本就没有半分希望,余生只有卑微与忍耐了。但皇帝亲自给行冠礼,那可是大皇子等人,包括如今的太子都没有的待遇,他们的身份自然大大不同。太子想要再像之前宴会上那样颐指气使,就必须要思量一二了。如此,诸皇子怎能不感激?太子党心里不舒服。这说是姜皇后的意思,谁不知道,皇帝对皇后连面子情都简薄得很,还能听她的?这事儿,不是皇帝自己的意思,就是玉德妃曲青青的手段。太后都觉得有些不自在。不是明明有了默契么?太后确实疼爱玉德妃,就算心里有想法,终究不愿意直接下她的面子,只是找了由头罚了皇后,也是敲打曲青青的意思。哪知道,皇帝竟然立刻做出反应,先是非初一十五留宿长春宫,接着还贬斥了陈才人以示警告。太子党现在倒是知道此事多半和玉德妃,甚至皇后都不相干,分明是皇帝的乾纲独断!也是,玉德妃的立场,除开那个位子的人,其他皇子,也就是以后的先皇子们,自然是地位越低,她的儿女才能更肆意一些。太后也确实感觉到了,这些年好不容易和睦的母子情,又有了隔阂。皇帝对自己的态度,也有了早年的影子。到底是经过了无数起起伏伏的,太后马上发觉了从议立太子起,自己和独孤家心态行事上的变化,也想起了贵妃、三皇子从高处跌落泥地的种种事端。心中警醒。太后立刻招了淑妃,疾言厉色地如此这般分说了。淑妃也不是蠢的,本来太子什么的,最关键就是要防止皇帝认为太子有不臣之心,过分猜忌防范太子。这次,皇帝看似荒诞的举动,或许是警告,也或许是试探。独孤家和太子之前的表现自然不能让皇帝满意,但心里有了准备,他们当然知道日后该如何行事。储君,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