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5
作者:木落花未眠      更新:2023-06-23 14:49      字数:4855
  人父母者封芜表情有些讪讪的。她早说了不再管曲画的事儿,现在却又把她儿子带进宫给宠妃女儿看,明摆着是要给这小孩儿撑腰的。青青倒是无所谓,过得顺心安逸时,人们总是更容易心软些。何况,对于曲画,她有愧疚、有惋惜、有道不同不相为谋,却从来没有资格去憎恨或者厌恶。她这个善良柔软的姐姐,几乎是代表了传统女性最美好的良善隐忍和最悲惨的命运,曲青青也不曾忘记过这个姐姐自小对自己的好。于是轻轻拍拍封芜的手背,看自家娘明了自己没有介意的意思,又问了些这孩子的事情。说来,曲青青真觉得封芜这个娘,就像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样——哪家里一个女儿出息了,拉拔娘家不是理所当然的?若这女儿还和娘亲特别贴心,当娘的每每提出要求更是理直气壮的,现代都是这样,何况是古代?但是封芜从来没有。即使曲青青成为大汤第一宠妃,纵享荣华富贵,在封芜心中,似乎这个女儿也永远是需要保护疼爱的小女儿。明明所有人都觉得曲青青是积了八辈子福才有现在的幸福,她却暗自里揣测了无数曲青青可能遭受的苦楚,从来不肯为她增添任何一丝可能的麻烦——即使是为了她亲生的另外一双儿女。不管外人怎么明里暗里说封芜愚蠢、目光短浅,甚至狠心绝情,作为被偏心的那个,曲青青却是享受这无比温暖的爱意。封芜看女儿是真不在意,便也放心了,她自认和女儿是绝对没有任何秘密隔阂的,也相信曲青青在她面前不会有任何假装或“面子活”,这下就轻松地说了——“这孩子你也知道缘由,将将五岁,名唤李安乐的。只是你可能也看出来了,这孩子娘胎里受了磋磨,先天不足,打生下来就体弱多病的,脑子也……起先他娘那个讨债的还倔着,又有你嫂嫂这个菩萨心肠的惯着,缺什么哭着求着给送去,所以一直是不肯上娘家门的。”“后来眼见着孩子不太对劲儿,她自己为人父母了,倒是渐渐开了窍,却没让我们这边费什么心,自己虽还是少言少语的,倒是时常送了孩子到家里来。这总是在眼前晃着的,我可不是就对这孩子有几分疼惜了嘛。”“那李老婆子,为着她李家这唯一的命根儿,也是拼了老命,我看她如今讨好谄媚的样儿,心里其实也是不大自在的。”青青叹口气,只道:“姐姐是个命苦的,现下虽是李家的人,但总归是我们家出去的,没得眼见着她吃苦受罪却不拉拔一二的。”封芜得了青青这话,便放心了。如今天下谁人不知,玉德妃就是老皇帝的心尖子,有她两三分眷顾,什么求不得呢?就说曲家,原也是嫡支那边十二万分嫌弃的枝蔓拉杂,现在其父曲平虽是赋闲在家,却蒙恩挂了个相当于从三品的户部员外郎的虚衔。而支门立户的曲士廉更是官至三品实权大员,手中还掌兵,算是章和帝嫡系中的心腹。就是还未成婚的小辈曲吉,不仅仅婚事由章和帝经管了,还能小小年纪平白无故得一爵位!想来,等圣旨下来,又会有无数歌谣传唱——民间爱女更胜儿了。所以即使曲画这孩子先天不足,和常人不同,又没有父兄,但只凭曲青青一丝眷顾,也足以荣华一生了。要不怎么说,天下富贵处,竟在帝王家呢?这边女人闲话,不一会儿夏侯任同曲吉下学回来,一起和和美美吃了一顿饭,封芜一行人也就离宫回家了。曾经的包子馒头,也长成芝兰玉树般的好男儿了啊。即使容颜愈发美丽,曲青青却又一次感到了时光的流逝。玉德妃回宫,章和帝似乎被打开了欲-望的开关,虽然因玉德妃坚持守满斋戒,不曾临幸,却点了好几个无甚位分的年轻妃嫔侍寝。此举,无疑是让形同虚设了数年的后宫枯木逢春,再起波澜。皇后常年体弱多病,极少管事儿,近来才结束斋戒,又忙着应付忽然亲近起来的外命妇们,难以脱开身,倒不曾去经管。太后对于自己皇帝儿子“重振雄风”自然只有高兴的,而那打破魔咒的人不是曲青青,太后就更无所谓了——虽然口口声声和自己说是娘家让自己心累,不想再管事儿。但也只是那口子上心头的气上来了罢了,真要那么容易就能放下家族的期望,太后根本就走不到今天。的确曲青青此女每每让太后想起那个人,总忍不住心软,但毕竟是个替身都算不上的影子,太后还不至于为她处处着想。朱贵妃和珍淑妃也松了一口气。一方面,皇帝宠幸了后宫中人,不管是谁,那都是打破了平衡,只要他还顾忌自己的名声,必然会开始在各宫“老人”处“拜访”一二,并渐渐恢复往年的规律。这当然不是娘娘们深宫寂寞,期待老皇帝龙精虎猛一下,而是这见面三分情,见不着面,再高的’位,不也是空的?另一方面,老皇帝紧抓着政务不放手,儿子们想要显显“孝心”,不也是摸门不着么?老人家就该好好享乐,要是后宫里的老人不满意,两位夫人那是十分愿意给寻些鲜嫩美人的呀,快快投入温柔乡里吧,这是贵妃和珍淑妃日日夜夜的祈愿。其他低位嫔妃就更是重燃斗志了。见不到皇帝的后宫女人,不管地位高低,那真是对着奴才都要矮上三分。不管这变化是不是曲青青带来的,后宫众人倒是心里感激一二,然后就将她丢开了,她们可要开始惊心动魄的宫斗了,忙着呢——这女人对皇帝说了要斋素满期,那以后就是后悔了也只能自咽苦果,不然妥妥一个欺君罔上。说来,因为玉德妃的缘故,章和帝后宫空虚,本来潜规则里不能上位的诸多皇子的生母,也承蒙皇后的恩德,依靠着“资历”一步步爬了上去——只要不作死,按着皇后逢年过节基本都要提上一级半阶的习惯,她们也是幸运儿呢。八皇子许、十皇子生母卓、十一皇子生母王都晋了九嫔,分别为充仪、充容和充媛,又特准各自独居一宫。因八皇子体面,其母许充仪就成了低位嫔妃的领头羊。或许也是因为皇帝和皇后打破常规的举动,让无数低位妃嫔渐渐生出别样的企图——要知道,这些年后宫中,高位竟然只有皇后、朱贵妃、珍淑妃三人。更因为高位和低位之间不管是位分、圣宠还是子嗣之间都相差太远,宫中内廷也常常改了旧规,把个上下尊卑强调得如天地云泥一般,看着可不是让人眼红么?要说争宠,不说凭着各人的老皮老脸也确实没甚么竞争力了,就是章和帝口味十分不同,她们也要为着自己儿子的脸面尊重些呢!可不见但是,既然地位上去了,招揽人手什么的自然不难了。要知道,因为每年玉德妃章和帝的大手笔,大汤多少女儿怀揣着宫廷绮梦,指望着自己复制传奇,青云路上麻雀变凤凰呢。因此,这种种般般机缘巧合的,这次章和帝宠幸了的几个御女、采女之流,居然都出自这三位的宫门,倒是惹得贵妃和珍淑妃嗤笑一声。说来,当年姜皇后一力坚持,将各皇子生母升了位分,让其抚养亲子,又将生母已经亡故的五皇子、六皇子、九皇子分别归在玉德妃、珍淑妃和贵妃名下。而章和帝或许是满意皇后此举,投桃报李,将却将十二、十五两位皇子划到皇后名下。只是皇子毕竟都已经成年,像是玉德妃和皇后这样章和十六年才入宫的,又实在太年轻——曲青青只比十五皇子大个月份,其他的竟然都是比她大的。加上又没有改玉牒,所以,虽然有个养母的名分,除了像贵妃那样时时刻刻用孝道压制皇子的,其他几位“母亲”,都最多偶尔召皇子正妃问询一二,别的是一概不管的。更别说玉德妃和珍淑妃名下的五、六两位皇子,一个天生残疾,为章和帝厌恶的;一个难产寤生,为天所弃,自然是愈发不好亲近。当然,若不是这样绝对不可能有望大位,甚至必须深居简出的皇子,章和帝怎敢划归到一个宠妃和一个姓独孤的妃子名下呢?倒是皇后名下的十二、十五两位皇子,不知何故,时常还多受玉德妃几分看顾。日前还在大殿之上,为玉德妃求皇上恩典赏赐,现在又虽晋王一道,斋素三月表孝心,外人看来确实玉德妃一系了。提起这些,却是这日十二、十五给皇后和玉德妃都送了礼,照理说他俩正当在斋素,应戒除一应人情往来、蝇营狗苟,否则视为不敬。等见到礼物,皇后和玉德妃却都悟了——原来是求爵位的。章和十八年,众皇子代天巡游,那龙生九子,九子出京的传说,至今还在话本茶楼里为人津津乐道。因立下大功,又逢章和帝龙颜大悦,诸皇子除了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都有更尊贵的封号外,都按照当时出巡的地名儿封了郡王,十分荣耀。只五皇子天生残疾,十皇子体弱正在病中,被摈弃在外。十五皇子当时年纪还小,没能赶上好机会,也是遗憾。又有六皇子,终究还是受寤生一事拖累,被章和帝早年寻了个由头,失了襄郡王的封位。可现在诸位皇子都是章和帝亲自加冠赐名,以示成人的,到今天十五皇子都已经二十五岁了,孩子都快到定亲的年纪了,还是个平头百姓,兄弟相处间,也是尴尬。带上十二,不过是不想日后追究起来太明目张胆,另一个也是名义上同一个养母,总要表现出同进同出的意思。只是章和帝从来不是个慈父,这种讨要官职爵位的敏感话题,这俩不受宠的皇子哪敢直接提?暗示都没那个胆子。好在虽然他俩虽和“母后”不熟,玉德妃这个庶母却是向来温柔慈善,也从不势利眼待人,这才鼓起勇气冲动了一下。总不能死了都还是个庶人吧?曲青青这时,却想起自己名下的五皇子了。好歹也是做人养母一场,平日里百般照顾,这实际利益没想到,还不是平白招惹怨怼。第一百二十章 问事非前定永和宫说是闭宫了,但毕竟玉德妃芳辰将近,不说往年章和帝每每费心尽力的筹谋,就是单看她回宫那日的宴席,便知道这次的场面会有多隆重。上头一张嘴,下头跑断腿,这繁多琐事,使得永和宫上下快忙昏了头,也就是玉德妃还在自在清修中。尤其是身为永和宫首领大太监、玉德妃第一心腹的岐山——生日宴要准备、过问,生疏了的关系要拉拢、维护,混乱的情报网要整理、重建,各宫各部的尚宫掌事要打点、敲打……可真是忙得脚不沾地。好在晋王早慧,手下心腹都处置的妥妥当当的,他一发话,两边儿奴才一碰头,可给岐山省了大事儿了!要不然,这一两个月的缓冲时间,可真是不够。这天,岐山走在回永和宫的路上,有熟人招呼了——“张公公,咱们可是许久不见啦!您贵人事忙,得闲了也赏脸和咱们哥几个聚一聚呗!”岐山在废顺王谋逆时立下大功,蒙章和帝钦赐“张”为姓,地位自然和别个不同,一般二般的宫人,可不敢随意提及。但凡是能称一声“张公公”的,那必然是在宫里有几分体面的。眼前儿这位,是太和宫首领大太监的干儿子,唤作喜顺儿的,在内外宫廷都算是“牌面儿”上的人物,之前因为两宫太后的一些恩怨,同是大太监的干儿子,和岐山那也是针锋相对许多年了的。岐山随玉德妃出宫那会儿,更是私下里大大的欢喜了一场。只是时移世易,这几年太后和玉德妃势力此消彼长,更甚至说,在玉德妃出宫回宫事件里,太后不知是不是被娘家人和太子给打击了,竟有些心灰意冷的意思。她老人家地位尊崇,怎么样都无所谓,可太和宫里的奴才却没那份儿心性。如首领大太监那样的,倒是没啥好想的,总归是人老心空,也只能跟着太后行事。但是像喜顺儿这样年轻肯上进的,心里就难免着慌。太监宫女都是些无儿无女的,还不就指着钱财权势,没了这两样,旁人遇上了再尊敬,手里没得权柄,遇事说不上话,不也是白瞎嘛!这不,当年玉德妃盛宠,东太后还在,喜顺儿也成天价喜欢给岐山找不痛快,现在却舍了面皮,讨好谄媚上了,不过是权衡而已。岐山心里门儿清,但是一个太后宫里说得上话的太监,傻子也不会上赶着得罪。何况他和喜顺儿之间本来也没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是两宫太后争辉,太监干爹对着干,他俩,不过是马前卒而已。如今东太后都去了这么些年,茶都凉透了,岐山是对死去的干爹满怀感恩,对当今太后也不能说没有怨怼,倒是不至于和喜顺儿这样的耿耿于怀。说起来,他俩身世、身份都相似,不恰当的说一句,还是打小闹起来的青梅竹马呢。熟门熟路的和喜顺儿寒暄,再互相吹捧几句,心里便有了默契。原本喜顺儿此番也不是要做那“改换门庭”的大事——犯不着,况且哪个妃子敢背这名声——只是留条后路,结个善缘,都是打小搁宫里混得,三两句话大家心里就明白了,自然没必要唠唠叨叨嘀嘀咕咕惹人怀疑。因喜顺儿还领着给玉德妃传太后懿旨的差事,也不敢多耽搁,倒是刚好和岐山一路,两人路上自然是亲亲热热的。不过宫里人,大部分都看起来亲亲热热的,也不会招人眼球。太后此番也没什么要事,不过是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