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节
作者:何书      更新:2023-06-23 22:43      字数:4322
  “你们李家……都该死。”第295章李耀沉默不语, 但并不会因为郑之南说了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就对他有意见, 仿佛很认同郑之南的话一般,依旧将他照顾的无微不至。春去秋来,两年后, 李耀已经成为了太子的心腹,在边境有匈奴来犯,皇上选择谁去战场时, 太子推举了依旧在朝堂上没有什么建树的李耀。太子不想兵权落入其他阵营里, 与其选择被人掌握兵权,不如选择这个老实没有主见的弟弟, 可以随时掌控, 这两年皇上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一个月里有十天都是在休息,而开小朝会的次数比大朝会都多, 尤其是现在, 冬日,几乎都不怎么开朝会了,开也是在天气不错的时候开。就连现在,这个月好不容易开了大朝会, 皇上也依旧有些体力不支,咳的越发厉害, 身体是每况愈下。太子党一看到太子提出让李耀出站, 立即领会他的意思, 赞同太子的建议。李耀则一脸不安的看向太子, 在太子安抚的神情中接受这种赶鸭子上架。太子并不担心李耀拿了兵权有异心,因为李耀并没有娘家支持,沅妃去世的早,而且沅妃不过是民间女子,是当年李卿微服私访时带回来的女人,就算沅妃刚入宫时同样获得了许多宠爱,可并没有见她扶持过娘家,也没有看到过她的娘家人出现,谁都不知道沅妃的身份来历,只知道不过是个民间女子,并不是官女子,像李耀这种没有任何背景可以依仗的皇子,性格又如此的扶不上墙,只要派去跟随的人盯着,他必定玩不出什么花样来。唯一要担心的就是其他派系的人不会去引诱李耀背叛他。有时候没主见看似好拿捏,可也容易被人引诱到另一个阵营里。所以李耀这次上战场,太子特意安排了自己的人跟随在侧,好让这个没有主见弟弟在六神无主的时候有个人可以出出主意。李耀知道太子安排给他的人是太子的人后,感激的亲自登门道谢,仿佛有了太子的人就无所畏惧了般。打仗不是一时半会就结束的,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也是有可能的。有了军权在握,到时候皇帝驾崩,他这个太子也可以登基的顺顺利利。自以为策划的很完美的太子亲自随皇上在午门送行。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远行,李耀将已经恢复好的郑之南带在身边。赵怡宁嫌弃边关枯燥落后,并没有一同前往。到达边关用了半月余的时间,西北辽阔,从城门上望去,仿佛天地衔接在了一起,土地的褐黄与一色的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却又那么契合辽阔。第一次来到边关的郑之南看着远方,慢慢吁出口气,仿佛胸中的压抑有了释放的机会,十分的畅快。远离了京城的压抑,郑之南的确舒服畅快,也不用继续与李耀做戏,瞒着所有人他们的步骤和计划,也不用挂上陌生的面孔应酬。这两年间,李耀看着郑之南慢慢从阴郁的情绪转变到从前轻松的状态,甚至笑容也多了后,才慢慢的放下心来。不过因为那件事后,郑之南的身边需要人陪着才能睡着,而他也需要郑之南在身边才不至于做噩梦。梦里常常会出现自己出现的不及时,郑之南被人虐打致死,而他追悔莫及,更有时候会梦到郑之南自尽,那梦太真实,每次都将他让他惊醒,浑身的汗。当初他费尽心思才把他送到自己的身边,在他刚离宫不久,安排钱公公为他送粮送物,安排小豆子给他解闷,给云妃走出冷宫的机会,无非是想要郑之南日子过的舒服点。可是真当人被他千方百计的送到自己的身边,而他竟然根本无法护他周全,当来到四王府,发现坐在院中如行尸走肉的郑之南时,他的心已经难受的像是被钝刀一寸寸的割,也是在那一刻更加肯定了他对权利的追求。不拿到至高的权利,如何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他从十几岁就喜欢的人在他不在的时候被肆意的凌辱,他却根本做不了什么,多么可笑。所以他一定要站在那个谁都梦寐以求的位置上,将这王朝彻底颠覆,让在意的人发泄心中的愤懑和仇恨。李耀知道,一个人想要忘掉那些被折辱的记忆是不可能的,也知道现在的笑容未必就直达眼底,不亲自将人抓过来一寸寸的凌迟,郑之南永远不可能开怀的笑。想到过年时,被禁两年的李岩出现在宴会上,李耀好几次都恨不得亲手提刀将他斩于刀下。想到这里,李耀走到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郑之南说:“冷不冷?这里风大,我们早些下去,下次挑没风的时候再来看。”郑之南上身裹着皮草马甲,戴着狐皮帽,并不觉得冷,但看看天色,还是点点头随李耀一起下了城楼。回去的路上,郑之南问:“太子的人处理的怎么样了?”“能用的留下了,不能用的全部都处理干净。”“你觉得他还能活多久?”指的是已经江河日下的李卿,当今圣上。李耀来到边关不过月余,匈奴分作几股已经骚扰了不下四次,明日李耀将随军一起对阵。在边关驻守的将军姓谢,是江南谢家的长子,已经在边关十多年,本来郑之南以为李耀来到边关,这位高门大户能文能武的谢将军会有所排斥,毕竟当久了土皇帝,谁也不喜欢来一个监军的嫩瓜。在他们这些老蒋眼里,没打过仗的都是嫩瓜。但是很意外,谢将军像是早就认识李耀般,给予了李耀很郑重的洗尘宴,两人甚至宴后在书房长谈。若不是谢将军的支持,李耀这段时间也不会处理太子的人处理的这么快很准,完全没有给这些人溜回去报信的机会。李耀为什么会和谢将军认识?一个是高高在上,在没有来边关时,活动范围仅限京城的皇子,一个是江南世家之子,但在边关十年,这十年怎么会和京城里的李耀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一定有外人不知道的关系。至于是什么关系,李耀没说过,郑之南也没有去问。但是他越来越了解,李耀实在是不简单,在冷宫的那段时期明明还要靠自己接济才能偶尔有点新鲜的东西吃,现在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幕后大佬。郑之南获得的现代记忆越多,整个人的人格便越发的完整,不再是卑躬屈膝的小内侍,这两年间为李耀提供的计谋让他隐隐已经与许先生平起平坐。许先生也没有料到这当初的小小内侍,竟有如此的手段和谋略,因为这两年间的深入了解,许先生越发遗憾当初郑之南遭受的波折,但是许先生就算当初被狠狠地罚过,也会坚持在那天不出现。一旦在四王爷面前表现强硬,露出晋王府的另一面,一定会打草惊蛇,也绝对不会取得太子的信任,而四王爷也不会有现在的下场,拘禁两年,已经让这个意气风发的郡王变得萎靡,只能跟在三王爷身边与太子抗衡,再没了争龙之心。郑之南晚上洗完澡换上干净的里衣里裤,任由下人为他擦湿发,一边则想着关于谢将军和李耀的事情。谢将军有勇有谋,从文官转武官,任劳任怨在这边关苦守十多年,明明家在江南那样的水乡,却跑来着鸟不拉屎的地方和匈奴对抗,随时都有可能一着不慎,死于马下。这样有主见且不失精明和智慧的男人绝对不是一个王爷就可以随意折服,从而誓死追随。李耀虽然心机手段都不缺,甚至老成内敛,有争龙之能,可也不见得就能获得谢将军的认可。而且谢将军在边关,只要他不想参与到夺嫡之争,不论是太子还是人气越来越佳的三王爷,都奈他不何,但他还是选择站在了最没有背景,机会也比另外两位最少的李耀这里。两人一定有着什么不足外人道的关系。李耀忽然想到了沅妃。他回想在宫里的那些时日,似乎记得巧儿与沅妃聊天时说过有关于思念江南的话。沅妃难道是谢家的人?可是沅妃并不姓谢。郑之南想到这里,怎么也没有相同这之间的联系,为了不带着困扰入睡,郑之南选择把这个令他疑惑的事情暂时放一放。京城内风起云涌,更加值得关注,不管李耀用了什么手段或者许诺了谢家什么,反正获得了谢将军的支持就好,有利无害。想到这里,郑之南让人备纸笔,用左手写了一封信,寄给萧逸云。因为李耀的足够信任,郑之南给萧逸云写的信,从不会被检查。郑之南写好信后就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去。自从经历两年前的事情后,郑之南看着那块萧逸云送给他的玉佩想起了许多儿时的记忆。对萧逸云也不再如当初见面时那么陌生,称呼也从萧大哥改为易哥哥。这是他儿时对萧逸云的称呼,那个时候萧逸云还没有改名,而郑家也没有遭遇灭门之祸。第296章李耀翌日早早起床整队出发, 郑之南站在城楼上,看着大队人马有序地往城外的辽阔之地走去。天气越来越冷了,昨日他们有聊过, 在下一次暴风雪来临时, 匈奴一定会再来犯, 抢粮抢人,家畜这些也会被抢走, 几乎是寸草不留。所以这段时间巡逻队重新编队, 加了新的巡逻队, 一旦有什么不对劲,斥候就要快马加鞭回来报信。连着三天, 李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亲力亲为,在各个腹地巡视,与他们同吃同住。就这样, 半月后,天气阴沉的清晨, 匈奴带着两万兵马作为急先锋再次冲到大夏国境地抢粮抢人。因为早做准备,军队非常迅速集结出征。由谢将军带队, 李耀作为主帅随军指挥。这场仗足打到大年初二才结束,当边关死伤无数时, 京城内正在举办晚宴,连着五天, 宫内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宴会, 有的是皇上举办的, 有的是皇后举办,还有一些例行的年会项目。京城歌舞升平,繁花似锦,边关生灵涂炭,血水和残肢覆盖了战场,尸体堆积如山。刚刚打退匈奴,将两万匈奴杀到只剩下不足三千,又将后续支援的三万匈奴兵杀到几百,匈奴残兵匆匆逃走,虽然打胜了,可大夏军也损失惨重,谢将军还未喘口气,忽然传来消息,东江城有人揭竿起义,自立为王了。皇上震怒,让边关派兵协助东江巡抚镇压起义草寇。为什么起义,不过是没吃没穿,朝廷不闻不问,没有拨款赈灾,最终导致易子而食,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流民只能杀人放火自立为王。这也侧面反映了当今圣上的昏庸和偏听偏信,而下面的官员欺上瞒下,综合后终于将这个脓包挤破,从东江开始,陆陆续续有各个省遭遇灾荒的流民学着东江的草寇揭竿而起,纷纷学着东江王一样自立为王。大夏三十二年春,李耀带兵刚刚镇压了两股起义的草寇以及将东江王斩首示众,便从京城传来皇帝因饮酒过度,晕在了床上昏迷不醒的消息,至于晕倒的时候有没有妃嫔在侧就不得而知了。这消息出来,不会对远在其他地方镇压叛军的李耀有什么影响。最起码目前来说没有影响。甚至可以暂时坐山观虎斗。昏迷不醒的皇帝已经不能理事,理应应该是太子建国理事,但拥护三王爷派的人却蠢蠢欲动。事态一触即发。太子不顾李耀正在忙着镇压流民叛军,急急发了三封密信,要让李耀带着大军回京助他。李耀看到信,一封都没有回复。李耀除了镇压叛军外,还安抚流民,开仓放粮,联合富商绅户设棚施粥,建立慈幼院,将无父无母的幼童由官府派人照顾。安抚流民以及后续的一些想法都是郑之南想的,李耀知道,这是他在为他赚取民心。这件事由郑之南全权负责。每一样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就算有人故意来坏事儿,也被很快发现并处理。因此李耀所过之处都会有赞扬之音。“去晋王驻扎过的地方,哪里有抚民所,只要干活,就有东西吃,饿不着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