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节
作者:宁雁奴      更新:2023-06-25 12:14      字数:2953
  郁容恍然大悟:“那天你去清河坊也是为这个案子?”聂昕之微微颔首。谈话之间,几名郎卫不知如何得来的消息,迅速赶至,将趴地上的两人拖走了。郁容无语地看着一时起不了身的骗子们:“你用了多大的脚力,不会把人给踹坏了吧?”聂昕之语气淡淡:“死不了。”忽而想起了那日还在青帘,洪大海也被这男人踹得半死,郁容不由黑线——兄长到底有多爱“动脚”?“走罢。”男人的声音打断了郁容的胡思乱想。“去哪?”“十三鲜煮。”“差点忘了……”郁容跟上男人的步伐,“不过抓了那俩,你不要回去亲自审一审?我一个人逛也没问题。”“无妨。自有人料理。”郁容“嗯”了一声,他家兄长有主意得很,公事私事一向能妥帖对待,不需他多嘴操心。遂至十三鲜煮的铺席前。小摊小位的,出乎郁容预料,还以为他家兄长光顾的地方,比较“高大上”。大约时辰还算早,摊位前没几个人。来自西南道的老板,热情地上前招呼着二人。便各点了一份十三鲜煮,郁容拉着聂昕之寻了座位坐下——尽管只是小摊子,卫生做得看着还不错。“兄长如何发现这家店的?”聂昕之有问必答:“只是路过。”郁容眼露狐疑。聂昕之说明:“店家为西南道口音。”郁容了解,心里微有触动,这男人素来不是关注街边小食这些东西的人,想必是因为自己有时候挺爱尝鲜的,便特地留意一些新奇的店铺。“今天我请客。”郁容心情大好地表示。聂昕之不见丝毫的嫌弃,十分配合着他家容儿,颔首道了声谢。郁容闻声失笑,嘴唇微动,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一道温婉柔缓的女声在不远处响起。“没想到会在这遇到小郁大夫,你也喜欢这家的十三鲜煮吗?”郁容下意识地侧首看去,看到脸上蒙纱的女子,不由得愣了愣:“你是……”便是遮掩了面目,他仍旧一眼就认出了女子的身份,却在脱口而出的前一瞬,陡地想起了对方的出身敏感,倏而住了嘴。蓝儿微微一笑:“前次多谢小郁大夫了,近日吃了你亲手制的养荣丸,蓝……我的身子确是大好了。”郁容张嘴要回话,猛然就感觉到四周空气温度急转直下将至冰点以下——夸张了的说法,却是敏锐地察觉到某人气息的变化——陡觉一阵压力山大,硬着头皮道:“医者医病,职责所在。”蓝儿说话的语调一直是轻轻柔柔的:“可惜,愿意为我这样的人治病的医者,却是寥寥无几。”郁容偷瞄着自家兄长的脸色,看不出个所以然,嘴上回:“天地生生之德,良医自有仁术,姑娘不必因三两庸医而介怀。”蓝儿轻笑:“良医仁术,小郁大夫所言极是……若非遇到小郁大夫,我怕还得为疾患困扰。”郁容囧了囧,这话说的,好像她之前得了什么不治之症一样……话说,自他去清河坊,至今天,前后没到十天吧,养荣汤的效果顶多也才刚刚起效?蓝儿这时突然又道:“小郁大夫是要走了吗?”注意力集中在某小心眼男人身上的郁容,闻言有些意外……他确实是打算找个理由,拉着自家兄长离开。比起一顿随时可以吃到的十三鲜煮,自家男人的心情是他最在乎的。如果对方是寻常的病人,哪怕性别为女,这样也显得他小题大做了,可……想起了那只香囊,郁容就有种不好的感觉,不管是照顾聂昕之的情绪,或者考虑到烛隐兄的心意,都该与面前这女子尽量拉开距离。正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嘛!蓝儿盈盈福身:“如此,便不让小郁大夫为难,容我失礼,先走一步了。”郁容:“……”这都啥跟啥?女子说走,连似乎原本计划要买的小吃也没买,就走了。“兄长且听我说……”“容儿。”聂昕之忽地出言,截断了某人略带紧张的话语,“用早膳罢。”十三鲜煮已经烧好了。郁容默默闭嘴,看着老板将砂锅端上桌。却听男人又开口了,语气平和:“在我面前,容儿无需诚惶诚恐。”郁容微怔,心里不经意地酥软了,含笑着朝对方点头。就知道,再怎么小心眼,他家兄长仍将自己的感受放在心头第一位。一顿十三鲜煮吃得身心畅快,郁容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回去后,跟自家男人说了句特肉麻的话:“这世间,我最看重的唯有兄长。”所以安心吧,免得醋吃太多了有伤身心。聂昕之听了后,伸手抚了抚某人绚烂的笑颜。半晌,他突地说道:“那位乐伎居心不良,容儿不宜与之来往过密。”郁容:“……”来往?过密?兄长对某些词语的意思,究竟存在怎样的误解?第101章郁容很快即反应过来, 微讶:“兄长是说,那蓝姑娘有问题?”聂昕之肯定地应了一声。郁容不经意地蹙眉:“可烛隐兄他……”语带迟疑, “原来是逢场作戏吗?”聂昕之直言:“他不知。郁容一时无言以对, 少刻,复问:“不要紧吧他?”聂昕之淡定表示:“堪为疑人之阵。”郁容黑线:“作为‘疑人’本人,烛隐兄被蒙在鼓里, 这样好吗?”“逆鸧郎卫者应秉节持重,当如临如履,昼警夕惕,”聂昕之语气淡淡,“何如处堂燕雀, 蔽于享乐,自以为安, 不知祸将临头。”道理是这样没错, 但……“不会有危险?”聂昕之说:“那乐伎不过一棋子,手无缚鸡之力,以赵是之身手反应,不当受其害。”郁容摇了摇头:“小心无大错, 再则……”下意识地咳了声,“不是有色迷心窍之说吗?”“尽皆安置帖妥, ”聂昕之回道, “容儿无需忧恼。”郁容闻言失笑:“我可没什么忧恼的,烛隐兄是你表弟,只怕他别吃亏了。”聂昕之平静表述:“吃一堑长一智未为坏事。”郁容:“……”这老大当得可真有范儿, 就是相当不负责任。聂昕之轻抚着他的脸颊:“赵是非无能之辈。”郁容点点头,逆鸧卫行事自有章程,不便多问,何需他瞎操心。不过……想不到那灵秀婉丽,性子也柔和温顺的乐伎,居然是包藏祸心之人吗?待烛隐兄回头察觉了真相,该如何伤心……应该会伤心吧?稍作一番思虑,郁容转头就将乐伎之事抛到脑后了。诸人诸事,他可管不了那么多。所谓“鸡司夜、狸执鼠”,各司其职,则各司其事。他就是一大夫,问这几句“闲事”已是多嘴。便将注意力放回自己的正业上了。书房里,郁容阅读着周昉祯寄来的信。信里提及,对方再度离家“游学四方”,说其在西南道多有耳闻,五毒蛊害人之事,并亲眼目睹到,一个形容消瘦、骨瘦如柴的汉子,被一名老大夫以金针刺穴,口中吐出近尺长的蛇蛊。尽管周昉祯的用词刻意修饰过,郁容仍能从言辞之间,感觉到其惶恐惊惧的心情。有些,一言难尽。蛊毒之事,听着荒诞无稽,但在医书中,确有记载的。但明文记载的蛊毒,与口口相传的说法其实并不一样。事实上,医书有记载的蛊证,基本上分两种情况:一种实为虫积之病,即“中蛊”的人体内有寄生虫作祟,或是虫毒积聚,导致络脉淤塞肿胀;一种就是毒,取毒虫诸如蜘蛛、蜈蚣等研磨成药末,毒物被人服食,出现了“蛊证”,即为蛊——本质上不过是药物之毒作用于肉体之上,某些症状,譬如虫蚁噬骨之痛,让人以为“中蛊”后有真虫在体内行动。另有,诸如血蛊,此“蛊”通“鼓”,跌仆坠堕因而受伤,出现了气逆或气郁之证,胃脾瘀结,膨胀鼓满,是为血蛊。无论哪种“蛊”,与传说故事里的什么五毒合一即成蛊,本质上根本不一样。当然,像周昉祯所说的这类蛊,医书内亦有提及,同时标注了其为“齐东野语”,是“不见经传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