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
作者:易楠苏伊      更新:2023-06-25 14:38      字数:4165
  这样不是可以排除她的嫌疑吗?想通这点,柳三妹就把这事丢到一边,专心开始她的学习之路。1978年11月,一个小山村率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称大包干,此举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邓总设计师终于宣布了改革开放作为国家发展的新政策。似乎是一夜之间,街道上冒出了许多小商小贩,有的只是提着一个小口袋出来试试销路,有的是骑着自行车出来碰碰运气。有点类似打游击,警察一来就跑。柳三妹却反其道而行之。她准备把自己的三百个铺面全都开业。柳三妹这样高调,柳二姐其实是有些担忧的,毕竟虽然上面有新政策,可谁知道哪天又变回去了呢?到时候,她小妹要是作为典型被上面抓起来,那她该怎么救她?可柳三妹却跟她摆事实讲道理,她是有背景的人,并不是单枪匹马独自上阵的人。大背景是刘海名他爸刘从江,他可是北京市的第一把手。有他照着,没人会拿她开刀。小背景就是,她有王四这个好兄弟,时不时过来撑场面,没有小虾米敢过来捣乱!有这两人照着,她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柳三妹没有装修,毕竟她的钱已经花的差不多了。她找了十来个木匠做了些货架,直接放进店里。里面的货物都是陈天齐帮她解决的。多数都是卖些吃的用的,至于穿得,那就是从乡下收上来的千层底布鞋,老纺布机织的粗布,虽然不是很好看,可胜在便宜。因为有陈天齐的帮忙,柳三妹和吴梅商量好了之后决定给他一成干股,让他负责管理供货渠道。陈天齐倒也没有推辞,毕竟对他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柳二姐见柳三妹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陈天齐,也要过来帮忙,柳三妹对柳二姐也很放心。柳二姐虽然这人有些虚荣心,心高气傲等毛病,可她这人同样也有优点,比如她绝对不会干出做假账的事情,她觉得那是对她能力的侮辱。把财务这块交给柳二姐,她也是经过吴梅的同意的。她虽然对柳二姐这个人有意见,可对她的能力还是很信服的。柳三妹同样给柳二姐一成干股。剩下的,吴梅占了两成,柳三妹占了六成。至于招人,这件事情非常简单,柳三妹和吴梅直接到乡下找年轻的男孩女孩,都是十六七岁的年纪。虽然柳三妹不想用童工,可这年代十六七岁就已经是成年人了,甚至嫁人生子的也不再少数。她也只能入乡随俗,好在也离成年相差不大!因为她的杂货店里卖的东西种类比较少,有许多铺面比较大,柳三妹就把大铺面从中间加一堵墙,隔开之后,就在旁边开一个包子铺。说是包子铺,可里面不仅仅卖包子,还兼职卖馒头,发卷,油条,馓子,煎饼等。这时候就突显出从乡下招人的好处了。乡下姑娘很少有娇养的,做这些活计非常顺手,除了一开始拿捏不住比例,可她们揉出来的馒头比柳三做得还要圆润。除了一开始,柳三妹叮嘱过他们,按照她说的比例来揉面,剩下的根本不用她操心。拌菜这事,她是单独交给比比较靠谱的人来做的。配方算是个秘密,是要签协议的。当然签署协议会比别人多两块钱的工资,没有人不愿意的。等下面的人做出来的味道与她做得相差无几,柳三妹才完全放手。第122章为了增加杂货店的种类,柳三妹还特地在每个店铺的门口张贴海报,鼓励大家把家里好的东西放到店里来寄卖。没办法现在才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还在逐步复苏,人们还在观望当中。除了一些小商贩,几乎没有什么私人建厂。不像后世,到处都有批发市场,根本不愁货源。也许这事是给了陈天齐启发,他跑到乡下盘了一个小型的服装厂。那个厂子因为是公社的,管理不好,导致服装厂一年比一年差劲,到最后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被迫关闭。改革开放政策下来以后,公社想要把工厂承包给私人,可没有人敢冒这个险,就一直空在那里。陈天齐到公社收粮食的时候,刚好听到这个消息,他回来后思考了许久,觉得这事非常有前途。他虽然不懂如何做衣服,可他可以招人。陈天齐因为管得事进货渠道,所以从乡下招了十几个非常能吃苦的小年轻,因为大家年龄差不多,他这个人又非常靠谱,所以许多人都愿意跟着他一起干。陈天齐把这些人放到下面去收粮食,按照他制定的价格和质量收获。倒也不用他亲自出马。这可省了他许多时间。陈天齐把服装厂盘下来,一盘就是十年。每年一万块钱,陈天齐按照柳三妹租房子的套路,押一付三,公社因为一直租不出去,领导班子特地为这事开了一个会,终于同意他的要求。厂子盘下来以后,陈天齐开始故技重施,在附近招募人才,原先在服装厂干过的人都可以过来应征,择优录取。甚至,他连副厂长都招了一个,平时他不在的时候,全由他来管理。他这做法让副厂长受宠若惊,对他的知遇之恩表示非常激动。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干,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到了一月一日,元旦这天,柳三妹的铺子正式开业。原先是三百家铺面,被她一隔,直接是三百家杂货店和两百家包子店,全都是在这同一天开业的。为了打响第一炮,她还特地找人过来剪裁。嘉宾就是刘从江这个北京市的一把手。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刘从江就忙得晕头转向,根本没有一点空余时间。可,刘海名已经答应过柳三妹了,当然不能食言,于是他硬是找了个借口把人给诓到柳三妹开得最大的,人流量最好的一家杂货店。不过,到了之后,刘从江才是真的震惊到了。之前为了国家的发展,领导们争论了一年多,拉着各个领域的人才一起交流,才最终确定下来改革方案。可,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之后,大家似乎都被之前的那十年吓怕了,胆子大一点的只敢偷偷摸摸地摆摊,并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来做生意。胆子小点的就只呆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连村子也不出。初期效果并不怎么好!刘从江为了表示自己绝对支持大领导,特别想找个小商贩树立个典型,好鼓励大家伙一起跟着党的政策走,争取早日发家致富。他让下面的人去找。可那些生意人一看到有人问些题外话,撒丫子就跑,有时候跑得急了,连鞋子都跑丢了,也顾不上捡!你说,这得怕到什么程度吧?可,现在他居然不用花心思找,就有人自动送上门来了,而且还是这么大的阵仗,他心里激动得不行!忙让自己的秘书找报社里的工作人员给报道一下。没用多会儿,秘书就带着报社编辑来了,后面还跟着一个男人,手里拿着相机,准备的非常充分!金鱼街,北京城的中心地带,一间供销社旁边,围满了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你要是想要挤进去,非得使出全身力气才行!不过,多数人还是围在外围看。有那来晚的,就现在石台上,找块垫脚的石头看。一个女人问前面的妇人,“这是怎么了?”前面的人转过来,斜着眼,撇撇嘴,“听说是个私人开的粮食店。市里的领导都来了,还有报社记者过来采访呢!”“真的?”“那可不?要我说,这老板胆子可真大,也不怕被抓!”“不是说,现在可以卖东西了吗?”“谁知道还会不会不会再变呢!现在赚得再多,等上面风一变,人可就遭殃了!”“说得也是!”“不过,听说里面的东西是真便宜,还不用票,咱不敢卖,还不能买么?反正大家伙一起去买的,出事大家一起担!”“真的便宜?”“说是这么说的,等剪彩仪式结束,咱进去不就知道了?”“那我也凑凑热闹!”……刘从江发了个简短的发言之后就开始剪彩。报社的记者特别有眼力见儿,剪的时候,还拍了个特写,第二天这事就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配合的还有那洋洋洒洒的文章,全是正面报道,这些店的生意空前火爆。因为这个独家宣传让她的店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管理工作了。这事情,柳三妹都是交给各个店长的,她每天只要看看流水即可。说实话,她也是不懂管理的,不过,这年代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可用。国企的那些人才也不可能放着体面的工作不要,到她这样的私企来混。等再过两年,国营工厂一个个倒闭,工人都混不下去的时候,她到时候再招些人才会容易很多。一个月后,柳三妹的生意就趋于稳定了。每天她的营业收入都能达到一万多,毛利大概百分之四十左右,按照她的股份,她也可以得到两千四百块钱,一个月就是七万多的收入。在这年代绝对是全国首富级别的了。杂货店和包子店的生意她经营得有条不紊。除了周末去巡视以外,她每天都是待在学校里。过着图书馆,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她一起的还有王思敏,她学习比柳三妹更刻苦。几乎每天都是在五点前起床,然后是洗漱,吃饭。六点准时到图书馆报道,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别人看到刘英红做生意赚了点钱多少还有点羡慕,可王思敏却丝毫不心动,她似乎也不缺钱的样子。柳三妹百思不得其解,问她原因。王思敏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答应奶奶在学校里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能有份好工作!”柳三妹了然。她对这种禁得起诱惑的人真的很佩服。不过,看她这么刻苦,一定是想留在北京。以她们这个专业,因为太过偏门,专业知识太重要,所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被分配到各个地方的博物馆里。他们倒也不怕没有好工作。但要想留在北京,就不太容易了。柳三妹倒是无所谓留不留北京。自从改革开放政策下来以后,全国已经取消介绍信才能买票,住招待所了。私人经营的店铺也不需要票才能买了。只要一毕业,她就可以四处寻找玉佩了。再也没有了这些限制。至于,王思敏只要她专业扎实,还是有很大机会留在北京的,上学期她不就是拿了个第一么!柳三妹专心致志地看着手里的书,看到不懂的地方还会停下来做个标记,想着等到上课的时候问老师。突然感觉口有点干,她拿起桌上搪瓷茶杯喝了一口温开水,突然柳二姐从外面冲进来,抓起她的胳膊就往外拽,柳三妹被她的手劲儿直接带倒,手里的搪瓷茶杯直接掉在地上,发出好大的声响。这声音惊得别人都抬起头来看她们。柳三妹忙对大家说抱歉。见大家都没了火气,柳三妹才扭头看着柳二姐,她脸上的焦急不安怎么都遮盖不住,柳三妹微微皱眉,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大事,会让柳二姐这么火急火燎的?等出了图书馆,柳三妹想到一个可能,“是不是大姐出事了?”说到柳大姐,柳三妹经常写信回去。就是上个月,柳大姐还来信告诉她,她又怀孕了。预产期是三月二十号。没有几天就要生了。柳三妹算了算日子,看来柳大姐这次还没有调好自己身体的酸碱性就怀孕了,也不知这次是不是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