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节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更新:2023-06-26 10:51      字数:4685
  至于贾琰说的公输班,其实就是鲁班。根据民间的某个传说,鲁班为某地造桥梁,因为水流很急,就在河床上挖了几个大洞,降低了水流的速度,最后成功地建好了桥梁。贾琰也不知道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还是别人栽在鲁班的头上,但是,她跟人求证过,的确有这样的法子。换而言之,就是不是在河床上打洞,在两岸退耕为湖,一样能够对减缓洪水流速有益。其实这个传说,皇帝也听说过。只不过,他听说过,却不能做。因为天底下的国土虽然名义上是他的,但是买下那些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百姓如何用这些土地,他完全没有指手画脚的余地。而且贾琰说的这个法子,里面的花费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要么,国家拨款,但是这样一来,肯定会对国家财政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起王朝的倾覆。要么,就是让贾家这样的人家来做。但是,好端端的,谁家钱多烧得慌?更加简单的说,朝廷早就有人提议这么干了,但是这本章还在福宁殿的密档里面锁着呢。国家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国家眼下没有这么高的技术储备,也没有这么多的财力。第136章这里才送走皇帝,贾母就堵在了贾琰的感恩堂里:“娘娘,您,您说的可是真的?您,您要把黄河的河床往下挖……”贾琰道:“如果真的要做成此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大笔的钱粮,还有国家的倾斜。至于投入,最少也要一万万两白银。根本就不是一家一人可以负担得起的。”贾母听说,这才稍稍安心:“这么说来,娘娘也只是说说?”贾琰道:“我现在不过是向万岁提了个建议而已。具体要怎么做,需要钦天监的配合,也需要各层官员的集思广益,并且要一再讨论才能够进行,根本就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开始的。”只不过她已经通过贾赦还有林家,开始了最初的准备。没错,那些庄子,对于贾琰来说,只不过是开始。如果有无数的跟她有一样的想法的人集合起来,大家集思广益,也许能够少走很多弯路,但是,真的要做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儿。只不过这种事情,贾琰是不会跟贾母说的。就跟贾母现在表现出来的这样,要贾母拿出几万两雇佣一下流民清理一下海河附近的河道,贾母绝对会在第一时间摇头,说这种事情,她最多也只能出个五百两就完了。相反,如果要贾母拿出两百万两银子修建省亲别墅,贾母一点都不会心太软,也不会注意到,那样美央美轮的省亲别墅只会让皇帝更加不高兴。当然,如果贾琰自己拿出几百万两银子清理黄河,皇帝也不会高兴到哪里去。沈万三的故事也许的确有清王朝抹黑明朝的缘故,但是沈万三犯了忌讳也是有的。这件事情,对对于贾琰来说,她也只能当做是此生的政治目标来做,至于别的,她此刻也顾不上了。反而是皇帝,他回去之后,在福宁殿里面转了整整两天,甚至还停了福宁殿里的小朝会,然后忽然下了旨意,把政务交给太上皇,而他则要去豫州巡视。跟当年太上皇巡视漕运不同的是,皇帝把钦天监几个数得上号儿的技术官员都给带走了。而另一边,贾母虽然在碍着贾琰是皇妃加上贾琰在这上头显然是下定了决心绝对不会听人劝的,因此没有多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哪里不抱怨的?因此,哪怕邢夫人从来没有吐露过一个字,贾家上上下下很快就都知道了。也亏得尤氏和秦可卿两个反应快,及时采取了手段,不过大观园内外倒是都知道了。贾宝玉倒是对此大为赞赏:“想不到二姐姐竟然有如此心胸!胜过男子百倍!可惜我终日呗困在这里,不得与二姐姐详谈!”薛宝钗听说之后也只是摇了摇头。对于她来说,贾宝玉这辈子也只能跟现在这样做个混吃等死的纨绔子弟了。真正要做事情,还不如她这等身上禁锢重重的女流之辈呢。薛宝钗心里其实对贾琰的计划并不看好。在她看来,有付出就必须有回报。可是按照贾母那边传出来的话来看,贾琰的这个计划竟然是只看见大量投入不见出产的。薛宝钗迟疑了。她不是笨蛋,她当然知道,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办成了,那绝对是青史留名的大好事。可是,一旦涉入此事,那投入根本就是一个无底洞。因此,不用薛姨妈阻拦,薛宝钗自己就先退缩了。反而是薛宝琴,她在心里盘算了两天之后,就来找贾琰,可巧,贾琰不在感恩堂,她去了林黛玉的凹晶馆。林黛玉的凹晶馆看似只有两层,实际上第一层五间屋子的上面还有一层一样大小的约莫六尺高的夹层,而上面的三间屋子是林黛玉的卧房客厅和书房。这上头又是阁楼。林黛玉从林家带来的书籍孤本字画,大多放在书房里,少部分搁在她的卧室的书架上。至于阁楼里放置的便是金银细软。凹晶馆有倒座的三间抱厦 一间做了茶寮子,另外两间则住着守夜、看守门户的婆子。而林黛玉的丫头仆妇嬷嬷们,有的住在那夹层里面有的则住在东大院的旧院子里,只不过每日里过来伺候晚上回去睡罢了。贾母藏不住秘密,跟身边的丫头一通抱怨,虽然晚了些时候才听说,但是林黛玉却思量得比别人多上许多。跟薛宝钗不同,薛宝钗得知贾琰的计划之后第一考量就是收入和支出是不是成正比。而林黛玉的第一考量却是这件事情当不当做。黄河乃是华夏的母亲河,若是能够治理好,那就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不用细思量,林黛玉的第一回答就是:这件事情要做,而且还是必须做。问题是如何做。不管怎么样,这里头的钱粮消耗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如何切实地把事情做好,然后让工程顺顺利利地进行下去并且让钱粮压力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这才是这个工程的关键。林黛玉自己琢磨了三四天之后,这才打发人去请贾琰——没办法,她守的是父孝,至少也要守上二十七个月。孝期未满,她就不能去拜访他人,哪怕这个人是一惯对她很好的贾琰。而另一边,贾琰听说林黛玉相邀,立刻换了一身竹叶纹的褙子,下撒着翡翠色的百褶裙,腰里面也换了翡翠色的宫绦,换了青白玉的双鱼佩,头上也换了一套羊脂白玉的首饰,这才带着何尚侍和司赞少监季童等人往凹晶馆而来。林黛玉先向贾琰行了国礼,然后姐妹二人行了家礼,这才手拉着手,在凹晶馆楼上的正堂中央的紫檀嵌大理石圆桌边上坐下。薛宝琴来的时候,正好是贾琰跟林黛玉坐下没多久,说了一些家常话并没有进入正题的时候。听说薛宝琴来了,贾琰笑道:“啊呀,竟然是她!我还以为是她姐姐呢。”第137章虽然薛宝琴是客,可是她依旧是民女,在贾琰和林黛玉面前,要先行国礼,再行家礼。而且她行家礼的时候,贾琰和林黛玉不必亲自答礼,由身边的侍女代为答礼便可。三人再次落座,薛宝琴这才有空观察林黛玉。说起来,林黛玉只比探春略大一点,可是她无论是气度还是容貌上都要胜过薛宝钗不止一筹。哪怕薛宝琴自认不俗,可是见了林黛玉之后,也不免在心中暗藏了几分自惭形秽。有了贾琰的庇护,身边又有她们林家的世仆服侍,这样的林黛玉哪里是原著里忧心忡忡朝不保夕时不时地要担心自己的性命安危的郁郁寡欢、忍受着贾家上上下下明里暗里有意无意作贱的她能够比得上的?比起原著里的那个孤苦伶仃的孤女,现在的林黛玉才真正当得起世外仙株四个字。哪怕是一身斩衰,依旧难掩她的绝世姿容和娴雅雍容的气度。就是薛宝琴自己也承认,她确确实实地被林黛玉吸引。三人重新落座,简单地寒暄一番,贾琰才道:“究竟是什么事情,让琴妹妹特特地进园子来见我,还找到这凹晶馆里来?”薛宝琴便道:“劳娘娘垂问。我听说了娘娘有心治理黄河,便想着为娘娘略尽心意。哪怕我们家势单力薄,也希望能够帮得上娘娘的忙。”贾琰微笑着看着她,道:“琴妹妹口中的你们家,指的是谁?”薛宝琴立刻知道,贾琰只怕早就知道薛宝钗会退缩。薛宝琴里面道:“回娘娘的话,民女说的我们家是指我跟我哥哥的这一房。”虽然薛宝琴的父亲数年前才刚刚去世,但是她们这一房终究是有儿子的。哪怕薛蝌年纪尚小还没有满十五岁,但是,他一到十五岁拿到户帖的那一刻,他就对他们这一房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薛宝琴有这个自信,她对她的哥哥有足够的影响力。实在不行,她就拿她的嫁妆赌一赌。薛宝琴很清楚,贾母的名声并不是很好,而打她进京到现在梅家也不曾派人来问问她在贾家好不好。由此可见,她就是陪嫁上金山银山,梅家也不会多看重她。既然这样,她就用自己的嫁妆给自己铺路,只要搭上了贾琰的路子,哪怕她的陪嫁最后只剩下三五千银子,只要这层关系在,只要贾琰身边有她的位子,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幼年就跟着父亲走过许多地方的薛宝琴,在某些事情上是很有魄力的。贾琰定定地看了她好一会儿,这才道:“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吗?”“知道。”贾琰又问:“你可知道我要做什么吗?”“治理黄河。”贾琰道:“那我就跟你说实话,朝廷每年拨款二百万两银子,能够做的,也不过是修修河堤之类的事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实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法子。而我这个计划,治的是本。这一旦开工,一年需要调度的钱粮就高达一万万两银子。你可明白?”薛宝琴都傻眼了。她原以为贾琰要做的,不过又是一个河工。而朝廷每年在河工上的拨款差不多就是二百万两银子。她原以为,拼将十万两白银,能够在贾琰面前卖个好儿,搭上贾琰的路子,给哥哥搏一个前程,都有在里面了。她哪里想过,那是一万万两银子!即便是她,出生于珍珠如泥金如铁的薛家的她,也不敢说,她见过谁家有这么多的时候钱粮。不,更准确地说,谁家有这么多的钱粮,只怕早就被上面盯上,准备抄家了吧?薛宝琴不是那等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女子,相反,薛家作为商人圈子的一份子,薛宝琴可是非常清楚的,那些盐商们之所以拿金叶子往河里面丢,除了炫富、讨小妾欢心之外,还因为他们已经成了待宰的肥羊,因此才会疯狂的糟蹋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因为他们看不到明天在哪里。太过震惊之下,薛宝琴的脑子一片空白,连思考的能力都被剥夺了。比之薛宝琴,林黛玉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调度两个字。调度一万万两白银的钱粮和拨款一万万两白银的钱粮,这是两个概念。只见林黛玉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方道:“二姐姐,您要做的事儿可不是一家一人能做的。”贾琰笑道:“不错,我曾经怨恨过自己身为女子,一辈子也不过是从一个四角的院子到另一个四角的院子。不过,现在我很庆幸我是个女子,因此,换了别人来做肯定是困难重重。而我是皇妃,因此只要能够说服万岁,即便需要绕点路,难度依旧要降低很多。”林黛玉道:“二姐姐这是已经有了通盘的考量?”贾琰道:“按照我的法子治理河道,内容也不过一个,就是沿着那些旧河道古河道往下挖。”薛宝琴这才回过神,却又忍不住问道:“沿着旧河道和古河道往下挖?”“对 ”贾琰道,“其实清理河道最担心的,还是渗水。如果在别的地方挖河道,那河水就会渗下去,本来应该在地面上流淌的河流就会顺着地下暗河往地下去了。这也是传说里隋炀帝修大运河的时候用青石板铺河道,还用了三合土的缘故。就是因为渗水的问题。而在古河道旧河道上修河道,下面就是数百年前上千年前的古河道,淤积了无数年的淤泥。自然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使费的话,也会俭省许多。”昔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时候就考虑过渗水的问题,因此才会用青石板和三合土。贾琰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把那些已经成为陆地的古河道挖开,这是一个法子,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学隋炀帝。当然,青石板的费用比较高,她可以用水泥板代替。水泥方子已经给了皇帝了,沙子可以从黄河里就地取材,差的也不过是铁矿渣和粘土而已。第138章贾琰正极不负责任地打算拿水泥作为游说皇帝的借口推动黄河清淤、治理计划,不想林黛玉跟她想到一块儿去了。不止贾琰知道大运河的事儿,林黛玉也清楚。她手里有本杂记,上头还有先人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