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节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更新:2023-06-26 10:54      字数:4429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往简单里面说,不过是竺贵人担心儿媳妇。@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皇帝就取笑道:“朕看你是盼孙儿吧?”六皇子虽然说是皇帝一度放在心尖儿上的儿子,可是二皇子才是皇帝实际上的长子。当年皇帝刚登基的时候,二皇子就已经为皇帝生了皇长孙出来了。到如今,不止二皇子那边有两嫡三庶五个皇孙,就是四皇子也有三嫡五庶八个皇孙。皇帝真的不缺孙子。竺贵人略带歉意地道:“是的,陛下。臣妾,关心则乱,还请陛下恕罪。”皇帝道:“这句话,你不应该对朕说,应该对皇后说。老六媳妇,终究是要叫皇后一声母后的。”竺贵人的脸色发白了。她听出了皇帝的语带警告。没错,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皇后的权责。方才竺贵人应该先跟皇后回禀才对。结果,皇后很知趣地离开了,竺贵人却什么表示都没有,然后跟皇帝说这个,也难怪皇帝会警告她了。竺贵人低声道:“陛下,臣妾知错。只是,有件事情,臣妾必须跟陛下报告。”“你说。”“听说,臣妾听说,陛下委任娘娘的表妹夫卫若兰为商丘守备。陛下,这个卫若兰终究出身于龙禁尉。还请陛下三思。”说着,竺贵人已经跪了下来。皇帝没有说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跪在他脚边的竺贵人。换了他跟竺贵人情浓的时候,他绝对会认为竺贵人是为了他好。但是,这不等于说,他对后宫干政没有忌讳。只听他冷冷地道:“竺湘儿,什么时候,官员任命需要后宫多嘴了?”低着头的竺贵人猛地瞪大了眼睛。这情况不对啊。竺贵人虽然人没有动,可是她忘记了她今天头上簪的是蝴蝶簪。蝴蝶的翅膀又薄又轻,哪怕她人没有动,可是这头皮一紧,簪头的蝴蝶就开始轻轻地扇动翅膀。把一切看在眼里,皇帝这才淡淡地道:“竺湘儿,皇后喜欢跟朕讨论政事不假。可是她从来就没有过问过官员任命之事。就是有开口,都是要求朕压着她的父兄、不许她父兄进入中枢之言。”言下之意,竺贵人的哥哥已经进了枢密院,比起皇后的父兄,一个领着空头爵位,一个远在天涯,竺贵人难道还不满意?竺贵人万万没想到。她原以为自己跟皇帝怎么也恢复了往日的柔情蜜意,偶尔跟皇帝说说这个,也是不妨的。她哪里想到皇帝竟然会这么敏锐?!她急急忙忙地抬起头来,道:“万岁,万岁,臣妾也是担心父皇恼了万岁……”“那是朕需要考虑的事情。”他与太上皇之间的争夺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哪里是一个小小的卫若兰就能够改变形势的?这个竺湘儿,不懂装懂,闹些什么?!皇帝越发心烦,拂袖离去,把竺贵人落在了明月桥上。途径喜雨亭的时候,皇帝就远远地看见贾琰站在喜雨亭里,身边的随侍都在亭子外面候着。皇帝眯了眯眼,登上了喜雨亭:“皇后,你在看什么呢?”“自然是看这蓝天。天空如此广阔,也不知道这苍穹之下,大地是如何广袤,各地风光,或者雄伟或者秀丽,也许我终其一生,都不得见。”“那容易,让下面再修一座园林便是。”“万岁又来了。园林也不过是园林而已,难道还能够再现天然景致的宏伟壮丽不成?”贾琰笑道:“罢了罢了,不说这些。万岁可想好,要在哪里开这新盐场了吗?”“长芦,不,长芦实在是太近了。”长芦位于沧州,其中汉沽盐场历史最为悠久,乃是全国最大的盐场。皇帝沉吟了片刻,道:“皇后,你觉得,哪处最适合?”“这我哪里知道?好歹也要钦天监派出水文博士、阴阳博士实地勘察过吧?不过,要我说,距离燕京太近了,只怕会让高句丽和东瀛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越靠外越好。当然,考虑到季风的影响,东海沿岸自然是不适宜的。”“也就是说,北海么?”北海,也就是渤海的旧称,因为是内海,风多雨少,因此北海沿岸,尤其是西侧的沧州一带,自古以来都是华夏最大也是最古老的盐场。不过,这不等于说,只有沧州一处适合捡盐场了。实际上,在莱州,一样有盐场,只是规模不如沧州长芦,而且莱州盐场还多在用煮盐法制盐。@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而莱州正好与高句丽隔海相望。皇帝给钦天监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命令是,在莱州试验晒盐法,最好研制出适合莱州气候并且不需要铁锅,也就是不需要煮盐的制盐法。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在华夏的历史上,这句话总是裹挟着无数的鲜血和尸首躺在历史的阴影里面静静地凝视着每一个人。哪怕负责制盐的官员连连摇头,负责监工的内侍也总是尖声叫骂:“鬼知道你们说的是不是托辞!咱家只知道,在宋代的时候,人家就用晒盐法!咱家可不管什么做不到做得到!既然古人能够做到,你们就必须想办法做到!”没有办法,当地的官员被这几个内侍喷得满头包,有的人回去查书,有的人去拜访当地的老人,有的人则带领着手下的灶户——不,现在应该说盐户——盐户们试验各种可能。也亏得皇帝并没有什么都没有给。什么扩大盐场的面积,扩建盐池……在这方面,那些内侍们比那些盐官们还积极。如此一年有余,付出了三位盐官的生命,终于让莱州人试验出了适合莱州的晒盐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死去的盐户们,更是轻轻地被五十两银子给打发了——更多的抚恤银被那些内侍们给吞掉了。也因为新式的晒盐法的成功,让莱州的盐场产量翻了两番,就连沧州盐场也跟着受惠。如果说沧州四个盐场关系着国运,而且还要太上皇的人的话,那么,与沧州相比,莱州盐场无论是规模还是产量,都有些不够看了。没有办法,莱州靠近东海,怎么也会受台风的影响,对比之下,沧州受到的影响就要少很多。@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当然,为了加大对高句丽、东瀛以及倭寇的吸引力,皇帝让人在宁海盐场之外,又建了一片盐场,直接受他的控制。也因为宁海盐场和龚家滩盐场,皇帝手里可以用来交易的盐,更是大大增多,仅仅是一年时间,莱州往高句丽和东瀛方向的海上贸易就暴涨百分之三百,往来的商船络绎不绝。中原往高句丽和东瀛输出铜钱、盐巴、高级丝绸和茶叶,往国内运回大量的黄金。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对高句丽和东瀛那边迟迟没有反应十分不满,可是看到自己的腰包一点一点地鼓起来,他也就不说话了。海外贸易,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第236章打林黛玉嫁给了沂王世子, 贾琰就时不时地邀请沂王妃和林黛玉入宫。对此, 沂王妃做保留意见。比起孟皇后, 当今皇后自然是圣眷在身的,可真正熟悉宫中旧事的人都知道, 先头的孟皇后手里还有那么一点权力, 而当今皇后……不是沂王妃悲观, 在她看来,皇帝如果有什么一个意外,当今皇后只有一个下场——幽禁至死,而她的儿子们,除非能够登上皇位, 否则的话, 也难逃一死。虽然沂王对皇帝的所有决定都百分百支持,可沂王妃却对当今皇后没有什么信心。当然,她会点头,让林黛玉做她的长媳, 完全是因为沂王的关系。沂王决定了要让林黛玉做他的儿媳妇,沂王妃也没有资格反对。因此, 林黛玉嫁入沂王府之前,沂王妃很少会进宫拜见皇后。一般情况下,非年非节的,除了正常进宫给太上皇和太上皇后磕头的日子, 她最多进宫两次,跟如今这位皇后娘娘不远不近地处着。虽然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当今皇后的孩子最后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很大,不过,对于皇家来说,从来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要她打心眼儿里臣服于当今皇后,等一切尘埃落定,等嫡皇子真正登上了皇位也来得及。沂王妃是真心这么想的,所以,对于贾琰时不时地召她们婆媳进宫,她很有意见。只是她有意见又如何?第一,沂王不理会,第二,宫里召见,她还能推诿了不成?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私底下十分爽利的她,进了宫之后,就显得特别沉默寡言,跟贾琰说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好在贾琰的目的也不是她。贾琰会时不时地召林黛玉进宫,自然是为了豫州和齐鲁之地的现状。对于贾琰来说,时刻把握黄河的现状,这才是她最关心的。哪怕现在商丘那边基本已经稳定了,她还是喜欢时不时地把林黛玉叫进来问问。这日,沂王妃忍不住道:“皇后娘娘很喜欢我们家澈儿媳妇。”贾琰笑道:“是啊,不瞒弟妹说,澈儿媳妇打当年还没进大观园的时候,就是我的左膀右臂。这些年,我托赖澈儿媳妇的地方良多。只是以前她到底是外臣之女,就是我有心,也不方便。如今可好,她是我的侄媳妇,又跟我年龄相近,她能常常来看我,也能够排遣我的寂寞。”因为是沂王妃,所以贾琰特地没有用带着身份意味的本宫,而用了我字。沂王妃听说,小心翼翼地抬起头,看了贾琰一眼,方才道:“娘娘,臣妾惶恐。”贾琰笑道:“看弟妹说的。弟妹也太小心了。”沂王妃心中一跳,就好似自己心中的小九九被这位皇后娘娘给看穿了一般。反而是林黛玉,她望向贾琰的目光一如往昔。哪怕外头的谣言再多,她坚信,她的二姐姐从来就没有变过。贾琰从来就是这样的人,时机未熟之时,她会一直蛰伏,等到了时机成熟之刻,谁都阻挡不了她的一飞冲天之势。当年的红薯之事便是如此。如今亦是如此。沂王妃不敢接口,碍着婆母在,林黛玉也不好开口,只是沉默地跟在贾琰身后,慢慢地,慢慢地走过一道又一道的风景。贾琰既然说了,邀请她游赏御花园,她就坦坦荡荡地跟着贾琰游赏御花园,就跟当初她们姐妹还在大观园的时候一样。当她们走到明月桥下,皇帝正好从那边走来,慌得沂王妃连忙行礼。皇帝让沂王妃起来之后,就对贾琰道:“皇后,皇后,你可听说了,这一次北海玄武七只船带回多少好东西?”沂王妃都傻眼了,这种事情,皇帝怎么能跟皇后说呢?可是她乃是臣子之妇,哪里能够打断君王的话?也只能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什么都不说。贾琰道:“万岁且让我想想。高句丽虽然有丝绸和瓷器,可论工艺,绝对不能跟我们比,不过高丽参却是顶有名的。若是说东瀛,除了黄金之外,东瀛的走盘珠也是顶顶有名的。然后就是水产了。”“可让皇后给说中了。”皇帝走在贾琰身边,也不管后面的沂王妃和林黛玉婆媳,带着几分雀跃地道:“皇后可知道,如今这东瀛正处于乱世。皇室疲弱,各方军阀征战不休。更好笑的是,据说,他们一个小小的村落,不过一二百人,就敢自称什么,什么……”“大名?”“对对对,就是这个,大名!皇后果然知道!”贾琰道:“只是自幼喜欢这个,而宫里的书库藏书更是浩瀚如海。关于东瀛之事,臣妾也听说过,据说他们那边也有君王,而且万世一系,如今的天皇一脉,在千年之前,就已经是东瀛的君王了。”皇帝听说,心中一动,道:“果然如此?”“是的。不过有得有失,就好比如今,天皇手中的权势旁落,各地藩镇此起彼落,也不知道未来如何。”贾琰当然知道,经过五百年的战国征伐之后,幕府将军这个名词即将走向政治舞台,而天皇,会在接下来的数百年里面,成为摆设。只是这些,却不是现在的她能说的。皇帝笑道:“皇后果然睿智!不错,现在的东瀛就是这样的状态。”贾琰道:“陛下,这样的东瀛,对于我们来说,未必不是机会?”“皇后的意思是?”“其实就跟中原一样。既然东瀛内乱不止,他们势必会争夺国内中央的膏腴之地。而我们,则可以趁机蚕食东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