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节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更新:2023-06-26 10:55      字数:4493
  柯敬业能够想到的事情,皇帝当然也能够想到。贾琰道:“万岁,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文武百官的俸禄太低了。别说下面的官吏,就是政事堂(即内阁)的诸位相国,他们的俸禄才多少。若是我大晋的相国能跟当年的包龙图一样,拿着几百万钱的俸禄外加那么多的禄米,若是我们大晋朝能跟北宋仁宗朝的官员那样,拿到数目繁多的各种薪酬,那么,他们再搞这些,万岁收拾他们,朝野上下自然无话可说。可若是现在就动手,只怕朝野上上下下都要一片哀鸿了。”皇帝皱了皱眉头,道:“皇后的意思是,高薪养廉?”“是的。而且,在达到北宋仁宗朝的薪资之前,万岁不便对文武百官动手。”“唉~!朝廷哪里有那么多的钱!”贾琰道:“所以,我们才要开疆拓土,向大海要钱。财富来自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洋。”皇帝道:“是啊。那些色目人都已经把商船开到我们的家门口了。若是我们不做好准备,天知道下一次来的,会不会是战船!”贾琰说的宫廷宴会,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的。且说柯敬业被放出刑部大牢之后,他的两个手下都是懵的。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见到了大晋朝最尊贵的女人。不过,他们也知道什么是应该说的,什么是不应该说的。在千牛卫丁校尉的安排下,他们在某处院落落了角,收拾好自己,还刮了胡子之后,他们去了般若寺,并且在般若寺某个不起眼的地方留下了暗记。几天之后,他的手下就摸了上门来。外头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但是,半个月之后,他们就穿着罩甲站在了千牛卫卫士的行列里。其实皇家宴会也不过是那样,欣赏教坊司新编的歌舞,然后,吃吃喝喝。@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明争暗斗,尤其是,这种跟国与国的角逐相关的宴会,更是少不了各种对各国武力值的暗示性的比试。比方说,献刀。正当酒至半酣的时候,濑户尚隆就乘着酒兴,踏着教坊司的音乐,表演了一路拔刀术。也亏得大晋教坊司的舞姬们依旧载歌载舞,一丝儿也不乱——事实上,这种能够在国宴上表演的舞姬,肯定是教坊司最顶尖的一批舞姬了,而且,如果她们错了一丝儿,下了舞台就会被处死。这就是教坊司的歌姬舞姬们的命运,让朝廷丢了脸面,别人还有补救的机会,她们却只能以命赎罪。也正是因为这些舞姬们丝毫不乱,甚至还即兴跟着濑户尚隆来了一段,使得大晋没有丢脸。反而是高句丽的使节,当时就变了脸色。实际上,在高句丽王庭,根本就不允许东瀛人带刀进入国宴,怕的就是这些东瀛人对他们的王动手。可是现在,东瀛人不但把太|刀带进大晋朝的国宴,还拿着刀在宴会上跳舞,越发显得他们高句丽人没有见过大场面。如今的高句丽到底不是当年让唐太宗都饮恨的高句丽了。事实上,这个时期的东瀛很多领主举办的宴会上,让武士们穿上甲胄按照一定的节奏左右摆动以此来表现出军队英武,已经是彰显领地武力的一种方式了。而拔刀表演,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表演方式。高句丽跟东瀛,不,应该说,跟濑户藩也算是近邻。伴随着东瀛岛上的战乱迭起,濑户藩尚武 的风气越来月浓厚,自然,越发瞧不起因为歌舞升平而显得越发文弱的高句丽。能够有这个资格参加国宴的官员,都是大晋数得着的官员,官场历练早就让他们山崩于前而不动声色,而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虎贲卫和千牛卫的卫士们已经悄悄地把手按在了环首刀刀柄之上,就等着一个不对劲,就把濑户藩上上下下全部砍成肉泥。至于柯敬业,则已经开始估算濑户尚隆到龙椅的距离,以及,自己在海船上、风浪里练出来的敏捷度,要挡下对方的攻击,需要的几个落脚点了。整个宴会,空气空前紧张,唯有龙椅上跟皇帝并肩坐着的贾琰笑语晏晏,中和了宴会上的肃杀之气。而下面,几位相国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少时,一曲毕,舞姬们退下,濑户尚隆跪在了玉阶之下:“东瀛濑户藩向天朝上国无上之君献上我国名匠铸就的宝刀鹤丸。”宴会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高顺立刻转头,望向上面的帝后。贾琰见状,笑道:“哦?这应该就是你们东瀛人口中的太刀吧?陛下,臣妾听说,各国的锻造工艺略有差池,因此各国的武器铸造水平也各不相同。如果说草原部族的马刀不如我们的环首刀的话,那东瀛的太刀就不如马刀了。”“哦?是这样吗?乌拉于兹使节,是这样吗?”作为草原部族,勇猛善战是必须,哪里能说不?就是乌拉于兹,他也不得不拿出了自己的马刀,跟濑户尚隆进行较量。只见濑户尚隆和乌拉于兹两个人各自握着自己的武器的刀柄,在下面分左右站定。两双久经沙场的眼,互相打量着对方,试图找出对方的弱点。为了找到对方的弱点,他们甚至慢慢地,慢慢地在场地上移动。大约过了一刻钟,他们两人甚至交换了位置,然后,忽然大喝一声,两个人同时举着刀往对方冲去。吭吭吭。太刀和马刀交击的声音络绎不绝。显然,作为喀尔喀的使节,乌拉于兹绝对是战场上打滚过的猛将。可惜,他最忠实的伙伴爱马卓玛不在他的身边,要不然,他的战斗力还能够翻一番。而另一边,作为东瀛濑户藩的少城主,濑户尚隆的武艺也是不掺水的。只可惜,东瀛的现状和战斗模式决定了他不是对方的对手,更不要说双方手里的武器的差距。只听“吭”地一声长响,果然如贾琰所说,濑户尚隆手里的鹤丸的刀刃已经断成了两截。当鹤丸的刀刃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两个人才反应过来。濑户尚隆连忙向玉阶之上的帝后二人道歉:“外臣失礼了。”他用的,乃是东瀛的土下座,真正的谢罪姿态。“各国国情不同,使节也只是吃亏在武器上而已。使节不必如此,请起。”听到皇帝这样说,乌拉于兹则向龙椅上的帝后二人抱拳作揖道:“方才皇后娘娘说,我们草原上的马刀不如贵国的环首刀。外臣心有不服,希望能跟在场的将军们较量一下。”贾琰跟皇帝相视一笑,道:“在场的诸位大人今天都没有带称手的武器,你就从四周佩刀的卫士中间挑选一个比试吧。”对于乌拉于兹来说,这句话正中下怀。乌拉于兹都知道,今日坐在宴席上的几个武将,都是久经沙场之辈,也难说哪个是硬骨头。还不如周围的卫士。他可是听说过的,大晋有让勋爵贵胄之家的子弟进宫做侍卫的传统,而这些家伙,就是他要挑的软柿子。乌拉于兹早就留心上了柯敬业。在他看来,这个忍不住小幅度地扭动身体的人,应该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才对,而且出生不错,要不然,也不会忍不住扭动身子。显然,这家伙是穿惯了好东西,因此不适合卫士的制式衣裳导致动作频频。依旧是分左右站定,依旧是慎重地观察对方,依旧是双方大喝着向对方冲去。不过,这一次,结束得要快多了。因为只是一击,乌拉于兹的马刀就断成了两截。看着果然一刀两断的爱刀,乌拉于兹差点没气歪了嘴。@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他几乎是咬着牙道:“大人方才的动作,跟那东瀛人有些仿佛呢。是师徒吗?”作者有话要说:龙禁尉——太上皇的卫队。虎贲卫——皇帝的卫队。千牛卫——皇后的卫队。第240章柯敬业眼皮子都没抬, 异常平淡地道:“东瀛的太刀源自唐刀, 而唐刀本是由汉代环首刀变化而来。至于东瀛的拔刀术, 本就从我华夏双手刀法腰击式变化而来。”说完,行了一礼, 退回自己的位置去了。贾琰这才慢悠悠地道:“使节大人言重了。谁人不知道, 你们的马刀配合草原上的快马的速度, 当马刀飞掠而过的时候,就是敌人一刀封喉饮恨退场的时刻。使节大人如今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在先天上已经失了一成。若是战场之上,只怕胜败难定。”乌拉于兹的脸色越发不好看了。贾琰的话看似是打圆场,可实际上, 哪里不是直接点出了各国战法的实际差异?他几乎是狰狞着脸, 道:“战场上,战机稍逝瞬变,决定胜败的,马匹当属第一。”贾琰道:“是啊, 草原上的马,的确不同凡响。虽然高度不如西洋马, 却生在易养活,耐力远胜于西洋马。乃是当世最经济也最实用的马匹。”贾琰的语气之中不无艳羡和感伤,乌拉于兹却听得心中直冒寒气。虽然说贾琰肯定了他们喀尔喀人的马的优势,但是, 贾琰既然能够说得出西洋马的好处,她自然能够弄到西洋马。如果跟中原拼财力, 草原上也只有甘拜下风一个下场。这位皇后娘娘,跟先头的孟皇后可不同呢。当年孟皇后在的时候,乌拉于兹曾经跟着父亲一起出使大晋,知道当时的大晋对外采取的是保守政策。可是现在,这位皇后却是……乌拉于兹不是蠢货,他当然知道,每当中原强大的时候,就是他们草原上的部族不得不向北、向西迁徙是时候。那首民谣是怎么唱的?夺我牧场无颜色。大晋,这是准备好了吗?乌拉于兹强自镇定地向贾琰行礼,道:“皇后娘娘,是外臣过于看重得失,失礼了。”贾琰笑道:“草原上,勇者为王。本宫知道。免你无罪。”因为贾赦的关系,贾琰从来不会说赦你无罪,而是说免你无罪或则是恕你无罪。对于大晋方面来说,这次的宫宴可以说是圆满结束,而对于各国使节来说,这就不是一个好兆头了。各国使节都知道,皇后的态度,往往就是君王的态度的折射。对比这位皇后娘娘,当年的孟皇后时期的大晋朝简直不能更软了。可是现在……一时之间,鸿胪寺那边热闹越发热闹,不仅小吏们忙坏了,译官们也忙坏了。也就是在宫宴过去大约半个多月,这日金星还没有升起,宫中内侍再度临门,把柯敬业召进了宫。柯敬业从西华门侧门进入宫城,走了许久,穿过好几座城门,每一道宫门都要经过一次搜身,如此数次,这才到了一座院落里面,内侍示意柯敬业在一间屋子里等候。此时已经是卯时初刻了,柯敬业肚子饿的咕咕叫。只得用屋子里的点心,就着边上的冷茶充饥。过了好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方才有一红袍官员进来,示意柯敬业去另外的屋子。进京这些日子,又充任了一段时间的千牛卫,可柯敬业还是认不全枢密院的那些文官武将。不过,即便是不知道人家的品级,柯敬业还是以见过上官的礼节见过了诸位大人,这才站在了角落里。过了好一会儿,就听见内侍一阵阵传唱:“万岁驾到~皇后娘娘驾到~”柯敬业连忙跟着一众官员跪迎帝后。皇帝入内,让群臣起身之后,这才道:“今日让诸臣工齐集枢密院,乃是为了经略东瀛。”能够进入枢密院的,自然是枢密院的相关官员。立刻就有一老臣微微颤颤地跪了下来,道:“陛下,穷兵黩武,非明君所为……”贾琰立刻道:“新元三年,豫州首发蝗灾,席卷黄河两岸三十余州府,百姓流离失所。十年来,大晋休养生息。人口大大增加。”@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此乃国家之幸,皇恩浩荡啊,陛下……”“然后呢?土地的出产都是有限的。可是人口的增长却是没有底线的。怎么,你也想我大晋的百姓生子不举吗?”生子不举,乃是典故。据说南宋后期的农村,百姓生了儿子不养,直接把孩子扔掉或者溺死。原因也只有一个,养不起。听见贾琰这么说,众臣子只能跪下了:“臣惶恐。”贾琰道:“本宫不管外头也是怎么想的,也不管文官那边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请诸位记住,枢密院的职责,就是用手里的刀剑,为华夏挣来更多的土地!”贾琰的声音可以说是掷地有声,枢密院的一把手二把手等几个文官们还没有反应过来,下面的武将转职的官员们已经先嚷了起来:“愿为朝廷效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