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更新:2023-06-26 10:56      字数:4334
  太上皇心情正不好呢,他虽然没有看清楚那个十字架,但是这不等于他就没有反应。他直接下令,把这个家伙丢进了诏狱。因为这个十字架太不像话,所以没有人敢提这件事情,而这个黄毛,则在不久之后就死在了诏狱里面。而负责案件的大理寺和刑部相关官员,在看到那个十字架的时候,就直接给这个黄毛定了罪。这种污秽之物竟然出现在陛下的面前!大罪!没有人认为那个黄毛是无辜的。大理寺、刑部和京兆府很快就查到了这个黄毛住处,然后把这个家伙的随从全部抓了起来,处以极刑。但是,这件事情的影响却没有到此结束。毕竟,这是这么多年来,太上皇退位以后,第一次下达敕命刑狱的诏令。皇帝不关注,那是不可能的。皇帝也不可能因为看过那个关于证物的描述就丢到一边,让他在意的是,这个不知名的黄毛是从东瀛,走莱州进入京师的。在这个人的通关文牒上,就写明了此人进入大晋的目的:传教。皇帝很纳闷,而他的儿女们自然也少不了在私底下讨论。那天,在御花园的喜雨亭里面,博陵公主就问了:“八弟,上次你跟皇祖父出去遇到了什么,竟然惹得皇祖父勃然大怒以致于开了诏狱?”秦王第一时间就去看宁国公主,只见宁国公主摇了摇头。楚王道:“二姐没有看到,那是自然的。因为皇祖母在第一时间就捂住了二姐的眼睛。不过,我偷偷地问过夏公公,夏公公说,因为那人的项链上,挂着一个衣冠不整的人,全身上下,就只有腰里有一块布料!”“混账!哪里来的番子!竟然带着这种淫秽之物招摇过市!”“根据京兆府的调查,这人本来自极西之地,先在东瀛传教,今年才借莱州进入我大晋。”博陵公主低着头,皱着眉,道:“十字架?衣冠不整的男子,这个形容,我好想在哪里听说过?”“是三夷教。”“母后。”亭子里的姐弟几个连忙站了起来,晋王更是蹭蹭蹭地跑出亭子,一下子扑到母亲身上:“母后,您身子可好些了。”“我好多了,让澂儿担心了。”“母后好起来就好,不然,不仅澂儿担心,父皇,皇兄皇姐都担心。”贾琰笑着,拉着儿子的手,走进亭子,道:“怎么,好端端的,你们怎么说起三夷教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听贾琰说到三夷教,几个孩子立刻就想起来了,三夷教中的景教,在唐时就传入华夏了。据说曾经中原很多城市里面都建有十字寺。但是,这些寺庙后来都毁于战火,加上西域的波斯诸国也遭遇的战火,因此景教很快就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虽然元代的时候也依稀有景教复燃之兆,但是前朝开国皇帝极其仇恨蒙古人,把驱逐三夷教作为祖训之一,因此,基督教分支的景教也就彻底从这片土地上消失了。博陵公主笑道:“还不是小八,跟皇祖父出去玩的时候,遇到个黄毛。”贾琰估算了一下时间,接口道:“这人戴着十字项链?”“对,听说,他那个项链上还有个衣冠不整的人,因此惹怒了皇祖父。”@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贾琰的脸色立刻不对了。“母后,您想起什么了吗?”贾琰道:“我也只是听说的,也不知道准不准确。据说,在那极西之地,这景教也有许多流派,他们的标识,十字架是共通的,但是有的上面没有人,哦,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那是他们的神的圣体。有的,是有这个圣体的。”“母后知道?”贾琰本想多说一些,可是想到宫里还有个严婕妤,少不得道:“罢了。你们要知道,同样的佛教,吐蕃的番僧跟我们中原的僧人不同,那天竺的僧人又跟我们天竺的僧人不同。在这些地方,僧侣的权力甚至比君王还大。这是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的君王没有本事,而是因为,华夏跟这些宗教争斗了太多年,华夏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鲜血。如果不是被逼到了极处,又怎么会有灭佛?”而且还是数次。秦王和楚王两个立刻站了起来:“儿臣记下了。”晋王也挥着小手,道:“儿臣也记住了。”贾琰摸了摸晋王的头,对两个女儿道:“虽然你们是公主,但是,你们也是我的孩子。我对你们的要求跟你们的兄弟一样。我们既然是大晋皇家,那么,就不能让这个世界上有任何人、事、物的权威凌驾于皇家之上!尤其是宗教。”“是,母后。”博陵公主和秦王楚王都是一凛。宁国公主是跟着太上皇后大的,在某些事情上略略欠缺,因此反应略慢一点。但是,梁武帝的事情,她是知道的。作者有话要说:澂儿,音成。不知道字库里面有没有。第266章贾琰跟孩子们说了几句话就离开了, 让几个孩子继续在喜雨亭说他们的悄悄话。何尚宫见贾琰一转身就变了脸色, 看上去有些心事重重的模样, 便忍不住凑近了,低声道:“娘娘, 可是为了严婕妤?”“她?她有什么值得我操心的?”“那娘娘这是……奴婢孟浪了。”贾琰如何能跟这些人说, 她这是在担心那座举世闻名的国中之国?虽然那个国家的国土不大, 甚至还没有宁荣二府这么大,但是在西方的影响力却是杠杠的。要知道,在这个时期的西方宗教教宗绝对有这个权力命令那些国王们。只是这些事情,她怎么能跟身边的人说?她要如何解释她怎么知道这些内容的?贾琰道:“我方才不过是想到,商人要从极西之地到中原, 一个是走丝绸之路, 那就要先翻越一座座高山,穿过西域的死亡沙漠,经过玉门关,才能够进入中原。另外一条路就是走海路。必须要经过的海港是满啦噶。”满啦噶, 就是马六甲海峡在这个时代的称呼。值得庆幸的是,大晋开国皇帝当年留下的祖训之中, 就有关于满啦噶的条文,只是多年来,大晋的海运并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就是有海船, 走的也是近海,或者就是在高句丽、东瀛和东海上晃荡。何尚宫道:“娘娘的意思是, 太|祖遗训,满啦噶是我大晋的海上南大门?”满啦噶是我大晋的海上南大门,控制住了满啦噶才是控制住了我大晋的海上门户。这是太|祖遗训上的原话。@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只是因为种种原因,大晋朝跟前朝一样,用的是禁海政策。不止是贾琰,就连皇帝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皇帝拿着崖州和琼州的山河舆图,对着上面画着的一个又一个的标志皱眉。不是皇帝说,如今的严家,在岭南的势力实在是太大的,就跟甄家在南直一样,都快成了土皇帝了。让皇帝更加不高兴的是,岭南不比江南,天高皇帝远,因此比江南更加难料理。沂王把皇帝的不悦看在眼里,当下便笑道:“万岁,国舅把崖州治理得不错,一片欣欣向荣,百姓安家乐业。”皇帝道:“他也就这一点本事了。”虽然有点不满,但是皇帝自己也知道,岭南本来就是中原的流放之地,直到南宋末年,宋廷再度南迁,这才发展起来。也就是南宋亡了以后,大量的人口滞留在这里,这才渐渐繁华起来。可在中原人的眼里,崖州,依旧是蛮荒之地,流放之地。沂王道:“万岁对臣子的要求高了一点。”不是没一个人都能够面面俱到的。不过,当今皇帝苛求完|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而这种话,如今也只有沂王敢说。皇帝摇了摇头,道:“我说,六弟啊,你那儿媳妇进门之后,这动作谨慎了许多,是不是你发生了什么事儿?”一直以来,林黛玉都是贾琰的左膀右臂,可是嫁到了沂王府之后,行事就谨慎了许多。“让皇兄见笑了。不过是内宅妇人的一点浅见。臣弟虽然说了好几次了,可拙荆谨慎惯了,臣弟也没有办法。而且澈儿媳妇陪嫁太多,实在是太打眼了。万岁,臣弟有个想法。”“说。”“您看,给林文德过继一个孩子如何?”“嘿~!老六,我说,是不是你心里有想法啊?”@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情急之下,皇帝连自称都忘记了。沂王啪地一下,跪了下来。“老六,你这是什么意思?”沂王苦笑道:“万岁容禀。”“你说。”@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这天底下没有不疼儿女的父母。澈儿能够娶到林氏为妻,这是臣弟一家的福分,却也是臣弟一家的烦恼。究其原因,在于林氏的陪嫁太多了。”林黛玉的陪嫁多,总是会引来嫉妒的。“朕知道了。”不是皇帝说,贾琰会经营,林黛玉又识大体,全力支持这位表姐,因此才积攒下了那许多的陪嫁。这是林黛玉的运气,也是她的本事。不是皇帝说,贾家通过分家的形式,化整为零,而贾琏也想把庶子们分出去,借以降低家族财产的总额,可是林黛玉呢?不是皇帝说,林黛玉的个人财产虽然比不上现在的贾琏,却也差不到哪里去!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林黛玉的陪嫁,将来只能给林黛玉的儿子们,就是沂王世子将来有庶子庶女,也没有资格分林黛玉的财产。这是其一。其二,这新媳妇之间总是难免个攀比。就是林黛玉行事小心从无过错,可是她那么多的陪嫁,叫她的妯娌们哪里不酸的?治家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沂王世子本来就是继承人了,又娶了这么有钱的媳妇,其他几个弟兄能服气?沂王府不安静,那是肯定的。皇帝想了想,道:“你是想,让林氏把自己的次子过继给林家?”“回万岁,是。太医已经确诊了,林氏这一胎,十有八九又是个儿子。”皇帝这才想起来,林黛玉的子孙缘并不像贾琰这么深厚,结婚至今膝下也只有一个儿子。皇帝皱着眉头,道:“等她生了再说吧。”太医都能够确诊,说林黛玉肚子里的这个是个男孩了,林黛玉的月份自然也很大了。其实,王府里面的暗涛,林黛玉都看在眼里。只是她也没办法。陪嫁多,并不是她的错啊。那是他们林家的世仆能干,是林如海等林家历代家主调|教有方,跟她有什么关系?她也不过是不忍这些人流离失所而已。所以,林黛玉只能保持沉默。让她高兴的是,她的丈夫很能体谅她,不肯要姬妾,也不要什么通房丫头,宁可一个人睡在书房,也不愿意让她伤心。而小叔和妯娌们,虽然背地里偶尔会酸两句,可终究是王府公子,又或是高门大户出来的千金贵女,因此并没有什么摩擦。只是她素日是个敏锐的,公爹和婆母的不高兴,她都看在眼里,也知道都是因她的嫁妆而起,因此只能沉默。第267章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 皇帝还真希望林黛玉的次子过继回林家。沂王想让孙子过继回林家, 表面上看不过是恐下面的几个儿子心里不平衡, 或者是内宅起火,与其等将来小儿子小儿媳妇们巴着长子长媳认为长子长媳有钱又是大哥大嫂就应该养着他们——这种事情, 虽然在皇室宗亲里面比较少但是也不是没有——沂王宁可舍了一个孙子, 保证自己的儿子们能够自食其力、一家子能够团结齐心, 把日子过好了,而不是存着吃大户的念头。而在皇帝看来,沂王想把孙子过继回林家,除了为了儿孙,还为了他这个哥哥。毕竟, 让沂王府掌握了太多的财富, 将来他们兄弟俩老去之后,下面的孩子们是不是一条心,那就两说了。想到未来,皇帝就忍不住庆幸贾琰跟林黛玉是嫡嫡亲的表姐妹, 因此,就是他跟沂王百年之后, 只要贾琰跟林黛玉好好的,那么,林黛玉手里的财富就可以继续在掌握之中,贾琰、林黛玉和贾家兄弟、薛宝钗五方, 就能够让中原再稳定个五十年。对比之下,岭南的情况就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