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节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更新:2023-06-26 10:57      字数:5317
  “臣惶恐。娘娘。”李露趴在地上,道:“娘娘,作为庶出王子,臣对我高句丽世宗大王了解是有限的,至少,世宗大王的手札,臣从来不曾见过,只是从父王和王兄的口中听说上片言只语。臣也是后来才知道,父王之所以会建造那么多的巨艋,是为了抵御倭寇之害,或者说,彻底解决倭寇之害。”第291章高确见状, 大急, 也顾不得许多, 连忙跪下来,膝行上前数步, 这才连连磕头:“启禀万岁, 启禀娘娘, 早在我高句丽世宗大王登基之前,我高句丽就频频遭遇倭寇来犯,因此才有了己亥东征。”“哦?说下去。”见上面的帝后二人没有反对,高确心中稍稍安定,他趴在地上, 高声道:“在我世宗大王时期, 倭人频频来犯,多的时候,常常是数百艘船,来犯的倭寇高达数千!按照史料记载, 世宗大王奏禀太宗大王任命长川君李从茂为三军都体察使,柳廷显为三道都统使, 禹博、李叔亩、黄象为中军副节制使,朴础、朴实为左军节制使,李之实为右军节制使,率领诸道军船两百余艘, 诸色军士一万七千余人,于当年五月二十五日出发, 向对马岛进发。打死七百名、俘虏一百一十名倭寇,并释放了至少一百四十名被倭寇抓走的上国人。朝鲜方面则有一百八十人阵亡。九月,对马海峡倭寇首领被捉获,并押到我高句丽王宫。……”听到高确话,金銮殿上一片交头接耳之声。丁涛道:“哦,这么说来,当时的倭寇就已经被你们高句丽打服了?”“启禀大人,倭寇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即便在我世宗大王手下吃了这么大的亏,可是依旧贼心不死,不到二十年依旧卷土重来。百年来,我高句丽一直保守倭寇之苦。”金銮殿上再度传出了一阵窃窃私语声。丁涛便道:“听起来,你们高句丽对倭寇也很熟悉了。”“是,是的,大人。”“那么,本官就好奇了。本官能够问几个问题吗?”“大人请问。”“听你的话,你们高句丽人对你们的世宗大王十分敬服?”“是的,大人,世宗大王是我们高句丽的明君,如果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高句丽。”“这就奇怪了啊。既然你们世宗大王都如此重视倭寇,那么你们高句丽人为什么不照做,不好好修筑防御工事,预防倭寇的侵袭呢?”高确愣住了。丁涛又问:“既然你们的世宗大王如此厉害,能够预料到倭寇势必会卷土重来,又为什么答应了我大晋高祖皇帝,许诺高句丽的战船不会超过二十二艘呢?”御史胡余道:“是啊。本官方才听得稀里糊涂的,不过,你们既然说你们的世宗大王是位旷世明君,那本官就姑且承认他是位旷世明君好了。他既然预料到了倭寇之患,显然也知道,要针对倭寇,要么,就是锁紧防线,把倭寇引到岸上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高句丽国内应该有很多防御工事才对,哪里会被倭寇长驱直入连累得王庭都不得不放弃王庭出逃汉城?要么,就是御敌于千里之外,多多修建战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跟我朝高祖皇帝定下的二十二艘中等战船的约定又算什么呢?还是说,他早就预备着明里一套暗地里一套吗?”高确傻眼了,王世子李霂立刻跳了起来:“你!你不要血口喷人!”@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胡余眯着眼睛,没好气地看着李霂,那山羊胡子一颤一颤的,显然,他被气得不轻:“王世子,本官不过是基于现实做的合理推断而已。看王世子的模样,可是被本官说中了?”李霂一惊。他这才注意到,今天的金銮殿上,几乎所有的官员望向他们的眼神都不大友好。李霂无奈,只能把视线投向那几个接受了他们高句丽的厚礼的官员。其中,现任京兆府少卿尹杰便出列道:“启禀万岁,启禀娘娘,臣以为,高句丽居心叵测,关于高句丽的处置,有待再议。不过,高句丽距离我大晋实在是太近了,略有差错,就有可能导致倭寇以高句丽为跳板,侵犯我大晋北海。还请万岁和娘娘三思。”李霂都惊呆了。他万万没想到,那整整十支上品高丽参竟然换来的,不过是这样的话。正当他要开口的时候,只见一个内侍急匆匆地跑来,一进殿,就看见他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高声道:“启禀万岁,启禀娘娘,太上皇有请。”皇帝立刻皱起了眉头。胡余高喝一声:“放肆!区区内侍,竟然擅闯金銮殿!当夷三族!”那内侍抖了一下。反而是贾琰,她微微皱了皱眉头,这才沉声道:“我且问你,今日父皇可有不对。”@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太上皇已经是近百岁的老人了,身体也虚弱得十分厉害,尤其是今年,皇帝中毒又戒断之后,太上皇的身体情况是直线下降。宫里很多人都在说,太上皇没有多少日子了。其实,大家都知道,太上皇是在熬日子,只是太上皇好强而大家又当做不知道而已。“启,启禀娘娘,陛下今天的精神格外好,一大清早就起来了,还在宁寿宫花园里面转了转。也是方才,陛下让奴婢来请万岁和娘娘。”回光返照!虽然这个内侍没有这么说,但是皇帝和贾琰都听出来了。既然太上皇相邀,还有什么好说的?皇帝和贾琰立刻动身,做了銮舆往宁寿宫而去,至于高句丽使节这边,自然有人盯着他们。比起贾琰当初嫁进宫的时候,太上皇老多了,他的头上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牙齿也只剩下那么几颗,说话也利索了,但是神智还很清楚,看见儿子和儿媳妇两个给自己磕头,他的脸上还笑眯眯的。等皇帝跟贾琰起来之后,太上皇就伸手,把贾琰叫到他的跟前去,道:“皇后啊,朕这辈子儿子多,儿媳妇更多。义忠他媳妇是朕前半辈子最得意的儿媳妇,但是朕这辈子最满意的,却是你。你给朕生了四个好孙子啊。”“父皇,儿臣惶恐。”“哈哈哈,这有什么惶恐的。对了,朕有礼物给你。拿着。”说着,太上皇就伸出巍颤颤的手,把一样东西往贾琰的手里塞。贾琰一看那东西,瞳孔就缩小了。她当然知道这东西是什么,这东西就是代表着太上皇的龙禁尉的虎符!可以说,这是太上皇这辈子的倚仗。当年太上皇能够力压诸子保住自己的位置然后顺顺当当地禅位做了几十年大权在握的太上皇,靠的就是这个。看清楚手里的东西,贾琰就跪下了。“父皇……”虽然这个时空的很多事情都是贾琰上辈子的那个朝代的投影,但是贾琰不得不说,自己的这个公公跟那个康熙皇帝是不同的。至少,康熙只会把儿子当成龙蛊养,绝对做不出禅让之事,更不要说把自己的半条命的龙禁尉虎符交给别人!太上皇拍了拍贾琰的肩头,道:“朕老了。皇帝也不年轻了,而且他的身子骨也坏了。太子小,他的弟弟们更小,皇后你重责在肩,以后大晋,就交给你了。”“父皇……”“好了,你先去侧殿休息一会儿吧,朕有事情跟皇帝说。”贾琰只能含泪退下。也不知道太上皇跟皇帝说了些什么,当天过了午时,太上皇就陷入了昏迷,而且到黄昏时分就咽了气。大晋上下一片缟素,援助高句丽之事也只能往后推。太上皇出殡之后,皇帝也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禅位给太子!虽然太子灁上本推辞,但是皇帝却说:“朕的身子骨已经坏了。禅位之后,还能调养些时日。可若是……这是为了大晋江山,你不必推辞了,让礼部准备吧。”虽然说太子已经是储君,但是细数前朝,做了几十年的储君却在距离皇位一步之遥的时候被废掉的太子更是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就是汉武帝的卫太子刘据。太子还想推辞,不过皇帝心意已决,礼部自然开始操办起来。反正有刚刚过身的仁宗皇帝当年的禅位大典珠玉在前,倒是不需要礼部在翻遍了典籍,在折腾一次典章制度,只要把之前的那次拿来用就可以了。最麻烦的,也不过是新帝的冠带礼服要重新做,不能用皇帝的旧物改造。当然,太上皇后升任太皇太后,贾琰升任太上皇后,跟着新出炉的太上皇搬进宁寿宫就好。至于那些新出炉的太妃太嫔,得圣心的也住进宁寿宫,不得宠的直接塞进欽晖殿后边的慈恩堂,跟已故太上皇的老太妃老太嫔们挤一挤就完了。唯一能够算得上麻烦的,大约就是龙禁尉和虎贲卫了。因为新帝没有迎娶皇后,所以贾琰这里的千牛卫还能够用着,等新皇后入宫之后再交出去也使得。但是新帝登基,自然要组建属于自己的虎贲卫,反而是皇帝,既然做了太上皇,他原本的虎贲卫就要升为龙禁尉,这里就不能不考虑刚刚过身的太上皇留下的那些龙禁尉了。礼部和兵部都来找皇帝,不,现在应该说太上皇了。论尊卑,贾琰这个太上皇后自然是比不上太上皇的,因此她手下得用的人,自然要比皇帝的退一步,可谁让贾琰手里的那些龙禁尉是已故仁宗陛下手里的旧人,若是从这上面数,反而是新任太上皇的手下要礼让贾琰手下的那些人。礼部跟兵部在新任太上皇和新任皇帝面前吵疯了,最后还是新任太上皇拍板,不分先后,一律照旧。无论是老龙禁尉,还是新龙禁尉,都穿大红飞鱼服,都一样当差。@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这才阻止了下面没完没了的争吵。第292章虽然说仁宗皇帝出殡、皇室服丧、禅位大典, 一件一件都是大事, 每一样都耽搁了不少时间, 可是这不等于说,大晋就不再关注高句丽局势了。实际上, 直到搬进了宁寿宫, 贾琰才知道, 原来自己的公爹仁宗皇帝手里除了大家已知的大红飞鱼服的龙禁尉之外,还有一支身着玄黑飞鱼服的暗卫。这次的倭寇劫掠高句丽,其实就是这些暗卫多年来第一次集体任务。当然,也许是仁宗皇帝给他们的最后一项任务。仁宗皇帝身边的几位内侍总管,像权昌等人去给仁宗皇帝守墓去了, 可是其他的人, 包括仁宗皇帝手里的一些私产都到了贾琰的手里。这些年来,这些暗卫都是仁宗皇帝用这些私产养活的。老实说,第一次真正看到这些账本的时候,贾琰被吓了跳。反而是皇帝, 不,现在应该叫太上皇了, 反而是她的丈夫,新出炉的太上皇如此道:“这有什么的?朕手里还有一支紫衣虎贲卫,也是暗卫。”@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贾琰当时就傻眼了:“陛下!”这种事情,太上皇也不用告诉自己吧?太上皇道:“灁儿已经是皇帝了, 有些东西,应该由他自己去筹建, 至于父皇给你的东西,你就好好收着。过些日子,朕也有东西给你,你好好收着。”他语气里的不祥,让贾琰深深地打了个寒颤。贾琰刚要开口,太上皇却伸手,按了按她的手:“就这样说定了。”如果贾琰能够早些年出生,如果贾琰能够早些嫁给他,如果他没有中|毒也没有坏了身子,那他绝对不会这么说。可太上皇自己也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日了,安排好一切,让大晋平安过渡才是正经。“你的眼光胜过朝堂上绝大多数男儿。交给你,朕放心。”这几乎等同于交代遗言了。太上皇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所以,新帝登基一个月之后,他就不去金銮殿了,不过他放出了话,因此太上皇后贾琰继续听政,也就说,新帝在登基满一个月之后就坐上了龙椅,而作为新君的母后,太上皇后贾琰则坐在了珠帘之后,遇到大事新帝不能马上裁决的时候,先听太上皇后的意见,如果太上皇后也无法决断,才会回宁寿宫咨询太上皇的意见。总体上来说,大晋的政局过渡得非常平稳。表面上,大晋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关注高句丽战局,可实际上,在仁宗皇帝的七七四十九日内,玄黑龙禁尉就频频给天京城送信请求新指示。因为他们一路驱逐着高句丽王跟高句丽王室,眼看着前面就要逼近高句丽和黑水靺鞨的边境,也就是黑水河沿岸。如果大晋再没有指示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得不选择在高句丽这片土地上登基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了。后来的史书上来看,几乎是错误百出的。什么高句丽末代国王愚蠢透顶,什么高句丽的军队也腐化不堪因此士兵们只能拿着破铜烂铁上战场,因为不这么写,后人也怎么也想不透,为什么把高句丽王室和高句丽的军队撵得跟兔子一样的倭寇在遇到大晋的军队的时候会那么溃不成军。真实的历史被史书的浓雾掩盖,无人知晓。史书上也只会记载,高句丽王无能至极,高句丽的军队不堪一击,大晋禁卫军战斗力惊人,因此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把那些倭寇砍得人仰马翻。没有人知道,那些倭寇其实是中了蒙|汗|药,因此连刀都握不住,加上一直统领着他们的玄黑龙禁尉早就金蝉脱壳,回到了大晋禁卫军中,也就是因为这些黑服龙禁尉,大晋才会熟知这些倭寇的弱点,配合药剂,将这些倭寇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史书上不会记载高句丽王族的真正死因,后人只知道他们被东瀛浪人屠杀殆尽。史书上只会记载,高句丽使节团的两位重要成员,高句丽府院君高确和王世子在大晋仁宗皇帝的百日之内招妓,结果被人告发,引来大晋皇家的责问,最后硬生生地被吓死。而高句丽王室仅存的两位王子中年纪较大的那一位凤林君则十分干脆地上书大晋,要求把国土献给上国。新帝灁听从了贾琰的意见,在乐浪四郡采取了郡县制并且从晋中、江南、豫州等地迁徙了数百万的百姓去乐浪四郡。同时,大晋重兵把守对马岛,以加强对东瀛的控制。至此,从秦汉时期就被夺走了乐浪四郡终于回归,大晋为此举行了盛大的祭天仪式。@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但是,黑鱼卫,也就是玄黑龙禁尉的任务并没有结束。他们再度潜伏进了东瀛诸岛,打算跟福王左右夹击,将东瀛诸岛收入大晋囊中。老实说,这并不容易。征服高句丽这么容易,而征服东瀛会怎么困难,原因就在于大晋对高句丽和东瀛的定位不同。对于大晋而言,高句丽的那点人口根本就不算什么,杀了就杀了,反正就是一群白眼狼。没了这群白眼狼,反而方便大晋对这座半岛的控制,也方便大晋从这座半岛和天京两个方向夹击黑水靺鞨,甚至也让大晋控制海参崴少了许多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