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节
作者:无法忘记的遗憾      更新:2023-06-26 10:57      字数:6378
  一道道政令和军令,分别从政事堂和枢密院发往琼州、崖州和新的南洋水师。新帝登基之后的第一件军国大事,就是改南洋水师为南海水师,然后又着令海参崴和江南各大船坞建造更多的桨轮船。与此同时,工部和将作监已经着手开始研制火力发动机,其中的密封需要的硫化橡胶,也就是橡胶树汁经过硫化之后得来的黑色有弹性的固体,将作监已经获得了突破性成果,只是受原材料所限,因此产量不是很高,至于它的缺陷,也因为样品的不足而实验不足,无法罗列出来而已。@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贾琰当然清楚橡胶污染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个国家需要橡胶,大晋的霸业也需要橡胶,她自然也不会矫情,因为污染问题就弃之不用。她给琼州新任总兵的屯田令里面,就有一条,那就是让南海水师将士们在琼州种植至少五百亩的橡胶林。只是如今的火力发动机和橡胶产品都不成熟,因此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无法投入使用,因此这一次针对茜香国和严家的动作,并不能把这两样东西马上用上,但是利用其中的火力发动机给严家设个陷阱也不是不行。就在朝堂之上,群臣都在为博陵公主的婚事上蹿下跳的时候,贾琰忽然带着儿子女儿去了沧州,参加新式水师的阅兵典礼去了。水师的阅兵典礼,重要的不是人,而是船。虽然贾琰在之前恐吓高句丽的时候也用了桨轮船,可是桨轮船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桨轮船就跟龙骨水车一样,极其消耗人力,就是采用轮换的行事,让士兵们轮流去踩那个桨轮,等到目的地的时候,士兵们也会累得不轻。尤其是长距离的远航,好比说,从北海到琼州,这种远距离的航行,对于士兵们的体力来说,着实是一种考验。@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因此,这次的阅兵典礼,真正需要贾琰检阅的,便是装了火力发动机的桨轮船了。这艘船是这个世界上最早以火力为动力的船只,而且还是战船,船上装了当时世界上唯一一台火力发动机,而且还是用了橡胶做密封的火力发动机,直径足足有一丈!几乎是纯铜所制,重量极其惊人。在这艘船下水之前,没有人相信,这艘船跑得起来。所以,当贾琰表示要登上这艘新式巨艋的时候,群臣的一致反对,经过一番争吵,最后决定,由贾琰带着博陵公主上船,参与这次新式船只的第一次试航,随行的,除了北海水师的一船将士之外,自然少不了将作监的工匠,以及,枢密使相丁涛等极少数的几个臣子。其余的臣子,他们都跟着皇帝呆在岸上。虽然当时丁涛的表现还不错,但是根据后来,丁涛的后人公开的丁涛的手札的记载,当时丁涛跟着太上皇后上船的时候,是抱着舍命陪君子的赌命之念上船的。怎奈丁涛做好了船有可能跑不动或者会沉船的心理准备,可是真正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的,却是这新式桨轮船的速度。这个船速太快了以致于他在刚开始的时候差一点跌倒,然后被风呛到了,以致于船都来到了莱州府码头,他都在咳嗽。新式的桨轮船在莱州码头停靠了半个时辰,贾琰接见了莱州知府严宽之后,这才叫人驾船,驶往栗林口码头,然后才回返沧州。这是大晋火轮船的第一次试航,半个月之后,这艘火轮船又跑了一趟高句丽的对马岛。火轮船再度回返沧州,经过了一个月的检修,第三次前往琼州的试航开始了,这次的试航,火轮船将在双屿港停靠,补给煤炭,然后南下前往琼州。第296章这次的火力桨轮船的试航让博陵公主兴奋不已, 就是在回京的路上, 都不停地跟弟弟妹妹们炫耀。皇帝的銮舆十分宽大, 足够让贾琰并皇帝、博陵公主、宁国公主、楚王、晋王、越王几个都坐在上头。实际上,这次外出, 贾琰只带了三胞胎外加博陵公主, 也就是说, 晋王和越王都留在京里,呆在太上皇身边,只有博陵公主、皇帝、宁国公主、楚王四个跟着贾琰临幸沧州。而跟着母亲参与这次火力桨轮船的,只有博陵公主一个而已,因此, 无论是皇帝还是宁国公主和楚王几个, 都坐在那里听姐姐分享这次试航的感受。别的不说,光丁涛几个官员,还有好几个士兵被风给呛着这件事情,就足够博陵公主笑话他们好久了:“当年母后叫将作监复原野史上日行千里的桨轮船的时候, 那些腐儒们就上蹿下跳着说那是稗官野史不可信,结果被硬生生地打脸!这次他们又不信, 结果又被打了一次!真真好笑!”脸色最精彩的,自然是兰台寺大夫尹赞,这个老家伙,原本是本着要好好体验这次的试航然后回到沧州的时候狠狠地上一辈子弹劾太上皇后浪费钱财浪费国家资源的, 可是现在,这老头儿也老老实实的了。这个老头儿也是少数几个安生地呆在船舱里面, 因此没有被风给呛到的主儿。至于那几个呛到风的主儿,有两个正腹泻,如今躺在沧州的驿馆里头,要过些日子才能回京。博陵公主不提则已,一提,皇帝就想起来了。他道:“可留了太医在沧州驿馆。”不管怎么样,那也是他的臣子,如果因此一病不起,他却不理不睬,回头少不了有人把暴君这个名头扣在他头上。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夏谨连忙道:“启禀万岁,王太医、胡太医两个已经留在了沧州驿馆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贾琰灵光一闪,道:“应该不是胡庸那个庸医吧?”不是贾琰多嘴,也不是胡庸这个家伙医术高超,而是原著里,胡庸这个庸医太出名了。贾琰知道胡庸,皇帝却不曾听过这个名字,只能把好奇的眼光投向自己的心腹。夏谨立刻知道,这个胡庸这辈子肯定完了。他道:“启禀娘娘,这个胡庸本是顶了他父兄的名头进的太医院,擅长的是妇科,却是医术医德都不成,如今已经去了惠民局。今日留在沧州的这位胡铭胡太医,只是跟胡庸同姓而已,连同乡都不是。”太医院的太医们,本来就要去惠民局轮值、为百姓义诊,也算是国家对百姓的一项福利政策。只是这个胡庸既然得了太上皇后如此评价,他的前程肯定是完了。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回到太医院,如果他的运气好,还能够留在京师的惠民局,运气不好,说不定就会被外放到外地甚至是边陲小城去了。当然,更大的可能则是,他的医术不过关,最后得罪了人以致于落得个被吊销了医簿的下场。@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原来如此。”听见夏谨这么说,贾琰这才放了心。她问道:“这次为了桨轮船,将作监上上下下可着实辛苦了。吩咐下去,将作监的工匠,按照等级,领一百到五百两银子,学徒从二十两到六十两不等。出事的工匠,领抚恤金五千两,家中免两人徭役。伤残的工匠,领三千两的安置银,家中免两人徭役。出事或者伤残的学徒,也领两千两和一千两纹银,家中免一人徭役。这笔银子,不走国库,走本宫的私库。”贾琰这里一开口,立刻有秉笔太监和侍读学士起早懿旨,交付相关官员执行。安顿好了将作监,贾琰这才对儿女们道:“说说看,这次的桨轮船,你们看到了什么?”楚王先道:“母后的意思,是不是未来,工匠的数量和手艺,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不是楚王说,就是这个火力发动机,这个名儿还是他的母后取的,可是真正为之日夜操劳甚至付出生命的,却是将作监的那些工匠。楚王可是听说了,因为密封性欠佳,将作监好几个工匠送了命。那个几乎纯铜制成的大家伙,可是大晋工匠的姓名换来的。而这个大家伙的作用,他也看到了。楚王很清楚,如今的大晋守着吕宋的大铜矿,可以说,不缺铜。而这些大家伙需要的,就是铜矿。只要铜跟得上,就会有一个有一个的、巨大的火力发动机,然后就是一艘又一艘的火力桨轮船。只要装了火力发动机的巨艋级战船足够多,就等于说高句丽没有再度叛乱的可能,就是东瀛,只要被征服,日后也不会有反叛的机会!这就是火力桨轮船的战略意义!楚王能够想到的事情,皇帝当然想得到,就是跟他们同龄的宁国公主,当时没有想到,得到姐姐的小声提醒之后,也明白了这种轮船日后对大晋水师的意义。宁国公主道:“所以,我大晋既然有了这么快的船,肯定会有人来偷师,甚至来抢。是这样吗?母后?”宁国公主终于明白,贾琰安排三次试航的意义所在了。第一次试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试航,而第二次,名义上是试航,实际上却是为何东瀛、琉球诸国,并且震慑那些倭寇。至于第三次试航,却是针对严家和茜香国设下的陷阱了。现在,就等着严家把消息传给茜香国,然后正好让紫衣虎贲卫截下严家通敌的信件,之后就等着把严家连根拔起了。至于茜香国。什么时候收拾都可以。不说在慈恩堂里面病得七荤八素,就靠着太医吊着一口气的严梦茹,就连庆荣侯府里的严碧琚也猜到,这个什么火力桨轮船是贾琰针对严家的陷阱了:如果严家真的联系了茜香国,那么,朝廷截获严家通敌的信件,严家被满门抄斩,这就成了必然;如果严家没有联系茜香国,等朝廷组建起上百艘的火力桨轮船舰队的时候,踏平茜香国就成了必然。倭寇有柯承业掌控,茜香国等藩属国又被朝廷彻底征服,严家的两大臂膀被斩断,自然,严家的势力就会迅速萎缩,其余的海商也会乘机蚕食严家。换而言之,如果严家没有通敌,那么严家最好的结果,就是彻底放弃商场,改换门庭,做一个有些钱的官宦人家。可是如果严家舍不得钱财最后选择了通敌,那么等待着严家的,就是被连根拔起!这些话,严碧琚一个字都没有跟儿女透露。她跪在佛前,向满天神佛祈求,祈求她的父亲不要犯糊涂,祈求她的父亲迷途知返、及早退步抽身。第297章不得不说严宽不愧是严宽, 他既然养得出严碧琚那样的女儿, 在某些方面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因为他的一切表现正常, 而且处于严密监视的莱州知府官邸也一切正常,正常到了一丁点儿的消息都没有截获, 反而让贾琰倍感压力。不过, 严宽也只是严宽, 他只是严氏一族的一员,他的家庭也不过是严氏一族的一支而已。他就是约束得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孙子儿媳孙媳,他也管不了整个严氏一族。是的,莱州府没有任何的不对,但是, 双屿港那边却有了收获。严宽的从兄弟, 也就是严宽某位堂叔的儿子,竟然在双屿港跟夷人接触,然后被柯承业的手下山口幸纪连人带信件给抓了个正着!这个严寞被抓住之后,他的妻子客氏立刻给严宽送了信。严宽当时还以为不过是寻常的家书, 等翻开一看,当时一口血就喷了出来。严宽是被活生生地气死的。他的儿子严德求代替他上了折子, 表示自己的父亲生前对此事一无所知。严德求还出示了有当年的岭南布政使、现任刑部尚书白凡志的印鉴的文件,证明严宽当年准备离开岭南上京赴任的时候,就把严氏一族的族长这个位置让给了远房兄弟严宝山。虽然是一族的兄弟,而且是族里公认的数一数二的有本事的人, 但是从血缘上来数,那个严宝山甚至跟严宽早就出了五服, 只不过这家伙的口才好,是族里公认的本事仅次于严宽之人。也就是因为这一点,严宽让出了族长之位之后,对远在岭南的严氏一族渐渐失去了掌控力,这才使得严氏一族脱离掌控,一点一点滑落深渊。严德求在折子里表示,通敌卖国之罪,罪无可恕,他们严家别无怨言,只求皇家能够看在严宽这些在莱州府上兢兢业业从无差错的份儿上,高抬贵手,对他们这一支几个还不满七岁的孩子网开一面。严德求披麻戴孝,赶在皇家下达捉拿严氏九族的命令之前赶到京师,并且在宫门口把那份折子提交上去。不得不说,他来得很及时。实际上,通敌卖国这个罪名绝对是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大罪。可是谁让当年太上皇筹备船队的时候,就曾经借了严宽和严家不少人呢?的确,这些人大多不姓严,但是,他们到底是从严家出来的,如果搞株连的话,只怕这些人也要战战兢兢,生怕朝廷日后算账了。@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这也是贾琰第一时间提出来的。其实严家通敌卖国的证据也只比严宽的信件早了半日送达京师而已。贾琰倒还罢了,可是无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她的儿子,都想为她出气。尤其是她的几个儿女,都这样说:“这严家果然能耐!这双屿港那边才把通敌卖国的信件才送来!严宽那头就死了,他儿子立马跑到京师给他送上了遗折!”虽然走陆路的确比走水路快,严家很有可能是累死了不知道多少好马,这才让严德求在这个时候披麻戴孝地跪在朱雀门外递上了严宽的遗折。但是对于年轻的皇帝来说,这依旧是无法容忍之事!@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最后还是枢密使闻彦修和许嗣升两个联袂来见贾琰和皇帝。许嗣升这样道:“娘娘,万岁,虽然严氏一族通敌罪无可恕,但是莱州知府严宽却是不知情。更何况当年太上皇组织船队的时候,严宽穿针引线,推荐了不少人。这些人至今还在水师中服役。万岁,若是惩处了严宽遗属,恐怕这些人都无法心安啊。”之前贾琰已经开过口了,贾琰是皇帝的亲娘,皇帝不好发作,但是许嗣升不过是臣子,皇帝当然不那么忍耐了:“够了!难道大晋还差了这么几个人不成?”闻彦修连忙道:“启禀万岁,娘娘有心彻底解决岭南和南洋诸藩属国问题。这些船工,也许他们是不起眼,可是他们终究是岭南人,就怕他们惊恐之下,受人蛊惑……万岁,臣以为,区区船工的确算不得什么,但是比起娘娘和万岁的大业,臣怕的是,这些人最后会坏了事儿。”@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贾琰点了点头,对皇帝道:“灁儿,就是为了大晋海疆的安定,也必须高抬贵手。毕竟,大晋南疆的安稳才是最重要的。”皇帝道:“可是母后,这严家靠着母后才有了今天,可是他们却……尤其是那个严氏!竟然在母后面前耀武扬威!”“好了,她不过是一介深宫妇人,如今也不过是在熬日子而已。有什么好计较的呢?”对于贾琰来说,的确如此。虽然严梦茹曾经在她面前张牙舞爪,像极了得意洋洋的小母鸡,可是贾琰从来就没有在乎过。人也许会在乎眼前的蝴蝶,但是谁会在意脚边的蝼蚁?在严梦茹为了自己进宫成为嫔妃一事洋洋得意的时候,贾琰望向她的眼神里面只有怜悯。一个被尊荣迷了心窍的可怜女人而已。就跟今天的事情一样,回头肯定有人把严宽之死告诉严梦茹,而严梦茹,受此打击,她还能不能撑下来还是两说。皇帝显然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他给了边上的内侍总管一个眼色,然后扬声道:“严宽虽然曾为严氏一族族长,但是他既然出任官职之前就已经把族长之位拱手让人,那么,严氏一族之过,理应由严氏一族现任族长承担。至于严宽,他为商之时是一位儒商,为官之后,也是一位好官。罢了,追赠从二品谏议大夫,赐私邸一座。除了他这一支,严氏其余人等,严惩不贷!”严宽生前是正四品的知府,因此没有资格获得朝廷赐予的谥号,但是追赠从二品谏议大夫还是可以的,这样一来,以严德求为首的严宽的家眷和通过严宽而被朝廷得用的那些人也能够安心,从而保证南面的平稳过渡。第298章贾琰不计较, 是因为她确信严家不会威胁到大晋皇室的统治, 所以, 她自然而然地,就放下了。可是, 即便是皇帝明面上这么说, 可是私底下, 总有人想奉承君王、讨君王的欢心,从而换取自己进入皇帝的视线,然后走上青云路。所以,虽然内阁的诏令很明确,可是下面的地方官和钦差办事的时候, 可以利用的手段就海了去了。因为按照国法, 三族限于同宗之久昆弟、己见弟及子昆弟。按照常理,如果要夷三族,就应该根据当地的户籍文书来确定需要砍头的人是哪些,其余的人, 谁谁谁流放、谁谁谁充军。还有那些女眷,夷三族, 是不会祸及出嫁女的,而在室女,则有可能被投入大狱,甚至会沦为娼j妓。而这里面, 可以操作的余地很多。而且之前岭南遭遇了倭寇,官府受到冲击, 文书失散了许多。虽然说户部也有身份文书,但是要比岭南的身份文书要滞后很多。这里面就有漏洞可以钻。负责的官员就故意制造假信息,告诉严家人,严宽已经死了,他的妻儿家眷已经被押入京师等候发落了——反正,严宽死了是真,作为长子,严德求带着严宽这一支的其余亲属进京也是真。至于是不是问罪,以及追赠官位的消息,反正他们远在岭南,不知道也是有的。然后,他们通知严家人,官府只收到朝廷的诏令,决定处置严氏一族的现任族长,夷三族。严家立刻乱了起来。严宝山和他的兄弟、堂兄弟们立刻给官府送银子,说严氏一族的族长是严宽,他不过是代族长。严宽也有兄弟、堂兄弟,这些人跟着严宽这多年,自然也是有人有钱,立刻就发现了严宝山的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