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
作者:金波滟滟      更新:2023-06-27 22:19      字数:3533
  严懿嘴快,“不会,我可受不了整天坐在蒲团上念经!”素波也赶紧道:“我也不会,因为我喜欢吃肉!”真应该让慧心师太来听一听,她认为心性好的人就是这样想的。但的确,自己其实也不喜欢青灯礼佛,也爱吃美味的食物,但回绝时却不会如此直接地说出来。看来在过去的十年里,自己失去的是率真。由此薛清又想了开去,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出家?当然绝不只是不喜欢念经、爱吃肉之类的理由。自己还是希望有那么一天的吧,尽管几乎不可能了。车声辚辚,素波和严懿热热闹闹地说了一会儿话便都困了,靠着车厢打瞌睡,薛清也和上了双目,但是她心里却没有一刻停止了翻腾。车子突然慢了下来,就听冯律在外面问道:“河间王妃的车驾就在前面,我们是不是超过去?”薛清想也没想地道:“超!”素波和严懿也都醒了,一同瞪大眼睛看薛清,“薛姐姐,我们支持你!”刚才报复河间王妃的时候薛清是不赞同的,现在她竟这么快就转了性子,但是她们都绝对支持!河间王妃的队伍来时特别拉风,现在就逊色多了,把那些受惊了的西域名马追回来并不是容易的事,随从们个个鬓发散乱,华丽的衣裳上沾满了泥巴和青草,大约还有不少的马没有及时追回,便两人一骑赶路,简直就像一队打败了仗的游兵散勇,早没了早上的神气。所以呢,胶东王府的车队整齐而又坚定地从他们身边走了过去,路过河间王妃那辆华盖朱轮车时,素波便同严懿笑了起来,早上时河间王妃就冷笑来着。不想薛清也高声大笑,比她们俩的笑声还响。胶东王府的车驾过后,留下的便是一串串银铃般的声音。就听身后一个尖利的声音传了过来,“我知道是你们干的!”“知道又有什么用?你们有证据吗?”素波和严懿又一同笑了起来,“没有证据我们什么也不会承认的!”薛清也大笑道:“河间王妃现在愁回去怎么交待呢!”但这还不算完,接着自己还要找上门去。快马轻车,素波回到王府时胶东王和留福还没有回来,她一点也不累,精神又好,立即就做了豆腐皮包子。可她并没有完全按冷月庵的馅心,而是加了虾仁、瑶柱等海鲜,然后也将春韭整根加入馅中,留下一端放在包子收口处,估量着火候,将春韭抽了出来,虽然没能全部成功,但也成了大半,一时十分自得,“我还真有做名厨的天份呀!”“小的早看出王妃有名厨的天份了!”留福说着从后面伸过头来,“果然是冷月庵的豆腐皮包子!”素波笑吟吟地把包子端到桌上,“这是我自己做的。”还没有尝到留福就十分肯定,“一定比冷月庵的还好吃!”的确,加了许多好料的包子自然比素斋味道更丰富,更有层次,春韭的辛香特别配虾仁、瑶柱的鲜味,胶东王与留福吃得好开心。素波就一面咬着包子一面讲着萧美人的传奇,还有今天遇到的种种事情,最后告诉他们,“我本想在冷月庵里给你们打包带回几屉的。但是,我的运气可真好,慧心师太把做包子的秘密告诉了我,所以我就决定回来自己试一试,果然成功了!”胶东王就笑了。留福忍不住说:“我们今天运气也好,皇上命我们王爷接管文澜阁了!”第104章 辗转反侧素波就是再不懂朝中之事, 也明白主管文澜阁要比在宗正寺里修玉牒要重要, 不, 应该是重要许多许多。新朝初立,差不多所有的学者、所有的书籍都集中在文澜阁,可以说掌握着整个帝国的文化命脉,素波不知道用前世的什么单位来相比合适,总之就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了!如今,这么重要的责任就压在小美男的身上了。可是素波这一次并没有担心,因为文澜阁太适合小美男了。他虽然有些小小的问题,但是在读书学习上却是天才,想当初他可是一入文澜阁就得到了薛大儒的青眼, 然后传出了才名, 自己教导他时也常被他读书的本事惊呆。如今,他先前痴傻的名声似乎很少听到有人提及, 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好学、聪颖、贤明、公正的王爷。由这样的一代贤王管着文澜阁真的很好, 素波很满意, “王爷运气是好!到了文澜阁里与大家在一起读书修书, 再不必再参与到皇家家谱的那些乱事多好呀,而且还显得特别高尚呢。”然后她就又脑补了一下, “一定是诸位皇子们都嫌文澜阁太沉闷,整天对着的不是书本就是老学究,所以皇上才把这个差使给了我们王爷,也算是人尽其材。”嗯,也只有王妃会这样想, 因为她的心思都用在豆腐皮包子上去了,反而于朝局竟一无所知。文澜阁的重要,在一两年前就突显出来了,当时邓家一派的人便有人提议由太子自陆相手中接管,皇上也是赞同的。只是文澜阁原本是陆相提议创建,所藏书籍大半为陆相自战火中保下来的,更主要的是朝中及阁中的儒生们没有一个愿意与邓家有一点关系,当年邓家割据一方时曾对读书人大开杀戒,进京时又烧了许多典籍,现在邓家的外甥想沾指文澜阁哪里那样容易?就是皇上也不好硬压着天下的读书人,因此这提议很快就无声无息了。今年寒食节,长沙王重提此事,这一次陆相也道自己公务繁忙无暇顾及文澜阁表示了赞同,倒是皇上没有点头,只让长沙王去了少府。说到底,皇上还是想太子接了文澜阁。毕竟想天下大治,没有儒生们诚心拥戴的储君地位总有些尴尬。皇上越是重视文人,文澜阁主事之争就越发激烈起来。几个皇子明着向皇上表白自己尊儒重道,暗里相互使绊子,已经打了好几个月的架,王爷之所以没有陪王妃去冷月庵,就是因为这几日正是最关键的时候。老谋深算的陆相早已经打算要将长沙王扶到文澜阁,此时借着太子出征的机会一步步地铺垫:先是再三陈述他已经无力主管文澜阁诸多事务,又有光禄勋张宗等人出来上奏示意证明河间王、江都王一向偏重武学,不适合主管文澜阁个修书。在他们看来,长沙王接手文澜客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邓家一系的皇子岂能放弃?虽然文澜阁的儒者们对邓家一向没有好感,但是朝中邓家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岂容陆相想将文澜阁变成他的禁脔?在他们看来,太子虽不在朝中,但河间王也可以接任文澜阁。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胶东王太傅上表,犀利地指出如今太子不在朝中,诸皇子中唯有胶东王的才学足够执掌文澜阁。当时大殿上的场面实在是精彩,陆相一系和邓太尉一系全都呆住了,整个殿内一片沉寂,然后以御史大夫严正为首的几位大臣们纷纷站出来附议支持,皇上想了许久还是应允了。想到当时的情形,留福依然兴奋得坐不下,这可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呀!不,应该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王爷在朝中完全没有自己的势力,从文澜阁之争开始就谋划着借丞相与太尉的矛盾脱颖而出,如今一朝实现。两年前从宫里走出来时,至少留福是万万没有想到王爷会有如此的进境。他好想向王妃讲一讲文澜阁有多重要,而王爷得了这个位置又有多不容易,而将来文澜阁又能将王爷推到多高的地位。留福才要再开口,就遇到了王爷的目光,将就要脱口而出的话收了回去,笑着上前给王爷和王妃布菜,“王妃说的不错,王爷在文澜阁里清清静静的再好不过了。”素波就笑,向胶东王说:“好像有一句诗是这样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王爷以后就这样,在文澜阁里读书修书,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留福看着王爷沉稳地点了点头,心也慢慢静下来。既然促成王爷成功接管文澜阁的最大功臣能不知道文澜阁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地把文澜阁当成一个平常的书斋,那么自己又何必激动得心怦怦跳得都蹦出来一般的呢?是的,王妃为王爷进入文澜阁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不只王爷这样总结,就是一心偏着王爷的留福也十分认可。当时王爷不为了弄些吃食去了还没有成为王妃的徐家小姐那里,无意间得到了几根刻了字的竹简,受到启发想出了印书的办法——期间经历了说服服那些坚持古法不能改的酸儒们,又费了许多心思将印书真正做了出来,当然还要有与许衍抢夺功劳,最后王爷全赢了,如今天下传诵的经书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刻出来的,真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根本上奠定了王爷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还有,薛大儒之所以选择支持胶东王有王妃与薛家小姐关系融洽的因素;支持王爷入主文澜阁,并在廷议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御史大夫,也是因为王妃的为人有对胶东王府有极好的印象。王妃表面看起来不似太子妃、河间王妃、长沙王妃一般出身显贵,能成为夫君的助力,但其实她的为人就有如春风一般能温暖人心,不经意间为胶东王府拉了许多人缘,就是皇上也对王妃十分喜欢。正好弥补了王爷一向过于冷淡的性子。王妃就这样很好。也免得她知道了反而会担心王爷。可是留福就是想到了,也很难能像像王爷一样完全不露声色,不管是用餐还是之后服侍笔墨、打点洗漱,他都显得特别快活,动作也轻盈。素波看出来了,就笑他,“在家里高兴也就算了,明天随着王爷去文澜阁时压着点儿,别让人看了笑话。”比起八风不动的王爷和不知实情的王妃,自己的确太轻浮了。留福看着王爷眼里浮出的一丝笑意面露赧色,自己什么时候能比得上王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