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作者:青丘美人云      更新:2023-06-28 01:07      字数:5291
  酒楼里的说书先生每日必讲“沈觅化身狐仙救人”的段子,为何?喝茶的吃饭的端盘子的洗碗的最愿意听这个段子,一讲这个就有客官扔钱,谁不喜欢钱?说书先生也喜欢钱!为了赚钱使劲儿编段子,从“狐仙”到“白色的千年狐仙”,再到“九尾白色千年狐仙”,也不过是几盏茶的功夫。势头太猛,把黄太守一夜被抄家那事都压过去了,甚至有人把给沈觅立的长生牌上加了三个大字——狐大仙。当然,外边的这些传言沈觅是不知道的,整日里忙着翟氏和小儿已是焦头烂额,待小儿白白胖胖如足月孩子的时候已是阳春三月了。春暖花开的日子,郡守府的迎春花如火如荼,李郡守给孙儿起名“恩”,李恩,不忘恩德之意。翟夫人爱女如命,一直留在女儿身边照看,翟氏或许是有了孩儿傍身,母亲也在身旁的缘故,每日喜笑颜开,身子骨竟比怀孕前还好了。翟夫人每每与女儿聊起产子那日的惊险,都禁不住赞叹沈觅年纪轻轻技艺惊人,又见这些日子沈觅忙前忙后光顾着自己女儿和小外孙的身子,自己都瘦了好几圈,心下很是感激,便和女儿商量着如何报答聊表寸心,这可不是一般的恩情,马虎不得,为表慎重,翟夫人专门写了信给翟郡守。作者有话要说:作者君:今天评论满百,感谢小仙女们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厚爱,作者君无以为报,只有保证质量日日更新,盼望收藏多多,撒花多多,再次感谢,期待下一个满百。觅觅:携小泽和窦窦给大家行礼了o(n_n)o☆、青州别 湿衣襟沈觅照顾翟氏和孩子尽心尽力,见她操心受累的一日比一日消瘦,李夫人每日亲自下厨做补汤,眼看着她喝下去才算,李郡守则时常亲自教导阿远读书做学问,对姐弟俩视如己出。李仲玉多多少少有那么点吃醋,说沈觅才是亲生的,阿远也是亲生的,唯独自己是捡来的,证据便是亲生的都长得漂亮!李郡守安慰女儿,“长得丑了没关系,又不吓人。”见女儿脸拉的长长的,李郡守又道:“那小金将军若是对你不好,你就吓唬吓唬她。”见女儿脸拉的更长,李郡守挠了挠头,又道:“父亲说错话了是不是?实话告诉你,咱俩都不是亲的......”在李夫人的补汤攻略下,沈觅的小脸儿一日比一日莹润,见翟氏和小恩的身子已然大好,沈觅提出来想回家,待家里大小事务安排妥当,便和阿远南下找沈父去。众人虽然舍不得,可总不能拦着人家女儿找父亲,只除了李仲玉。李大姑娘拦的大大方方的,哭天抹泪的抱着沈觅不许走,非得等她出嫁的时候一道南下,沈觅安抚她,自己先南下替她探路去,以后定会去长安见她。李仲玉虽是不舍,心里却清楚沈觅非走不可了,哭哭啼啼的松了手,又拿起沈觅的袍袖擦了一把鼻涕眼泪,念叨着下次再用这袍袖擦鼻涕眼泪不知是何时,从首饰盒中拿起沈觅送的那支神鸟金钗插在发髻上,问能否比得上自己绣的那只多尾神鸟?沈觅含泪点头,把另一只袍袖伸过去,问还要不要擦眼泪,擦完了赶紧找身新衣服给自己,惹的李仲玉又哭又笑。李仲玉拿出一个精美的盒子递给沈觅,“知道你平日里不大喜欢首饰,便托人打造了这个,快看看喜欢么?”沈觅打开盒子,里面躺着大小不一,长短不一的数千根金针,光看这手艺便知不是凡品,不是青州城能打造的,“好手艺,哪来的?”李仲玉摇摇头,神秘兮兮的道:“哪里做的我也不知,兄长托人带来的,你收着吧,别辜负了他一番心思。”李仲贤?是他么?沈觅心里闪过另一道影子。把东西收好,又见李仲玉拿出个簪子给自己,金质的,样式简单大方不出挑,“这是我托人打造的,你看,”说着用力将簪子尾部拔开,“瞧,空心的,这样可以放你的针啊药啊,可喜欢?”正合心意,沈觅当即把簪子往发髻上一插,笑嘻嘻的看着李仲玉。李仲玉端详了几眼,“好看,”话毕眼泪又流出来,再度抱紧沈觅,“将来你要去看我,那将军凶悍的很,我害怕,你得常常给我写信,不然我会很想你很想你,还有,要是相中了哪个男人,要告诉我,不可瞒着我。”沈觅哽咽着应道:“好。”沈觅和阿远回了家,里里外外好一番归置,收拾了些衣物被褥,这些是路上必须用的,其他的带不了那么多,用的时候再买办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沈觅给平妪和平叟留下一部分钱财,除了房屋院落修葺,剩下的算给他们养老的费用,这是难得的厚待,平妪老两口也是万般舍不得这姐弟俩,奈何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盼望他们顺顺利利的早日回来。走的前一天,翟夫人在李郡守夫妇的陪同下特意赶来,一是来送行,再就是转交翟郡守的一封信,信里除了洋洋洒洒的感激之言,还有一封推荐信。洛阳有所嵩山书院,被称作天下书院之首,读书之人没有不仰望的,所有老师皆是有名望的饱学之士,太子恩师卫绾老先生也曾在书院任教。学生们个个是真才实学,能入学院的不是普通学子,从学院出来的也都脱胎换骨。世家贵族子弟也需要经过书院考试方可入学,若是没有真才实学任他是谁家子弟也进不去,但考试不是谁都有资格的,需要有朝中大员的推荐信。这推荐信就是敲门砖,很是难得,翟郡守辗转请人写了推荐信,又差人快马加鞭的赶在姐弟俩动身前送来,实在是有心了。李夫人非要塞给沈觅一千两银子做盘缠,沈觅推脱不过只好收下。沈觅握着手中沉甸甸的推荐信和银票,心中感动不已,和阿远再三给翟夫人和李郡守夫妇道了谢。李仲玉没来,只托母亲转交一封信,要她留在路上看,说是免得她无聊。沈觅心口一暖,那个粗中有细的李大姑娘最不喜欢离别的场景,这会儿十有八九闷在被子里哭鼻子呢。启程的那日晴朗无风,周围的乡邻和许多得过沈觅恩惠的人纷纷前来送行,出了北海郡地界,沈觅心有不舍,敞开车帘子往回望,远处山坡上一个身着红色披风的女子正遥遥相望着马车。是李仲玉。沈觅赶紧让阿远停车,自己站在车沿用力挥挥手,擦干脸上的泪,大声喊着:“仲玉,回去吧,你的信我一会儿看,我很快会去长安看你。”李仲玉挥着手,似是回应了什么,却是相隔太远听不清,沈觅心里却知道她在说什么——阿觅,我在长安等你。作者有话要说:李郡守:告诉你个事儿,咱俩都不是亲生的小泽:是我亲妈窦窦:验明正身觅觅:都别抢,妈是我的☆、洛阳安家姐弟俩不着急赶路,一路游山玩水,赏景吃美食,过了一个月才到洛阳。依着阿远的意思是先去找阿爹,找到了阿爹再来书院考试。沈觅说什么也不同意,她知道,阿远是怕一旦入了书院,没人陪着自己找阿爹,于是劝说阿远一边来考试,一边打听消息,毕竟洛阳离着长安近,又是大地方,消息总会传的快一些。何况不知道阿爹具体在哪里,若是阿远能进嵩山书院,沈觅也会在洛阳暂且安定下来,与其漫无目的的寻找,不如传信让阿爹来这里找自己。阿远觉得有道理,便商量到洛阳后先租一处安静的小院子,一边准备考试,一边着人打听嵩山书院考试的情况。机会很是难得,哪个读书人不想进嵩山书院?从门口走走都觉得沾了灵气。原本以为找个称心的住处得花费很多功夫,没想到姐弟俩运气好,刚入城便有人上前询问是否要租房。沈觅有闯荡江湖的经验,对这种瞌睡了有人送枕头的事情很有戒心,通常不予理睬。奈何询问的人是个面相十分忠厚的老妪,只说家道中落,急需用钱,看沈觅姐弟俩驾车从城门口进来,听着口音是外乡人,因此才有这么一问。沈觅和阿远一商量,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去处,不如去看看再说。是个两进两出的小院落,坐落在洛阳城南边的小胡同里,倒是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左边相邻的宅子是个大户人家,平日里只有看家的下人住,右边住的是普通人家,平日里少有人住。宅子很合心意,心想价钱高些也是值得的,只要老妪不漫天要价便租下来。老妪似是知道沈觅担心什么,自己主动开口要了二十两银子,一年的租金,若是想要买下来,只需三百两。姐弟俩一路赶车进的洛阳城,越是靠近城里东西越贵,想着城里的房子定然是寸土寸金的,没想到刚进城便遇上这老妪,价钱还不高,这枕头未免送的太巧了吧。姐弟俩从彼此眼中都看到了狐疑。见状,老妪叹了口气,带着姐弟俩出了门,走到隔壁官家宅子后门敲了敲。片刻,一老叟打开门缝瞧了瞧,见是隔壁老妪便拉开门,“原来是汤妪啊,何事?”汤妪指指旁边站的姐弟俩,“他俩是来看房子的,”又对着沈觅指指老叟,“这是吴叟,我们做了几十年的邻居了,如今我家遇了事,要卖房换钱,吴叟也是知道的。”沈觅已是知道老妪带自己来的用意,再怀疑她倒是不好意思了,忙对着吴叟施了个礼,“日后我和弟弟阿远就住在隔壁宅子了,请多多照应。”吴叟也是好打交道的人,只笑着点头,这便是应了。沈觅拿到房契,细细看了看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便将银票交给汤妪,见她一脸愁容,便多给了二十两。汤妪很是感动,不由得连声道谢,攀谈中得知沈家姐弟从青州而来,准备去书院应试,迟疑片刻,道:“姑娘是好心人,老妪多嘴问一句,姑娘和郎君初到此地,不知家里可需用人?老妪可以打扫,买菜,做饭,我那老头子也曾在大户人家做过工,会赶车,喂马,我那不孝的儿子欠了赌债,如今不知到了何处,就剩我二人了,不怕姑娘笑话,如今房子一卖,我二人连个住处还没着落哩。”沈觅初来乍到并不曾想雇人的事,想着安定下来之后在家里开个医馆,那时候再雇人也不迟,可眼前这汤妪一脸忠厚的样子很合自己心意,又是这里居住多年的老人儿,比从外边现雇人省心。见沈觅在考虑,汤妪说不着急答应,待明日把那口子带来让沈觅过过目再做决定,若是同意,老两口便还住在这里,也不要求工钱,管饭就行。沈觅一笑,答应下来,不但管饭,还有月钱。汤妪很是高兴,嚷嚷着菩萨开了眼,说明日就把那口子拽过来,他俩住北边那间小屋。沈觅围着院子仔细转了转,很是欣喜,除了厨房,还有六七间屋子,跟阿远商量着第二日买些新家具回来,最明亮的那间屋子当书房。见阿远面带犹豫,沈觅问:“怎么了?可是不喜欢汤妪?”阿远摇摇头,“不是,虽有些巧合,可看着倒是个稳重的,只是,我担心考试过不了,让阿姐白忙活一场。”沈觅摸摸阿远的头,感叹道,“捡你回来的时候才这么点儿,总是喜欢摸你的头,如今不知不觉和姐姐一般高了,再往后摸你的头岂不是要踮起脚?”阿远嘻嘻一笑,“只要阿姐愿意摸,阿远蹲下让你摸就是,何必踮起脚。”“看你长大了阿姐高兴,只要你好好的便好,你有读书的天赋,又喜欢读书,趁着这个机会试一试,能过了自然好,若是过不了咱下次再找机会,左右你才十三岁,还小着呢。”“可是洛阳什么都贵,我却不能为阿姐分担什么。”见阿远表情有些沉重,沈觅拍拍他的脸,“这脸蛋儿小时候还肉呼呼的,如今有男子汉的模样了,你读好书就是最好的分担,凭姐姐的医术,在洛阳照样吃得开,你信不信?”见阿姐逗自己开心,阿远很是配合的笑笑,“阿姐是世上最好的大夫,也是最好最好的阿姐。”“来这里不只是为了你读书,也不只是等阿爹,”沈觅的目光变得认真起来,“阿远,这一路我思前想后,洛阳人多,消息也多,又不似长安那般官宦云集,或许,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你身世的消息。”阿远一愣,自己失去了亲人,却得到了这么好的阿姐,上天真是眷顾自己,伸出手臂紧紧抱住沈觅,“阿姐,阿姐,阿姐......”姐弟俩还沉浸在落地安家的喜悦中,半点不知自己的谈话透过围墙入了某人的耳。院中一株繁盛的银杏树呈参天之势,巨大的树冠遮挡了半个院子,直伸到隔壁小院上方,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点,映的莲池波光粼粼。一白袍男子静静的站在池边,将手中的鱼食撒向稍远处,“你回去吧,明日与叟一起过去。”“是。”此人正是刚才还在隔壁诉苦的汤妪,随后弯身行礼,倒退几步才走出门去,面上恭敬至极,无半点凄苦之色。白袍男子看着手中的三百二十两银票,嘴角一弯,眼中笑意暖暖,低声轻喃:“阿觅,阿觅啊。”作者有话要说:白袍男子:who am i?you caicai?☆、河边偶遇说干就干,姐弟二人第二日挑选了家具回来,顺道买全了锅碗瓢盆,还买了药材栽在院子里,花花绿绿一片,既有生机又防蚊虫,屋子一收拾便有了家的模样。见隔壁院子里伸过来好大一片银杏枝叶,便在树下阴凉处种上了几种喜阴的药草。听沈觅说想在树下阴凉处摆置个木头的桌椅,汤妪便说认识一个木匠,技艺很不错。沈觅画了图交与汤妪,不过三两日,汤叟和汤妪便将桌椅送了过来,尺寸模样按照图做的,细节处略有改动,看得出不只是手艺不凡,还很用心,重要的是价钱也不贵。沈觅大大夸赞了用心的木匠,还给了汤妪赏钱,心道有个本地的老人儿甚好,省了很多事。汤妪和汤叟是实在人,见沈觅给赏钱倒也没推脱,回头从集市上买了几只鸡围在后院里,说姑娘和小郎君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得多吃鸡蛋才行。见老两口对自己和阿远处处用心,沈觅很是感动,阿远还不止一次的感叹,这么好的父母亲,怎么养出那么不孝的儿子?但愿那赌钱的儿子能迷途知返。五月中旬,洛阳的天气开始有些燥热,姐弟俩静静地坐在树下,一个读书写字,一个缝制长衫,汤妪笑着上前将梅子汤端到桌上。这是近来阿远最喜欢的东西,一见梅子汤两眼笑眯成一条缝,“还是汤妪疼我。”“一日至多两碗,多了不许。”沈觅瞥了他一眼,低头继续飞针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