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作者:十一碗面      更新:2023-06-28 06:04      字数:5281
  两人对视一眼,心有灵犀的走至窗下,蹑手蹑脚的透过纸窗窥探。只见屋内一概余物皆无,编就两溜的木桌条凳,有童子十数人念书。再换一座看,同样朴实陈设,不过学生的年龄稍长一些。移步到最后一间茅屋,学生都和黛玉一般年纪,教书的是一位面孔方正,满面虬髯的中年人,仿佛正说到联句。案上摆一张七弦琴,炉内燃着一线香烟,又见那先生背着手踱步吟道:“心香一缕归何处,抚琴弄弦三两声。”【注释1】说罢,有七八个学生凑头议论的,亦有五六人提笔写出的,还有二三人抹改了一回的。未几,老先生逐一查看他们写的稿,似是不尽人意,蹙着眉问:“还有没有?”方才一路赏美景而来,黛玉不觉起了诗兴,口内便吟:“万愁千丝绕空谷,对酒邀歌了无音。”【注释2】老先生顿时如获至宝,忙环顾四周:“刚那一句是谁的?”大家面面相觑,只有一名细心的学生手指着窗外:“好像外边有人呢。”黛玉听了,一面转身要躲,一面悄悄的朝水澜吐舌:“被发现了,怎么办?”水澜瞧着她有趣,随手在那粉嫩的腮上拧了一把,戏道:“夫人高才,这会子躲什么?”“不错。这一句对的极好,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黛玉惊讶之下转过头,背后走近了一位眉须皆白的老者,眉下的双目迥然有神,还自带了一团的温文和气。水澜一见他,就收了玩笑神色,作了一揖:“张老。”“安澜来了。”老者十分喜悦,双眼又看向黛玉,问道:“这位便是如海的掌上明珠?”黛玉知眼前这位即是大儒张彦,忙盈盈下拜:“小女林氏拜见张老。”张彦见了,喜的无可不可,向水澜说道:“到底是见到了,还不将你媳妇儿搀起来。”水澜自然的牵过黛玉的手,眼中的得色更浓郁了,越发显得神采飞扬:“小生幸不辱命,将人完好无损的给带的来。”彼时,三人往内室中叙话,有童子端来茶果,张彦一边笑让黛玉,一边端详她的面貌,感慨道:“一晃经年,老朽第一次见如海时他还未结亲,现今女儿都这般大了。”黛玉的目光不由一黯,郁然道:“小女不孝,当年从京城外祖家赶往扬州,只堪堪赶上了父亲的最后一面。”想起自己门生落的个凄凉晚景,张彦同样生出了一分怅然:“如海求仁得仁,纵有还未完成的抱负,终有一日也后继有人。”尽管言辞隐晦,黛玉还是听出别有内情,顺势道出了积压的疑惑:“小女虽久困闺阁,还是斗胆一问,家父身故究竟有何隐情不为外道?”少女投注来的视线像是蕴着太多希冀,张彦眉关深锁,半晌后才闻得一声喟叹:“兹事体大,原万万不可吐露半句。但人非草木,也不能让如海去的不明不白,且听老朽道来。圣宗四十二年,钦点如海为巡盐御史,有查纠盐务官邪、天子耳目风纪之职。盐政虽系税差,但上关国计,下济民生,历来非天子心腹不可担当。如海十余年来宦海沉浮,深谙盐务积年以来的弊端,权衡多番后向陛下奏报其中委曲情弊,旨在肃清两淮盐政腐败,同时修书一封,将此事告之老朽。老朽知晓干系重大,但因皇上沉疴难愈,朝堂上风向晦暗,百官自危,如果此时将事全盘抖开,非但如海性命难保,对整个皇室不啻为致命一击,遂建议如海安排妥当,伺机撤身,仍回姑苏。期间如海与老朽往来通信数次,表明坚持留在扬州,微服潜行以将那些与盐商勾结的贪官污吏尽数揪出。送你去荣国府后,如海力排众议,要查历年盐运使任期账目。谁知陛下已病入膏肓,正值三皇子和辅政大臣代理政事,也不知从哪儿走漏了风声,时任扬州知府自缢身亡,如海先后两次遇刺,日夜惶恐不安。后来的事,你也知晓了。”张彦的话语虽平静,黛玉的眼前却似勾勒出一番惊心动魄,兼有一份自豪油然而生,手心不觉沁出了汗珠。“林姑娘听完以后,是不是恨天道不公?”张彦问得宛转。黛玉低下头,几乎一字一顿的回答:“小女只恨不能继承先父遗愿,诛尽贪官污吏,以正天地清明正气,护佑一方苍生。”张彦首先抚掌大笑,极为赞誉:“说的好!果然生女肖父,不与凡女子相同,有如海的铮铮傲骨!”与此同时,长眸凝注着她的神情,水澜一直没有说话。须臾,水澜大约想起什么,神色讳莫如深:“当时那位自缢的扬州知府之子,不就是如今的翰林院学士卢曾吗?”黛玉听得似懂非懂,张彦如何不晓其中关窍,抚须沉吟道:“这件事牵涉甚广,必然留下线索。虽则上皇登基后为平猜议一压再压,不过当今不见得认同。”这缘故旁人或者不明,水澜心中有数,语气转为淡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今以孝行治天下,既要瞻顾亲情,恐怕行事多有横阻。”张彦掠过两人的神情,冲着黛玉蔼然一笑:“老朽深敬如海恪职爱民,在江南还略有薄面,理应看顾林宅。只是姑娘远在京城,因嘱托安澜留意一二,以尽绵力。”说着,看了看身侧的水澜,才见他狡黠的眨了一下眼:“要不是荣国府急于四处相看,也成不了我与夫人的这段姻缘。”黛玉方彻悟过来,本以为她和水澜之间纯系巧合,原来他早在暗中观察,难怪贾府这边一提即允。张彦难忍笑意,话中流露出对这位王孙弟子的赞赏:“安澜为迎娶姑娘也是煞费苦心。所谓当今听闻如海的遗孤适龄一事,料想是安澜刻意所为。”这桩桩件件联在一起,让黛玉在错愕之余更有惊叹,黑白分明的双瞳随之定定的望着他。水澜难得俊容微窘,复又平和如常,谈笑之间一派洒脱:“毕竟赐一廉字,便可窥他多有忌惮,不稍加手腕,难以成事。”张彦仅是颔首不语,好一阵后,脸上有点惋惜:“难为你心性坚韧,韬光养晦,遭逢大难亦不改初衷。无怪当初圣心偏移,眷之特厚,以至于……”水澜只是淡淡一笑,截过了他的话头:“成则公侯败则贼,无论前路如何,都有法子走下去。更何况现在还能担风袖月,与夫人一块儿游览天下名胜。”作者有话要说:【注释1、2】心香一缕归何处,抚琴弄弦三两声。万愁千丝绕空谷,对酒邀歌了无音。作者诗词废柴,两句取自网络,侵删。一天没见,宝宝们是不是抛弃我了_(:3ゝ∠)_第13章 第十三回张彦素知这弟子的秉性,便略过不提,唯叙些别后之事。水澜也将当初打听黛玉在贾府的情形,包括后来的种种告之,张彦听罢也不觉为宁荣二公叹息。临走前,张彦对黛玉笑嘱:“安澜看着少不更事,实则相处久了,你便知其气度温良,胸襟豁达。也正因为如此,老朽才放心将如海的事托付于他。你们二人一样少逢劫难,孤苦飘零,因而更要相互扶持,风雨同担。”黛玉自然答应着,将这些话都搁在心底,若有所思。这时值江南梅雨季,天气阴晴不定。张彦亲送二人出门,正逶迤走出山口,不想天色沉黑如墨,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幸而水澜一惯心细,带了一把油伞。有伞虽不至浇个底透,绣鞋却总是打滑,山路泥泞湿滑,好几次险些跌倒。注意到黛玉面色苍白,勉力咬牙,水澜也不顾再三的推却,背过她一步步走在山道。水澜其实偏清冽消瘦,可他的肩骨生得宽阔,让人望之心安。黛玉半靠在上面,轻轻的问:“我重不重?”“纸片儿似的没分量。”话音混杂着雨声,有些含糊不清,但她只觉得如泉水漱石一般,清越动人。突然一阵山风刮过,凉意袭人,黛玉禁不住拢紧了衣领,偏头看见雨水浸湿了水澜的鬓发,又拿袖子一下一下的擦拭。尽管此举在风雨交加下显得徒劳,但她擦得极认真专注,令人不忍打破,心底有一隅不经意激得微漾。雨势越下越大,道道惊雷闪电劈开了静谧的山谷,一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滂沱大雨使山道更加难行,水澜正欲寻居停歇脚之地,俄见半山腰上有一座庙宇,虽破败陈旧,到底能挡风遮雨。疾步走入时,里面没有半个僧侣,想必废弃已久。水澜检查了寺庙院落内外,确定无碍后,让黛玉坐在破旧的蒲团上,自己则尽力搜罗一些枯枝落叶,升起了一堆火。炽热的火焰驱散了凉意,黛玉不自觉的看他的一举一动:“王爷自小锦衣玉食,颇受圣恩,但做起这些琐事,看起来也没有任何不适和棘手。”“惯了倒也没什么。”水澜又抱了一堆枯木放在火边,不甚在意的说:“大丈夫处世,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黛玉仿佛有所触动,盯着他的目光直白而锐利:“所以,王爷终非碌碌无为之辈,还是胸怀大业。”水澜并未直接回答,斜挑了一侧的眉毛,现出三分的漫不经心来:“父皇曾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如今观夫人之仙姿灵窍,便知所言非虚。”二人盘腿坐着烤火,突听屋外传来沉闷的响声。水澜使个眼色,黛玉会意的藏到佛像后,才见一个灰影轻飘飘的走进来。那人平平无奇得很,穿一件市井常见的粗布衣,脑袋扣着一顶灰扑扑的瓜帽,身上还散发出恶心欲呕的馊味,连富贵人家门口的花子都收拾得比他干净。水澜对这般的邋遢似乎视若无睹,礼貌的让出火堆的一角,笑道:“天公不作美,兄台想必也淋透了,何不一起烤会儿火?”那人一屁股席地而坐,眼皮都不曾动一下。当然以他这等灰头土脸的打扮,即使动了大概都无法分辨。面对对方的冷淡反应,水澜也不难堪,神色如常的坐在旁边,朝还躲起来的黛玉招了招手。谁知,当黛玉从佛像后走出之际,那灰衣人忽而抬起了脸。水澜方注意到,这人生得其貌不扬,居然有一双极亮的眼睛,只不过那眼光变得十分古怪。黛玉今日扮作男装,头戴束发的紫金玉冠,外罩石青锦边起花大袄,样貌清秀,气韵殊然,除了身量这点不像,其他与普通的大家公子相类。奇怪之处在于,这人的视线没有投在黛玉的身上,更无半点垂涎,反而在她所佩戴的白玉腰坠流连不去。水澜在不动声色的打量着,将一切收入眼底。扫过那人腰间的一柄短刀时,目光忽然顿住,有几分怔忪。黛玉浑然未察,仍旧挨着水澜坐下。室内原本静得落针可闻,突听一声腹中擂鼓的动静,让三人都是一愣。水澜反应迅捷,忙拿手捂肚子,适时的叹气:“老天爷真是不给活路了,肚子都开始叫起来。”原来他们今天出门早,黛玉只用了半碗米粥,熬到这会自然腹内空空。她脸皮儿薄,水澜既已说出口,也就低头不语,倘或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露出的耳尖有一抹粉嫩。那灰衣人默默看了黛玉一眼,在怀里摸索了好一会,掏出来两个圆溜溜的番薯,一声不吭的掷到火堆旁。火上升腾起袅袅的青烟,黛玉在惊讶之余不敢贸然去接。水澜却没有推辞,捡起番薯一面在火上烘烤,一面温言致谢:“多谢兄台馈赠。萍水相逢即是有缘,敢问兄台如何称呼?”又是一阵令人尴尬的沉寂,水澜其实也没指望这人答话,仍旧自顾自的看着火苗。少顷,空气中弥漫着番薯的气味,喷香扑鼻,叫人口腹大开。水澜的手指灵活有力,两只番薯飞快的被剥了皮,黛玉正手捧一只细嚼品尝,火候掌握得刚好,入口的甘甜绵润,另一只则递到了始终沉默的人跟前。那人微愕了一下,本能的就要回绝。水澜仿佛知道他在想什么,含着一缕无害的笑意:“不过是借花献佛。兄台腿上有伤,这里有一瓶金疮药,容我略表谢意。”于是,将怀中的金疮药放在他身边,自己则退回了火堆旁。这时黛玉垂眸一看,果见他裤管破损成条,脚踝处隐约有干涸的血迹。出乎意料的是,那人下一刻就站了起来,周遭气息多了一丝森寒,怵人的目光盯着水澜,他突然开腔:“你到底是什么人?”饶是再迟钝都察觉不妥,黛玉一颗心都要迸出胸腔,只紧张的攥住水澜的手。水澜坦然磊落的回视他,微笑不变:“总之不会是故人。”对峙了片刻,这人脸上毫无表情,声音粗嘎的说道:“我不管你是谁,看到了什么当没看到。如果敢对人泄露半句,我这贱命一条不介意搏上一搏。”说完,不顾外面的雨势,一径撤身要走。水澜一直在原地目送,忽然扬声道;“当年镇守北关的荣威将军李岩,你可认识?”门口的身形停了一瞬,话音已经缥缈不清:“你认错人了。”作者有话要说:嘿嘿,调戏了一下宝宝们,大家都很可爱哟~收藏有点急人。。。今天作者君决定信一下玄学_(:3ゝ∠)_第14章 番外·端午节却说这五毒节,日头火辣,二人都懒懒的不愿动弹,窝在聚墨斋里看书。一时秋晚端上来两盘粽籺,每个不过半个手掌大小,俱裹成尖三角形,透出一股子粽叶的清香。水澜放下书,先净了手,一面对秋晚道:“别都剪开来,各色的挑两个,其余的仍盖在蒸笼里。粽子热腾腾的方好吃,但凡凉了一丁点,更不好克化。”秋晚答应着,手持着一把金剪子,灵活的挑开了包扎的细线,指尖一剥便是一只完整无缺的米粽,外形黏韧巧稚,气味豆香扑鼻。黛玉见摆开一色的白米蜜豆,不由微微诧异道:“王爷竟不爱吃咸粽么?”水澜十分惊讶,便问:“粽子不都是甜味的,难道还有其他样子?这我可真不知道。”黛玉听说,止不住笑出声来,遂打趣儿:“这可奇了。我虽弱不能多吃,但粽子本该有鲜肉、火腿、蛋黄和香菇卤的,那甜味儿的又是什么劳什子?”原来这黛玉虽然六岁上京,但人一般小时候的习性太过深刻,故而印象中粽子应是咸馅的居多。不成想,那水澜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京都公子,他皇祖母和父皇等又都是老人,素喜甜烂软糯之物,以莲蓉、豆沙、栗蓉、枣泥等为馅料都尝过,偏没有上贡的咸味粽。因而两人倒争论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黛玉向他啐了一口,说道:“我想吃还吃不着,只六岁前才吃过那么一两回,想得紧却无法!”说毕,赌气出去了,水澜不禁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