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
作者:十一碗面      更新:2023-06-28 06:05      字数:7438
  第59章 第五十八回秋风萧瑟, 满城素缟。京城里连日的凄风苦雨, 让满目的素净显得更暗沉了些,冬季的寒意仿佛已经无声无息的侵来。黛玉来时,见桌上不过一壶残酒,一个伶仃的酒碗, 连个下酒菜都没, 便知他心头阴霾难驱, 也不多问,自顾捡了一处坐下, 命人另添了一副箸碗,做了三四样精美的小菜。炉上煨着冷酒,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幽冷的醇香。看水澜的杯空了, 黛玉卷起袖子, 给他斟满了,自己先仰头陪饮了一杯,又吃了两口小菜,轻笑道:“王爷有雅兴喝酒, 我不请自来了,只能略加两个小菜,算是借花献佛。”水澜没有抬头,以唇就酒, 接连饮了两三杯下去,低沉道:“玉儿少喝些,一两杯活血化瘀, 多几杯还是伤肝胃,你原生得单弱,还是仔细着。”尽管语言依旧体贴,但黛玉还是敏感的听出了其中透出浓重的倦怠来,不由握住了水澜还在执杯的右手:“王爷有什么烦忧,我虽不济,却可听你尽吐,憋在心里恐闷坏了,你以前不常常这样劝慰我,如今遇着自己怎么不明白了呢?”水澜方才启首,见她的目光温柔如水,颓然的长叹:“夫人说的是,这叫当局者迷。倒也不是不可对人言,只是心里乱的很,千头万绪的,不知从何说起。”黛玉知他在外杀伐决断,素来的雷厉风行,如今心气郁结,难免是为了上皇身故之事,于是觑着他的神情,接着声道:“上皇已死,多少人在暗地里拍手称快。我本以为王爷能开怀两日,没想到似是比先前还不快。”搁下杯盏叹了口气,水澜哑声苦笑:“张老曾说我心性坚韧,韬光养晦。如今压在头上的人都死绝了,还养什么晦?我才明白,比起看到他死,有些人和事还是换不回来的。”因连日的操劳,水澜的一双眼熬得微红,此时更闪过一丝水光,黛玉略一思索,知道他应是想起了独孤皇后,柔软的心尖不觉揪疼,忙安慰道:“王爷别这么想。当日在姑苏林宅,你告诉我,若我不知道爱惜自己,在天上的人才于心不忍。”水澜沉默了半晌,将黛玉揽过来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俯身把头埋在她温热的颈项间,从未有过的茫然和无助:“玉儿,有你在我便好受了许多。十年前的今日,我母后就是被毒死在大明宫中,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就被拖进马车里送到宫外去了。我一直记得那条长长的廊上,回荡着撕心裂肺的哭声,像是生生磋磨的锈片,一下下击在心底……”一语未完,昏黄的烛火在屋子里左摇右摆,微弱晦暗,无端的便令人生出了无数凄清的遐思。黛玉听了,泪珠早已断线一般滚落在手背上,不知有多少的心疼:他在旁人看来有多强硬稳重,背后就有多少不足外道的酸涩,这一面也只有对着自己,才能真的展现出来。忽然,她从一片泪眼朦胧里抬头,轻柔的唤了一声:“安澜别怕,玉儿会一直陪着你,再不会有母后的事情发生了,咱们还有了香芋,你忘记了?”水澜没说话,只是把手贴在她的掌心上,让两个人的手紧紧的交握在一块,仿佛两条藤蔓终于缠绕成了一股劲,尤其在这样幽寒的夜里,有了勃勃的生机和融融的暖意。上皇薨逝,当今再如何哀恸不已,可军国大计一刻耽误不得,所以二十七日除服以后,便开始对先前的江南盐务案重新审理。因此案涉及几任两淮盐政及众多盐商,遂将贪污数额巨大的前任盐政现两江总督高俄、扬州知普中福和盐运使曾恒判绞监候,秋后处决,历届盐政均受审调查,大大小小坐诛革职几十名官员,势要铲除江南官场的徇私舞弊之风气。然而,原以为在这些人被抄家问斩后事情渐会平息,谁知一切不过是开端而已。从盐务案起始,永庆帝接连以贿赂罪、泄漏机密罪、包庇纵容罪等各项名目处置了一批上皇时期、甚而太宗时的臣子,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除了上皇颁布的四辅政制,恢复总理处,只设七名总理大臣,以处理紧急国务之用。对于当今这般的急切,水澜实是不以为然。这一日在明德殿内议论江南盐案的后续,水澜主张高举轻放,若是不依不挠的肆意发落,容易造成局面不稳进而民心浮动,北静王却在旁插嘴道:“廉王此言差矣,江南盐政积弊已久,这些官员又是心怀二意的,不借此时机斩草除根,只怕将来后患无穷。”水澜听出北静王语气不善,随即望了永庆帝一眼,见他并未出言打断北静王的话,脑中便立刻醒转了,面上的笑意随之淡了几分:“北静王虑的也有理,还是听圣上裁度。”永庆帝似是思虑了片刻,方缓缓吐出一语:“即使如此,还是按北静王的意思,但凡与江南盐案有关的,无论细枝末节的,只要证据确凿,皆以朋党罪论处,概莫能外。”于是,盐案的第二轮查处轰轰烈烈的拉开序幕,这次被问罪的官员多数却非与案情实际有牵连,多为朝中同僚互相检举揭发,一时间在整个官场地区掀起了惊涛骇浪,江南一带更如同笼罩在乌云之下,难见天日。自从上皇仙逝,前朝的政治平衡再度被打破。曾经委以重任的老臣有半数或遭贬,或问罪,皇后的母族孟氏填补了不少的缺位,且皇后居于中宫又诞下嫡子,任何节庆均陪伴在皇帝身侧,地位始终稳固如一,故而孟氏实在风光无限。北静王近来也有冒头之势,在盐案的查抄中出了不少心力,反倒是先前一向得倚重的廉王,行动言语都十分谨慎,未免落于中庸之道。如此一来,水澜倒没有以前忙碌,常陪着黛玉和女儿吟诗作画,嬉笑玩闹,还亲自为香芋开蒙教授习字,乐得偷闲静度而已。黛玉自然也觉出不妥,私底下问起过一两句,见水澜的神色平静无波,口吻只是如常:“没什么,我担忧的是狡兔尽走狗烹,会让一些旧臣的寒心。圣上有些操之过急了,恨不得把整个朝堂上都换成新臣,这不见得是好事。”黛玉何其灵慧过人,略一想就明白过来,无声的冷笑:“想来是北静王奉承殷勤,王爷虑的跟皇帝相悖,反倒生了嫌隙了。”水澜也不甚在意,拍了拍她的手,眼中微漾的笑堪比初冬的暖阳,温和且安稳:“管他怎么想呢,咱们只顾乐咱们的。反正廉王府的门儿始终向这开,皇城里的那一位不论来或不来,日子还是照旧过下去。”停了一瞬,又意味深长的加了一句:“能爬得高固然好,但还是要站得稳啊。”黛玉颔首不绝,但也不免暗自叹息,果然生在皇家身不由己,所谓伴君如伴虎,世事无常之论今日才有深切体会。相较于廉王自始至终的谦逊至极,孟氏和北静王就高调了万分,时常灯火通明乃至通宵达旦,聚集了今科和前科的新贵学子,如今朝堂上动荡不安,但空出了令人垂涎的衔位,投入这两者门下已成了通向御前的必经之路,因而两府竞日的门庭若市,倒也是不足为奇了。永庆帝再次来征询水澜的意见,是足足过了两个多月后。那时恰逢年节下,北静王提议以“上皇托梦,孤寂无人”为由,让囚在牢中的忠顺王殉葬随主而去。以水澜的性子,永庆帝本以为会踟躇一番,谁知他这次连一丝迟疑并无,朗声道:“忠顺里通外国,证据确凿,以这番理由为之开脱,留下全尸已是皇恩浩荡,再无更妥之法了。”永庆帝一听,十分喜悦,忙交与北静王去办。时值佳节在迩,各处灯花高悬,一色的热闹缤纷。唯独天牢内常年的阴冷潮湿,满地的蛇虫鼠蚁,肮脏已极。经过乔装打扮的蒋玉菡掩去了七分的面貌,在见到披头散发,满身污秽的忠顺王之际,不禁又是惊讶,又是痛快,嘴角勾起了一丝恶意的笑:“王爷,可还记得在下?”忠顺王怔怔半日,仔细辨别了这柔媚的声音一阵,方如梦初醒的叫道:“你……你是琪官儿?”蒋玉菡摘下了兜帽笑了笑,只有那眼神里还透出原本的风情万种来,惋惜的说:“王爷好像不希望我来一般,从前不是最爱我伺候了么?”忠顺王震惊的瞠大了双眼,不敢相信自己所见的,却听牢房内回荡着细细的笑声。那笑,以前觉得勾魂无比,但此时此刻听起来,真和鬼哭呜咽一样,让人芒刺在背。笑声渐渐停歇,蒋玉菡从所挎的篮子里取出了一根极韧的纤丝,猝不及防的从背后勒住了忠顺王的脖子,两手绕圈用力一扯开,忠顺王的面皮登时乌青发紫,整个人向后仰面倒下,手脚不住的在挣扎,口内呛咳不止,断断续续的问:“你……到底……”“没料到尊贵的忠顺王最后会死在一个玩物儿的手里吧?”蒋玉菡的眼神依旧魅惑入骨,嗓音却冷硬胜铁,讥讽道:“我开开恩,让你死的明白些。从那人命案子一直到你里头外国的罪证,都是一早便设下的天罗地网,恰好皇帝陛下要你死,我这些年忍辱负重的都算有了回报。”那细丝死命的咬住了咽喉,忠顺王只觉得气闷堵塞,但还是勉力再问:“你不可能……做到……到底是谁?”蒋玉菡见他两眼翻白,胸中积年累月的块垒顿时消弭,从未有过的酣畅淋漓,大说大笑开来:“你想知道么?我偏不告诉你,只记得你死在我手里,冤有头债有主,你要报也来找我就是了!”说完,死命的一拉扯,有什么东西就跟纸片一样,惨然的跌落在尘土中。永庆七年正月初三,当今得上皇托梦甚念忠顺,当今虽心有不忍,但不敢违逆父皇之意,赐忠顺王一死以殉上皇,在阴间中得以侍奉左右。忠顺王死后,朝廷的动荡还未结束,以“纠官风,察廉政”为指示,申谕整饬众级官员仍旧如火如荼。正在这时,廉王上了一道出人意表的折子,让近来颇为得意、感觉把二十多年来的憋闷都舒展的皇帝,深深蹙起了眉头。作者有话要说:再坚强的人也有过不去的心结,希望大家不要嘲笑水澜宝宝_(:3ゝ∠)_作者君周五到周日要去外地培训,请假三天,周一恢复更新,宝宝们等我!第60章 第五十九回正当盛年、功勋卓著的廉王突然赐告归林, 对永庆帝和满朝文武来说,均是一个措手不及。自上皇与当今不睦,廉王向来是当今阵营里的中坚力量,有一段时间更是代理朝务, 有不少上皇老臣都试图弹劾扳倒,却始终没有撼动他的地位, 反而使其弥坚。听闻私下里也有交好的官员去打听, 廉王不过挥扇笑言:“生贵得适意尔, 焉能羁宦数千里, 困于名禄?”按照本朝律法, 确实允许官员提前辞官,但一般都是告老还乡或是重病不愈,还从没有过这种情形,特别是几乎位极人臣的高官赐告, 简直闻所未闻。永庆帝酌量许久,耳边同时有几股不同势力的声音吹来,最后准予了廉王的告假,但天子优赐,保留印绂官位, 仅许归林三月散心也。旨意传来, 廉王在府中谢恩跪拜,开春乍暖后便携夫人家眷往山明水秀之所行走,一路上吊古寻幽,赏月吟风, 好不自在。水澜领着黛玉从京城出发,往内陆到处探奇访胜,碰巧在雾灵山游玩时,接到了母舅独孤晔来承德的消息,于是带了黛玉和水晗一块去拜见。黛玉听说要见独孤晔之前,很是忐忑了一番。贾府中尽管家业庞大,但规矩全随贾母的主张来,入了王府以后更无管束,因此倒是头一回正经的拜会长辈,颇有些“丑媳妇见公婆”的意思。她原以为像独孤氏这般的累世高官,独孤晔又是其中领衔人物,难免有矜傲端严之相。谁知,在雾灵山下的别庄见到了,才明白那慈眉善目四个字如何写的了。却说独孤晔一见到黛玉,同样吃惊不小。虽则安澜在书信中早已夸赞得天上有地下无,他平生见惯了出类拔萃的人,倒也没放在心上。如今一照面,尽管隔得稍远,又垂着脸避讳,仍旧瞧得出是一位灵秀脱俗的女子,不由放了心,转而对水澜笑道:“此行还没入承德,便听你表弟讲安澜辞官归林去了,原是在这里观山逛水来的。”水澜与独孤晔经年不见,自然十分高兴,不禁眉语目笑道:“舅舅上京来,也不先打发人告诉我一声,好让我置办接风才是,再者,舅舅还没见过我的香芋儿呢。”说着,让奶妈把水晗抱上来。小丫头并不怕生,两只眼睛黑溜溜的打转,一看到水澜就要索抱,神气万分。她小时候的眉目与黛玉有七八分的相似,如今张开了些,反倒和水澜越来越像,甚为娇俏可爱。独孤晔端详着她的眉眼许久,脸上忽而浮现惆怅之色,幽幽的叹了口气:“这孩子……模样与你母后真有三分相类。”水澜垂下眼看了怀中的女儿,嘴角的笑意逐渐泯去:“我只愿她一生平安喜乐,其他别无所求。”黛玉见气氛一时窒闷,便转过话题说:“不知舅舅这次入京来,可是有何要事?”独孤晔瞥了水澜一眼,拈须答道:“圣上这次的动作着实大了且孟氏后来居上屡次破格,几位昔日的同僚未免有所不平,也恐被构陷波及,暂作一番安抚。”黛玉为那一个眼神,便知其中有文章,低了头忙接话:“妾身多嘴,但这事可不是咱们王爷提的,舅舅应当知道,他也不是这样的性子。”独孤晔听了,笑呵呵的颔首:“我知道必不是安澜的主意。恐怕这次赐告归林,也和这事有关联了?”水澜的目光落在云蒸霞蔚的雾灵山顶,淡然道:“历来最忌讳功高盖主。当今被上皇压抑得久了,满腔宏图大志要施展,最恨身旁有个指手画脚的。我又不想替他们担那傻缺的骂名,不如远远的走开了,归林隐泉而去,岂不快哉?”独孤晔听水澜之言颇有道理,况且素知他行为不羁,但历世老练,因笑道:“看来你早知会闹到这步田地,故而及早抽身。”说着,却复又叹息,“只是苦了不少老臣,被折腾得够呛。也有灰心丧气的,借此为由学你一样告老还乡去了。”原来,自从永庆帝准予了水澜的告假,接连有官员提出告老还乡,永庆帝一开始还乐得顺水推舟,盘算着能培植新的力量,从而巩固皇权。但事实上,突如其来的变化导致的是青黄不接,地方区域甚至出现了骚乱,尽管很快平复,但客观上暴露出了新任官员的资历不足。至于内阁中,孟氏一家独大,飞扬跋扈,而北静王重礼贤下士,但于庶务上却不甚通晓。两者往往都是夸夸其谈,对民生民情实为一无所知,也从没到地方走动了解过,颁布的政令更啼笑皆非。时值河南府蝗灾爆发,稼禾灭绝,老百姓损失惨重,引起大规模的饥荒。辅国公居然上疏以德治妖,请永庆帝为万民表率,应当沐浴更衣,斋戒谢罪,从而驱赶蝗虫。永庆帝虽然不全信,但民间确实有将蝗虫视作神虫的习俗,如果遭逢蝗灾,认为是上天降下的因果,老百姓非但不去驱赶,而且要祭祀恕过。连北静王都认为可行,于是真的开坛祭祀,请离蝗灾。然而河南府这一年碰巧大旱,蝗灾不仅没有退去,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老百姓流离失所,且因为皇帝的谢罪之举,民间逐渐传出了上皇暴毙,当今德行有亏,才招致上天惩罚的流言,使得永庆帝十分苦恼头疼。最终,消息传到水澜这里,他修书向皇帝延请了三个月的假,亲自到河南虫患最严重的灾区。黛玉对此也赞同,说道:“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蝗灾不除,饥荒难断,才是民不聊生。”于是跟随到河南府,水澜到了田中一看,那蝗虫可谓遮天蔽日,乌压压的侵没了百余顷良田。河南府的地方官听闻廉王亲自来,自然也陪在身边,不由叹道:“王爷请看,这样的情形已连续一个月,官府的存粮根本不够养活灾民,拨来的救灾粮款也是……哎。”水澜见他话中无奈,已知下拨的粮款必定短缺,安抚道:“无妨,本王会上疏陛下奏明此事。只不过远水救不了近火,当务之急还是应该灭蝗救灾。”那官员见坐间还有许多乡亲父老,不便明言,走向水澜耳边说了两句:“王爷不知,这里的百姓很是迷信,决计不肯灭蝗,况且这蝗虫灭之不易,先前我们试过都不甚理想。”水澜听了,似是不以为意的笑道:“无碍,数年前安徽府蝗灾,本王曾亲身经历过,自有良策。你们将当地的百姓暂且撤离,好好抚恤一回,咱们再来商讨。”饥荒闹得利害,由官府出面的迁徙阻力倒不是很大,不出几日便安排到邻近去。等空无人烟后,水澜命人在田地中持铁锹挖一长壕丈余长,三四尺深,筑起火堆,蝗虫喜热扑火而来,瞬间烧死泰半,或用石灰水煮之,再行掩埋。试验了四五个村落以后,水澜上疏永庆帝施行推行,强制地方灭蝗烧杀,如若违抗必严惩不贷。同时监督拨款救灾,保证受灾百姓的饮食生活,从根本上缓解了赤地千里的蝗灾。过了一个多月,阴雨连绵,蝗虫驱退,河南府的庄稼复生,当地百姓莫不欢天喜地,载歌载舞,水澜也由此得到了一片赞誉之声,声望日隆。黛玉看在眼里,欲与水澜一般知行合一,便常与众官民妇人交谈,一时体会到民生疾苦,心中更为敬重得意。永庆帝虽然准了水澜的驱蝗良策,但在蝗灾过后,也没有开口请他回朝,却说辅国公督办有力,赏赐无数,黛玉不由暗自不忿,狠啐了一口:“这没心肝的东西,你之前还那样替他着想,要是没你主张灭蝗,还不知祸害成什么地步。”水澜正躺在塌上看书,听了夫人的话,越过书页瞧了她两眼,笑道:“夫人何必生气,我那里是替他想,不过看百姓受苦。照辅国公那个意思,皇帝要么是德行有损,要么是有多大味儿才能把蝗虫给招来?亏他那猪头脑子想得出来!”黛玉听说,不觉笑得两手捧着胸口,唉哟一声说不出话来。作者有话要说:回来惹,想我了吗!第61章 第六十回一展眼到了金风送爽的季节, 是日水晗正专心对付着一个老乡送来的烤红薯,黛玉一面做针线,一面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教与她念。水晗摇头晃脑的跟着念,竟大似黛玉素日吁嗟音韵, 只是她人小腿短,还没小桌几高, 看起来未免有些滑稽, 紫鹃春晓等在旁听了, 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婆子走来, 请问黛玉说:“王爷请夫人和小郡主到外头坐坐, 乡亲们合请了小戏班子演豫剧。”黛玉答应了,带水晗出去。此时正值风清月朗之季,等水澜和黛玉都入席,便听八角月琴弹拨, 悠扬明快,妆扮的红脸齐眉,敲锣打鼓的上场,在戏台上唱演坐打,行腔铿锵有力, 酣畅淋漓。黛玉在贾府中也常看戏, 却是头一回看地道的河南梆子,点了一出《香囊记》并《审诰命》一起,指与水晗那个是小旦,那个是小生, 唱的是些什么,孩子原本爱热闹,水晗更喜的手舞足蹈起来。须臾乐止,小香芋到了午觉时刻,于是奶娘来抱走。水澜因带着黛玉四处散散,正走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黛玉又问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水澜一一答复,竟无一错漏,众乡亲不由惊讶,暗想道:难为这样尊贵的皇城人,还认得出咱们这儿的贱东西。可见在这金门绣户里,还有一两个惦记外头营生的大官儿在。因有几分酒兴在,又有如此音乐穿风度林,甚令人心旷神怡,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吹一曲以娱黛玉,讨个欢喜。黛玉坐在树下石墩,耳内听一片优美箫声,树梢又透过一阵清香来,不禁想着:如今可以随性任意,诸事王爷多有照应。若能择一处山明水秀,从此归隐桃花源,不理朝政俗务才好。但当真如此,以安澜胸怀丘壑,难免不得一展抱负。当下抬起头再瞧,见水澜这般很风流的人品,复想永庆帝、北静王和辅国公等人作为,又想:虽说天下非一人之功可改变,然而交与这些人去混治,有多少无辜百姓受苦,那里还有安居乐业,河清海晏之盛景?一壁在思想,恰好看见有妇人走过来,羞手羞脚的不敢近前,黛玉会意,于是款款的站起身,上前与两三个村妇殷勤了几句。原来是见黛玉给水澜打的穗子极好,来请教城里的打法和花样儿,顺便带了布条口袋装的新鲜瓜果,因说:“不过是些玩意儿,供贵人们尝个鲜。其实,要不是王爷来了,这饥荒非闹死人命。”说着,便擦眼抹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