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作者:最爱嗑瓜子      更新:2023-06-28 06:36      字数:5134
  床单、被单、枕头,全都换成颜色素净的,再补上大大小小的补丁,家里人的衣服,每人留两套换洗,其余的全都收起来;叶小六的屋里变化最大,美美的窗帘被叶妈妈给掀了,几大箱的衣服被哥哥搬走了,桌布也没了,原本漂亮的床单被罩,也被换成了灰不溜秋的深蓝色,就连她的宝箱,里边装着各式各样的头花首饰,也被叶妈妈没收了。叶小六虽然舍不得,可她分得清轻重缓急,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屋里面除了铺盖,几套换洗衣物,其他的什么都没留。他们家还有不少藏书,大多是他们兄妹,在县城读书的时候买的,叶小六也不知道这些书犯不犯忌讳,唉,既然分不清楚,她干脆把家里所有的书跟报纸,全都装箱送到山洞;叶小六屋里的缝纫机也被叶爸爸搬走了,叶妈妈说缝纫机有点儿太打眼了,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这个,叶小六还能怎么办,只能忍痛告别缝纫机;如今叶家里里外外,左看右看,都是一户清清白白的贫农。“对了,妈妈,你钱藏哪了?放在家里不安全,要不要我帮你藏起来?”叶小四缀在叶妈妈后面。叶妈妈连忙拒绝“不用了,俺已经藏好了,那些钱,可是你跟你哥娶媳妇才能动用的,你可不许打歪主意。”叶小四冤死了,他只是随口问一句罢了,他急忙说到“我可没有坏主意,我只是随便问问,妈妈,我去山上看看,走了!”叶家忙上忙下的,另一边,叶村长去镇上开会,带回一个大消息,知青下乡!第163章 青山镇青山镇山多地少, 位置偏僻,小镇有20余个小村落、生产队组成;这次城里下来的知青,有23位, 革委会副主任把知青分成五个小队,每个小队四到五人, 副主任征求了一下双方的意见。知青们的意见简单,他们希望自己去的生产队或者是村落, 靠近镇上,方便他们跟亲人通信, 方便他们去镇上购买生活用品;20多个村代表, 都在领导面前表示,他们非常欢迎知青,最后,大王村, 小王村,李家村,赵家村,红星生产队, 这五家,每家领了一队知青回去。至于叶家村,根本不在副主任的考虑范围之内,副主任觉得,这些知青都是大城市里的知识青年,知青到农村来, 是为了支援农村建设;并且这些知青,是他们木县接收的第一批知青,临行前,主任对他们再三交代,务必要把这批知青安排妥当,完美的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可以说,第一批知青非常幸运,他们下放到农村,原本都是直接分配的,现在居然还可以挑一下地方,最后副主任给他们选的村子,都是青山镇最富裕的几个村子,这几个村子地势好,田地又比较肥沃,每一年的收成都不错,灌溉也方便;比起那些土地贫瘠,地少人多的村子,副主任可以说非常有良心了。至于叶家村,为什么不在副主任的考虑范围?这个说起来话长,叶家村地理位置,是青山镇所有村落中,最偏僻的一个小村子,位置偏僻到什么程度呢?从叶家村,村里走到山外,熟悉山路的人,要走上两个小时;不熟悉山路的人,根本摸不到叶家村在哪,哪怕到了山外,这位置还是偏,从山脚到镇上,还得走上两个小时;从叶家村赶到镇上,一刻不停的一直赶路,算下来,要走上四个小时;一般人哪有那么好的体力,一刻不停的赶上四个小时的路,大都是走一走,歇一歇;曾经有一位县里的领导,想去叶家村考察一下,结果早上八点多出发,一直到下午四点多钟,还没赶到村里,最后不得不半途而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位领导,自讨苦吃,要去叶家村视察。其实论起来,叶家村的村民生活水平不比山外面的差,不过所有人对叶家村都有一些误解,他们都觉得叶家村特别穷,穷的要死!为什么大家对叶家村有这么深的误解呢,这要从叶家村的形象代言人老村长,叶来才说起;镇上开会,别的村的代言人村长、村支书,几乎清一色,全穿着一身整齐的中山装,很多人口袋里面,还插着一支钢笔,很有一股干部派头;叶来才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他穿着深蓝色衣裤,衣服跟裤子上,打着大大小小20多个补丁,他这套衣服,差不多穿了七八年;每次开会,他穿的都是这套衣服,虽然这年头讲究艰苦朴素,但是大家觉得叶有才同志也太过艰苦朴素了,他们这些村长、村支书,那都是一家之主,一村之长,走到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穿这样的衣服也不嫌寒碜!有关系好的,问叶有才,咋穿的这么磕碜,家里的布票都用哪里去了?这么多年没换一身新衣裳?叶村长就跟他们倒苦水,他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老二家),给他生了七八个孙子孙女,这些孩子迎风就长,又淘气的很,布料根本不够用的,他老两口要是不补贴孩子,他家的孙子孙女就得光屁股……叶村长一边说,一边唉声叹气,旁人也不好多问,大多数人是同情他的,这年头家里娃多,家庭负担重,大人就要受累,当然也有一些人,羡慕叶老头孙儿多;不过,无论是谁,对叶家村都有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穷”,村长都穷成这样,普通的村民,还不知道穷成啥德行呢!叶家村到底穷不穷?说实话:挺穷的;叶家村大多数人家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饱饭,经常饿肚子,不过比起山外一些村子,叶家村算不上最穷的。这年头,家家户户都穷,但是这人呀,有一种劣根性,这家里面越是穷,越是爱面子,有一种叫做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的就是他们;这家里哪怕吃的上顿没下顿,那在外面,也要撑住脸面,不能怂!如果村里人要是问,午饭吃啥了?这时候大声告诉大家:俺家也没吃啥好东西,中午家里包了饺子,韭菜鸡蛋馅的!然后引来一众羡慕妒忌的视线,实际上,家里中午吃的是,红薯汤配着咸菜疙瘩。像这样的回答,叶小六就听过很多次,当时她还感叹,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不错呀!今天吃面条,明天吃饺子,隔三差五的吃上一顿肉,看来大家的生活水平远比她知道的要强。然后叶妈妈告诉她,不要相信他们,这些人十有七八都是在吹牛。叶小六好奇的问到“那他们为什么不说实话,非要骗人呢?”“还能为了什么?这样说,自家有面子,别人听了羡慕;最关键的是,孩子说亲的时候,那好处就大了,家里的小子娶媳妇的时候,姑娘家那边一打听,这家人顿吃面条,饺子,这亲事就好办了;如果这家人天天对外说,家里穷,一家子天天喝稀粥,顿顿吃不饱饭,这样的名声传出去的话,家里的小子,想要娶个媳妇,就比较艰难了。”居然还有这样的操作,长见识了,叶小六问道“那他们这样骗人,新媳妇一进门不就知道了吗?”感觉这样,跟骗婚没什么两样。结婚前,说好的,家里顿顿吃饺子,面条;结婚后,就连红薯汤,都吃不饱;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事情,要是搁在叶小六身上,她肯定会收拾包裹,一刻都不耽搁的回家。叶妈妈摸着闺女的头,无奈地说道“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的很,庄户人家条件也就那样,哪有人家顿顿吃面条、吃饺子的;哪怕是解放前,地主老财也没这样过日子的,人家姑娘家早就心里有数,不过是图面子上好看罢了;所有人心里都门儿清,那些人天天吹嘘家里吃饺子,面条的,就连三岁孩子都哄不住,没想到到把你唬住了。”叶妈妈十分无奈的叹了口气,摇摇头,唉……他们家闺女,太好骗了,别人说啥,她都信。叶小六原本以为,叶家村的村民,他们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大多数人不识字,跟外界接触不多,没城里人那些花花肠子,村民们都是朴实的,朴素的,全都是憨厚老实人……结果,现实教她做人,人家也是很有生活智慧的,演技比起城里人,也毫不逊色。叶家村的村长:叶有才;在当下,人人都吹嘘自家生活水平好的清流当中,他就像一股泥石流,见天的在外哭穷,一套衣服,穿了八年,身上的补丁20多个;叶小六家有杂货铺,家里面不缺布料,不缺米面粮油,他们家条件好了,两边的长辈,叶小六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伯伯,小舅舅,姨妈,全都受惠;尤其是叶小六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四位老人,一年四季,每季两套衣裳,每人一年八套,全都是叶小六亲手做的,另外,时常有米面粮油孝敬。所以说,叶村长根本不缺衣服穿,家里的米面,也足够他们老两口吃的,论起生活条件,在青山镇这一片地界,老爷子家的生活水平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不过老爷子是非常有生活智慧的人,知道家里的生活条件越好,越是不能在外面露富,因为大多数人都仇富;孙女给他做的新衣服,他从不穿出来显摆,他把新衣服穿在里边,外面再套上一层旧衣罩起来;他不但自己这样,家里的老婆子,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所有人都被他要求这样穿,老爷子是一家之主,他的话没人敢不听,所以叶家人,在外面穿的都还挺朴素的,很少见到穿新衣服,这是因为他们的新衣服穿旧了之后,才敢穿出来。叶家村留给人的印象,就是穷,地方偏僻,第一批知青,革委会的副主任根本就没考虑叶家村;叶村长也跟着大家一块表示,欢迎城里的知青去他们村,最后五支知青队去了几个大村,去他们村一个都没有,叶村长一脸遗憾,实际上心情很好;这群城里的娃娃,一看细胳膊细腿,他就不乐意带这些人回村,因为这群娃子,一看就不是干活的料;村里人挑水,挑肥,一旦子有两三百斤,这些娃子,估计两个人都挑不起两三百斤的担子;至于说给城里娃分一些轻快活,老村长想说他们村里的轻快活都有主了,村里轻快的一些活计,都被分给了村里的老人跟孩童,村里上工的村民,有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十来岁大的孩子,还有大着肚子的小媳妇,这些人根本干不了重活;其余的,无论男女,就没轻松的活;这些知青,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二十多,总不能为了照顾他们,把村里的老人、孩子、孕妇的轻快活,让给他们吧?事情肯定不能这么干,所以说,如果这些知青分到叶家村,那肯定是干重活的,老村长为人公正,送礼,讲人情在他这里行不通。第164章 现代诗冬天来了, 第一场雪下来之后,叶小六顿时安心了;叶家村四面环山,进出山可不容易, 哪怕是本地村民,在下雪后, 也不会轻易外出,山路艰险, 下雪后更是路滑;革委会的人到现在没来,想必这个冬季, 他们是不会冒险过来的, 叶小六自然觉得安心了;冬季,下雪后,山路对一般人来说比较危险,对叶家兄妹来说, 山路简单的很,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如履平地,他们兄妹前些年在外面上学的时候, 没少在冬季爬山路。这一日,叶三去邮局,午饭前才赶回来。叶三一进门,叶妈妈急忙问道“怎么样?有没有你哥他们的信?”这眼看要到年底了,等翻过年就是七零年,三孩子去部队, 这么久一次都没回来,叶妈在家心里惦念的慌,前段时间,叶小三按照叶妈妈的吩咐,给哥哥写信;信里边主要内容就是:爸爸妈妈,弟弟妹妹,爷爷奶奶,大家都很想叶大,叶二,徐毅,能不能跟部队汤商议一下,让他们回家过个年,好让家里面老父老母,看看他们,一家人过一个团圆年;叶小三的文笔不错,他写的这封信,叶小六看了之后,想起远方的三个哥哥,眼泪哗啦啦的往下掉;她在结尾处写到:大哥,二哥,毅哥,你们赶快回来,我跟爸爸妈妈好想你们,你们为啥这么久还不放假,要是有啥任务的话,你们把任务交给二哥,让二哥帮你们顶班,大哥,毅哥,你们一定要回家过年啊!最后,叶小六想了想,她又添了一句:如果部队训练太辛苦,熬人的话,赶紧想办法退伍或者转业,二哥的坏主意最多,大哥,毅哥你们想不到办法,就让二哥帮你们想办法。然后,在边疆执勤的叶大,叶二,徐毅,接到了家信后,反应不一,叶大,徐毅自然是全程感动不已;叶二看信,前半部分还好好的,后半部分,字迹变了,前面是叶三写的,后面的字一看就是叶六的,信的后半部分画风一变,叶二耐着性子往下看,看到后面,把他气了个倒仰,此时此刻,叶二真想去请假,回家一趟,好好教训小白眼狼妹妹,让她认识一下,什么样才叫做一肚子坏水。然后他被两个哥哥给劝住了,他们现在在边疆执勤,在任务的途中,突然请假,说要回家过年,领导给不给假不好说,以后给小鞋穿,那是肯定的,叶小六还不知道自己逃过了一劫。叶三从怀里掏出信,递给叶妈妈,说到“赶巧了,这封信,今天早上刚到邮局,正好让我碰上了,我拿到信就往家里赶,还没看里边内容;妈妈,你把信拆开来看看,看大哥他们怎么说,今年回不回来过年?”叶妈妈轻轻的撕开信封,如今叶妈妈已经不用儿女给她读信了,她自己就会看,一些简单的字,她也能写,冬天窝在家里,特别闲,她跟孩子他爸就跟着孩子后面学写字,其实写字也挺简单的,多写几遍就记住了。叶小六眼巴巴的看着叶妈妈,她轻声问的“妈妈,哥哥怎么说?信上有没有写他们什么时候回来?”过了一会儿,叶妈妈把信递给叶小六,说道“你哥他们今年不回来,诺,你看,大娃寄了一堆照片回来,说俺们要是想他们,就看他们的照片;唉,这几个混小子,俺是白养了,这一走,就是四年,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啥时候娶媳妇,啥时候给俺生个孙孙,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