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节
作者:浅淡色      更新:2023-06-30 03:33      字数:4203
  医生在小杏他们的感谢下开了方子,随后又吩咐药童取了药,这才离开,医生离开之后,小杏他们的目光就对准了床上的袁先生。“怎么会受寒?”他们明明吩咐了不许袁先生进山的,山脚气候很好,也足够温暖,这时候怎么还会受寒?袁先生讷讷不语,侍从也低着头,七殿下抿着嘴,以往也就罢了,可是现在……“你走吧。”众人当然知道小七说的是谁。侍从满脸的哀求,可是就算是知府此时也留不下这个侍从,也因此,小杏他们再进山之后,总要留一个人在袁先生身边,督促他吃东西修养,不让他再操心,整个房间连纸都没有一张。“你放心先生,我们一定会成功的。”袁先生有些欣慰,又有些酸酸的,可是感受着身体的不适,也知道这次是把弟子吓坏了,不敢再任性。而在南郡的第四十三天,隧道终于开凿了。这一次选择的地方经过仔细的反复试验,无论是走向还是地势,都是再适宜不过,就连山泉的走向脉络都被勘探出来,而后避开。隧道开辟绝非一时半刻,少则半年,如石鱼山一般的,多需要一到两年。而他们并没有很多时间待在这里。所以在开辟开始,一切顺利后,小杏他们就准备回京的行程了。袁先生还有很多地方想要带他们去看,比如长江,譬如黄河,黄河的积沙问题是大患,河床的升高计算,以及决堤的预防都是必修的课程,可是相对于这些,他们更担心袁先生的身体。所以袁先生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踏上了回家的路途。这时候,时间已经过去足足半年了,从二月的迎春报晓,到如今八月的果实累累,实在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的路线在袁先生的强烈抗议下没有走最快的运河,反而走了陆路。陆路别有一番景致,最重要的是,这条路路过迎柳村。迎柳村。袁先生咀嚼着这个名字,不知道整个大晋,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里呢?这是先帝与太后的故乡呀……也是袁先生第一次见到他们的地方。那时的先帝还不是皇子,太后还是惹人爱的小丫头,他只是个教书先生,谁知道,最后他们会有这般际遇呢?先帝逝世已久,太后远在宫墙,他忙于政事发光发热,而今,他也老啦。所以看看故乡,看看这故乡的样子,就归去吧,免得有一天,找不到回来的路。袁先生的眼睛里有些湿润,自己却没感觉到,小杏握了握手指,还是拿起手绢,给袁先生擦了擦。你们的好,所有人都会记得。所以,不要难过。第111章虽然迎柳村是先帝和太后的故乡, 但是由于先帝帝位初期的时候,大晋各地并不安稳,为了防止有心人作乱, 迎柳村的消息就被隐瞒了下来。谁也不知道先帝和太后就是曾经村里那个寡妇的儿子和秀才远嫁外地的女儿。但是对于袁先生, 村里的人记得的却很多,一部分原因是当初袁先生在村里教过的学生都已经长大, 就算几十年过去,但依稀却还是有印象的。还有一部分原因, 就是当初先帝和太后以袁先生名义, 向村里提供的资助了。先帝和太后不便露面, 袁先生这个和他们一起从迎柳村里面走出来的人就成了最好的借口,几乎每一年,都会有袁家的人回来祭祖, 而每一次,给宗族的礼物都是最合适的。或是祭田,或是书院的介绍函,或是先进的农具和织器, 或是最适合的良种。也是因此,虽然谁都不知道迎柳村是先帝的故乡,但是这个当初不过小小的甚至有些贫穷的村落, 却还是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村,甚至就连县里、乃至府城在某些方面,都比不上迎柳村。当然,这也倚赖于迎柳村的几代村长都是明白人, 穷且藏富,富且惠人,混乱时期的时候财不露白,和平的时候那些祭田和良种暂且不说,那些农具和织器,却被迎柳村献到县里乃至府城批量制造,让更多的百姓受益。这样的经营下,别说想要欺负,只要在外面说一句是迎柳村的人,任是谁也要给几分面子,种善因,得善果,便是如此。所以来到这里,袁先生是不担心的,他只是怀念村头的那棵大大的柳树,和柳树上那一窝春去秋来的燕子。袁先生的行踪虽然没有隐藏,但也没有暴露的意思,一行人一个老人,四个少年少女,以及随行的仆从,就这样悄悄的进入了迎柳村。直到村中袁家大宅的门锁悄然打开,仆从们清洗的声音传到外面,迎柳村的人才恍然惊觉——袁大人回来了!虽然出身迎柳村,也常常带礼物给迎柳村的人,但是袁大人回乡的时候却寥寥无几,一是因为袁大人在村里并没有亲族,之所以来迎柳村当教书先生,还是因为末朝时饥荒,逃到迎柳村被村人送了碗茶沫粥救了性命,这才打算留下。二也是因为在京都,有更有利于这个国家的事情做,相对于路途遥远回一次乡,他更想要为大晋做更多的事。只是袁大人虽然不在村里,但是村里却流传着他的传说呀!在这个传说里面,袁大人不止是为国为民在京城当大官,而且还是佛祖转世的十世善人哩。村里教导小孩子都说,忘了谁,也不能忘了袁大人,如果将来有机会到京城,一定到报答袁大人,甚至到现在,还有村人每年耗费甚巨,送一些村里的东西到京城去,也许不值什么钱,但保证是最新鲜也最当季的东西,山珍野味,应有尽有。所以乍然听说了这个消息,村里人都纷纷不信,“你们真的是袁大人家的?”洒扫的仆人闻言说道,“我们家老大人确实姓袁,这是他的故居。”听到这话,村人立刻沸腾了,“真的是袁大人回来了!快去找村长,说袁大人回乡了!”村人的惊喜暂且不提,在修整了一夜之后,小杏他们也已经起来,袁大人由于年纪大了,睡眠少,更是早早起来练字,待得几个少年都睡醒了,这才吩咐仆人开饭。仆人也报告了外面村人的动静,袁大人笑了笑没说什么,虽然他给村人的多,但是大头都是先帝和太后拿的,他拿的,相对于先帝和太后不过小小一部分而已,像是书院邀请函、最新的书册这种,才是他给的。只是袁大人不以为意,村人却不能不以为意呀!所以不过刚吃过早饭,就听到村人拜见的消息,几个族老和村长都过来了,看到袁大人的一刹那,村长和族老纷纷行礼拜见,表达感激。袁大人看着比自己年纪还要大些的族老,连忙把他们搀扶起来,族老们却死活不肯起来,“当年,要不是你托人送回来的粮食,我们早就死在那年的□□里面了,更别提能有妻儿了,我现在,孙子都有□□个了,多亏了老大人您啊!”“我爷爷也常说,当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送了你一碗饭,而你还回来给我们的,又何止一碗饭?我们整个迎柳村都应该感激您!”“袁大人,这些年,我们迎柳村也没有辜负您的栽培,光是秀才,就已经有十几个了,还有几个举人,前些年,更是出了个进士,听说还是你帮忙找了缺,谢谢,谢谢!”“要不是他自己出息,我也没办法帮他。”袁大人对这个进士当然有印象,毕竟是乡人,而且天赋不错,心地也好,秉性正直又不缺圆滑,是个当官的好料子,自然帮一把。“不不不,多亏了您。”村人对着袁大人一顿寒暄,小杏几个在边上听着,偶尔填些茶水,在寒暄之后,村人自然也注意到了小杏几个,只是看着这些小少年小少女,村人却是误会了。“袁大人,这几个是您的孙子孙女吧,长得真俊,一看就是人中龙凤。”陡然变了身份的几个少年少女都是笑而不语,袁大人无奈的说道,“不是,这几个都是学生,我带他们出来见见世面而已,不是孙子孙女。”村人有些失望,因为袁大人回乡少的很,他们一直都不知道袁大人的情况,他们过得幸福,自然也希望袁大人幸福,听进京的人说,袁大人至今似乎还未婚,也没有儿女,村人一致认为是谣传。只是没想到……有可能是真的啊。村人不想提起这个问题让袁大人伤心,只好换话题,“话说,没想到最近一些乡人都回来了,不止袁大人你,你还记得当年那个寡妇的儿子吗?就是叫狗蛋那个,他孙子也回来了!”“对对对,虽然几十年没见了,但是他孙子和他长得几乎一模一样,我一眼就认出来了。”“而且狗蛋不知道怎么样,他孙子却是极出息的,一看就和我们不一样,像个大人物。”“可不是,前两天村东头的还想着赖他们家的地,结果哟嚯,那狗蛋孙子一出门,连剑鞘都没打开,那村东头的就跑了。”“就是就是,虽然狗蛋没回来,但是狗蛋家的房子还是年年有人回来修的,他们家还想赖狗蛋的地,哼!”村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话,袁大人原本温和的表情却有点凝固。狗蛋……别人不知道狗蛋是谁,他还不知道吗?狗蛋,不就是先帝的小名吗?而狗蛋孙子……想想当今的十几个皇子,小七在他身边,其他的大多在京都,而出门了,又和先帝长得相像的,除了太子还有谁?没想到太子居然到了这里!不知道是皇帝告诉他的,还是太后告诉他的。太子坐在修葺好的屋子里磨着墨,展开宣纸开始写信。至于写给谁,当然是太后了!皇祖母在他临走前可是对着他一顿叮嘱,“小二啊,皇奶奶有点想家了,你给奶奶看看村头的柳树还在不在,燕子回没回来,我在村口看到你皇爷爷了。”太子心里有点酸楚,酸楚的感觉将被奶奶叫小二的悲催感都压了下去,要知道,他明明排行第三。可是因着奶奶的吩咐,太子千里迢迢,还是来到了这个并不在路线之上的地方。然后他打开宣纸,准备将这个欣欣向荣的村落,描绘下来。就当是出门一次,送给奶奶的礼物吧。第112章迎柳村无疑是个美丽的地方。即使已经几十年过去, 这个美丽的村落仍然一如当初,甚至比当初更加美丽。袅袅的炊烟,整齐的田埂, 随风摇曳的柳枝, 枝头如同剪刀一般的黑白相间的燕子……而这一切,都如同剪影一般印刻在眼前的画卷上, 就连那微微摇动的风,在此刻的画卷里, 都分外缱绻。袁先生和小杏几人进来的时候, 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如同熟悉当今皇上一样, 袁先生对于太子也是很熟悉的。在先帝故去后,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当今圣上,叮嘱了他一遍又一遍要好好看着他, 而最让先帝放心的,却是太子这个孩子。因为太子最像先帝。唯有自己最懂得自己,先帝重情,所以他知道太子会好好善待他的亲人和百姓, 先帝自律,所以他知道太子会严于律己,努力做个最优秀的太子, 给自己的麻烦老爹收拾乱摊子。而事实也正如先帝所料。在最初的先帝教导,而后太傅教导后,太子就交与了他们这几个老家伙教导,而无论太子学习什么, 都是刻苦努力,决不懈怠,甚至有些时候,还嫌弃折子太少不够看。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子的学习量已经太多了,远远超出其他皇子,这样虽然能学习更多东西,但是他们更希望太子能过的轻松一点。因为他毕竟还只是个皇子,不是皇上,这天下的重担,还轮不到这么小的他承担,不用那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