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节
作者:姒锦      更新:2023-07-01 11:57      字数:2132
  其实他心里正对这鬼丫头的主意正闹心。从京都到沂蒙,这东西的个人主意大得很,那翅膀硬实得真敢上天入地的。可矛盾的是,他以前是希望她成为一个这种人的,而现在,他却希望她只是一个躲在自己羽冀下避风挡雨的小丫头。睁开眼望着他,因为前面有两个大灯泡的原因,连翘没有表现得像平时那么腻歪,“没有,我只是在想啊,咱们去了石头家,该做些啥?”“你觉得呢?”这时候车开过一断陡峭的山路,车内的人来往晃动着,邢爷瞟了前面一眼儿,索性就将她了抱起来放到腿上,免得她磕磕绊绊的。“送钱,送物,做事,安慰,无外乎就这些了……可是……”说到可是,她就停住了,半晌儿可是不出来。仰望着他,那迷惑着想问题时的模样儿特别的逗人稀罕,望着这样的她,邢爷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揉她的脸蛋儿。“说说看,可是啥啊?”连翘拂开他弄得痒痒的手,表情很严肃:“火哥,有钱人和上丶位者们,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到贫困的地儿,高高在上以施恩的姿态撒几个小钱,买个良心,或者做一些有名无实的事情,然后拍拍p股一走,人家该穷还是穷,没有半点儿改善到生活,完全没有意义,话说,我们来的目的是什么?”“继续说。”望着她头头是道的分析,邢爷的目光越发烁烁,意味不明。“为了让她们过好没有石头的生活,是金钱和物质能给予的么?人都不在了,给再多的钱又能弥补什么呢?所以,咱们得以精神为突破口。”“精神?!”“没错!”“你是怎么个想法?!”望着前排的两张苦瓜脸,连翘同志突然坐直了身子附到火哥的耳朵边上,如此这般的说了一通。拍了拍她的后脑勺,邢爷没有回答,但是她知道,这表示他认同。——沂蒙老区,传说中“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而那句耳熟能详的沂蒙精神更是响誉全国——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战争年代,沂蒙的老百姓百万人民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的历史功绩被永恒的载入了史册,因此,这是孕育了众多革命英烈的神圣的土地,是一片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的沃土。而梵花村正是老区中的典型,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一个小山村,由于离城市较远,交通不太便利,所以在近年老区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她都还是x县比较贫困的山村之一。被车摇得迷迷糊糊,军用吉普已经驶入了梵花村。这时候,天儿已经完全黑了,卫燎将车停在了山脚下,准备在这儿向当地的村民打听一下石头家的具体地点。不得不赞扬一下,沂蒙人都超级热情,看着他们四个城市的青年男女,好些老乡都好奇的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解释了半天,杂交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知道原本石头家住在山顶上,而要上山,只有一条山路,完全无法通汽车。一个半大点儿的小伙子自告奋勇的拿着手电频就带他们上山,各种作揖谢过,四个人跟着那小伙儿沿着那条山路磕磕绊绊地上了山,山路极其难走,但除了舒爽之外,三个特种兵外加一个当地人,都没有问题。虽然知道他小媳妇儿是个厉害的,但火哥还是一路上紧紧拽着她的手,脚跟脚的沿着山路往上爬。而另俩人呢?看着舒爽气喘吁吁,累得直喘气儿手脚并用往上爬的样子,卫燎嘴里未发一言,但还是大男人地伸出手去拉住了她。这黑不溜秋的晚上,万一滚到山下,他不敢想象……看到他伸过来的手,舒爽略微一愣,也没矫情的拒绝,伸出手去握住了他的。当她那时手放入他掌心里,她明显感觉到他的手微僵了僵,然后紧握——一路上,就这么手扣着手,往山上而去。挺长一段山路,几个人用了30分钟左右就到了。山顶有好几户人家,还没到地儿,远远地便有鸡犬声来来去去,而石头家的小院外是碎石块儿砌成的围墙儿,估摸是听到了脚步声,里面的旺财‘旺旺’直嚷嚷——送他们过来的小伙儿挠了挠头,扯着嗓子就喊:“石妈,家来客了,俺给你领来了,快开门儿——”咕咕咕的鸡鸣……旺旺旺的狗叫……再伴着‘吱呀’声后,破旧的小木门儿从里面打开了,来开门儿的是石头妈,揉了揉双眼,没看清楚来的人,到是听到了那小伙儿的声音。“狗盛儿,大晚上的不睡觉,你瞎叨叨啥咧?”“俺给你领客来了,石妈……”站在前面的小伙儿扯着嗓子就吆呼着。这时候,石头娘才终于看明白了门口的‘贵客’,在京都她是见过的,知道是儿子的领导,鼻头酸了酸,赶紧就打开了门儿,热情地招呼:“领导们咋这么大老远的来了,还没吃过饭吧。”“姨,我们来看看你们……”几个人迎进屋,将刚才在县城买的东西都放在了垅上。四下打眼儿一望,石头家条件确实不太好,家里的电器除了那台看上去像80年代的黑白电视,恐怕就只剩下那盏瓦数不太高的电灯泡了。房子很低矮光线很暗,墙壁上还有些许裂缝儿,让人担心会不会随时崩塌。这一切,看得人忒心酸。石头参军多年就回来过两次,不过每月的津贴都如数寄了回来,他家里都自己种菜吃,一个月能吃一次肉就不错了,因为买肉得下山走老远,石头妈身体不太利索,耳朵也不太好使,所以除非必须一般都不下山。石头娘摇头叹着气儿,嘟噜嘟噜地说:“俺家石头有福,领导们有心了,饿了吧,俺给烙几个饼去。”这时候,石头奶估计是听到了声响儿从堂屋出来了,老人年龄更大,但身上还是有着沂蒙人的品性——善良,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