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作者:容默      更新:2023-07-04 18:00      字数:4546
  毕竟淮阳大长公主虽然和叶氏合作过,但她并没有做什么触犯律法的事情,也没有害人。当然,她是毁了自己儿子的名声不假,但单凭这个,裴清殊根本不能拿她这个姑姑怎么样。裴清殊只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报复”淮阳大长公主。比如给宋尧封伯,封姜氏为诰命夫人。还比如,重用被淮阳大长公主视为弃子的宋大公子宋池。宋池当年那么年轻,就能考上榜眼,可见他的天赋很高,学习能力又很强。再加上他有在外地做父母官的经验,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青年人才。经过综合考虑之后,裴清殊决定将他任命为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从品阶上来讲,内阁侍读学士的官阶虽然不算特别高,但这意味着,宋池从今以后就可以正式进入内阁,成为天子近臣之一了。裴清殊可以想象的出来,当淮阳大长公主得知被她厌弃的长子竟然成为阁臣,小儿子却还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定会非常得气急败坏。不过裴清殊现在太忙了,忙到连看着淮阳大长公主气得跳脚的时间都没有。裴清殊登基之后,最急于了解的事情,莫过于大齐国库的情况。如果没有充实的国库,想要培养出强悍的军队也只能是空想而已。过去他虽然在户部呆过一年,但他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员外郎而已,对大齐真实的财政状况知之不详。等裴清殊继位之后才知道……大齐的国库,虽然不至于说是亏空到欠了一屁股债,但也绝对说不上是充盈。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穷的。满打满算,也就只有六百万两而已,比裴清殊预想当中的还要少。想想看也是,他父皇在位的时候,先是匈奴接连犯境,又是三皇子和南疆曾家军造反,再是四川大地震……这还不算,前年皇帝因为朝中的太子之争心情不好,还突然决定南巡……也难怪江南会出现那个名为“天道会”的反动组织,跑来刺杀皇帝了。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大齐可谓千疮百孔。面对这样的状况,裴清殊却不能慌,不能乱,更不能逃避,而是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改变现状。近些日子,裴清殊和他的心腹大臣们商议过多次有关大齐国库的问题。前内阁首辅岳安,是太上皇的奶兄弟。他的性格和太上皇很像,作为一个首辅来讲,实在是太过温和、太过保守了。所以裴清殊登基之后不久,就封了岳安这个太子太师为正一品太师。表面上岳安是位极人臣了,不过就和裴清殊封宋尧为正一品太傅的性质一样,太师只是虚衔,而不是实职。裴清殊表面上是给岳安升了官,实际上在晋封岳安的同时,他还封了原本的内阁次辅魏青松为首辅。也就是说,岳安和宋尧,现在都正式离开了内阁,退出了大齐权力的中心。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这种事情,岳安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所以他现在是安心地呆在家里颐养天年,如果裴清殊有事情传召他的话,岳安才会进宫听命。现任内阁首辅魏青松和岳安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是一个很有魄力、也很敢说话的人。在明知道太上皇还在的情况下,魏青松都能毫无畏惧地说:“在朝中财政状况这么吃紧的时候,当初太上皇就不应该去南巡,这简直就是劳民伤财!”裴清殊心里清楚魏青松说的是实情,但他身为人子,不好说父亲的坏话。所以裴清殊轻咳一声,提醒他说:“现在朕找你们来,不是来追究谁的责任,而是要你们一起想办法,该怎么解决现在这种状况的。都说说吧,除了延和年间的天灾人祸,还有太上皇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些问题导致了国库空虚?”内阁首辅魏青松第一个说道:“税收!臣早就说过,咱大齐的税收的太少了!”大臣们都是人精,有许多话,他们都不会对太上皇说。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知道,说了也没用。但是如果对象换做裴清殊的话,情况就截然不同。他登基时间虽然不长,但大臣们看得出来,他和太上皇的执政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像魏青松这种大臣,就敢于把自己憋在心里已久的真心话说出来。裴清殊做太子的时候,虽然有一年的听政经验,但因为许多话题,太上皇都不会和阁臣们说起,所以裴清殊也知之不详。听了魏青松的话,裴清殊便问:“可是延和二十四年四川地震之后,父皇不是提过一次全国的赋税么?”他还记得,为了增加赋税这件事情,许多地方都怨声载道,江南学子还写了好多反动文章来批判皇帝“荒淫无道”、“搜刮民脂民膏”。后来,因天道会行刺皇帝一事案发,闽浙总督奉皇命彻查此案,抓了上百名写过反动文章、传播过反动言论的江南学子,可谓血洗江南。那件事情对大齐学子们的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延和二十七年的科举考试都没有举行,只能等裴清殊明年正式改元之后,再开恩科了。听到裴清殊的疑问,魏青松摇摇头道:“当时太上皇增加的,只是农田赋税而已。虽说农田赋税是国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工商税也十分重要。”听魏青松这么说,裴清殊不但没有明白过来,反而更加迷糊了。才加入内阁不久的傅煦也是一样。虽说傅煦学问不错,是个青年才俊,但他和裴清殊一样,都缺乏从政的经验,尤其是在地方任实职的经验。说白了,他们之前连京城都没有怎么出过,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纸上谈兵的。要说怎么夺嫡,怎么算计人心,傅煦他们还有一些心得。毕竟是世家大族里出来的,有几个没经历过勾心斗角呢?不过和魏青松这样为官数十年的人比起对政事的理解,他们就显得太嫩了。傅煦怕裴清殊一直提问,会觉得不好意思,就替裴清殊,也替他自己问出了心中的疑问:“那太上皇当时为何不增加工商税呢?”“因为工商税太难收了。”魏青松说着,看了在一旁默默做记录的宋池一眼,“这一点,我想宋侍读应当有所体会吧。”第9章宋池见魏青松提到自己,下意识地看了裴清殊一眼。见裴清殊向他微微点头,宋池方开口说道:“魏大人所言非虚。在地方上,官商勾结的现象非常普遍。据微臣所知,商人通过贿赂地方官员,偷税漏税的现象绝非个例。甚至当年,在微臣拒绝收受贿赂之后,还曾遭到当地商户的联合抵制。惭愧地说,后来还是依靠家族的势力,才让他们老实下来。”魏青松见宋池虽然性格温和,却敢于说真话,不由对他投去一个赞赏的目光:“不仅如此,现在各地官府收上来的税,不会直接交给朝廷,而是先扣留下各地的支出预算,余下的才会上缴国库。因此每年收上来的税,只是实际税收的一小部分,每年大概只有三四百万两。”裴清殊沉重地叹了口气:“这又牵扯到吏治的问题上了。”魏青松点点头道:“皇上所言甚是。除此之外,现在各地土地兼并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因为举人、进士、朝廷官员还有皇亲国戚都可以免田税,所以士绅们全都在疯狂地购置土地,或是将他人的土地暂时放在自己名下逃税,然后从中收取一定的好处。这样一来,朝廷收税就变得越来越难了,真正苦的还是那些本本分分种地的老百姓。”裴清殊算是听明白了:“事到如今,想要提高大齐的国库收入,只有进行税制改革了。”大齐现在的税收政策是由开国的太祖皇帝制定的,至今已经沿用了数百年。虽说在这数百年当中,有不少皇帝或是能臣进行了税制改革,但总体来说,还是基本延续了建国初期的政策。当年太祖皇帝乃是平民出身,因此他深知百姓之苦。在打下江山之后,太祖皇帝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就提出凡是新开垦的荒地,都可以免税三年,且谁开垦了土地,土地就为谁所有。在建国初期,为了修生养息,尽快恢复国力,这样做自然没有错。可是后来,那些农民或自愿、或被迫地出售土地,使得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到如今已经严重影响了大齐的财政收入。裴清殊也不是生来就是皇帝,他也是打那个阶段过来的——在他还是皇子的时候,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傅淑妃,都购置了大量的土地。想想也是,地位崇高、可以免税、手里又有闲钱的人,买地投资不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么?所以裴清殊完全能理解那些士绅为什么会这么做。可是一旦他当上了皇帝,不是从个人角度,而是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的话,就会发现这样下去,是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的。现在可以说,税制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不过改革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反复的讨论才能够成型,裴清殊就是再急也没用。在“开源”之前,裴清殊考虑了一下,可以先从“节流”做起,减少一些国库的开支。给太上皇修建泰安宫,这是一笔必不可少的支出。要是裴清殊继了位,不给他老爹一个合适的地方住的话,言官们非得用“不孝”的罪名把他骂个狗血喷头不可。不过除此之外,裴清殊最近几年都不打算修建什么大工程了。现在大齐都穷成这样了,还大兴土木,那不是开玩笑么?裴清殊现在走在宫里,看到宫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眼睛里都只有一个字:钱啊!甚至连吃饭的时候,他都觉得没胃口了——这么多的菜,他一个人哪里吃得完?就算有些菜可以赏给妃嫔和下人,那也还是太浪费了。在大齐,皇帝和太后每顿饭会有二十到二十五道菜,皇后有二十道左右,其余妃嫔的待遇,则按品级递减。虽说和历史上那些一顿饭动辄上百道菜的皇帝比起来,裴清殊已经算是很“节约”了,不过裴清殊还是觉得,他可以适当地减少一些这种不必要的开支。而且说句老实话,这么多的饭菜,吃前两顿的时候还觉得稀罕,可吃了两个月之后,就越吃越没劲。主要是菜多了,味道就杂了。每次二十几道菜轮着吃一遍,不知不觉就饱了,却又感觉什么都没吃到,幸福感还不如每顿只有四菜一汤的时候。不过,就算裴清殊这个皇帝可以满足于四菜一汤,但裴清殊知道,他要是一下子做出那么大的调整的话,只怕会引起不小的反弹。所以裴清殊召来新任内务司总管大臣还有御膳房总管之后,向他们吩咐下去,以后每一顿御膳,包括主食、点心和汤品在内,最多不能超过十八个碗碟。除了太上皇和两宫皇太后的份例照旧之外,包括皇后在内,所有后妃的份例都会相应有所减少。不过就算是最低等级的美人,每顿饭也至少有四个主菜,裴清殊总不至于狠心到让他的女眷跟着自己饿肚子的。而且很多后宫妃嫔,为了保持纤细的身材,每顿饭吃的都很少,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时候她们吃的不是饭菜,只是面子和身份地位的象征罢了。这道圣旨传下去之后没多久,后宫便积极响应。两宫皇太后尤甚——傅太后主动表示,以后她就和宋皇后一个份例,每顿饭不超过十六个菜,绝不在后宫里搞什么特殊。林太后干脆表示,她现在吃素,根本吃不了那么多,每顿两三个菜就够了。林太后话是这么说的,但裴清殊肯定不能这么“苛待”自己的生母。既然两宫太后都发话了,裴清殊就让御膳房以后都以皇后的规格准备两宫太后的饭菜。许是因为有两宫太后起了表率作用,后宫妃嫔们为了表现自己,纷纷向裴清殊表示,自己可以少吃一点的。裴清殊听说之后,真是感到哭笑不得。这些争宠的小把戏,他不但不觉得感动,反倒感觉……有些可笑。以前裴清殊没提这件事的时候,怎么不见她们主动节俭一点呢?倒是宋皇后,虽说皇后的份例很高,但她一早就吩咐下去,不要铺张浪费。她平日里的吃穿用度,刚好能够维持一个国母的体面,却从来不会过于铺张。这也是裴清殊喜欢来她这里的原因之一。裴清殊和皇后说起此事的时候,就听宋皇后温婉地说道:“皇上也要体恤妹妹们呀。皇上刚刚登基不久,政务繁忙,她们能伴驾的时间十分有限。若是不抓紧机会,进入皇上的视线的话,岂不是要一直独守空房了么?”“可朕也没有经常在你这里过夜啊,你不也是一样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