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作者:茂林修竹      更新:2023-07-05 20:04      字数:4679
  柳文渊道,“那声响八成是火硝炸了。火硝味苦寒,多用来清热伏暑,消肿止痛。这大冬天的,她屋里却囤着这么多火硝,也不知到底心里是有多大的毒火要败、疼症要消。”读书人刻薄话也说的含蓄,裴氏听了会心一笑。复又烦恼道,“只是闹这么一场,我怕云秀日后……”又道,“实在不行,就把云秀……”她没说出口,柳文渊却听明白了。便愣了一愣,问道,“你我还没有自己的子女,你真的愿意把她过继过来?”裴氏也是大家门户出来的人,别说过继来的子女,就是自家兄弟姐妹不同母的,一碗水端不平,私底下还折腾出许多怨言来呢。她又不是什么圣人君子,日后肯定会更疼爱自己的子女些。虽说明面上肯定会一视同仁,但人又不是光靠米粮就能喂养长大。谁的心不知道冷暖喜恶?同是养在自己膝下的子女,若不能打从心底里公平看待,早晚容易生出差错、是非来。何况看郑氏的作为,只怕云秀背后还有很多财产纠纷呢。因此能不过继,她当然不想过继。但问题是云秀的处境已不是有没有人疼爱,而是再待在郑氏手下,怕要被泄愤报复、性命堪忧了。裴氏把这番道理说给柳文渊听,道,“总不能看着不管吧?”柳文渊便看着她笑。说实话,他大哥替他安排的这场婚事,他是很不愿意的。但发作在无辜女子身上,也不是大丈夫所为。因此他同裴氏婚后虽还算和谐,但也仅是和谐而已。可这两年来他看裴氏为人处事,确实善良而不失本真,每每都有打动他的温柔坦率之处。论性情,竟和他极为匹配投契。裴氏让他看得不好意思了,便丢帕子打他,“说话啊。”柳文渊才笑道,“先别烦恼了,还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云秀又不是只有继母,她还有个亲爹呢。他亲爹也不管了,再讨论过继也不迟。”裴氏道,“你不是说……”柳文渊道,“妨碍不到他的仕途,他当然是眼不见为净。但这不是就要妨碍到了吗?”正月十九日,长安。冬日天黑得早,亮的晚。报晓的晨鼓先于朝日破开长安寂静的天幕,永宁坊里达官贵人们家中仆役纷纷开启门户,将点起的灯笼挂上门楣。不多时,犹带困倦的主人家便自门里出来,一身朝服衣冠已穿戴整齐,腆着微微隆起的官肚,踩着上马石跨上骏马,或是躬身钻进轿子里,启身上朝。唯独兵部侍郎柳世番的府宅依旧紧闭着,无人进出。这两日长安人心颇不安定,宰相武玄清和刑部侍郎裴中则出家门后遇刺,一死一伤。身亡的那个留在里门外的血迹尚未洗净,青石上依旧可见暗红痕迹。伤的那个留在家中养病,天子特命卫将军派兵日夜护卫。1京中盗贼闻风而动,四下里劫掠惊扰。故而出门上朝的大官们心里其实都有些惴惴不安,生怕一步行错,也让胆大包天的刺客们盯上。御史李|自永宁坊里出来,正遇上同往上朝的大理寺丞储禹。闲聊起来,便道,“柳侍郎尚未出门——听说那日原本有三拨刺客,靖安里一拨、通化里一拨,永宁里柳侍郎宅前也有一波。只是那夜柳侍郎宿在官署里,没从家中出来,才躲过一劫。想来也觉着后怕吧。”储禹尚未睡醒,只道,“嗯。”李|道,“天子脚下刺杀朝中重臣,这刺客也真是无法无天……究竟是谁主谋,你们心里可有数了?”储禹斜眼看了看他,不紧不慢道,“我不说,你就不知道?”李|噎了一下,道,“……看来大家都心知肚明了。”储禹道,“两个极力主张清剿的遇刺,一个一力主持清剿的差点遇刺。贼是谁,还用问吗?”又道,“只是我听说,御史台有人反而上书要罢免裴侍郎和柳侍郎,这是怎么回事?”李|道,“还不是那几个怕事的败类,不急着讨贼,反而急着抚贼。”又道,“只是接连三日了,柳侍郎依旧无片言表态,也不知他是不是怕了。”储禹抬手指了指前头,“……你看那是谁?”李|抬头望去——昧旦时分,天色沉黑。只望见前头灯笼,灯笼后似有人跨在马上。待稍稍近前,李|才猛的惊醒过来——马上人长身玉立,长髯凤眸,壮美威严。正是他们适才所提到的兵部侍郎柳世番。他这一行七八骑,但仔细一看便知道,只他自己一人一骑和身前提着灯笼引路的小厮是正经柳家人,其余的分明都是天子侍卫。柳世番确实没出门上朝,因为昨日他在官署办公至半夜——他的继任者没他那般举重若轻的干才,他丁忧而这半年里实在拖延了不少事——处置好公事,他尚未来得及回府,便又被天子宣召入宫议计,此刻才从宫里回来。……天子侍卫显然是护送他回来的。那么昨日出门时,他带了多少人?只一人一骑,外加一个给他提灯笼的小厮罢了。这么人心惶惶的时候,他又是被盯上的人,却只带一个开路的小厮便敢出门。说他怕——不如说他胆大的令人觉着不够谨慎了。然而在这种时候,这睥睨群小的大无畏的姿态,亦不免令人敬佩。李|和储禹不由肃然起敬,纷纷立直了身子。然而柳世番才长途跋涉返回京城,便接连遭遇这许多事,实在是有些困倦了。路过他们身旁时,只轻轻拱手为礼,便权作打过招呼了。第16章 当时只道(一)柳世番回到府中,虽困倦至极,却没急着入睡。依旧按部就班的打拳、沐浴、洗漱、用饭,再问一问自己离开时可有什么人来找过他,可发生了什么需要他处置的事。他管家事少然而明察秋毫,下人们都不敢有所隐瞒,忙从重到轻依次道来。柳世番随听随结。家中主妇也得安排小半日的活计,他几句话间就都处置得当了。随即他起身进卧室,准备补觉。这时有人来报,“老家来人了,说带了四郎君的信。”柳世番衣带已解了一半,一听他四弟居然来信了,忙又系回去,道,“拿过来。”柳世番打压柳文渊归打压,但要问家中弟弟们他最看重的是哪一个,毫无疑问也是老四。当初若换成柳世训或者柳文翰要去考那一榜进士,柳世番也就随他们去考了——无他,进士是这么好考的吗?不是他看不起他二弟、三弟的学问能耐,而是国朝进士真不好考。多少名扬四海的士子蹉跎于此,十次八次的落榜不中?如他这般年方弱冠,一举而中的,哪个不在当年就被看作未来卿相之选?他二弟、三弟能耐虽不差,可才学还没到这个火候。但四弟要去考,柳文渊却知道他不但一定考中,而且很可能名列前茅。如今朝中党争已初现苗头,他又当炙手可热的时候,多少双眼睛盯着他。当此时,他四弟一个满腹才华、满腔热血,唯独少阅历和根基,并且恰好对他亲大哥有诸多不满的弱冠少年闯入官场……柳世番稍一考量,就觉着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所以说什么也要强压他几年。但要说柳文渊因此就被耽误了,便看轻了柳世番的思虑。吏部铨试其实不必着急——晚几年考,学问更精进、性情更沉稳,到时一举拔取头筹,以显贵清要之职释褐起身。任上得到天子赏识,出去做几任地方长官历练一番,再加上柳世番为他留下的人脉、他自己积攒的资历,回京后就又是一朝能担大任的股肱之臣了。——柳文渊比柳世番小十六岁,柳世番年届四十而无子,其实是将幼弟当后继之人期许的。当然,也要这个后继之人肯受栽培,能顾全大局才行。柳世番醒了醒精神,展开了四弟的信。一盏茶功夫后,柳世番扶住额头,压制火气。——他家中慈母过世,丁忧不到半年便被紧急召回京城。他回来一看,军用的口子开得跟黄河决堤似的,光翻读奏表都能听到钱轰隆隆流走的声音。想也知道,不到被钱逼坏了的时候,四个宰相能分成三党的政事堂,怎么可能众口一词的要他回来?结果他还没着手,藩镇节度使把唯一不搞党争的那个宰相给杀了……他自己也成了被刺杀的目标。堂堂天|朝上国,一群朝廷命官被一个搞暗杀的藩镇节度使吓坏了,不但不急着兴师问罪,反而急着把他免职以安抚藩镇之心。借口也是现成的——本该丁母忧的时候竟回朝为官,是大不孝,合该引罪坐废。柳世番:……有能耐就别把老子召回来!柳世番攒了一肚子火气,只不过懒得发作罢了。结果这会儿他弟弟写信来告诉他——他夫人为了霸占一张先皇后用过的琴,把他母亲的住处给搜了。柳世番:……蠢妇!柳世番平息许久,才总算没把在朝堂上受的气也迁怒到郑氏身上。——虽说柳文渊极擅春秋笔法,但柳世番在解读题外之意上也别有天赋。他读得出事情原委,知道柳文渊有借题发挥之处,也不能顺着他把事情闹大。只吩咐,“去打探打探,郑九今日可在军器监?”军器监丞郑宪成,族中排行第九,是郑氏的同胞哥哥。下人应诺去了。柳世番这才更衣就寝,提醒身旁侍从,“巳时初叫醒我。”这会儿就已近辰时了,他一夜未归,回来却只睡一个时辰——只因起床后他不但得去处置国事,还得去处置处置家事。三才堂。下人们忙着进进出出,将新求来的符录水洒遍三才堂的每一个角落。郑氏便在院子里监督她们有无遗漏。她头上还围着貂皮头箍,手上扶着个小丫鬟,做病中打扮,然而腰圆膀壮、指斥八极,看不出半点病容。——最初那记“神棍”确实把郑氏给打蒙了。庭院里的“凤凰”还能说是有人故意作祟,但她在众目睽睽之下挨的这一下,总不至于也有假吧?郑氏吓得一宿没睡好,又接连卧床两日。到处烧香祈祷。但她这样的妇人怎么可能被心病困扰?郑氏一边忙着平息“神灵”的怒火,一边就疑惑,那记“神棍”似乎除了当日疼那一下之外,也没什么特别厉害的……当然,那下似乎不能说是有人作祟,但也许是妖道作祟呢?不是说现在许多方士都有几样拿手的神通吗?也许就是有人被买通,故意施展神通来吓唬她。想到这归根到底可能还是**之后,郑氏便再度振作起来了。与人斗,她还没输过呢!——何况她也不觉着自己做过要招天谴的事。她见过的坏人坏事多了去了,就算真有天谴,也轮不到她先来遭报应。于是郑氏一面派人上山巡访高人,一面先去附近的道观里求了几道符水来,去去晦气应个急。正忙碌着,下人来报,“舅老爷来了。”郑氏就愣了一下,她哥哥?他不在长安好好做官,来蒲州做什么?忙起身出门去迎接。郑宪成确实来蒲州了。倒也不是专门为了郑氏跑着一趟——年前他刚被任命为扬子院度支判官,原本就该尽快动身赴任。只是他生来喜静不喜动,在军器监待得太舒服了,便有些不愿意出京任职,何况还是担任度支判官这种劳心劳力的实务官?便一直拖延至今。谁知他妹夫柳世番忽然被夺情复职,回京后约他见面,听他说起自己不愿外出赴任一事,当场就说他糊涂。——度支历来都是要差、肥差。中朝战乱之后,军费浩繁而税赋收紧,理财成为国之要事,度支官也权任愈重。如今已有几代宰相亲自兼领度支使、转运使了。而战乱后国家税赋泰半出自江南,扬子院虽在外镇,论地位之重却绝不下于上都。天子将他从军器监这种不知何时就会被裁撤的衙门里直接调任到扬子院当度支判官,看似品秩不升反降,实则是准备大大的重用他。他不识抬举,柳世番当然要斥他糊涂。但郑宪成还真不糊涂,他要真糊涂,天子敢让他去当财政官吗——他只是懦弱,无心上进罢了。可对柳世番这个妹夫,他也向来言听计从。他爹说他都只是搪塞敷衍而已,柳世番一番规劝之后,他竟下定决心了。第二日便悄无声息的走马上任去。行船路过蒲州,想起柳世番叮嘱过的事,便亲自到柳家祖宅来见他妹妹。兄妹二人相见,郑宪成自然要先告诉妹妹自己调任一事。看郑氏喜不自胜的模样,当哥哥的心中宽慰。暗叹,能让母亲和妹妹扬眉吐气,他纵然辛劳些也是值得的。郑氏又问,“怎么你自己来了,嫂子和熏哥儿他们没和你一道吗?”郑宪成道,“熏哥儿明年要应府试了,何况路上还有兵乱,便没带他们一起。”郑氏欢喜道,“知道熏哥儿会读书,却没想到才十五岁就要应府试了。是他们这一辈儿第一人吧?阿弥陀佛,老天有眼,没又让老七、老十家的拔头筹。”又道,“哥哥路上也要避着些兵乱,就别走河南道了。”郑宪成应道,“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