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十一月
作者:静衍      更新:2022-11-15 20:15      字数:4668
  时间流逝,很快进入到了十一月。

  清晨,天色微明,林睿准时醒来。

  感受着怀中的娇躯,扭头看了看,张静娴还睡得正香。

  在那娇嫩上脸颊上轻轻亲了一下,轻轻抽抽胳膊,伸了个懒腰,开始起床。

  一番洗漱,等来到客厅坐定,心中一动,系统浮现。

  系统使用者名下公司发展顺利,各项业务推进有序,成绩斐然,表现良好。

  根据工资模型推演,本月应奖励金额为58亿。

  涨幅有点下降,不过,没什么!

  接下来是日常任务的奖励。

  系统使用者日常任务完成度评价为五十一,将获得奖励的百分之五十一作为额外奖励,奖励金额为2958亿。

  总奖励金额为8758亿,是否领取?

  看看这近百亿的奖励,林睿还是很满意的。

  他此时的私人账户,还有八十亿出头的资金,自然不需要再往里面转了。

  倒是星空科技集团,上个月花销不少。

  先是为微银国际投资公司注资十亿美元,用来收购腾讯和特斯拉的股票。

  再次出资三十亿,成立了星辰科技公司,进军手机行业。

  再加上公司的其他支出,目前星空科技集团公司账户里,剩余人民币余额六十多亿,美元十五亿。

  虽然,仍可以说是财大气粗,但,家底厚点岂不更好。

  心中一动,这8758亿的资金,全部被转进了星空科技集团公司的账户。

  这么一来,集团公司账户里的人民币余额瞬间高达一百五十亿,再加上十五亿的美金,家底瞬间厚实了不少。

  处理完资金的事,收起系统,林睿开始了每天的跑步锻炼。

  等锻炼结束,回到二层小楼,张静娴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在等他。

  林睿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看着眼前这个清纯可人的小仙女,抱着轻轻亲了两下。

  “还是我家静娴好,早餐都准备好了,就是不知道口味怎么样?”

  张静娴有些傲娇,又有些羞涩,过了几秒钟才挺了挺胸脯道“当然好了,我可是学了很长时间的。”

  林睿刮了刮她挺翘精致的小鼻子。

  “是吗?那我可要好好尝尝。”

  在张静娴期待的眼神中,林睿坐在餐桌前,开始吃早餐,味道还真不错。

  张静娴在旁边眼巴巴的看着,一副快夸我的样子。

  林睿却点点头“不错,很好吃!但是,比起我家静娴的天香国色、秀色可餐,还是差了点。”

  张静娴愣了一下,这才知道林睿拐弯抹角夸她长得漂亮,顿时心里美滋滋的,脸上浮起一朵红云。

  让林睿忍不住拉进怀里,好好调戏了一下,最后差点进了卧室。

  一顿早餐吃完,陪着张静娴看了会书,林睿这才离开。

  ……

  随着时间进入十一月,关于注资中芯国际和京东方的流程,也已经进入尾声。

  十一月五日,中芯国际突然发布公告,将定向增发百分之二十五的新股,融资十五亿美元。

  增发对象,是目前中芯国际的第一大股东,星空科技集团。

  消息传出,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中芯国际作为国内芯片生产的龙头企业,一直都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对象,在国内有极大的影响力。

  自从00年成立以来,在张汝京博士的带领下,用了短短四五年时间,就把中芯国际打造成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巨头。

  排名超过三星半导体。

  可惜,风投正盛的中芯国际,让台积电感受到威胁,开始疯狂打压。

  曾在台积电任职的张汝京,最后更是被迫离职。直到中芯国际对台积电再也没有威胁,这才收手。

  近年来,也有不少国资和民资入场,但金额都不高,多的也就二三十亿人民币,对中芯国际的发展,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推动作用。

  林睿看到这方面的资料,很为当时的中芯国际和张汝京感到可惜。

  要知道,04、05年发展最快的时候,张汝京私下称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差距只有一两年,甚至他只要9个月就能赶上新竹那个老大哥,并预计90n的工艺将超过台积电。

  但是,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中芯国际还在玩90n,自从张汝京离职,中芯国际原地踏步了多久。

  想想确实很可惜,当年为了创办中芯国际,张汝京也可谓付出全部心血。

  当年,中芯国际建厂,为了躲避美国的制裁和限制,只能绕弯子从欧洲转运。

  张汝京依靠自己在新加坡建过厂的人脉关系,联系到了拥有018微米的制造技术和设备特许半导体公司,同意将多出的大概80台设备转卖给中国,同时把018微米的工艺技术和相关ip也转给了中芯国际。

  随后,张汝京带着中芯国际,9年里建成了9座工厂,上海4座厂,北京2座,深圳1座,成都1座,还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一个8英寸工厂。

  在收购摩托罗拉在天津工厂时,由于材料锗硅,美国担心中芯国际会造芯片用于军事,一直不给设备使用许可。

  张汝京跑了美国四个部门,亲自向美国国防部负责人承诺不做武器、不做军事用途。又加上张汝京和母亲都是基督教徒,通过五大教会的力量担保,美国才通过了018微米和013微米的技术许可。

  除了美国,日本的技术、设备、材料也受到限制。

  张汝京又不得不到东京亲自拜访了原东芝半导体总经理川西刚,和东芝销售部总经理川端章夫。川西刚刚好是台湾世大半导体的董事长。

  这两位朋友又带着张汝京去拜访日本产经省出口部的负责人,才拿到了许可。

  欧洲也一样,为了买荷兰a公司的光刻机,张汝京前后跑了3次。

  中芯从018微米到013微米,再到90纳米、65纳米、45纳米、28纳米,都要向美国、日本、欧洲等申请技术许可。

  有人会问不引进别人的行不行?答案是不行,相关的技术方案人家已经研发并申请专利,起步晚的中芯国际只能先购买别人的技术。

  而且,多年来中芯国际一直表示中芯坚守承诺,不生产武器用芯片。后来中国研发的一个新型导弹,技术非常先进,美国立马派人到中芯国际的成都工厂进行排查,好在无事发生。

  由此,也能看出限制之严。

  好在,除了张汝京在世界各地积累的产业资源之外,他的基督徒的身份也帮了大忙,不管是融资还是技术设备许可,都有不少方便。

  更重要的是,中芯国际的特殊性。张汝京不是大陆人,中芯国际的股东是全球资本,有大陆的,有台湾的,有美国的,有新加坡的。

  不算纯正的中国国企,反而给芯片生产提供了很大便利。也正因为这样,美国才没有大规模制裁,给了中芯国际发展的机会。

  中芯国际发展最顺畅,是成立的前5年,扩张所向披靡。

  2003年,中芯国际产能达到了每月6万片,累计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2004年的销售额,就和如今的2012年持平。其大部分订单,都来自海外知名的芯片公司,如ib、东芝、高通、博通……

  张汝京的策略比较激进,中芯国际大力扩张,到处建厂,业务主攻海外,也引起了美国、中国台湾当局、台积电的打压。

  这其中不仅有政治原因,也有商业上的原因。

  2002年,台湾政府便以b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去上海投资为由,命令张汝京在6个月之内从大陆撤资,还罚了张汝京500万台币。

  北京12寸厂建厂后又罚了500万台币。收购天津摩托罗拉芯片厂之后又罚500万台币,声称一直要罚到他撤资为止。

  毕竟全家都在大陆,张汝京当然不为所动,台当局便取消了张汝京台籍身份,限制10年内不得踏入台湾,帮张汝京融资的台湾公司和台商也受到牵连。

  罚的罚,撤资的撤资,事情才平息了一段时间。

  台湾当局打压了一波之后,2003年8月,中芯国际正准备上市,台积电陆续向美国多个地区法院,以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诉讼。

  请求判定中芯国际侵犯其专利权、窃取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和干扰经营,要求其支付10亿美元违约金。

  中芯国际确实有一部分员工来自台积电和世大,而且都是高层技术人才。

  挖走一堆人才不说,运营模式、工艺流程都借鉴台积电经验。中芯国际的技术进步飞快,台积电不得不怀疑中芯国际利用了自己的商业机密。

  商场如战场,曾经带领德州仪器跟英特尔打过仗的张忠谋,老谋深算,带着台积电开始反击。

  2005年,中芯国际和台积电达成一次和解,中芯国际支付了大约175亿美元赔偿。

  一年半后,台积电再次状告中芯国际,称它违反了2005年达成的一项和解协议,中芯国际私自将技术转让给“武汉新芯”和“成都成芯”的两家工厂。

  台积电和中芯国际的官司一打就是六年,直到2009年。

  这些年,中芯国际看似在迅猛扩张,规模不断扩大,内部却已经矛盾冲突。

  中芯国际毕竟是企业,背后有投资,张汝京不管盈利疯狂扩张,虽然拉动了国内半导体产业,但股东肯定不愿意。

  中芯国际背后复杂的股东势力和人员,外部各种官司制裁,内部纷扰,更加重了这种乱局。

  大陆势力,国企投资和技术人员,想发展大陆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台湾势力,追随张汝京的技术人员,想做一家比台积电更厉害的企业。

  资本势力,他们不在乎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要的是挣钱。

  同时中芯国际还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成立9年,从未盈利,扩张巨大,年年赔钱。

  很多国际私募投资机构希望收购股权,国企也愿意出资。

  张汝京最终选择了国企大唐电信,2008年11月,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占股17。

  张汝京选择国企大唐电信,就是想用他抗衡“资本股东”咄咄逼人的盈利需求,专心发展半导体技术。

  刚解决了钱的问题,噩耗传来2009年11月,加州地方法院判中芯国际败诉,在65个有争议的专利项目中,中芯非法使用了61个,台积电要求中芯赔偿10亿美元。

  面对这笔巨额赔偿,中芯国际需要砸锅卖铁。希望和解的张汝京紧急飞往香港与台积电进行谈判,和解条件是

  中芯国际4年内赔偿台积电2亿美元现金。

  台积电要认购中芯国际10股份。

  附加条件张汝京必须离开中芯国际。竞业协议规定2010年起,三年之内,张汝京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的工作。

  中芯国际以及其所掌控的中国大陆其他晶圆厂,包括武汉新芯、成都成芯,停止生产dra芯片,放弃dra研制。

  前三个条件都好接受,咬咬牙就过去了。

  而台积电的目的也不是要点钱和股份,是最后一个条件。

  台积电成立多年,老谋深算,熟悉知识产权规则、竞争策略。利用中美企业和美国法律等等诸多复杂的关系,两次都在关键时刻出手,一次在上市期间,一次在内忧期间。

  造成的后果是直接打垮了中国正在发展的存储产业,2010年1月1号中芯国际全面退出dra市场,全球欢呼少了一个对手。

  台积电砍断了中国在全球dra市场的进发,造成了巨头一家独大。

  随后德国奇梦达破产,尔必达被镁光收购,东芝出售存储器部门,德国和日本30的产能被美国和韩国榨干。

  台湾之华亚科被镁光收购,台湾瑞晶被镁光合并,三星、镁光、海力士通吃了全球储存业务,美国和韩国真正笑到最后。

  谈判7天之后,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创始人兼e张汝京宣布辞职,这一年他61岁。

  他说因他而起的事,他必须做个了结。

  从此以后,中芯国际基本停滞了,发展原地踏步。

  如今三年过去,星空科技集团成强势成为第一大股东,忽然插手进来了。

  面对林睿这么传奇式的人物,所有人都有些好奇,他会引导中芯国际走向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