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真相
作者:漫漫不慢      更新:2022-05-06 09:45      字数:1989
  先皇病逝,为了江山稳固,先皇后力排众议助李泽盛登基。然而皇子众多,谁心里也不服谁。大局不稳,李泽盛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动摇。

  上官忱在旁反复劝他主动出击,他却一直举棋不定,不知从何下手。这时,上官忱趁机献上一计,提出先将沈明调往北疆,再通过沈明推荐,让他们的心腹接管虎贲军。李泽盛当年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不仅是上官忱给沈明设下的一个圈套,更是上官忱给他设下的一个圈套。

  李泽盛最后一次与沈明以兄弟的名义相见,沈明以为他已经原谅了他,显得非常高兴。那时他采用上官忱的计策,假意与沈明和好。谈话间示弱,透露出朝中人心不稳,需要沈明辅佐自己的意思。沈明当即表示沈家世代效忠皇帝,他永远坚定地追随他。

  随后李泽盛趁机谈起北方突厥常年骚扰北疆,外忧内患,希望沈明可以镇守北疆,替他分忧。并希望沈明离开前,在朝堂上推荐他中意的人选,以排众议。

  他还记得当时沈明听完他的一席话,失望、疑惑与无奈的复杂表情一闪而过。其实至始至终他的用意沈明都心知肚明。沈明知道他的不信任,也知道他的难处,知道他想要夺走他手中兵权。

  但是面对他的不信任和强迫,沈明还是同意了,同意离开,同意将禁军给他。而他对这份真心选择视而不见,他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他还记得沈明告退时,那一眼深意,那一句莫名其妙的“陛下保重!”。那也是多年后,他被幽困深宫才明白其中深意。只是两人都没想到的是,沈明会一去不复返。

  每年惊蛰,皇帝都要亲自前往皇家田地主持祭祀神农的大典,然后试犁亲耕。祭礼以祈求神农护佑,风调雨顺,农事顺遂,五谷丰登。并鼓励百姓勤勉劳作。

  长治元年的惊蛰恰巧是沈明离京后的第五天,算算日子沈明应该差不多快到北疆了。然而当他从京郊主持完大典回到宫中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明在路上遭遇突厥伏击,当场牺牲。玉珠公主惊闻噩耗,悲痛欲绝,薨逝。平国公府刚出生的小姐不知所踪。

  至今他仍然记得当他愤怒地质问上官忱,甚至想要杀掉他兄妹二人时,上官忱露出那张志满意得,狰狞可怖的面容:“陛下,沈明可是陛下亲自下旨送走的,这外面的大臣百姓谁不知道沈明与陛下之间的恩怨。此刻陛下对外面的人说沈明不是陛下杀的,陛下认为谁会信?”

  “狡兔死,走狗烹。陛下如今已经做下了‘不顾兄弟情义,杀害忠臣良将之后’的事,再加上一个‘过河拆桥’,陛下的威信扫地是其次,谁来帮陛下渡过难关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赤果果地威胁。

  “陛下如今虽已兵权在握,可处境更加危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杀了我们兄妹二人,陛下捞不到一点好处。反而与沈明相比,臣与皇后可是对陛下忠心不二的呀!”这“忠心”二字从他嘴里说出,那真真地是讽刺啊!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斯人已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了这一步就算他看出了上官忱和上官怡两兄妹的不轨之心也已经为时已晚,他早已落入他们的圈套。上官忱在朝中逐渐掌握了长安三大军,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只手遮天。不到五年他这个皇帝就被上官氏两兄妹架空,完全受制于两人。

  所幸皇兄后来回京处理沈明与玉珠公主的后事,他曾趁机求皇兄指点。李泽沛向他推荐了剑南节度使张济,扔下一句“好自为之”后就离开了长安。

  张济和崔昊这些年远在西南,离长安城较远,还未淌过长安这摊浑水,与上官兄妹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张济和他的学生崔昊两人均是名满天下的科举状元,在读书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作为天下士子的榜样,其同窗、同乡和同年形成的一张巨大的关系网是一大笔潜在的力量。

  最重要的是,张济出任剑南节度使多年,对边疆事务、攘外安内都有丰富的经验,是可堪大任之才。

  轰隆一道又一道的闪电劈下,曲折幽深的乌衣巷忽明忽灭。光影交错,若隐若现。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上官怡的眼前。

  长治元年的惊蛰,是她与她的哥哥密谋杀掉沈明和蒙玉珠的日子。这一天皇帝会到京郊举行亲耕大典,无法立即知道沈明去世的消息,也无法知晓他二人的动作。

  上官忱早已买通突厥兵埋伏在沈明必经的那个峡谷,将其包围射杀,给他一个措手不及,让他永远没有机会回长安。沈明的死讯会在惊蛰那日传回长安城。接着她带着毒药“梦魔”去告诉蒙玉珠,他的丈夫已经‘牺牲’了。

  传说喝下“梦魔”的人,会迷失在自己的睡梦中再也不会醒来。这种毒药无色无味,中毒而死的人死状各异,让一般仵作无法判断其死因。

  它之所以叫“梦魔”是因为与死去的人的梦境有关。若生前作恶,心有魔障,喝下“梦魔”后易被困于心魔,死相狰狞扭曲;若是心有执念,喝了“梦魔”会在梦中执着于身前之事,在梦境中痛苦挣扎而亡;只有内心平静纯净之人,无贪嗔痴念,才会安详睡去,于好梦中安然离世。

  然而蒙玉珠喝下“梦魔”却没让她看到她想要的狰狞扭曲,也没有痛苦挣扎,她只是平静地含笑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