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作者:织岁      更新:2023-07-25 23:41      字数:2938
  【王叔英的奏疏里还有一条看起来无关,但也和江南土地、粮食税收政策息息相关的谏言。冗军,

  “今之兵过多而有徒食者可知矣,天下赋敛之难平,储蓄之未丰,实由于此”。他希望裁军,昔年宋太祖定天下军队不过二十万,如今何必那么多呢!——这,拿宋朝比是有点子。】

  大家已经悟了。

  “看来这后代的人,还是不太看得上宋朝的武力。”“可是宋太祖也算个有为之君了啊。”“就是上位不太体面。”朱棣补充。

  【都说他是宋韵脚,要不是比较押韵,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里,他都不会出现来着。大部分网友都觉得,可以换成明祖。】

  老朱一惊,唾骂道:好大的口气!谁写的反诗!

  “不上去也好。”朱樉道,“毕竟明祖,也不知道到底是爹你,还是新太子呢。”老朱:?朱棣:?两人齐喝:“谁想上去了?!”

  【up不知道他是真的迂腐,还是借机想彻底瓦解朱元璋的军户屯田制。

  在朱元璋原本设计的屯田政策里,军队应当自给自足,不劳于民。但纵观实录,你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朝廷要用开中法,利用盐引让商人把粮运往边地卫所。

  可见,明朝漫长的边地防线,军屯本身是很难满足军士需求的——这和生产力低下、军士逃亡、开荒难度大于熟田耕作都有关系。

  那,粮从哪儿来呢?

  洪武26年,江南卫所占全国总数的/3。永乐迁都以后,江南卫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

  ——这些卫所的性质,显然不单纯是出于军事目的。明朝政府是利用大量的军队劳动力在江南进行集体劳作,生产粮食。

  这些卫所,也扮演着兵源储备和中转站的角色,当朝廷把某某卫所集体迁徙到北方或西南,数以万计的人员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迁徙人口的主体。】

  朱元璋道:“咱是把卫所按性质划分的,有守军、屯军的区别,边防守多于屯,腹里屯多于守。江南的有些分守,9分屯,或者悉数屯田,自然是多多产出粮食。

  他感觉自己身上好像闪耀着

  什么智慧的光环。

  老爹,你还记得你那句诗吗??老朱。他做的诗可多了。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朱樉摇头晃脑,“我看呐,改改几个字,就可以用了,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无血腥’,才符合这江南军队的战斗力。

  大家惊讶的看着朱樉。

  朱樉这是终于在高压之下疯了吗?大侄儿都还没疯呢。

  朱元璋破防了:

  “别的也就罢了。”他大喝一声,“那水师,咱看是不整治不行了!”显然对于水师在靖难之中望风而降的事情,老朱是过不去这个坎的。

  【有点像朝廷牵头,然后转移支付。

  这种政策背后,充满了百姓的血泪,毕竟明朝也没有站在百姓的立场,而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弥合。

  但比这个更糟糕的,就是啥也不做。裁军,可以。军队战斗力精简提升是自然的,那融合在军队里的运粮功能、移民功能怎么解决?】

  朱棣此时抢答:“若是弄出了那四个轮子吃油的车子,就能解决了!”

  朱棣也思考:“若是任何地方,任何卫所都能靠成兵便能种出全军的口粮,剩下9成兵日日操练不休,爹的军队屯田制才是真的可行啊。

  朱元璋道:“那是自然了。那样的话,都不必用什么屯田来强制迁徙,军队就是军队,百姓就是百姓。剩下的控制住供给军队的飞机、坦克、快递,便不怕那些人山头林立造反。那些快递极贵,一两只小部队是造不出来。竟是还能全员用上募兵制,精挑细选参军之人了。

  他叹了口气。

  归根结底,还是那生产力啊。所以,那后辈,能把《马哲》烧给咱吗?他补充:

  都到现在了,咱看了,不会暴毙的,放心吧。

  【王叔英配合着冗军,还提出了冗官。

  冗官被朱允炆执行的非常彻底。而冗军没有被采纳,up不负责任的猜测,这可能是朱棣给逼出来的,双方打架,朱允炆百万兵马仍嫌不足,自然无法裁军。】

  朱棣闭麦。

  />

  当然,闭麦两秒钟后,朱棣找到了新的角度。没有想到啊,我还能从这个角度挽救了大明的江山!

  “?”大家。

  每天都对你全新的认识。

  【哦对,顺便指出一个细节。

  永乐朝的江南官田打工人比之洪武朝,多了一种负担。那就是,运输成本增加了。

  原本的帝国中心在应天府,就在江南大本营,而现在挪到了北京。北京需要消耗的粮食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要有更多的粮运过去。】

  朱棣试图给自己挽尊:“我记得,前面后辈说过,我在沿途建了水次仓。运量不易,我还是考虑到了的。

  他叹了口气,紧抓生产力矛盾。“生产力落后的我们,无论怎么做,都容易劳民伤财。”

  【永乐年月,朱棣北伐归来,即第一次长时间坐镇北京。朱高炽处理了一件事。

  以宽恤小民,户部会议:官租既重,又令远输,诚为劳费,宜令输纳旁近官仓。这是很确凿的运输成本增加记录,另外,军屯卫所也能看到证据。

  永乐3年,罢海运,改漕运。

  在大运河沿途城市骤然因着这条大动脉兴盛,人口逐渐自然汇聚繁荣的同时,是负责漕运的“运军”沉重的压力。

  他们每年春初就要“兑粮”,一直到月份才能回到卫所。每年运粮400万石,极为辛苦。

  永乐朝的漕运总兵陈瑄说“各处官军每年漕运完毕,钱财力气都被耗尽,回到家又得修理坏船,好供岁粮。本该悯恤,所管头目却又用其他杂役重困之。

  与漕运相比,屯田是轻松差事。

  ——永乐朝都这样了,建文年间又能好得到哪里去?他运到北方的粮也是难以计数。】

  老朱对这个工作量是比较有数的,洪武元年,他令浙江、江西等地运粮300万至汴梁。后来减免江南地区的税粮便总是用,创业之初尔等运输支持不易为由。

  朱棣突然道:“海运改陆运一事,似乎得再斟酌斟酌。固然漕运有利于沿途城市建设,但是其实把运河挖通了,交通便利,那些商贾往来繁茂也是有利于人口北迁的。我们只要牢记不能荒废道路之利。而未来是海权时代,重视海运,可以让我们的船

  只更大。

  【哎,老实说,算算这些账,你会明臼朱高炽想要把国都迁回南京并不单纯就是网上所贬低的享乐主义。

  是有一定考量的。】

  朱棣大吃一惊。

  他前面可是听多了这不孝儿子把自己那个这个那个政策全部推翻,气得他做梦都在打儿子。没有想到啊。

  突然之间,竟又替他儿子翻案了。

  【而且,还有一个现象。

  永乐9年定都北京,永乐20年开始,江南地区开始大量拖欠税粮。

  永乐20年—洪熙元年的4年间,苏州府拖欠了392万石粮。到了宣德四年,苏州府共拖欠了760万石粮。

  宣德朝一年全国收入300石左右,这差不多占全国总收入的24。

  固然此前江南地区也有无法征到足额粮食,于是朱元璋、朱棣频繁的对其免税。但毫无疑问,仁宣两朝,这种拖欠现象加剧了。

  up认为,这和国家政治中心北移,不可避免的带来对江南地区掌控力度下降有关。所以说,朱棣排除千难万险,定都北京,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南京可是陪都!”朱元璋恨恨道,可见南京还是留下了很多的力量。竟还收拾不了这群虫豸!是真不想让咱安心躺入陵寝啊!

  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双眼,可是牢牢盯着那批江南人。

  杨士奇感觉,自己又可以倒下了。

  然而,这时候,朱元璋却对他说:“士奇,莫慌,咱知道,你能欣赏北方人。”什么是大起大落啊。这就是大起大落。

  杨士奇一时之间,热泪盈眶,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欣赏北方人了,但他知道,陛下,对自己好!

  【这种拖欠问题,必然导致明朝政府需要考虑,如何改革官田税收。怎么改呢?是不是也学朱允炆一样,直接减免官田重赋呢?

  明朝人自己有没有想出什么切实可行的方案?大名鼎鼎、但凡写篇穿越文就要供起来的、几乎是封建王朝最佳土地解决策略的,夹宗摊丁入亩能不能在明初施行呢?

  这些疑问里,有一个名声并不那么响亮,却极为重要的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叫周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