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作者:织岁      更新:2023-08-01 18:08      字数:3364
  实话实说,听到了现在,朱元璋已经感觉到了一种深深的迷茫。他觉得,未来和现在的距离,真的太远了。首先,他的百万公务员在哪里?

  这听上去,自己岂不就是一个人干了那百万公务员的活?

  真真是千斤重担一肩担,大明没我真不行。虽然这司法系统太过于集中,确实不行,容易滋生,但现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没办法,没条件。

  那怎么办呢?只能苦一苦咱老朱啦!这大明,若没有咱老朱,果然是毫无希望啊。

  老朱神色阴郁,仿佛已看见了大明药丸的那一天。

  【复设大理寺。】

  大家:嗯?陛下又把大理寺给裁了?

  【虽然影视剧大理寺永远是破案、断案的专属户,但这个印象套用在明代是不够准确的。最早的唐朝,大理寺确实拥有极为巨大的司法权力,它不但可以审理案件,还拥有部分案件的复审权。

  这无疑不利于司法公正。】

  “自己审自己嘛!”这点老朱还是嗤之以鼻的,不就是自己给自己出题,自己给自己答题,能考出个什么东西来。

  【我们的二审终审制讲起来很复杂,但一般来说还是一审完毕后,当事人不满意可以提起上诉,接着二审。

  二审法院可以是上级法院,也可以在原法院,还可以在案件发生地。

  大家都听说过一个知名黑话:南山必胜客。某公司在某地的判决胜率在我们这些不懂法的吃瓜路眼里总是太高。】

  这时候,非静止空白画面又动了,出现了一只戴着墨镜嘎嘎乱笑的企鹅。

  【且不去深究其细节,不同地方的法院对案件的审判结果是不尽然的。律师有时候会因此建议当事人在哪里打官司。

  像某些知识产权类的案子,如果去经常处理该类案子的法院,有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一——-该法院的法官能更好的结合时代诉求去理解法条。】

  茹瑞点头道:“看来,白纸黑字虽是不会变,但怎么去读它,却是不一样的。”

  朱棣沉思:“所谓结合时代诉求,大抵是符合大部分人想法、大快人心一类的结果吧?就像前面提过的王骥

  注意到大明律的法规总是偏向那些悔婚、不义的男性,这时候死板的根据法条去判,就容易产生悲剧,需要变通。

  杨士奇却道:“燕王非也,王骥那时是向景泰帝请奏修改法律。但是按照上面的描述,法院是没有立法权的,他们是不能凭空造出一条适合的法律去审判。王骥碰到的事,未来兔朝的法官定然还是在可选择的范围内给女子轻判。

  嫉恶如仇的老朱很是失望:“可是,这样如何能够惩恶扬善呢?若全这么来,很多坏人是不能立刻被绳之以法啊?

  说话间,光幕继续了:

  【另外也要注意“当事人上诉”这点。

  主体的不同是一审、二审的重要区别。放在刑事案件里,检察院一审行使公诉权力,二审就是犯人在行使自己的起诉权。

  主体不同,可传唤的证人范围等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我们和封建时代的复审极大区别。他们的复审始终出自统治阶级的压力。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哪怕是罪大恶极的死刑犯也有着基本人权。这种法治精神是很重要的。】

  嫉恶如仇的老朱当场大怒:“荒谬,这是退步!那些杀人犯,那些犯,干出了丑事,又如何平等?他们自甘堕落了!

  文官们则在疯狂开通脑筋思考这下面的深意。

  解缙犹豫开口:“若我没理解错,难道这第一次审判过的犯人,他在牢里了,还能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证人吗?这怎么可能呢?

  杨士奇:“有人帮他?是前面提过的律师吗?”

  朱樉震惊道:“等一下,那岂不是哪怕是死刑犯——便是最恶人的死刑犯,也会有律师帮他?这律师疯了吗?

  回想起歙县等地诉讼成风的老朱怒火再次upup:那些讼棍!

  茹瑞:“律师,法律之师定然懂法。兔朝若是能保证每个死刑犯都有律师替他说话,说明实际上律师已经成了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可能每个案子都有律师。百姓雇佣律师,律师保障百姓不被法律吓到……未来免朝之法律比之咱们只会只多不少。届时,光通读法典就是极难的事了。

  朱棣叹气:“全都是读书人啊,哎!怨不得他们得要那么多大学

  。”

  【我们道德上可以谴责它们,但程序上应当合法合规。这涉及到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区别。

  程序正义在大多数时候能够帮助我们的结果走向正义,所以在不完美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不能舍弃它。但是又需要警惕,那些富人玩弄程序,得到完全不能接受的“正义”。如何把握这个度,很大程度体现了这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

  茹瑞:“果然啊,这法律一多,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如同咱们的税赋,一旦复杂了,就有利于富人了。

  郁新听到这里,也明白了,道:“追求正义,但不代表已经完全正义。否则,也不会有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一说了。兔朝,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不得不说,当这话出来之后。灵堂里的大家,突然感觉心落了落。

  那仿佛是,遥远的一个梦景,变得真实了一点。

  老朱嘟囔道:“我就喜欢结果正义,结果正义,不就是最终的正义吗?”大家:

  是啦,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被你嘎掉。这也很难说是一种结果正义吧。不如说是一种“老朱正义”?

  没有错,既老朱习惯老朱之后。大家也习惯了老朱。

  【宋代后,司法的改革趋向于扩大刑部职能,削弱大理寺。复审权归于刑部。但总体还是朝着平衡三法司这个走向去的。

  可是元代很特殊,元代剥夺了大理寺的大部分职能,全部聚拢到了刑部。这个改革的影响被明代继承,案件一般是刑部r都察院审了,大理寺复审。

  朱元璋参考了元代,又以借鉴了唐宋,在摸索着他心目中完美政治体制的过程里,反复设置、裁撤着大理寺。

  吴元年设大理寺洪武元年裁撤

  洪武4年复设,左寺4位评事,右寺位评事洪武29年裁撤

  建文复设

  建文调整,左寺6位,右寺6位朱棣继承,左寺6位,右寺6位。】

  朱允炆笑眯眯吐出一个字:“四。”他比划出“四”,强调:建文永乐新政,+4。他愿意当个没有感情的计数机器人。

  />

  【“钦依太祖祖训还设”,朱棣很仔细的删掉了太祖实录29年关于废除大理寺的重大决策条目。决定只听29年以前老爹的话。】

  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朱棣说话的艺术。

  老朱微微一笑:“你既然可以让咱活到洪武35年,也可以让我在洪武29年以后闭嘴。”朱棣:我闭嘴,我闭嘴。

  【但是呢,在分配人数这件事上他有点纠结。

  左寺管京城&直隶的所有军民案子。右寺管其他省份。建文时因为彼此工作量的问题,调整了比例。

  为什么会出现工作量调整呢?这和建文的主要政治思路“宽省刑狱”有关。

  当治下“天下犯人减少了2/3”。他于建文2年下诏,啊!祖宗显灵啊!过去诉状很多,现在“断狱颇简”。】

  祖宗老朱死亡射线:“祖宗现在显灵了,祖宗的意思是,让你多多断案,不是让你直接把案子给删掉!

  朱允炆:

  我闭嘴。

  【以前是工作量加大,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现在没必要啦,原本不定人数的十二道监察御史,现在止设2人。

  御史们干回本职工作,都去监督贪官、弘扬新风吧!没必要分治刑狱了。——以前可以对地方案件进行复核,现在权力丧失了。很可能也无法把普通人押解至京。

  京城里堆积的外省案件工作量降低,犯人数量自然也降低。工作人员自然也不需要有那么多啦。建文3年因此做出了人员的调整,减少了分管外省的右寺工作人员数量。】

  老朱对于监察御史的人数,是有过调整的想法的,大抵是每道设5个御史,如此便是60人。看上面的意思,自己最后还是决定人数不定。

  毕竟一直维持60人,颇为冗官。但是这小子一下子砍到2人……太能裁了吧!

  【朱棣登基了,大理寺的官员上奏。老大啊……人数当年是这样、那样的原因调整的勒。您斟酌斟酌?

  朱棣听了报告,非常重视,和李景隆、茹瑞等重臣共同商议此事,两人均建议保留66开。该系统运行2年后,大概受重设都察院、司法权被中央夺回的影响,运行不畅。永乐2年9月,左寺4人,右寺人】

  r/>

  尤其是李景隆,本来因为无话可说而神游天外的他,突感开心。毕竟在朱棣的朝廷,他也是被重视的,还能被问这种重要的问题。

  可是……未来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竟然鼓吹朱允炆的建文政策。这……这瓜田李下…

  【中央法制相关的部分,还有原本刑部、都察院均下辖6名司狱。建文年间,革去刑部4人,都察院5人,两个部门加在一起只有3个狱警了。

  与此同时,他不断地把地方司狱司当做冗官裁撤。

  古代的行刑权一直没有被独立出来,本来这也应该和其他司法部门互相牵制,保障犯人服刑时的基本待遇,不遭到虐待。

  从太宗实录里就能看到,监狱管理一直很成问题,如果案件处理不及时,那些犯人就会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朱棣因此提醒刑部赶紧把案子结了,别拖延症。

  其实还有个办法,就是改善监狱管理环境,这一般也得增多人手。朱允炆的办法是都裁掉?

  裁掉了狱警没错,但犯人总要关吧?尤其是地方监狱……up不认为,那种情形下的犯人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我愿把这些都叫做“眼不见、心为静的”的国王新衣式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