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93
作者:何时秋风悲画扇      更新:2023-08-22 06:13      字数:4076
  醋的琐事,更是没有丝毫异议了。落实了这件事,叶绘等人也有意意开始锻炼文淑臻和耶律弥勒的能力,毕竟将来的李家可是一大家子人。没有一个好的主母很难做到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和,李凤梧才能安心仕途。第三百九十六章 你是朕的相公李凤梧在建康惬意生活,临安却是波涛暗涌。随着太子赵愭薨去。临安如今仅有两位皇子了。一位恭王,赵惇,其后有荆湖南路宣抚使李道的支持,加上光化军节度使林宗棠这只是明面上的地方宣抚使节度使。恐怕私下里不被人知的还有更多。而在朝堂上风谲云诡。原本在张杓掌控下,逐渐拉拢到太子麾下的势力,随着太子赵愭的薨去,这股势力轰然倒塌。墙头草刑部尚书江君烈这一次很快反应,在太子薨去除丧后没几日,在朝堂之上,就逐渐有位为赵惇说话的架势。户部尚书曾怀,原本也是太子势力,赵愭死后,这位尚书保持沉默不过看官家意思,似乎对这位尚书有些不满意,近期经常拿捏户部,若非这位大尚书能力极强,恐怕也坐不稳了。然而官家拿捏户部的用意,却只有曾怀知道。官家是在警戒自己,不要轻易站到剩余的两个皇子队伍中去。恐怕就算自己保持中立,户部尚书一职大概也要丢了。工部尚书的大女儿王望北,和礼部尚书、太尉魏杞的长公子魏廷晖也在太子除丧后成亲。这两部一直处于中立。这种局势下,两家又成了亲家,是一股谁都不敢忽视的力量。吏部尚书史浩,自重新致仕一来,做事兢兢业业,从来不参与到争储中去这其实是史浩仕途的缩影,从当年初入仕途到相公,史浩只支持过官家赵昚。如今官家登基,史浩依然忠心于官家。之前辞相,完全是因为不同意北伐而已。如今北伐已过,史浩自然还是只站在官家那一边。可以说,朝堂之中的臣子,除去赵珲、赵作仁、龙大渊和曾觌,史浩亦是官家可以完全相信的臣子,否则二次入仕也不会如此快速的就到了吏部尚书一职。而庆郡王赵恺原本很是凄凉。颇有些四面楚歌的感觉。当初被贬为庆郡王,不看好他的人纷纷离开。尽管如此,枢密院那群主战派也是一直看好赵恺的。后来又娶了安和郡主为侧妃。越发让人不看好他了。但是太子赵愭死后,枢密院主战派的态度有了分化。毕竟在他们看来,宋金二次大战中,安守建康的赵愭远远没有在安丰军冲锋陷阵的赵恺来得有北进雄风。可赵愭死后,枢密院有些人又觉得,其实在宋金二次大战中也在前线立过大功的赵惇作为储君的话,貌似也是个不的选择。于是赵恺如今在朝堂上越发不得势。如今的赵恺身边,仅有的势力大概只有几个足重轻的人,谏议大夫赵云兆,国子司业赵云宸。这两人都难以左右影响朝局大事。只有同知枢密院事蒋芾偶尔还会为赵恺说说话。而一直处于中立的左相汤思退,兵部尚书汤硕,虽然多次受到赵惇的拉拢,却依然没有表态,不是因为他们父子不想,而是着实不敢。汤思退的本来策略的拱扑策居正。如今太子已死。就可以改成抱朴策居正。然而他不敢。事情要从太子除丧结束那一天的一席话说起。太子除丧结束后,汤思退被官家口谕宣到了垂拱殿。面有哀戚的官家,看见自己的左相进来,挤出了一抹笑意,“汤相公近些日子累坏了,来人,赐座罢。”汤思退受宠若惊。只敢坐半边屁股。赵昚淡淡的道:“如今太子新薨,朕也不欲再立太子,需等东宫晦气尽除,汤相公以为何。”汤思退楞了下,“但凭官家。”赵昚点点头,忽然问道:“太子薨去后,朕还有二皇子赵恺,三皇子赵惇,两人皆有英武之风,汤相公以为何为储君为好”汤思退心中警铃大作。官家先说不欲急着立储君,现在却又急急忙忙问自己谁当太子合适。这个问话顺序是不是反了以官家的聪敏,断然不会出现这种失误。那就是故意为之。官家是在提点自己什么吧心思电转,猛然想起,当初立储赵愭时候,官家就不爽的很,现在肯定还是不想立太子毕竟赵愭入主东宫后很快拉拢了巨大的势力,着实让官家不爽了一段时日。又猛然想起,官家近日在政事上,总是在拿捏户部尚书曾怀。恐怕也在敲打他别让他再站队了。这样说来,官家心里根本没有再立储的想法当初立储,也是被那一场病逼的。想到这里,汤思退立即明白了官家的意思。难怪会给自己赐座。朗声道:“庆郡王、恭王皆年轻,经验欠缺,还需诸多磨砺,臣以为不宜太早立为储君,最好需再等多年,两位皇子成熟稳重,官家一手打造的盛世之下,再议立储之事。”赵昚心中略喜,这才是朕倚重的汤相公啊。虽然自己想要恢复江山北伐。虽然也要倚重枢密院那群主战派。但大宋的官家,是历来将制衡玩得最溜的。主战派要重用,主和派也需要重用。有了蒋芾、王刚中等人,那就得有汤思退这么一位主和派相公其实赵昚知晓,汤思退的主和,不过是他仕途立场而已。也许这位主和派相公,其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着恢复江山的。大宋的文臣,几个不想恢复江山只不过所奉行的策略不同。才有了主战和主和之分。但在官家的眼中,主战和主和都只是个标签。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臣子。赵昚微微笑道:“汤相公之言极是,只不知朝臣会如何想。”汤思退立即恍然,官家这是要自己带头。不仅不要站队到两位皇子中去,还要起表率作用,告诉朝臣,近来今年不要再提立储的事情了,想到这回道:“臣为左相,当表率群臣。”赵昚哈哈大笑,“汝相,吾心慰矣。”你果然是朕的相公。汤思退心中也大喜,只要这种局面维持,自己的相位必然稳固。相比而言,那个右相诸葛瑾我的立场就让赵昚有些不满意,虽然你女婿是柳子承,但你也没必要彻底倒向惇儿罢。这么一说,张杓倒还不,太子薨了后,他便不再参与争储了。第三百九十七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1张杓确实受到了巨大打击。他真的没想到。赵愭竟然病了,然后真的死了。虽然官家最后下旨,将那些个用药过量的庸医押入大牢,不在大赦天下的范围内,等待秋后问斩,但这都济于事。赵愭死了死了就是没了的意思。很简单。作为太子首席谋臣,张杓原本注定是要登上大宋左相虽然官家会换相,但只要自己成为左相,经营几年,加上赵愭主动请荐的话。也许,自己不仅是左相,更是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那一天,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告诉天下人,我张杓,天之骄子,比之大宋雏凤更为杰出。然而赵愭死了,这一切都没了。当然,自己封三公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显得更漫长了而已。而且还真可能没有。如果今后赵惇登基,只要自己这些年不支持他,等他成为大宋天子,自己估计也就会被寻个借口贬到地方提举洞霄宫什么的虽然自己还不到三十,已是副相参知政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是右相就是左相。但是左相汤思退的位置固若金汤,右相诸葛瑾我如今也甚是虞。自己这最后两步端的是漫漫期。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回建康及冠成婚的家伙,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又想起父亲致仕前说的那句词,张杓忽然觉得有些事情好讽刺。自己真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如今却又回到了原点。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张杓,自此之后,在朝中安静下来。秉持公事,从不参与同僚宴请。亦从不宴请同僚。宛若一颗光鲜亮丽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后的泥泞里,忽然开始沉淀起来终有一日,会绽放出灿烂光辉。临安渐渐不闻天骄声,亦不见天骄影。乾道三年的秋末,临安问斩了几个翰林庸医。几张圣旨传下,两淮以及襄阳、川陕等地出现了大幅度的人事变动。因春风渡一功擢为安丰军正将,在来安大战中因军功升任安丰军统制的宗平,终于去了权兼一词,正式成为安丰军制置使。原本仅是正将的宗复,升任安丰军副都统制。副将的汪继伦,反而升任了安丰军都统制。这估计是两人的能力,在这几年被吏部考察了个透彻,宗复确实要差上汪继伦一筹。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统率轻骑立下千里纵江淮的大功,在清流关大败拐子马和铁浮屠,迁升为光化军统制。乾道三年秋的圣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军都统制。全权掌管组成了建制的重骑军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骑军本来就少,何况重骑军。这支重骑军,还是西辽的五百匹精锐战马,加上大理送过来的战马中挑选了两百来匹,才勉强有了个雏形。不过,也仅七百余骑耳。然而这七百余骑,全是精锐中的精锐。装备更是万金打造一骑,奢华得让轻骑士兵流口水。据悉,看到重骑军的林宗棠只说了一句话:当屠铁浮屠铁浮屠就是金国骑军王牌重骑军可想而知这支两百余骑的重骑军有多么精锐。这只是雏形,随着西辽那边每年送过来的,加上从草原购买的战马,也许等几年北伐时,大宋的重骑军就能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一支三五千的重骑军,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可以左右一场战局。尤其可见,官家对重骑军的重视,也可见官家对李睿的信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凤梧的出使辽国。没有李凤梧出使辽国,就不会有这五百匹精锐战马,大宋要打造重骑军,就还需要时日,不至于在乾道三年就让重骑军具备雏形。李凤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见,在说了那句“当屠铁浮屠”后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凤梧,这功也甚是泼了天了,这次老子服了他。”林宗棠这一句狗日的,绝对不是辱骂。而是一种武将的至高赞誉。至少在李睿看来,自己老丈人这句话是赞誉,军界出身的武臣,也这般认为。至于文臣怎么想,这些粗犷汉子没那心思去管。至于读书人李凤梧是不是觉得在辱骂他,林宗棠也浑然不惧。一甲探花,应该能听出这话的言外之意。抛去立场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雏凤。恐怕不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将,自认做不到李凤梧这些事情,对大宋雏凤的功劳和升迁,更是没有丝毫怨言。使金、使大理、使辽。三使,简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这样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而是由衷的佩服。关键是这货并不是儒雅的读书人而已,襄阳死战,这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