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离开
作者:东篱已南下      更新:2022-05-09 01:39      字数:4804
  白楚楚心里不在意是假的。

  欧阳烈话音刚落,寨子里开始沸腾了,谁不知道日夜衣不解带照顾他的人是他们大当家?

  寨子里所有人都知道,就这个聋了的欧阳烈不知道。

  “放屁,才不是。照顾你的人是我们……”

  “闭嘴!”

  白楚楚大喝一声,嘈杂的环境瞬间安静下来。

  白楚楚没有下马,目光如炬的盯着马背上共乘一骑的两人。

  怎么看怎么刺眼。

  他与她从第一次见面就有过节。

  从她进寨看到欧阳烈开始,她的眼睛就没离开过他。

  看向那个名叫娟儿时的眼神充满阳光,温情,眼神宠溺是骗不了人的。

  在小茅屋她照顾他时他也时常用这样的眼神看她,看着看着她自己都会深陷其中。

  现在他那温柔的声线,宠溺的眼神不再对着她。

  看向她这个山匪时更多的是愤怒,冷酷,声音也凌厉很多。

  白楚楚心有不甘,从怀中取下一枚毒镖,嗖的一声,毒镖没入花魁娘子的手臂中。

  “啊,好疼。”花魁娘子惊呼。

  “你们不想放人还敢出手伤人?你们简直目无王法。”欧阳烈怒道。

  大家也都被白楚楚这一举动搞得莫名其妙,要射也是射男的啊!

  白楚楚却只淡淡吩咐一声,“去取纸笔来。”

  取来纸笔,白楚楚在纸上落下几个字:她中了毒镖,想救她,需答应我一个条件。

  欧阳烈微微抬眸冷眼道:“什么条件?”

  白楚楚又写到:不会让你做伤天害理之事,条件我暂时还没想到,相到会告知你。你答不答应?

  欧阳烈知她狡诈多变,定不会轻易放自己离开。

  白楚楚才不会那么傻,空口无凭,又在另一张纸上立好字据,让人拿去给他盖章签名。

  欧阳烈确认字据的内容并无问题后,这才署上自己的名字。

  有了字据不怕欧阳烈赖账,这才命人呈上解药给花魁娘子服下。

  白楚楚小手一挥,“将他的三名同伴带来。”

  刘丰应道:“是大当家。”

  时隔多日,他们四人终于团聚,另外三名暗卫因服用太多软筋散,身子虚弱得很,白楚楚给了他们一辆马车,让他们离开。

  待欧阳烈一行人走后,老寨主忍不住问自家闺女。

  “我说楚楚,你怎么就这么把人放走了,还有啊,你提那个条件是什么?丫头你到底怎么想的?

  日夜尽心尽力照顾那小子,谁知被那个白眼狼反咬一口,现在是得不偿失了。”

  白楚楚不以为意,忍着痛意,“我白楚楚惦记上的男人,谁也抢不走。那个条件作用可大着呢,你等着瞧吧!”

  “……”自家闺女开窍了?

  白楚楚说完不再理会她爹,拖着伤腿去刘神仙那里换药。

  她刚才还在怀疑,怎么欧阳烈会错认她呢?原来她与花魁娘子都伤了右脚。

  几名暗卫驾着马车跑离白虎山。花魁娘子手臂上的伤口也包扎好了,正是分道扬镳的时候。

  “我在蜀国有一处院子,你先去那住下,等年后我拿到你的户籍让人帮你销户,给你一个新的良籍。”

  “多谢欧阳公子。”花魁娘子感激得服了服身。

  欧阳烈让两名暗卫送她离开,他则带着另一名暗卫返回。

  北戎是暂且回不去了,一来一回,耽误太多功夫,会误了元宵后制盐场的开工。

  欧阳烈索性返回原先的住处,只是现在他们几人需要将伤养好才行,于是二人跑了一段路寻了一间客栈住下。

  沿途暗卫留下记号,等另外两人回来后养好身子再启程回去。

  马车太过招摇,暗卫卸下车厢,留下马匹,与欧阳烈并驾齐驱。

  “欧阳公子,这些日子属下被囚禁,不知公子有无受伤。

  殿下让我等保护公子周全,想不到到最后还是公子孤身一人救了我们。”

  欧阳烈救出同伴,身体也恢复大半,一扫前几日的阴霾。

  “我并无大碍,年前受的伤快好了。你们无需自责,是那山匪头子太过奸诈狡猾。”

  “北戎我们暂且回不去了,还是留在蜀国,我们先找客栈安顿下来,后面再从长计议。”

  “是,一切听从公子安排。”

  今日元月初三,远在北戎的欧阳烈一家人今日才收到欧阳烈让白楚楚寄出去的家书。

  欧阳家就他一根独苗苗,老太君自然重视。

  本想着等孙儿回家她要好好催催他的婚事,谁知那人直接不回来了。

  要不是有信物为证,她都要怀疑他是不是被人劫持了,粗犷豪迈的字迹一点也不像他那一手行云流水的行书。

  老太君叹了口气,他这孙儿什么时候才能懂事,给她带来一个媳妇,让她欧阳家后继有人。

  北戎大雪纷飞,年味十足,冷清的欧阳家因为有了火炕,众人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温暖。

  脸上始终挂着笑,尤其是老太君,最喜欢在炕上品茗,府里大大小小的屋子都装上了火炕。

  下人们见老太君心里高兴,也跟着高兴起来。

  欧阳府里的下人谁不知道老太君最看中子嗣,就盼着少爷开枝散叶,谁知少爷就跟不知道一样,一直避着这个话题,祖孙二人就跟躲猫猫似的。

  老太君坐在炕上,神情惬意,“烈儿来信说不回来了也好,省得我老太婆看到他心烦。

  这么大个人了,也不帮我找个孙媳妇回来,等他下次回来我绑也要将他绑住,别人在他这个年纪,孩子都能打酱油了。”

  管家笑着应了声,“是,老太君将少爷看得紧,这年轻人贪玩也是情理之中,说不定少爷此次在蜀国,能有一番情缘也说不定。

  老奴听闻蜀国南方盛产美女,温婉贤惠,若是少爷能遇到一位知心人也说不定。”

  老太君叹了口气,“但愿吧。”

  ……

  寒梅开满整条尚京官道,严冬虽冷,但北戎人民心中却倍感温暖。

  不为其他,就因为他们北戎国出了一个为百姓着想的太子殿下。

  元月初一,圣上颁布圣旨,为所有北戎子民减免赋税三年,百姓无不感谢皇恩浩荡。

  当天夜里,太子殿下掏空国库,为全北戎国百姓建造火炕之事如春风拂面一般吹进每家每户里。

  为全北戎百姓建造火炕耗资巨大,又给他们免了赋税,他们都觉得不真实,可这事确确实实发生了。

  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云国,南疆国,璃国。

  这三个国家位置偏北,常年受冰雪寒冬的困扰,百姓苦不堪言。

  天气不好,百姓颗粒无收,朝廷赋税年年增加,那三国的百姓得知北戎国太子爱民如子很是心动。

  纷纷动了想离开自己国家的念头,但北戎国国门岂是这么容易入的?

  除了云国,南疆国和璃国君主都纷纷呈上拜贴,想派出使臣去北戎国一探究竟。

  北戎国君主对此事还不知情,最先知道的还是安插眼线在那三个国家的太子殿下。

  鸿芷苑

  大年初二这日,斐慎收到了来自南疆和璃国的密报。

  陈一见主子脸色有些难看,莫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事儿?

  “殿下,可是南疆和璃国那边出了事?”

  “南疆和璃国君主想派遣使臣出使北戎。”

  斐慎沉着脸转了转右手拇指上的白玉扳指。

  “是为了火炕一事?”陈一问。

  “不错。北戎国大规模的建设火炕此事自然是瞒不了的。孤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他们就知道了。”

  “火炕用处颇多,但也仅是用于屋内,南疆和璃国想要取得火炕这项技术,莫不是想做他用?”

  斐慎点点头,“璃国地广人稀少,南疆人多地少,又是邻国,若是他们联起手来,北戎绝不是他们的对手。

  孤从来都不信没有条件的示好,他们是有备而来。

  孤不能让这技术落入他们之手。”

  陈一也赞同道:“那殿下打算如何?”

  “命人尽快研究出火炕的其他用途,还有查下工部是否有奸细,尽快铲除。

  最后,若他们真要来北戎也不能让他们那么快过来。”

  “是,属下明白。”

  得到斐慎的命令,陈一这才敢回复南疆和璃国的暗线。

  斐慎一人坐在书案前,左手不停转动右手拇指上的白玉扳指。

  默默想着心事:云帝虽然暴政,但不代表云国子民不动心。

  还有这细盐,欧阳烈只是赚了蜀国的钱,还有另外几个国家没有买卖细盐,若是让其他几个国家知道,北戎危在旦夕。

  倘若他们联起手来攻打北戎,北戎绝不是他们的对手。

  皇宫

  皇后娘娘李氏的娘家人带着一些自己做的点心在初二这天进宫拜见帝后。

  老臣“拜见陛下,皇后娘娘。”

  臣妇“拜见陛下,皇后娘娘。”

  官家与李氏坐在案前,姿态端庄,姱容威严。

  李氏起身扶起二老,“父亲,母亲不必多礼。”

  “岳父岳母大人,快快请起,朕不是说过了二老不必行此大礼么?”

  “老臣感恩圣上体恤,只是祖礼不可废。”

  李氏的父亲是定远候,多年前的常胜将军,自从有了太子斐慎抵御外敌,他也就再没上过战场。

  但官家后宫只李氏一人,对她偏爱有佳,即使没有娘家力量支持,也撼动不了李氏的地位。

  在鸿芷苑的斐慎收到宫里的消息赶在晌午用午膳时回了一趟皇宫。

  斐慎一进入用膳的司膳殿就见到父皇与母后与定远候夫妇二人相谈甚欢的情景。

  两个弟弟,斐然和斐元和一个妹子斐清灵也都在,一个长桌两边都坐满了人。

  空着一个位置,明显是给他留的。

  斐慎抬步走近,“儿臣拜见父皇,母后。”

  “孙儿见过外祖父,外祖母。”

  定远候二老正想起身给太子殿下斐慎行李,就听到官家道:“行了,别拜来拜去。快坐下吃饭吧。

  今日初二,你外祖父,外祖母一大早就过来了,倒是你,不告诉你他们二老过来了,恐怕你都不想进宫了。”

  “是儿臣的错。”

  “哼,认错倒挺快。”官家嗔怪一声,暼了他一眼。

  “外祖父,外祖母近来身子可好?”斐慎心里也是挂念二老的,只是碍于官家的面不好太过热络。

  斐慎声音淡淡的,让人看不出情绪。

  从上了饭桌比斐慎小的三兄妹都不敢搭话,生怕一个不小心惹了他们几位不高兴又受罚,一顿饭吃得可算是战战兢兢。

  倒是斐慎闲情惬意的很,无论是与谁攀谈都对答如流,他们一顿饭吃得可开心了。

  待午膳过后,官家要回寝宫午睡,给了李氏与娘家人一点相处的时间。

  官家一走,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官家在时,哪里都得端着,他们二老上了年纪,端着太久身子哪哪都酸痛。

  别看李氏生了四个孩子,身材依旧纤细,面若桃李。

  官家一走,她便恢复小女孩的姿态,浑身跟没骨头一样靠在母亲林氏的怀里。

  母女俩腻歪了好一会儿,说了很多体己话,见女儿生活过得好,孩子又懂事,很是欣慰。

  林氏一想到长孙的那事便有些愁眉不展。

  李氏发现端倪,“母亲为了何事发愁?”

  林氏叹了叹气,“皇后有所不知,我这都是为了我那孙儿常庭的事烦恼。”

  “母亲说说,可是他们夫妻二人之事?”

  林氏点点头,李家共有三个孙子,两个孙女。

  虽只差最小孙子还未成婚,其他都已成亲,在外人看来应是享受子孙福的时候。

  谁知他们那个最懂事的长孙李常庭竟然这般不懂事。

  “老妇活到这把岁数也还算看得人心,可老妇现在越来越看不懂这些年轻人了。”

  “常庭作为李氏长孙,又贵为世子,以后他的第一个儿子可是要承袭世子之位的。

  可偏偏常庭他……”顿了顿老夫人继续小声道:“成亲六年了,至今未有子嗣。

  老妇一直认为是孙媳妇身子不好,孙儿太过忙碌所致。

  谁知他们俩成亲六年了至今未曾圆房。

  你说气不气人,要不是那日孙媳妇与她母亲在屋中谈话说漏了嘴,我至今不知道。

  你瞧瞧,常庭他这做的是什么事啊?这不是白白耽误人家闺女么?”

  李氏听完颇为惊讶,“还有这事,是常庭他不喜欢孙侄媳么?”

  林氏摇摇头,“不清楚,这对貌离神合的夫妻难搞哦。我让常庭纳妾,他也不肯,找个通房丫鬟,他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