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淋漓尽致
作者:丁八力      更新:2022-05-10 12:15      字数:4365
  “那安隅,这部剧有什么泪点吗?你知道的,我作为导演得了解清楚作品本身。”

  陈安隅听了是笑了声:“你这人倒是真的喜欢些特别的呀。”

  陈安隅觉得这里可以说一些吧,关于他心中觉得感人的地方。

  陈安隅觉得琅琊榜是深藏心底的理想主义。

  看了琅琊榜,对礼仪、山水都有了视觉认识,开始想念古朴的美好,那样的年代里,虽然生活简朴,但是文化世界会是怎样的享受,字字珠玑,出口成章,华珠美服,鲜衣怒马,再加上背景从来都是匠心独具,出则水墨层峦,意境深远,入则清秀淡雅,楼宇轩昂,这样的审美怎能不让人心生挚爱。

  但更爱的却是其中的境界,即使心知这境界只是理想主义者的一种思维幻觉,依然想在其中寻求一丝安慰。

  林殊是理想主义者的典型代表,19岁前的记忆是政治清明,人心向善,或许这场景并不真实,但总归是大梁社会折射在他眼中的视图,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着、睥睨着、也担当着。

  那时的林殊自然是金陵城中最亮丽的风景,论家世、论才华、论武功,谁能够盖过他的风头,就算是论后天的情义和勤奋恐怕也只有叹气的份儿,这样的少年不会知道什么是无奈无力,什么是理想主义者永恒的伤悲。

  直到19岁遭遇梅岭,飞扬少年堕入深渊,就算是肉体重生,相信他的内心也已经历过千百次地狱轮回。最为可贵的是这样的落差下他没有绝望放弃,没有报复社会,更没有同流合污,心中竟能保持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家国天下的担当,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书中说,这是赤子之心。

  就是这赤子之心,调拨出理想主义者深藏心底的向往和伤。

  对理想主义者而言,什么才是社会清明。职场上有限的蛋糕人人都想要,誉王说站在我的阵营才有蛋糕,太子说有背景才有蛋糕,靖王说人要坚持道义,我宁可放弃这块蛋糕。唯有梅长苏,他说我要社会清明,拨乱反正,要将有限的蛋糕分给有限的纯臣。

  什么又是纯臣,是不是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的都是纯臣,没有梅长苏,蔡荃沈追们就只能沉沦下僚,兵部和工部们就只能收起理想,屈服于现实去寻求一个靠山并与之同流合污,因为他们想分一块蛋糕啊,于是兵部和工部们若誉王得势就谄媚贪腐,靖王当权就换成埋头苦干。

  可惜现实哪有这般美丽,现实永远都有残酷与狰狞的一面,理想主义蚂蚁们,还是只能在心中固守那一丝赤子之心,守着靖王或者沈追们的心中底线,只希望这样的蚂蚁们会人数众多,会散落在中国的东南西北,各自在心中谨守道义,向往光明,或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国天下张一张目。

  想要梅长苏恐怕是不可能了,想要朝堂附议那般阵势更加不可能,名利文化下涌现出的无数吏部刑部们会抢占每一个利益制高点,现实中依然要将理想主义压在心底,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保持自己的一份赤子之心。实在孤单绝望了,就翻出琅琊榜看一看,想想大梁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好歹算是个安慰吧~

  这里说个题外话。首先,许多人推论林家不轨是从苏回来之后,各种人对他的支持,尤其是后来逼宫。由此许多人认为林家当初早有预谋谋反。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跳出具体情节,从整个琅琊榜的主题去看。

  琅琊榜想传达什么?复仇?权谋?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言侯说的情义。为了情义,当年林家扶保梁王,;为了情义,林家虽有反叛实力缺并没谋反之心;也是情义,林家在已经被陛下怀疑的情况下,没有选择直逼京城而是北上迎击大渝;为了情义,赤焰军到最后都不敢相信来的友军会挥下屠刀。

  正是林家,祁王的情义,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惋惜。赤焰案发,多少人为之求情辩解?这些人难道都是祁王叛党?结局靖王逼宫求重申,如果说言侯是与靖王串通,那么纪王呢?大臣们呢?换句话说,为何言侯,长公主以及云南穆府,大统领愿意去做这样凶险的事情?

  因为情义。

  这才是作者想传达的东西。

  所以没必要去质疑梅长苏势力太大,没必要去质疑林家的目的。

  之所以在林家败落之后,还要写出梅长苏如此大的势力,作者无非是想告诉我们,情义之重。

  你可以不相信情义,但终将会被情义所败。这句话,或许才是全剧的主旨。这句话,不止是回答夏江为何失败,也是回答为何梅长苏有如此多的人支持,为何赤焰重申,为何梁王众叛亲离,为何长苏最终选择出征北疆。

  壮哉,情义。

  而陈安隅其实觉得这部剧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比如在十二集,霓凰和林殊相认之前。

  周玄清跟梅长苏说“当年黎兄门下有一心爱弟子,虽出身将门,性情飞扬,却绝顶聪颖,若彼时你也在,说不定会和他成为一时双璧”。

  当时看到梅长苏的眼神真是心碎。

  周玄清见过黎崇所有得意门生,但得他如此称赞的不过林殊一人。十多年过去,不问时事的周老先生依然记得林殊,惋惜林殊。

  霓凰记得林殊,他们有年少时两小无猜暖暖软软的时光。

  靖王记得林殊,他们是表兄弟,一起长大一起上战场。

  蒙挚记得林殊,他一直仰慕林氏的忠义,和林殊一起骑过马打过猎。

  太皇太后记得林殊,那是她最疼爱的曾外孙。

  而周玄清,和林殊没有什么个人交往深厚情感,只是因为林殊的才气记住了他,足以见这位当年金陵城中最耀眼少年的光芒。

  这位耀眼的少年,今日仍是绝顶聪颖满腹才华,仍可翻动风云名扬金陵。但从地狱中爬出来的人,再不复当年性情飞扬。

  可惜,这个人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泪点。

  戳泪点1:言豫津和宫羽。言公子在整部剧中的任务似乎就是插科打诨,游手好闲,整日嬉度,但在宁国侯府夜战那场戏,对峙时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他伸出一只手护着宫羽(那时候宫羽只是一介艺妓身份,与那个时代国舅爷的公子是相去甚远的),不是出于利益考虑,不是出于敌我阵营,而完全是一片爱护之心。而后动手时,言豫津又是两次打退对宫羽的进攻。后来在死守猎宫的戏中,一片混战之中,言豫津再次为宫羽解围,只是时光流转,目光交接,两个人都不是当年的青涩模样,一个曾素手纤纤拨弄琴弦,如今浑身浴血,一个衣食无忧出身富贵,现在伤痕累累,但最后的最后,言豫津仍然毫不犹豫地把宫羽拦在身后,挡住所有的围困和进攻。

  戳泪点2:言侯爷。书中原本的设定,言侯爷是方外之人,不理红尘,剩下的只有三十七年前代帝出使的一言传说。剧中的第一次帅气爆发是梅长苏赶来劝阻祭台埋火药一事,言侯爷说起已故宸妃林乐瑶的心殇泣血,反应过来:豫津反过来不就是景禹么!言侯爷的一往情深,从来没有变过。第二次是宁国侯府夜战,言侯爷不带一个随从,整整衣冠,沿台阶拾级而上,把谢玉的气势生生压了下去,那种压迫的气场,演员竟然把握得如此之好。第三次是梅长苏请言侯爷相助靖王,两个人的对话十分简单:“可愿意相助靖王?”“愿意。”与聪明之人交谈,情感相通,竟不需要长篇多言,短短两字,一切都表达到位。第四次是在猎宫之中,宫中宗亲擦汗的擦汗,喊叫的喊叫,唯有言侯爷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还有自己的身体作为大梁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悬心儿子的安慰,想要冲出猎宫相助,当时只觉得,三十七年前的天之骄子,大梁使节又回来了。

  戳泪点3:纪王爷。作为梁帝的弟弟,始终不敢再皇上面前有半分僭越,终日歌舞嬉戏,落下富贵闲人的散漫形象,在皇帝面前也是要么低头吃吃吃,要么就是小心翼翼颤颤巍巍地劝阻皇上不要生气,要息怒,有大臣进来汇报政务时,也总是立即请求离开,不想给皇帝留下任何自己有上心朝事的把柄。剧中埋伏的伏笔——庭生的获救,最后谜底揭晓,是这位王爷所救,唯一的线索就是他说的那句话:“谁和谁又不是骨肉呢?”莅阳长公主首告翻案的时候,这么一位小心谨慎的纪王爷在最后晃晃悠悠地站起来(梁帝的内心肯定以为他是不敢反抗自己的,当时的表情就跟抓到救命稻草一般),说出的确是“众臣所请,甚合情理”,这样一位懦弱了大半辈子的富贵王爷,是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才终于道出了自己多少年来的憋屈和隐忍!

  其实还有好多好多想写……还有誉王妃、还有飞流、还有四姐……

  在说一个陈安隅的个人感悟吧。

  我记得梅长苏搞谢玉的时候,谢玉尚有翻盘之念,直到他老婆出来(很久前看得了,而且没看完,具体叫什么忘了好像是长公主来着)以死相逼,谢玉妥协了,认输了,不玩了。

  这是最让我触动的。在我的记忆里谢玉无论朝堂还是江湖都是地位够高,他能有今日成就,靠得就是手段腹黑阴狠……反正他这个人和善是不沾边的。他越是恶,在他向以死相逼的长公主低头时才越是震撼。

  热泪盈眶倒是没有,只是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情爱,但是我那时候想我日后怕是做不到这点。老子踩着多少人爬上了现在的位置,而你作为我老婆不理解我也就罢了,帮着外人拿我对你的感情对付我?!

  这时候我觉得应该就跳出一个“张飞”: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便是无礼!然后,“咔”一刀给她斩了。

  但是谢玉当时好像说了这么一句“XXX,我是真的喜欢你”

  在此之前,他的亲儿子也拿剑架脖子上,谢玉好像直接无视他了,因为他知道他儿子没这么有种,所以他直接一脚把他踢开让他少在这跟他爹渣渣呼呼。我想他也明白他儿子只是顾念好友,而非逼父亲,情急之下来了这么一出,但是他老子能不知道他这点货,直接就让他滚蛋了。

  然后,他老婆长公主也来这么一出,谢玉也是栋他老婆的,他知道这就不是什么以死相逼,而是和你直白的告诉他:要么我活你输,要么我死你赢,就是个选择题摆在他面前。然后谢玉叹气:我输了,放他们走吧。

  当时,我是有点懵的,这就是认输的节奏?!

  我当时以为编剧水平不够,谢玉老谋深算已经有翻盘之望,但是呢从剧情推进来看他又不得不败,所以编剧没得法子了。前期为了刻画猪脚智勇双全把反派写得太狠了,现在这个局面变成了猪脚还不一定能把反派拍死,结果整了这么一出。

  抛开这一点不谈,我只能说是真爱了。一个妥妥的大反派配置,最后输在老婆身上…

  当时我并不知道情爱为何物,看了这么一段才有点飘渺的概念。作为一个男人而言,我承认他很爱他的老婆。虽然我觉得有点扯,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一段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爱是种伟大的感情。

  最后一集,长苏说服完蔺晨,霓凰慢慢走出来,配上《红颜旧》的背景音乐,好心疼……霓凰的希望终于全部都落空了

  盼了十三年,林殊哥哥回来了,却还是不能厮守。为了翻案一直在等,一直抱着希望,等林殊说的那个十年!最后知道自己心爱的林殊哥哥终究要离开,到死也要把自己献给家国,一句责备也没有,纵有再多感情,再多心酸,只有泪千行。

  这一幕没有一句对白,却把所有的感情,愧疚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大概也就是陈安隅如此喜欢的原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