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己巳之变
作者:青滢      更新:2022-05-10 17:20      字数:1831
  三、己巳之变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初二,登上后金汗位第三年的皇太极率领大军从沈阳出发,绕道蒙古,从蓟镇防区的龙井关和大安口“破墙入塞”,首次突破了明朝的长城防线。当时大明的边防要塞蓟镇“塞垣颓落,军伍废弛”,后金军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一路过关斩将,兵锋直逼北京。

  慌乱中的大明朝廷急令各地兵马驰援京师,蓟辽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抗战不力,被崇祯帝逮捕下狱,其部将祖大寿挟带关宁军一万五千人临阵逃走。皇太极乘机夜袭卢沟桥,斩明军副总兵申甫以下约七千人,并在永定门外击败明将满桂统帅的四万明军,满桂、孙祖寿两位总兵战死。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初,皇太极放弃攻打北京,挥师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1629年按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是己巳年,因此,历史上称此次事件为己巳之变。经此事变,明朝元气大伤,北京周边历经两百年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几乎全部受到重创,数十万人死于战难,大量的财帛物资和人口牲畜被后金军掳掠而去。更严重的是,敌军退走后,明朝开始了内乱,内阁中枢和地方边镇人事动荡,乱军和流民合为流寇肆虐天下。从历史进程来看,随着己巳之变的发生,明朝灭亡的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杨铭对于明末的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只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会穿越回这个时空里,他的到来,会导致历史走向的改变吗?

  村子里残存的那个小孩叫王成,几天前敌兵来此烧杀劫掠,村里的老弱病残和敢于反抗的人全部被杀死,丁壮妇女、粮草财帛甚至物品器具都被掳走。后金苦寒之地,生产力低下,物资奇缺,举凡牲畜、农具、铁锅、衣被等,都是他们的掳掠目标,王成是躲在一处不易发现的地窖中才逃过一劫。敌人走后好久,他才敢出来,在废墟中刨些米麦糠豆勉强维生,适才杨铭进村时,他正在四处找食,但已经找不到什么可吃的东西了,如果杨铭再晚来两天,他估计就要饿死了。

  “大人,救救小的吧。”王成哀求道。

  “你去找点水洗洗,跟我走吧。”杨铭有点洁癖,看到这小孩全身脏兮兮的,感觉不太适应。

  又搜索了一番,确定村里没有其他幸存者了,他将王成带出村子,坐上悍马车,掉转车头离开这片废墟。

  前路该何去何从?他心里也没有答案,但他是战士,经历过战争血火的考验,在这明末乱世,凭自己的知识、体能和武器装备,求生应该不成问题。

  悍马越过一道田垄,车身剧烈颠跛,坐在副驾驶位置的王成发出惊叫,身体摇晃得几乎要腾空而起。

  “系上安全带!”

  王成满脸的疑惑和不安,他根本听不懂杨铭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又不敢多问,作为一个不到十岁的明代小孩,他长这么大,连马车都没坐过,今天突然坐到高速行驶的现代汽车里,内心的强烈震憾让他手足无措。

  “坐好了,没事。这根带子是保护你坐稳,并不是捆绑你。”

  杨铭侧身给王成拉上了安全带,心里再次提醒自己,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明朝了,说话要适应世人的认知。

  这时,透过前档玻璃,他看到远处的官道上,似乎有一队人马在迤逦行进。

  来者是敌是友?他停住车,出了驾驶室,一个箭步跃上车身前部的引擎盖,举起望远镜观察。

  视野瞬间拉近了,从镜头里可以看到,远处的那支队伍绵延一里以上,其主体是被后金兵押运的大明老百姓,他们一个个衣衫褴缕,步履踉跄。除了人员之外,队伍里还夹杂各种牲畜,甚至还有几头骆驼,数十辆板车和独轮车载满了掳掠的各种物资,充作力役的老百姓在后金兵的鞭笞下,推拉车辆沿坑坑洼洼的官道颠跛行进。队伍的两旁有游骑前后巡行,防止有人逃跑,他们时不时掠近人群,给那些走的慢的老百姓一记马鞭。

  “穿越之后,只是换了一个战场。”

  从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这支队伍中的后金兵不过二百左右,悍马装甲车上搭载了M240机枪,如果有人帮助开车,他可以轻松地击溃他们,但现在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只能自己单枪匹马上阵了。

  “你恨不恨鞑子?”回到驾驶室,他微笑地问王成。

  王成目光发怔,迟疑了一会,咬牙点头大声说:“恨!鞑子掳走了我爹我娘,还杀了村里那么多人,我恨他们!”

  “你看,他们来了。”

  王成吃了一惊,探起身子朝他所指的方向望去,脸上顿时露出极度的恐惧之色。

  “不要怕!”他猛踩油门,悍马车怒吼前冲。

  “我们去杀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