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清廷
作者:书荒自己码      更新:2022-05-11 02:02      字数:4119
  一八六四年九月底,

  长沙之战彻底结束,基本达成战前的目标。

  虽然没有全歼,来犯之清军,但是据战后统计。

  清军在长沙之战中,共被歼灭有11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北京城中,朝堂上正发生一幕,张云很感兴趣的事情!

  可惜他看不到,而他手下的探子也还没有……混到如此高的地位。

  紫禁城太和殿中,同治皇帝坐在前面,身后垂了一道帘子,两位太后坐在其后。

  只听一道女声怒问:“曾国潘,你就是这样报效皇上的吗?”

  “南京城之战,12万湘军被全歼,哀家给你戴罪立功的机会,紧接着长沙之战,李鸿章与你又大败亏损,险些连你们二人自己都回不来,湘西那土匪,真的就这么难治吗?”

  “回皇上,太后,那贼寇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很多先进的火器。老臣手下的步枪兵们每开一枪,他们的火枪就要开六枪。”

  “而我大清的红夷大炮每开一炮,他们的火炮同样可以响六次,如果如此也就算了,偏偏他们的火炮威力强大无比,全部使用的是开花弹……这也就算了,偏偏它们的开花弹好像威力上比我们的开花弹,亦要大上十倍以上!”

  “够了……曾国藩你是在推卸责任吗?”

  “太后息怒!”鬼子六站出来道。

  “怎么六王爷以为,哀家说的有错吗?”

  “回太后,臣不敢!”

  “但是臣有几句话要说。”

  “你讲吧,省的有人,以为哀家刻薄寡恩!”

  鬼子六看了一眼曾国藩,李鸿章才跪在地上道。

  “启奏皇上,启奏太后臣以为曾国藩,李鸿章是尽力了的,毕竟南京和长沙两场大战……曾大人的十几万湘军,全军覆没。”

  “而李大人的十余万淮军也步其后尘,要说他二位没尽力去抗击贼寇,至少臣是不相信的!”

  鬼子六把话说道这,朝堂上,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政敌。

  全部都迫不及待的跳出来,攻击他二人,生怕给他两人翻了身!

  见此,李鸿章,曾国藩二人的政治盟友也跳了出来,

  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同治小皇帝看到眼前的情况彻底傻了眼!

  帘子后面的两位太后……只能站到帘子前面来。

  慈禧大吼一声“都住口。”朝堂上所有的大人们,才反应过来!

  一起向皇帝和太后请罪,但是法不责众!

  刚才朝堂上,一两百位大臣,都参与了彼此攻击。

  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只得揭过去这一节不提!

  这时候鬼子六又说。“李秀成那贼子在山东聚众几十万,据说使用的火器,也跟湘西的哪个土匪是一样的!”

  “眼看就快要不可抑制了,尔等还在这里争吵!”

  “依老臣所见……应该让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僧格林沁,四位大人组建新军,抛弃不能使用八旗兵,与绿营兵。倾尽一切力量另外组建新军。”

  “而且是刻不容缓,山东距离京城,才多远?说句不客气的话,朝发夕至,可能明天,或者后天。太平军的反贼,就要濒临北京城下把刀子架到咱们头上来了。”

  “所以此时,臣请太后,皇上,不要责怪李鸿章,曾国藩二位大人的罪过,而是要尽快给他派人,支持他们组建新军,去山东剿贼平叛!”

  听到鬼子六又这么说,曾李二人的政敌又跳出来。

  不过这一次,慈禧没有纵容他们,而是一声厉吼,叫他们闭嘴!

  紧接着慈禧又问户部尚书。“国库还有多少银子?”

  户部尚书上书回答道:“回禀太后娘娘,目前国库尚有4400多万两银子,目前朝廷运转无忧!”

  慈禧听了之后转过头看向曾国藩,李鸿章二人道:“假如哀家每人给你们一千万两白银,你们二人要多久,才能组建起一支能够打败张云的军队,南下剿灭太平叛贼?”

  曾国藩~李鸿章二人听后马上跪下道:“启禀太后娘娘,老臣要回原籍,湖南安徽去征子弟兵的话,恐怕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何况老臣的老家,湖南,还在贼寇的控制之下,目前只有从北方,找士绅人家借他们的护院,迅速组建新军,然后苦练几个月,只要粮饷充足,老臣有把握前往山东剿贼平叛……”

  曾国藩信心满满的道。

  慈禧~慈安在上面商议了很久,俩人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有同意了曾国藩的建议,并命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立刻组建新军,务必在今年底成军!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挡住太平叛贼,不让他们靠近京城左近知道了吗?

  老臣领旨,大朝会散了之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僧格林沁,等满清的鹰派人物齐聚鬼子六的王府。

  刚刚入座,鬼子六问曾国藩,哪湖南出来的土匪叫什么张云的?

  “就真的不可抑止了吗?”

  曾国藩道:“南京之战本官不在现场,听逃出来的残兵败将们说,那张姓土匪是偷袭他们才赢得。”

  “长沙之战,李大人是与本官亲历的,哪张姓土匪,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有一只天上飞的,大铁鸟,不停的往地上扔火药炸弹!”

  “本官的子弟兵们,很多都丧生在其之下,没有还手之力。而他们的火枪和火炮速度,的确比我大清的要快上几倍!”

  “而且士卒奋勇争先,悍不畏死,本官曾经在长沙城外十里设埋伏,伏击了张贼的一个小部队,付出了莫大的代价全歼他们之后,夺到了几十支步枪。”

  “本官亲自实验过,依本官所见,比国外洋大人们的枪支~还要先进。最为可恶的是……本官派人过去招安,张贼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而且本官曾经看到过,张贼部下的尸体,他们连辫子都剪了,简直就是无君无父!”

  曾国藩说到这里,鬼子六又插话打断他,本王听说那张贼,还没有举旗造反?

  “曾大人的主要目标,还是太平叛贼吧!”

  “王爷,你有所不知。太平叛贼再怎么能打,本官也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不叫的狗才咬人,本官担心的就是张贼。”

  “其心可诛!”

  曾国藩讲到这里,李鸿章也插话了。“王爷,各位大人。”

  “本官也以为曾大人的话有道理,太平叛贼虽然看起来势大,呵呵……但是他们不得人心,士绅官员,地主们都反对他们。”

  “因此他们注定是流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不成大器!”

  “而这个张姓贼子则不然,与太平叛贼走的路完全不一样,长沙之战后,本官与曾大人,都曾派细作,进入湘西侦查他的具体情报。”

  “结果发现张贼去年,就开始招兵买马,实力越来越大,结果他不在附近发展,攻城略地,反倒是像乌龟一样缩着头,一直到今年4月份,他攻略辰州府之前,整个天下都不知道湘西,还有如此一支军队!”

  “而在攻下尚辰州府之后,本官与曾大人本欲派兵攻打平叛,目光与精力,却全都被南京之战,牵扯住了。”

  “本欲剿灭南京之叛逆,再去湖南剿灭他,不曾想~他竟然敢跑到南京,去偷袭湘军主力!”

  更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打完南京城之后……竟然又马不停蹄地,返回了湖南省。”

  “在这一点上,本官也猜不透他的心思,不过本官可以断言,他日此贼子必是我大清的心腹大患。”

  曾国藩,接着李鸿章的话说。

  “所以本官与李大人,不顾李秀成之逃跑,马不停蹄的追着他进了湖南,必欲剿灭他,而后王爷,各位大人,你们也看到了结果!”

  接下来,众人议论纷纷……左宗棠说“我大清”可以向洋大人购买到,和他们一样的枪支吗?

  “本官不相信他们的枪支是,从天上来的,这些先进的火器肯定有一个来路,可以多派细作,去探听情况,另外本官建议朝廷向洋大人采购火器!”

  “本官相信,土匪们有火枪,洋大人们也一定有,而且应该比他们的更好更先进。”

  众人,纷纷附和道:“左大人言之有理。”

  鬼子六敲了敲桌子,大家都安静了下来之后。

  他发言了,现在有两个问题其一就是,张姓贼子真的就不可以,招安吗?

  曾国藩连忙道:“本官不建议对他,进行招安,”

  鬼子六问。“为什么?”

  曾国藩道:“本官派出去的招安使者,被他施以宫刑后赶了出来,本来这也没什么,古往今来杀使者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他给我使者说的一句话。“既然你想做奴才,那就做得彻底一点,还是把这烦恼根给留下吧。这样也好,回去之后专心伺候你的主子,本官琢磨着这句话!”

  “张姓贼子恐怕是不会接受朝廷的招安的。”

  闻言,鬼子六追问。“既然确定他不会接受招安,那么可不可以,用派进他地盘去的细作人手试探着去接触一下他手下的军官,看看有没有想要,弃暗投明~归顺朝廷之人。”

  李鸿章道:“此事已经在进行,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

  鬼子六道:“罢了!”

  “先不谈他,还有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怎样,遏制太平军,最近的这些日子太平叛贼,一日比一日强大,再不想办法遏制一下,只怕将来就不可制了,本王已经与英国公使做了接触,洋大人们!!!表示对“我大清”的平叛军事行动给予支持。”

  “甚至必要时候,他们可以派兵干预,但本王回绝了他们的出兵要求,只提出了,向他们购买军火的要求,英国公使也答应了,只是本王要购买的数量太大,他做不了主,但也已经开始。”

  “传信回英国~去找他们的女王商量了,但本王觉得问题不大,本王看得出来,洋大人们也不喜欢太平叛贼,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我们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太平叛贼打进上海城之时,洋大人们就曾经亲自派兵干预过。”

  “本王会竭力说服太后,拿出国库中的银子去购买三到五十万只火枪,给诸位大人使用……还望诸位大人,以此为凭!尽忠报国,早日剿灭太平叛逆。”

  听到有几十万只步枪即将到手,李鸿章忙道:“本官这就要回安徽去,招募子弟兵重建淮军,等本官训练好新的淮军子弟兵,再来为皇上、太后、尽忠……”

  随后曾国藩亦是眼前一亮道:“本官与你同去,本官就不信了,这太平叛贼还能反天不成?”

  紧接着僧格林沁亦表态:“本官下去了之后,马上就去追击李秀成,万望诸位大人,在朝堂上为本官,多说两句好话,不要卡本官的粮饷,与军需。”

  众人连忙道。“僧大人,你客气了,有劳你亲身赴险,为我大清平叛,朝堂上的琐事,就由我们来为你摆平,必不让你担心就是。”

  鬼子六亦道:“老大人请放心去吧,本王但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容许朝堂上的小人,跳出来为难大人!”

  僧格林沁闻言很满意地站起来,“本官这就走了,诸位大人保重。”

  随后各人各自散去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