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花坠影上(十三)
作者:武侠精品      更新:2022-05-15 13:38      字数:2441
  殿上众人又是一惊。传言断魂香乃是西域传来的异香,香气直入脑中,会令人生出极为奇异的幻觉,是来自另一块大陆的奇珍。

  平秀吉方才惊慌后退,到底是见到了什么幻象?

  平秀吉拜完,叹息道:“日出之国崇尚纤细、凄惨之美,先生以带泪之琴、凝血之音饮茶,虽非茶道,却是茶道所不能及的最高境界。在下心悦诚服。”他站起身来,却仍然维持着敬拜的姿势。

  “敬请先生,于平壤一战。”

  卓王孙微笑不动,目送平秀吉走出了寺院。

  众人疑窦丛生。平秀吉为何会甘拜下风,卓王孙又为什么要放过他?趁着他士气受挫之时,将他擒住。擒贼先擒王,平壤一战,不是有利多了吗?

  但卓王孙不说,谁也不敢发问。

  青草润湿的山头上,平秀吉与千宗易回望远方的寺院。

  寺院在三军的驻扎下,显得有些凌乱,但寺院正中的神殿,却透露出不动如山的沉静。

  平秀吉长叹一声:“卓王孙,果然不愧为天下第一的豪杰。天下豪杰,无不在我掌握,只有他,我却看不透。”

  千宗易脸上也露出疑惑,显然,他也想不到卓王孙竟会这么轻易地放他们走。虽然他们此次夜探敌营,有着十足的把握全身而退,却没有料想到,敌人竟根本不曾出手。

  虽未出手,但卓王孙的气度、风范,却已令他们折服。但,这也无疑激起了平秀吉好战的热血。

  经历了战国时代的悲凉岁月后,这位枭雄面对任何险恶之境,都从未服过输。他的赤眉红瞳中流露出炽烈的战意,在山冈上逆风飞扬。平壤之战,必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血战。

  郁郁锦绣的苍光山向大同江延伸,在山峰的另一角,交汇着另一条古老的河流——普同江。牡丹台就坐落在苍光山延伸的丘陵上,是这里最负盛名的古迹。七星门、普同门、含逑门、正阳门、长庆门、大同门将这座城市约束为三角形。与苍光山一起,瑞气山、锦绣山、牡丹峰点缀着大同江、普同江秀丽的景色。南面广阔的平原,又保证了这里的富庶。自檀君时代起,此处就是朝鲜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这就是平壤。一座美丽、古老、富足、安详的城市。

  而今,当卓王孙率着大明将士攀上牡丹峰、俯瞰平壤城时,却只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破败、荒凉。它已完全失去了生机,不再有千年古都的堂皇气象,只印满了战争的残痕。

  城中的道路上到处可见穿梭的日出国士兵。名胜古迹已被拆得七零八落,房屋、城墙已不见半分美态,被改造成最实用、最耐冲击的样式。

  平壤本号称柳京,城中到处都是低垂的柳树,特别是大同江、普同江两岸,柳阴如织。朝鲜诗人郑知常曾写道:“紫陌春风细雨过,轻尘不动柳丝斜”。可而今,合抱粗的柳树已几乎被砍伐殆尽,只余下一个个三四寸高的树桩,在风雨中凋敝。无数座熔炉冒着滚滚浓烟,昼夜不停地打造着兵器、铠甲、炮弹、器械,士兵们忙碌地穿梭,喊着号子制造着战争所需的一切。

  这座城市,已化为巨大的战争机器,随时准备孤注一掷,重创敌人。

  而城中的朝鲜百姓,全都衣衫褴褛,在倭军的皮鞭下艰苦劳作。大量的百姓不断死去,化成城墙下堆积如山的骸骨。

  战争,在这里剪成一个缩影,有着泪之白,血之红。

  卓王孙、杨逸之以及各位大将、长老俯瞰着平壤城,尽皆皱眉不语。

  这座城的坚固,远超他们的想象。它已完全化成一座战争之城,没有半分冗余,每一分、每一寸,都是为战争而设。攻下这样的一座城,决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出之国在三个月之内几乎占领朝鲜全境,而朝鲜官兵竟乎没有丝毫的还手之力,倭军强悍的战斗力,似乎已经浓缩在这座城中,给每个观看的人以切身的震撼。

  突然,山峰下传来一阵嘈杂。

  有人大喊道:“不要拦我,我是来报告军情的!”

  喧哗之中,只见一人冲上峰顶,对着卓王孙倒头就拜:“小人申泣,见过大人。”此人蓬头垢面,穿了一件破棉袄,背着一只破背篓,篓中装了几件破衣,还有一只破锅,样子看起来要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卓王孙淡淡道:“请起。”

  申泣站了身来,腿一软,差点又摔倒在地。旁边众人看着,几乎笑出声来。

  那申泣扫了众人一眼,道:“大人们不要见小人狼狈就无情嘲笑,小人也曾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官拜巡察使,曾与倭贼大战过十余场。小人而今这么狼狈,就是为了从倭贼的包围中逃脱,来投奔大人啊。”

  卓王孙问道:“你都打过什么仗?”

  说起往日雄风,申泣立即精神抖擞起来:“小人寒窗十年,熟读兵书。生平最擅长的就是骑战。当年女真肆虐朝鲜北方,凶悍至极,朝中几十位有名将领都奈何他们不得。小人当即率领三千骑兵,乘夜突袭,将他们斩杀过半。女真人一路逃跑,但哪儿快得过骑兵?被我追上去,几乎斩尽杀绝。小人也由于战功而拜巡察使。

  “倭贼初犯我时,一夜而占釜山。朝中多少将领都不敢出战,小人亲请王命,前去抗击。小人探听到倭贼以步兵为主,步兵哪能敌得过骑兵?于是小人在弹琴台旁布置下一万骑兵,分为三队,准备跟倭贼酣战一场,扬我朝鲜国威。那弹琴台地方开阔,适合骑兵冲锋,且背对大江,退无可退,正是背水一战的绝佳之地。”

  步兵敌不过骑兵,此乃常识。骑兵速度快,可以装备比较长大的兵刃,奔跑起来冲击力极大,的确不是步兵所能抗衡的。申泣布置骑兵来对抗倭贼步兵,的确是很好的战术。当年项羽背水一战大败秦军,流芳百世,也是依此策略。那么,此战的结果如何呢?众将都竖起耳朵,等着听他说下去。

  申泣长长叹了口气:“哪知天不佑我啊!小人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弹琴台旁全都是稻田,泥泞至极,骑兵陷入其中根本无法行动。第一波冲锋后,我方将士就全陷在泥里,被倭贼砍瓜切菜般杀了个干净。第二波、第三波骑兵想要撤退,但背对大江,没处逃去,只能硬着头皮冲锋。小人奋力血战,方才杀出一条血路跑了出来。可怜我手下那一万子弟兵啊,全都为国捐躯了!”说着,号啕大哭了起来。

  众人听得又是吃惊又是好笑。此事实在太过离奇。怎会有人布下战术,却不实地考察,这与纸上谈兵有何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