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绥州陷落
作者:静海流云      更新:2022-05-15 22:17      字数:2622
  本书已全部重新写,内容改动之大,完全等同于另开了一本新书,还希望各位兄弟朋友能够从头再看一次!

  ==============================

  无论如何,当李承乾下定决要大展一番拳脚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这么平白无故的便宜了蜀王李恪。好在稍稍能够让姚兴华心里有点平衡的是,李世民仅仅只是让李恪负责汇通天下的第一步,即粮通天下。这也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等李恪完成了这粮通天下后,他李承乾还是有机会接手第二阶段,也即是真正的汇通天下的工作的。

  时光如梭,转眼间三年的时光很快过去。李恪在长孙无忌的全力配合和帮助下,在李承乾的幕后指点下,这粮通天下的事情,经过这三年时间的努力经营,也终于被全国大部分粮商所默认和接受,它的优点,以及由此为朝廷和商户带来的额外收益,也终于开始渐渐的显露出来。随着好处的显而易见,几乎整个大唐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城镇,都相继出现了的国营粮庄的分号。

  可是,无论情况再怎么喜人,这一切也都是人家蜀王李恪的功劳。他这个东宫太子,在这三年的岁月里,除了跟着李世民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就是跟着师傅一起苦读圣贤之书。虽然李承乾自己也明白,尽快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对于一个未来的君王来说,是无比重要的。可是对于李承乾这么一个见识过现代这会繁华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过烦闷和难熬。无奈他贵为东宫太子,身份之崇高,就连想要跑出去玩,都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某日,就在李承乾整日无所事事的待在东宫,手捧着《大学》苦读的时候,一条震惊了整个大唐的噩耗从绥州传来。

  手捧着绥州城破,大将独孤彦云殉国,三万军民被颉利掠走的战报。李世民泪眼婆娑,口中囔囔道:“朕没有把天下治理好,让颉利欺凌了我们这么多年,作为大唐的天子,看着它的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朕的心理有愧啊。”

  且不提当时在李世民身边的长孙无忌等人是如何劝慰皇上的,此时身在东宫的李承乾,自然也有人早早的跑来,向他并报有关绥州的战况,以及颉利写给李世民书信的大概内容。

  “夺我城池掳我军民,竟然还要狮子大开口的来敲竹杠,这个颉利还真是可恶,三年前就已经逼父皇清空过一回府库,这次又来一次,难不成是想要逼父皇与他决一死战吗?”

  就当李承乾独自一人在宫中囔囔自语的时候,门外的侍卫传话进来。皇上要在承庆殿举行廷议,叫太子殿下尽快赶过去。

  皇上传唤,李承乾自然不敢耽搁,在奴婢的帮助下换上太子朝服的时候,自然早有下人出去准备车马。不过,还没等李承乾便急冲冲的坐上马车,就先有一个侍卫过来提醒他,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马车就停在拐角。

  “舅舅你怎么会在这里,父皇不是召集廷议吗?”来到拐角发现果然是自己舅舅的车架,李承乾也不打招呼,直接马上了马车坐了进去。

  一直安坐在马车里静候太子到来的长孙无忌,见天子殿下竟然在下人还没来得及通报的情况下,就上了车来。一时急忙之下,反倒没能没来得及起身见礼。

  “殿下,在马车上又是地处闹市,微臣实在是不方便下车等候殿下,还望殿下见谅。”

  “哎,舅舅你是当朝一品,又是我的亲娘舅,在朝堂下就不必这么拘礼,随意一些就好。”李承乾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无论是穿越而来的,还是那个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的灵魂,都是如此。再加上长孙无忌博学多才,极富机智,李承乾凡是也愿意多找这个舅舅,来给自己指点迷津,所以两人关系一直以来都极为亲密。

  “正因为我是你的舅舅,就更不能清废这君臣的礼仪,否则的话这天下还不要打乱了。”

  见长孙无忌似乎有就这个君臣礼制的问题,发表一份长篇大论的趋势,李承乾连忙摆摆手,岔开这个话题说道:“对了舅舅,今天你不是一直都在宫中吗?刚才父皇召集廷议,你怎么反倒跑了出来,到了我这里来?”

  看着眼前这位只有十二岁的皇太子,自打三年前从罗艺军中死里逃生以后,就好像整个人都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如果不是皇上和自己的妹妹都一口认定,这个孩子就是自己的那个苦命外甥,长孙无忌恐怕真的会怀疑是否有人来冒名顶替了。

  不过,李承乾虽然整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这种变化在长孙无忌看来却是异常欣喜的。似乎自己的这个外甥一夜之间,整个人就那么突然的长大了。行事之间也不再似当初那般毛躁,有时候反倒好似是一个成年大人一般,一板一眼。

  笑着看了自己的外甥一会,长孙无忌开口道:“殿下可知道,今天皇上召开廷议,所为的是何事吗?”

  虽然有些弄不明白聪明如长孙无忌,为什么会问自己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李承乾还是乖乖的回答道:“想必是因为绥州城破,再加上颉利欺人太甚,父皇想要出兵与胡人决一死战吧。”

  “不错,皇上正是再为此是犯愁,不知道殿下有什么想法,如果在大殿之上皇上问起,太子又该如何回答呢?”

  “哦,我刚才还在为这件事情头痛,原本还打算去找舅舅,和我一起去劝劝父皇,不要跟颉利打这场仗,这几年我大唐虽说国力似乎也有好转的迹象,粮通天下也算是初步取得了成效,可这毕竟仅仅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还远远未到与颉利决一雌雄的时候,我听说范兴当年献给父皇的平胡十策中,前九策都是一个忍字,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情况下,我大唐还的继续忍下去,所以我打算劝父皇再忍下这一回。”

  李承乾所说的这番话,很是让长孙无忌感到满意,作为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孩子,能够有这般的深谋远虑,已经是难得可贵的。再假以时日,想比自己的这个外甥,定然会成长为一位不逊于当朝皇帝的明君。

  “这一点,殿下完全可以放心,绥州城破距今已有七日,皇上严命边将坚守不住,早已摆明皇上并不是真的想打这一仗。”笑呵呵的给李承乾吃了一颗定心丸后,转过头来又接着说道:“不过,今天在朝堂上如果皇上问起殿下的话,殿下绝对不能劝皇上,反而要力主劝皇上打这一仗。”

  本来,长孙无忌前面的那番话好歹让李承乾把心放回了肚子里,可是后面紧跟着的那一句话,就有让李承乾有些闹不明白了。

  “舅舅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看着一脸不解表情的外甥,长孙无忌轻轻的缕了一缕胡须,无可奈何的说道:“此时此刻,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无不群情激奋,他们都在盼望着皇上能够与颉利决一死战,一雪前耻,而太子您这个时候的一言一行,可都看在他们的眼里,记在他们的心中,在敌军压境这种时候,百姓们想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太子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