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利”的思索
作者:静海流云      更新:2022-05-15 22:18      字数:3411
  作为长安城里最大的粮商之一,突然有人如此大手笔的放粮,窦义又岂能不知。原打算借着这次水灾,囤积居奇大赚一笔的计划,也因为这突然杀出来的程咬金,弄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原本窦义就在再猜测这个放粮人会不会是东宫,因为长安城里粮食的情况,他窦义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眼下除了掌管着太仓的东宫外,恐怕再也没有人能有这么大的魄力,一次拿出这么多粮来。

  可这猜到归猜到,李承乾当着窦义的面直截了当的承认,这件事情就是他做的,可把窦义给吓坏了。

  私挪太仓存粮贩卖敛财,那可是要杀头的重罪。就算干这件事情的是当朝太子,恐怕也要落个被废黜的下场。如此重大的机密,李承乾竟然在他这个外人面前说出来,你叫窦义如何能不怕。

  好在李承乾的那番话说的姿态非常低,可就算如此,也让窦义听的直觉得背后发凉。因为在李承乾的话里话外,向窦义很明确的表露出了如下几条信息。

  其一,永通渠在七日内就会被修好,届时长安城里的粮价就会迅速回落.而在这七天的时间里,长安市面上因为有了太仓中那五十万石粮食顶着,粮价也不可能在往上涨了,反倒还有可能因此出现回落。如此一来,囤积居奇的那些粮食不但一分钱也多赚不了,还有可能会因此落得一个得罪太子的下场。

  其二,太子现在用这么低姿态出来求自己,可并不代表朝廷就不敢强硬起来。若是因为没粮而发生什么兵变之类的事情,把朝廷给逼急了,自古以来可就从来都没有抖得过官的民。

  其三,虽然这个时候把粮食拿出来,也肯定会没有钱赚,可太子殿下刚才已经说得很明白。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商人来说,如果能够和东宫搭上关系,那就是花费再多的钱也是完全值得的。

  基于以上三点,自己该怎么做自然是很清楚的事情。所以之前一直都在装糊涂的窦义,急忙表态说:“既然是太子殿下您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草民纵是千难万难也一定想办法帮太子把这粮食给筹齐了,也算是草民对殿下的一点心意吧。”既然注定要流血了,那么这个血就绝不能白流,这就是窦义现在脑子里唯一的想法。

  其实窦义早就有心想要结交官府中人,以方便日后的经营。只不过窦义虽说家财万贯,但却不是什么豪门世族出身,那些当官的本就看不起商人,就更不要说像他这样白手起家的了。再加上贞观初年间,李世民及朝中几位重臣都能做到以身作则,使得官场风气颇正,自然也就不会有人为了一点钱,屈尊与窦义结交。

  曾经为这个事情犯了很长一段时间愁的窦义,突然发现此时摆在他面前的,竟然是一次攀上太子这棵大树的好机会,这个血放的也算是心甘情愿,毫无怨言了。

  只不过,窦义有心给太子送一份大礼,李承乾却不愿无缘无故的就欠下对方一次这么大的人情。虽说经此一事,自己和眼前这个老商人日后必然会有许多瓜葛,可这人情也是有大小之分的。有道是“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李承乾可不像因为这件事情,给自己将来带来什么太大麻烦。

  “窦老板能够如此识得大体,实在是让人钦佩,朝廷和我日后定然不会忘记窦老板那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至于说到粮价,窦老板都已经付出了这许多辛劳,我又怎么能让您再平白亏上这许多钱,我看不如这样好了,窦老板您筹来的粮食就按三十钱一斗在长安城内出售,而我的太仓存粮仍按计划运往边关,不知窦老板以为如何呢?”

  李承乾所提出的这个方案,对于窦义来说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虽说钱的方面会因此比计划少赚上许多,可总也能比平时多赚上不少。至于说太子那边,窦义也算是个明白人。他很清楚,如果让一个手握重权上位者感到欠下自己的人情太大,对自己来说就绝对是祸不是福。

  说回李承乾,好不容易搞定了运往边关的粮饷以及稳定长安粮价这两件事情,原以为可以好好轻松一下。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倒霉事,居然也叫他赶上了。

  原来,就在李承乾登门拜访窦义的同一时间,蜀王李恪给李世民上了一份奏折。

  对于这件事情,李世民是这么对李承乾说的:“蜀王昨日上表说,为了能够尽快将永通渠的口子堵上,恢复漕运,他这些日子几乎就是吃喝住在堤上,实在没有经历再去疏通潼关管道,既然太子已经将长安粮价稳定了下来,往边关调粮饷一项暂时也算是告一段了,朕看这疏通潼关管道的事情,太子就重新管起来吧。”

  李世民亲**待下来的工作,普天之下又有谁敢拒绝。再加上之前稳定粮价和调度边关粮饷这两件事,干得尚可称之为漂亮,并受到李世民的称赞,李承乾此刻也是豪气干云,在他的眼里现在根本就看不到困难二字。

  不过,李承乾答应得那么痛快,倒是把站在一旁的长孙无忌给急坏了。

  “我的傻太子啊,你怎么就不好好的想象这其中的利害,贸贸然就答应了下来呢?”这样的话,长孙无忌自然不敢当着李世民的面说出来,只能在心里想一想,暗暗着急罢了。

  还好今天所议的事情并不多,没过多久李世民就把大家都放了出去。下班后的长孙无忌,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直接赶往东宫去找自己那个傻侄子,虽说现在已经成了既定事实,可总还要给他提个醒吧。

  “太子殿下有没有想过,蜀王那么一个争强好胜之人,眼见殿下接连立下两件大功,不但没有着急上火,反倒是甘愿冒着皇上训斥的风险,把手中差事交了回来,是什么原因吗?”作为太子的亲娘舅,说话的时候自然是不需要顾虑的太多,语气也不必太过恭敬。

  原本没有对这件事情深想的了李承乾,经过长孙无忌的这么一番提醒,才猛然发现这其中不同寻常之处。只不过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李恪这么做除了会让李世民失望意外,还会获得什么样的好处。

  长孙无忌见李承乾有些不明所以,直好直接说道:“殿下近日一直在忙稳定长安粮价,以及为边关调粮的事情,自然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潼关管道,不过臣下近几日倒是亲自去过潼关管道几次,亲眼目睹了潼关管道拥塞百里的景象,这段时间朝廷为了疏通潼关管道,已经派下了好几位干吏,结果却都不甚理想,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难题。”

  说到这里,长孙无忌抬头看了看,已皱起眉毛的李承乾,接着说道:“其实,那些干吏是真的没有能力疏通潼关管道吗?依臣看来却并非如此,那几位干吏之所以有能力干好却又没有一个人能干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人,蜀王不想得罪人,臣下就曾亲眼见过,不少的豪门望族,朝廷勋贵名下的商队,被阻在潼关管道上,对于这些人,太子殿下若是一个处置不好,恐怕就会因此开罪他们,把他们推到蜀王那边去,这也就是为什么这许多日子过去了,蜀王哪里却没有一点动作。”

  听了长孙无忌的分析,原本还自信满满,打算乘胜追击再立它一件大功的李承乾,从头到脚都凉了半截。李承乾就算是自视甚高,他也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再不得罪任何人的情况下,解决这道让朝廷头痛的难题。

  就在李承乾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时候,曾经做过隐太子的老师,现任的太子太傅,他的老师,历史上唯一一位担任过两位太子老师的张玄素,站了出来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殿下可知道,这潼关管道为何会拥塞百里吗?”作为李承乾的老师,张玄素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自己的学生,反而是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还用问,自然是漕运不通,致使往返于南北间的人一下子都聚到了潼关管道,潼关管道自古以来就十分狭窄,这一下子聚了这么多人,不堵才怪呢。”对于张玄素的这个问题,李承乾很是不解,他实在是弄不明白,自己的老师为什么会问自己这么一个白痴的问题。

  “呵呵,太子殿下所说的固然是一个方面,可在臣看来,还有另外一条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只要解决了这一条,这潼关管道也就可以随之通畅了。”

  “恩?”从张玄素的斗气听来,他似乎是很有信心帮助李承乾,解决这个困扰他的难题。所以李承乾连忙向张玄素恭敬的说道:“如此,还请老师不吝赐教。”

  “殿下近日忙于稳定长安粮价,想必会知道长安市面上其他东西的价格,因为漕运不通的关系,也同样比平时贵上甚多吧。”

  “这是自然了,因为漕运不通,使得许多货物如今都被阻塞在潼关管道,物以稀为贵,这个价钱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这就是了,大家明知道现在潼关管道拥塞不看,却还都一窝蜂似去往哪挤,所为的无非就是一个利字,若是殿下派人在潼关管道设立上几处检查站,对往来商人苛以重到商人无力承担的重税,严办上几个私自夹带商品往来的官员,依臣料想不许几日,这潼关管道便可自行恢复通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