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飞虎将军(下)
作者:静海流云      更新:2022-05-15 22:18      字数:2332
  李世民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自然由着他的坚持和矜持。虽然没有明确跟侯君集说,希望由他来出任这个飞虎将军,可侯君集的态度似乎却非常的明确,他已无意再出来掌兵了。这样一来,李世民自然不好拉下面子去求侯君集,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几个儿子身上。如此一来,三子蜀王李恪似乎一下子就成唯一合适的人选。

  房玄龄身为尚书左仆射,又兼通宵军机。自从杜如晦病重过世后,兵部就被划归到房玄龄管辖范围内。所以,蜀王李恪是否有军事才能,是否能够担得起飞虎将军这个职位,房玄龄的心里还是很清楚的。只不过,作为朝廷的尚书左仆射,许多事情都需要房玄龄考虑的更全面,更彻底。由此也就带来了任命蜀王出掌这个飞虎将军印,随之而产生的诸多顾虑。

  “臣以为,蜀王之才未必逊于侯君集,若是由他掌军,也定然能为我大唐训练出一只百战铁军来,只是蜀王毕竟是一位亲王,是太子的弟弟,臣担心若是蜀王权柄过重,日后恐尾大不掉不利于朝廷。”

  如何不利于朝廷,房玄龄虽然没有明说。可李世民他自己当然很清楚,他当年是如何登上大宝的。所以,房玄龄的这个顾虑,也完全不能说是不对,不能说是杞人忧天。

  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过敏感,加上又牵扯到皇子在内,哪怕是如房玄龄这般受到李世民的信任的重臣,说完这番话,也不得不跪倒在地,向李世民请罪:“如果皇上认为臣这是在挑拨您与皇子之间的关系,请治臣妄言之罪。”

  “哎,天家无私事,这不光是朕的家事,更是大唐的国事,玄龄,你身为大唐的宰相,能够直言进谏朕很高兴。”将房玄龄扶起后,李世民一脸愁苦的拍了拍房玄龄得肩膀。

  “看来,也只有逼出侯君集来做这个飞虎将军了。”李世民转回到自己的龙案前,想了一会后接着说道:“玄龄,你这就拟旨,任命太子李承乾为飞虎将军,在西内苑编练飞虎军。”

  “皇上,你是打算用太子来逼侯君集出山?可这么做臣担心太子稚嫩的肩膀能否担的起来,若是一个不好恐怕会影响太子在朝中的威望啊。”房玄龄虽说在面子上做的不偏不倚,可是在内心里,他还是向着太子的。毕竟这位太子是李世民亲自立下的,太子的荣辱都牵扯着李世民声望,他房玄龄不能不为李世民多想想。

  “哎,谁叫他是大唐的太子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事情他就必须的担起来,将来整个大唐江山都要压在他的肩膀上,难道到时候他能用一句担不起来就不接嘛。”李承乾这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长足进步,李世民还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的。只不过他身为大唐帝国的皇帝,许多事情逼得他更多的是以一位君王的角度,而不是以一位父亲的角度来考虑,

  当由房玄龄亲自所拟写的诏书发布的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再一次上演。只不过这一次的欢喜冤家对调了一下,蜀王难得的高兴了一把,而太子李承乾则是一脸的愁容。

  让蜀王高兴的,除了在他看来,太子在他的算计下,揽下了飞虎将军的帅印这一烫手的山芋外。更加让他兴奋不已的则是,一直以来都想在军队中谋个职位的愿望,这一次李世民终于满足了他。

  “襄赞(就是辅佐帮助的意思)右武卫军,兼任右屯卫翊府中郎将,执掌右屯卫军。”这是李世民在任命李承乾为飞虎将军同时,所作出的对李恪的人事安排。

  这个人事安排,在表面上看是李世民想让派蜀王跟着侯君集多学习,多历练一下。实际上却是李世民考虑到,最近太子这边炉灶烧的实在是太热,蜀王那边冷灶的火就要灭了,为了避免朝廷出现一支独大的局面,蜀王的冷灶必须让他重新烧起来。

  至于东宫,当李承乾听到李世民的这道诏书后,第一反应就是拿起笔来写请辞表章,向李世民请辞这个飞虎将军。

  李承乾根本没有做这个飞虎将军的意思,他也知道自己根本没那个能力,可这并不代表整个东宫都是和他同一个想法。对于皇上最终做出的让李承乾来带这支飞虎军的决定,远在江南的长孙无忌是什么态度暂时不清楚,可张玄素却显得非常的高兴。所以,他当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承铉,在李世民跟前犯下这种低级错误。

  “太子殿下,既然皇上已经做出了任命,你也就别再打算去找皇上请辞了,臣觉得你现在反倒应该多花费些心思想想,怎么做才能帮朝廷把这支兵练好。”

  “师傅,你也不是不知道,我不会带兵,也从来没有带过兵,这个飞虎军父皇期许如此之深,若是我不能带着他们打胜仗,父皇对我该是多么的失望啊。”马革裹尸的气魄虽然令人神往,可对于好不容易能在活一次的李承乾来说,却不是一个理想的归宿。

  “呵呵,老臣给殿下讲一个故事吧,等太子殿下听完老臣的这个故事,在做决定也不晚。”明白李承乾心中顾虑的是什么,张玄素知道在这个时候讲那些大道理,圣人之言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在一次大地震中,一块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住山脚下小镇的借口。小镇上的人们不喜欢这块巨石,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也动它不得。它成了小镇接口的障碍。

  有一天,一位高僧云游至此,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第二天早上,巨石上出现了一行大字:镇街之宝。只见那字笔力雄健,气势非凡。人们断定,这是高僧所写,渐渐地,这巨石在人们心里就有了分量,先是有人在上面挂红布条,后来就烧起了香火,再后来它就成了一块神石。

  张玄素不愧为鬼才之名,博学多才,旁证百家。这段故事其实很短,但却很生动的讲述了,当人们的心态不同,出发的角度不同时,看待同一件事物时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承乾虽算不得有多聪颖,可当他听完如此显而易见的故事后,也明白了张玄素的意思。

  就在李承乾还在犹豫的时候,张玄素接着说道:“殿下,人人都说慈不掌兵,可是在我看来,以殿下的仁孝未必就不能感化那些**,不能带出一直百战铁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