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事记(1)
作者:王冠波 姬春晖      更新:2022-05-16 06:03      字数:3012
  大事记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用来记载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重要事件的历史资料性的特殊公文。大事记是按时间顺序,简要、系统地记录本机关和本单位主要活动的文字资料。它存在的意义是日后了解本单位的发展历史,或依此总结经验教训。

  大事记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性质分,有机关、单位、团体工作大事记,国家、地区、系统大事记,专题性大事记,传记性大事记等。

  按内容分,有综合性大事记(反映某个国家、某个地区、某个机关、某个单位各方面大事)和专门性大事记两种类型。

  按体裁分,有条目式大事记和表格式大事记两种类型。

  按名称分,有大事年表、大事记述、大事年谱、月表等类型。

  按编写形式分,有的以时系事(即按年、月、日逐条记述),有的以事系时(以问题为主,每一个问题再按年、月、日时序分别记述)。

  特点

  大事记,顾名思义是对重大事件的记载,所以它的主要特点是史料性、客观性、摘要性和概括性。

  1.史料性

  大事记是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某一活动的历史或纵向的发展情况的客观记载,因此其内容具有史料性。比如《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19-2008)》中就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从1919年到2008年之间党内所发生的值得铭记的大事。

  2.客观性

  大事记不像消息,可以任意发表评论,叙议结合,而是单纯地记述。大事记力求最客观地反映纵向或者横向的事件,通过这个客观事件反映出社会或某个组织的发展趋势,其价值就在于客观的记载。

  3.摘要性

  大事记的内容具有摘要性。大事记是对一段时间内发生事件的记录。记录来源既可以是个人总结,也可以是在这段时间内重要文件和会议、报道等的摘要。

  4.概括性

  大事记仅仅是一种以要点记录的形式所做的公文,内容不要求细致、具体,能概括出已发生的事实供日后参考即可。

  行文对象

  大事记的行文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具体的行文对象要根据具体的发文机关来定。但是无论对于哪一个机关、单位或团体来说,“大事”都是指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发生的具有重要意义、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和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事件。这些“大事”都是需要行文对象知道或者铭记的。

  大事记的内容可能包括自然、地理、经济、文化、业务工作等各方面,可能涉及专业知识。这时,在写作中,不需要考虑行文对象的认识接受能力,只要保持自身的概括性、理论性、专业性即可。

  大事记的行文对象既可以是上级机关、平级机关也可以是下级机关,更可以是辖区范围内的人员。所以大事记只要在概括记载事件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明白清晰,使行文对象能准确地了解即可。

  格式

  大事记就是就某些事件的概括记载,格式比较单一、固定,主要包括标题和主体两个部分。

  1.标题

  大事记的标题主要有下面四种形式。

  (1)由发文机关+时间+文种构成,比如《××市人民政府八月份大事记》等。

  (2)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比如《××省人民医院医学大事记》等。

  (3)由发文机关+文种构成,比如《××人民政府大事记》等。

  (4)由事由+文种构成,比如《中国科技发展大事记》等。

  2.主体

  大事记的主体一般由时间和事件两部分组成。

  (1)每件大事要年、月、日齐备,所有大事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对时间不确切的事件,应尽力进行考证。大事记条款,严格按照大事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先排有确切日期的大事,后排接近准确日期的大事,日期不清者附于月末,月份不清者附于年末。

  (2)事件主要是指重要工作活动和重大事件。具体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中所产生的重大反响和出现的重大问题;上级机关到本机关、单位参加重大活动,或检查、指导工作并做出重大决策或重要部署、指示等;本机关、单位的重要工作或重大事件等;机关、单位机构设置、体制变动、重要人事调动等机构和组织变动情况;机关、单位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包括内务和外事活动等。

  语体的特点

  大事记首先可以为本机关、单位的工作总结、工作检查、工作汇报、工作统计和上级机关掌握情况提供系统的、轮廓性的材料。其次,大事记的史料价值,可以起到录以备查的作用。因此,大事记的语体要求平实、明确、客观和简要。

  大事记一般是纯客观事实的记录,不要求有评价和思想倾向蕴含其中。因此,其语言不需要感染力强,也不需要具有鼓舞性,只要平实、客观、明确就可以。

  简要是大事记语体的又一特点,“记”强调一个记录,但是这个记录不是具体的,而是简要的概括性记录,力求做到每个字、词、句都是必不可少的,少字则缺意,多字则赘余。

  遣词造句技巧

  大事记重在记录史实,在词语上,特别是年、月、日的写作和数字的记录方面,力求做到精准,用精准的语言,清楚地再现事实。比如“1989年5月24日至28日,中美第5轮复关问题双边磋商在北京举行,磋商取得实质性进展,复关谈判有望在1989年底结束”中,“24日至28日”、“第5轮”、“复关谈判有望在1989年底结束”这些词使用都很准确,甚至预测中都把具体年份写出来,没有用模糊的“复关谈判有望在××××年内实现”的表达方式。

  在句式的选用上,尽量选用短句。大事记的每一段记录都是简短的,使用短句来行文,可以使其看起来更加整齐、清晰,节奏感强,也便于行文对象查看,寻找要点。

  范文解析

  范文解析一:

  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大事记

  一、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的早期历史

  1947年10月30日,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的最后文件,该大会创建了关贸总协定。

  1948年4月21日,中国政府签署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从1948年5月21日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缔约方。

  (略)

  1982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申请参加关贸总协定的报告。

  1986年4月23日,香港以单独关税地区成为关税总协定缔约方。

  二、中国复关的历史经过

  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大使钱嘉东代表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

  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

  1989年4月18日至19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7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完成了对中国外贸制度的评估。

  (略)

  1992年10月10日,中美达成《市场准入备忘录》,美国承诺“坚定地支持中国取得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

  1994年4月12日至15日,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与会各方签署《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最后文件》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国代表团参会并签署《最后文件》。

  1994年8月底,中国提出改进后的农产品、非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减让表。作为解决复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并从9月至10月派出以海关总署关税司司长吴家煌为团长的市场准入代表团在日内瓦与缔约方进行了50多天的谈判。

  (略)

  1995年6月3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观察员。

  (略)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这意味着中国与美国就此正式结束双边谈判。

  点评

  范文《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大事记》是一篇标准的专题性、专门性和以时为线的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