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培养孩子自助学习、自我教育
作者:(英)赫伯特·斯宾塞      更新:2022-05-16 06:40      字数:5154
  1.自我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核心

  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他们自己去做的应该尽量多些。

  何谓自我教育?在我看来,自我教育就是尽量鼓励孩子去自我发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他们自己做的应该尽量多些。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自我教育始终是人类获取知识最主要的,而且也是最有成效的方式。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参照这一方式。一些从学校教育中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认为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老师是不妥当的。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发展。

  我们常常听说,某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流浪儿,他在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自叹不如。同样,如果你的孩子有机会向你完全自由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相信他所表现出来的敏锐和智慧也会使你吃惊。

  我认为,儿童早期的智力培养,应该和他们在青少年时期一样,是自助学习和快乐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整个过程应该以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核心,它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必须是孩子乐意接受的。首先,这样做保证了印象的鲜明性和持久性,这是从通常的方法中得不到的。由学生自己得来的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一个问题,都是他通过复杂的心智和意志活动所得,其过程中心智的准备、思维的集中、胜利的欢欣,结合起来就使一些知识深深地印在记忆里,永远归他所有,这是任何从老师或父母那里得来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尽管会遭遇失败,但由于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思维达到了非常紧张的程度,一旦获得正确的知识时,就会牢牢地记住。

  其次,这种自我教育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把已获得的知识加以组织和运用,今天获得的知识成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方法,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成为解决新问题的基础。这样得出的知识,一到手就能立即转化成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最后,这种训练在培养孩子意志和品质上也有很大作用,能使他有勇气和习惯去克服困难,有耐心和毅力去集中注意力。这种性格对孩子日后的生活也具有重要价值,它使孩子更珍视荣誉,更正视现实。当然,诚如我写这本书的目的,这一方法也是能够引起孩子内心快乐的方法。他不仅仅因为获得外部奖励而快乐,更因为活动本身就让他感到了快乐。长期以来,禁欲主义者总是把快乐看作是人生的奢侈和享受,但他们忽视了快乐本身就是正常有效的心智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

  快乐是一种于己于人都有价值的目标。我希望父母和老师接受这些建议:

  (1)把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贯穿整个早期教育中。

  (2)如果说抚养孩子是给了他第一个生命,那么培养他的自我教育能力则是给他的第二个生命。

  (3)衡量教育方法、内容的标准是能否引起孩子内心的愉悦。

  2.帮孩子养成自助能力和习惯

  我不希望其他父母只看到结果,而不去学习培养孩子智力的漫长过程。

  夏季的德文特河变得开阔起来,起伏的河水带着两岸飘落的芦苇花和上游飘下来的橡树枝日夜流向远方。正是在这个夏天,小斯宾塞的一篇《星云假说》的文章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自然征文奖,而他这时只有10岁。

  这件事被传为佳话,许多教育学家、大学校长都来信和我讨论早期教育问题,而教区的牧师则又一次邀请我向人们讲述自我教育的话题。小斯宾塞并不是一个神童或天才,我最了解他的思想和能力是怎样得来的,我不希望其他父母只看到结果,而不去学习培养孩子智力的漫长过程。事实上,这是一次漫长的跋涉,它既充满乐趣,也需要付出耐心和智慧。

  让兴趣帮助孩子自我教育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满足他的兴趣更有吸引力,也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让他甘愿吃苦受累。然而尽管兴趣有着如此大的魔力,父母和老师在发展孩子兴趣时仍然面临着一些困惑。一是孩子的兴趣可能五花八门,很多兴趣看起来既没有发展前途,也与他以后要面对的社会没有丝毫关系。二是孩子的兴趣是变化的,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转而喜欢那样,如此不稳定,又怎么能完全凭兴趣去发展?三是许多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完全相反,父母怎么愿意违心地去满足他的兴趣呢?

  我认为,不管孩子的兴趣在成人看来是多么无用和荒谬,它们都同样可以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他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优秀的、有教养的人。比如,孩子对烹饪有兴趣,那我们就让他从烹饪开始学习;如果他对木工活有兴趣,那就让他从木工活慢慢开始也无妨。

  一般来说,只有当一个孩子不太具备某一个方面的潜能(正如我在“发现孩子的潜能”里所谈的)时,他对那方面偶尔产生的兴趣才会很快转移,因为趋易避难是动物也会表现出来的本能。相反,在自己具有潜能的方面,孩子的兴趣则会表现得明显而持久。比如,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地对烹饪感兴趣,就可以说明:他对事物的形状特别敏感,并且善于把一些东西进行组合、搭配以达到某种效果。同时,他注重事物的变化及其程度,他对量和度的概念有直觉能力;我们还可以得出推论,这个孩子很喜欢群体,并懂得如何让别人满足,从而得到回报、赞赏或者快乐。上述这些描述,无一不是一个具有领导和组织才干的人才所必备的素质。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许多后来成为社会组织者的人中,爱好烹饪的人占绝大多数。当然他也可能转而成为一个厨师(我个人并不认为厨师有什么不好),关键就在于这个孩子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只要细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每种兴趣都有“价值”的指向。《圣经》上讲,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耶稣向人传播“爱”的真理。他把伟大的真理和凡俗的事物连在一起,如患麻风病的妇人、税吏、石头、谷物、羊群、灯盏等,每一位听众都内心平静下来,不知不觉中变得更有耐心,更加温柔……这也同样适用于父母在对待孩子兴趣以及引导这种兴趣去成就自我教育上。

  如何利用兴趣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我有以下一些建议:

  (1)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工具、材料、书籍,切忌帮助不能过多、过滥。

  (2)把从兴趣到成果的过程完整地交给他自己,遇到困难时,先看孩子怎么做,并适当给予鼓励。

  (3)把他的兴趣变成对家庭有用的东西,让他感觉到他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可见的价值。

  (4)有机会的话,多让孩子自己去讲解问题。

  (5)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6)对孩子因兴趣而产生的成果,要作出阶段性的评价,并让他看到评价的变化。这会使孩子思考怎样获得更好的评价。

  (7)如果你想让孩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就不要总是满足他,这只会让他感到无趣而放弃兴趣。

  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果一个孩子对植物很感兴趣,他专注于它们怎样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但手边却没有一本相关的书籍去告诉他怎样制作标本,怎样收集、怎样整理信息,甚至连采集标本时必需的防腐剂也没有。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兴趣就只能长时间停滞在第一个阶段,接下来他就会因难度太大而放弃这个充满快乐的过程,然后逐渐丧失兴趣,更别提运用它来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了。

  为了避免极有潜能的孩子就这样被埋没,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与他兴趣相关的工具,包括图书。需要注意的是,书并不一定要很多种,有时书越多越不被孩子珍惜,关键是要选好每一本书。除了父母的努力外,教育机构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方面的产品,不管它多么简易,都可以给孩子有效的帮助。

  如果要打比方的话,我愿意把对孩子的教育过程比作戏剧--有道具和没有道具的演出效果完全不一样!在小斯宾塞的教育中,我先后为他制作了放植物标本的本子、可以固定样品的夹子、留下书写和绘图空间的纸张、放大镜以及背包等,所有这些东西,都为小斯宾塞的自我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时候,针对孩子的兴趣,做父母的还需要花上一点时间帮他解决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这些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工具不宜太多太好,否则孩子的兴趣会从原来的事物转移到这些工具上。

  让孩子参加兴趣小组或儿童协会

  “伤心需要自己治愈,而快乐则要同人分享”,这句话同样适合孩子的自我教育。让孩子们组成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可以把兴趣与一定的团队目标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相互激励、交流。如果这些团体再定期举行一些聚会、展出,或野外活动等,那孩子们就会觉得更有乐趣。

  让孩子自己拟定一个计划

  孩子是没有太多时间概念的,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无拘无束,像挥霍空气一样地消耗时间。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点就硬塞给孩子一个计划,那么结果必然是失败的--他们要么会厌倦,要么就完全心不在焉,这是父母常常对教育失去信心的重要原因。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做一份每日时间安排表。起初他们可能会按时间表的安排去做,但接下来又渐渐把它忘了,面对这种情况,父母除了不断加以提醒之外,还可以针对孩子每天完成计划的情况打分,定期予以评价,并适当给出物质和精神奖励。

  从生活自理开始

  一般说来,一个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他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从对小斯宾塞的教育中就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自我教育并不仅仅指获取一些有用的知识,它还包括自我生存能力的获取。天才毕竟是少数,很多后来被誉为天才的人,也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鉴于此,父母们在孩子到了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年龄时,就应该让他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洗衣、做饭、扫地,只要不是完全把他当作劳动力来对待就行了。

  生活自理,还能帮助孩子培养独立的意识和劳动的习惯。许多孩子生于富裕之家,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几乎等于零,这是不可取的。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与生活有关的事

  周末的时候,人们一般会选择到户外去郊游散心,带什么东西,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办,在哪里吃饭,去哪里住宿,花多少钱等,这些琐碎的事情大多是由成人在作决定,孩子则更像一个富有的绅士,由管家或其他仆人安排一切。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关系倒过来,让孩子作为责任人,而不是旁观者,鼓励他参与到这些生活事务中来。

  3.培养阅读的爱好

  一个家庭有没有藏书,构成了孩子最初环境的好坏之分。

  在人类知识的传递过程中,书籍发挥着启明灯似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对孩子的教育来说也不例外。我认为,每个生活区都应该有一个图书馆,哪怕只是很小的一间屋子也行,每个家庭也应该有一些藏书,尤其是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不管世道如何变迁、光阴如何荏苒,蕴含在书中的知识和智慧是亘古不变的。尤其在藏书世家,那些被前人积累下来的宝贵书籍,不但为孩子提供了巨大的知识海洋,还留下了尊重知识、热爱知识的求知传统。

  一个家庭有没有藏书,构成了孩子最初环境的好坏之分。接下来要了解的便是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

  宜早不宜晚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期的孩子理解能力低,给他读书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不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当幼儿睁着大眼睛听父母念书时,尽管看起来听不懂多少,但只要他不哭闹,就证明他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在悄悄发生变化。就像你在给一棵幼苗浇水时,它不会马上长出叶子,但它的根却在泥土里静静地吸收一样。

  我曾经对200 多名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进行过研究, 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养成了爱听书、爱读书的习惯。具体在每天的什么时间读书并不重要,只要每天让孩子坚持在同一个时间读上15 分钟书,你就会看到效果。

  让家人做榜样

  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看见父母在津津有味地读书,他自己也会去看看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即使看不懂也没有关系,父母可以给他讲解。

  给孩子一个他自己的书柜

  小斯宾塞小的时候,有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书和我的书混在一起,他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书。后来我和他一起动手做了一个小书柜,让他把各种书都贴上标签,分门别类地放进去。小斯宾塞非常喜欢这个属于他自己的书柜,他把它当作了自己的小图书馆,只要有机会找到新书,就迫不及待地放进去。其实,只要条件允许,孩子是很喜欢存书的。在我看来,存书比存钱更好。

  帮孩子选好书

  为了开阔孩子的视野,书应该要多,但有时也不尽然。为孩子选好一本书,就像选好一位老师一样重要,有的孩子读五本书,可能还不如另一个孩子只读一本书管用。就像你去听别人讲话,碰上一个智慧的人,你会停下来久久聆听;而碰上一个唠唠叨叨、没有多少见识的人说话,则只会败坏你的兴致。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对不同的书籍有特别的兴趣:3~6 岁的儿童喜欢有彩色图画的小故事、科幻故事以及童话,那些短小、生动、易背诵的叠句对他们特别有用;6~8 岁的孩子对书籍开始有了偏好,除了父母认为特别重要的必读书以外,其他书籍可让他们自己去选择;8岁以上的孩子,会偏爱读一些幽默故事、民间故事、古典名著以及奇幻、侦探故事,这时应该多为他们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名著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