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领导者的成“佛”之路(1)
作者:陈竹友      更新:2022-05-17 18:25      字数:4427
  能成佛的领导者

  人人皆能成佛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没觉悟的佛。

  凡夫之所以叫凡夫,是因为凡夫没有像释迦牟尼那样用般若智慧解脱自己,用无上正觉①参破实相②!

  32岁的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遥望夜空,深远的天幕上繁星点点。一颗最亮的星星刺破黑幕,划过苍穹,像夜明灯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释迦牟尼沐浴着如梦的星光,当下开悟,立地成佛。他说出了成佛后的第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出家前贵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名乔达摩·悉达多。他虽降生在皇宫贵胄之门,成长于锦玉温柔之乡,享受着荣华富贵之养,但现实生活中永恒存在的生、老、病、死和谁都无法改变、不可逆转的世间无常,常常让他感到迷茫。他试图寻找出一条能永离生死的解脱之道,以达到超越轮回的生命涅槃。

  26岁时,悉达多王子在深夜里悄悄地离开了皇宫。他割断头发,先后进入茂密的丛林和苍莽无人的山涧修行解脱之法。然而,尽管他遍访仙人、刻苦精进,甚至苦修到每日仅食一麻一麦,但6年过去了,却仍然一无所成。连他父王派来暗中保护他的五名最为忠诚的侍从都对他失去了信心,离他而去。

  一天,受尽磨难的悉达多王子决定不再向身外求法,转而向内心寻找解脱的法门。他走出丛林,用尼连禅河的河水洗净身上的污垢,便来到伽耶山上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接受了一个牧童送给他的草垫,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发下誓言:“如果再不能成佛,誓不离座!”

  经过7天7夜的禅思冥想,悉达多王子终于降伏心魔,打开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之门,名为释迦牟尼。曾经对他失望并离他而去的憍陈如等五名侍从,听说他已成佛,就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向他忏悔,请求他的原谅。

  释迦牟尼把这五名侍从收为弟子,他们五人从此成了释迦牟尼最早度化的僧侣,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批僧团。自此,佛教体系中最核心的佛、法、僧“三宝”全部俱足。释迦牟尼的思想也通过“三宝”广布天下、传播四方,成就众生离苦得乐的无上功德。

  佛,意为“觉悟者”,指修成正果的境界。成佛的人,也就意味着永远超脱了凡夫俗子的六道轮回。

  在佛的世界里,释迦牟尼为我们描绘了凡夫在生命结束之后可能去往的十个地方,并根据苦和乐的程度,把这些地方分成了十个等级,佛教称之为“十法界”,如表1-1所示:

  表1-1 佛教的“十法界”

  “十法界”依照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递进次序排列而成。最前面的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凡夫层);从“声闻法界”到“佛法界”的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

  释迦牟尼告诫众生:因果循环,六道轮回。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将被累积成决定我们死后去往何处的“因”,并直接导致我们去往何处的“果”。

  凡夫不知因果,所以永远会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只有从进入第七位的阿罗汉①(声闻法界的最高果位)开始,凡夫才会永远了脱生死,超凡入圣。

  在佛教的理论体系里,愚痴的众生如果想要完成由凡入圣的全部过程,有时候需要经过千百亿那由他②世的劫难。而那些根器③猛利的佛家弟子却能在刹那之间顿悟成佛。这种差距并不表示众生生来不平等。恰恰相反,释迦牟尼告诉我们的却是“众生皆佛”,即人人皆有佛性。二者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秘密就隐藏在我们的心中!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有一次向达摩师祖请教:“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这段经典的对白明确地告诉我们:凡夫与佛之间的界限就隐藏在“空”和“有”之间!

  佛教认为“空有不二”,只有认识二者之间的真实妙用,才能彻底摆脱束缚我们心灵的“铁链”和“枷锁”。所以,《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领导者成佛必经的四个阶段

  不管是佛教的理论体系,还是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现身说法,都在形式、方法和步骤上暗示我们:一个普通的“凡夫型”领导者想要成长为“佛陀型”领导者,至少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领导者成佛必经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凡夫之欲,领导者的动机

  --领导者对现况的不满意和具有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透过罩在成功领导者表面的光环,我们一定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拥有一个共同特征:不满现况、拒绝平庸、超越自我。这是所有商界成功人士,包括伟大的政治家所共同拥有的心理特征。

  当16岁的王永庆在小店铺外挨家挨户地为客户送米上门时,他问自己:“我要如何才能改变为别人送米的命运?”于是,他成了世界级的富豪。

  当28岁的希尔顿先生贫困潦倒、睡在公园的长椅上过夜时,他问自己:“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在豪华的总统套房里进入梦乡?”于是,他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星级连锁酒店。

  当30多岁的松下幸之助经营的企业陷入绝境、濒临破产时,他问自己:“怎样才能生产出让人人都无法拒绝,又像自来水一样廉价的电器产品?”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自来水宣言”,并从此改变了松下电器的前途和命运。

  当40多岁的宗庆后推着自行车在炎炎烈日下推销校办工厂的产品时,他问自己:“我的后半生还要这样度过吗?”于是,他创办了娃哈哈。

  当60多岁的方太创办人茅理翔坐拥点火器海外市场的龙头交椅时,他问自己:“没有任何核心技术的点火器是方太未来的成长方向吗?”于是,他和儿子一起毅然放弃当时的成就,转行进入了橱柜市场,并成了橱柜行业内真正的“第一”。

  当66岁的哈兰·山德士上校拿到他的第一笔养老金时,他痛苦地问自己:“难道我的一生就这么结束了吗?”于是,他创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肯德基。

  当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处在企业蒸蒸日上、经营如日中天的发展顺境时,他问自己:“华为最大的危机在哪里?我从来没有成就感,唯一让我担心的,是华为还从来没有经历过失败。”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华为的冬天》的文章,这篇文章从此成了华为长盛不衰的理论基石。

  当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时,他问自己:“微软还可以生存多久?”于是,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句话也成了微软不断自我突破的行动指南……

  无论是创业精英,还是商业领袖;无论他们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选择,所有的成功领导者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即对现况的不满、超越自我的渴望和强烈的危机意识。就像释迦牟尼出家前的心境一样,即使拥有了高于他人的显赫地位和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依然忧虑。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都会像人的肉体一样终将灰飞烟灭,并非永恒。

  释迦牟尼成佛的动机在于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悟,商业领袖们追求卓越的动机在于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虽然二者的境界和终极目标不同,但出发点和渴望改变的动机却是完全相同的。

  既然有共同的动机,就必然会有共同的行为。释迦牟尼说:“痛苦,是成佛的基本条件。”对于领导者来说,对现实的不满足、对现状的不满意、对未来不可预期的恐惧、对竞争形势的焦虑以及对害怕失去拥有的危机感,等等,都是当下的痛苦。而唯有被诸如此类的各种痛苦不断折磨着的领导者,才是最有可能修成正果、最有可能成“佛”的领导者。

  佛常以莲花为喻。他认为,只有污浊的环境才能生长出圣洁的莲花。对于领导者来说,只有对现实的永不满足,才能激发出领导者内在的无限潜力和超越自我的决心。痛苦和逆境,是领导者成“佛”的首要条件和必要前提!

  第二阶段:自觉的阿罗汉,领导者的自我修炼

  --领导者对目标的执著追求和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

  悉达多王子决定出家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美丽的妻子耶输陀罗伤心欲绝。父亲为了留住唯一的儿子,找来全国最好的工匠,为悉达多王子修建了精美绝伦的春、夏、秋、冬四座宫殿,宫殿里的歌舞弦乐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然而,这些都未能留住悉达多王子出离世间、寻求真理的心。一天晚上,他亲吻了年幼的儿子,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子,毅然决然地走出了王宫。

  悉达多王子脱去华贵的衣服,来到人迹罕至的深山。他先后拜阿罗逻迦、阿逻蓝和郁陀罗迦三位仙人为师,希望通过各种凡人无法忍受的苦行,找到超脱痛苦的法门。六年后,当菩提树下的悉达多王子向内心求法、即将成佛的时候,天魔大为惊恐,先后动用了包括武力、淫魔、心魔在内的各种妖孽干扰悉达多王子,都被悉达多王子一一击退。悉达多王子在战胜最可怕的心魔之后,最终坐地成释迦牟尼佛。从此,释迦牟尼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战胜他。

  《金刚经》告诉我们:所谓无坚不摧的“金刚不坏之身”指的是那些能够战胜自己、永远不会被别人击倒的人!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也同样道尽了成功领导者必经的成长磨难和心路历程。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人生磨难,就是对孟子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林肯7岁时为了糊口,被迫去做童工。他9岁丧父,直到15岁才有机会入学读书。22岁首次创业,即遇失败。23岁竞选州议员,再次失败。24岁借钱经商,不料遭遇破产,并背负了长达16年的债务。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再次失败。26岁准备结婚时,未婚妻却于婚礼前几个月突然病故。27岁时,林肯患上精神病,并入院治疗6个月。29岁时,他申请担任州议员发言人,又遭失败。31岁争取被选举人,再度落选。32岁结婚,却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20多年的痛苦婚姻。34岁竞选国会议员连任,又一次落选。39岁再次竞选国会议员连任,再次落选。40岁竞选本州土地局长,惨遭拒绝。45岁竞选参议员,还是落选。47岁时,林肯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提名,得票不到100张。49岁时竞选参议员,再次败北。

  1860年,51岁的林肯竞选美国总统,终于大获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16任总统,并连任两届。林肯在任期内带领美国北方军队击败南方军队,维护了国家统一。他还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美国人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林肯一生数不胜数的“失败”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在于坚持到最后一刻。

  无独有偶,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的经历同样可圈可点。

  山德士上校6岁丧父,12岁开始流浪乞讨。23岁时结婚,24岁时妻子因忍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和他离婚,离婚的当天山德士同时失业。32岁时,山德士穷极无奈,计划绑架女学生以获取赎金解决温饱,但绑架计划失败。40岁时,他筹集资金开了家加油站,又因时逢战争,美国限制汽油的使用量而被迫停业。45岁时,他开了一家餐馆,却由于选址失误,碰上高速公路开发,再次破产。66岁时山德士再次创业,却遭到了1009个投资人的冷漠拒绝。